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香港八十年代“四大天后”的歌唱事业历程1982-1992

纵观粤语流行乐坛的发展历程,80年代无疑是最可以用争奇斗艳来形容的时期了。

这一阶段的港乐,已然逐渐脱离70年代稚嫩的成长形态,步入了制作精良的高水准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至今依然被广大乐迷念念不忘的辉煌巨星以及大量脍炙人口的粤语经典金曲。

那个灿烂耀眼的年代,那些响亮的名字,可供我们细数回味的事件不胜枚举。

本文所要谈论的则是歌星云集的半边天--80年代占据一线地位的四位举足轻重的女歌手,对应90年代的“四大天王”称号,我把她们称为80年代的“四大天后”。她们分别是梅艳芳陈慧娴叶倩文林忆莲

这四位都在80年代出道,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她们先后达到事业巅峰的时期。

本文所着眼的时间段是从梅艳芳正式出道的1982年,直至梅艳芳宣布告别舞台的1992年。

Phase 1 1982-1984 蛰伏

1982年,19岁的梅艳芳参加由无线电视与华星唱片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新秀歌唱比赛”,以徐小凤名曲《风的季节》夺得冠军,获得唱片合约,正式踏上星途。

同年推出第一张粤语专辑《心债》,同名曲由黄金搭档顾嘉辉和黄霑共同创作,是电视剧《香城浪子》的主题曲,短短一曲,起点却不低。

话说我当初第一次听到这张有12首曲目的唱片时,起初还很投入,直到第7首《问你》前奏过后的男声响起时,恍然一惊,以为出了什么错漏。后知后觉原来这位后来称霸乐坛的大姐大第一张唱片居然是一张拼盘作品,只有前面6首是阿梅所演唱。

不过听着阿梅醇厚圆润的嗓音,完全听不出这是处女作品,一曲《心债》足矣。这也难怪,由于特殊的家境,阿梅4岁就已登台表演献唱,此时的她早已歌艺纯熟。

*1983《赤色梅艳芳》封面*

1983年阿梅推出了第二张粤语专辑《赤色梅艳芳》,创下5白金的唱片销量,其中《赤的疑惑》与《交出我的心》同时入选年度十大金曲,开始有了走红的歌曲,然而唱片整体曲风多为成熟幽怨女人的路线,对于才20岁的阿梅来说并不合适。

1984年,推出第三张粤语专辑《飞跃舞台》,开始塑造不一样的形象,但仍在摸索中,唱片曲风也渐呈多元化,比较知名的歌曲有《逝去的爱》。

而在1983年,陈慧娴被当时香港乐坛名人、属于法安利制作公司的安格斯发掘,与陈乐敏及黎芷珊一起灌录主打少女情怀的唱片《少女杂志》。这张杂锦大碟于1984年初推出,陈慧娴的歌唱事业由此开启。

很快她便以《逝去的诺言》一曲一炮而红,登上香港电台中文歌曲龙虎榜冠军并进入无线季选金曲,更获1984年最佳新人奖。同年她便从少女杂志中独立出来,推出首张个人大碟《故事的感觉》,销量达到白金。

这一年,叶倩文刚从台湾来到香港,加入华纳唱片,发表了第一张粤语专辑《零时十分》,凭林子祥作曲的《零时十分》走红,更以此曲首度获得十大金曲奖。

而这一时期的林忆莲,还在商业电台担任DJ,艺名六一一。1983年在一次电台表演中演唱英文歌《Crying In The Rain》被索尼音乐看中成为旗下歌手,当时DJ兼任歌手是一种业内惯例,然而唱片公司并没有立即为她推出唱片。

Phase 2 1985-1987 一“梅”独秀

1985年,梅艳芳的歌唱事业开始进入关键转折,这年推出的两张粤语专辑《似水流年》《坏女孩》都堪称经典。

前者的唱片封面,阿梅化身男儿装,一身笔挺干练的西装和黑墨镜,让她开始从保守的女歌手中脱颖而出,《似水流年》更成为代表作,是其后每次演唱会的必唱歌曲。

而《坏女孩》更是开创了阿梅百变形象的先河,充满禁忌的歌词内容极具挑逗性,虽然一度遭到禁播,但丝毫不影响阿梅的走红。

这张唱片销量40万张,是阿梅歌唱事业中销量最高的唱片。大热歌曲有《坏女孩》《梦伴》《冰山大伙》《孤身走我路》,其中《抱你十个世纪》和《点都要爱》分别改编自麦当娜的《Crazy for You》和《Into the Groove》,此举可看作东西方两大新兴歌后的一次遥相呼应。

梅艳芳凭此大碟首度获得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的最受欢迎女歌手殊荣。

同年12月在香港红磡体育馆(红馆)举办首次个人演唱会,连演15场,创下当时最年轻女歌手入主红馆举行个人演唱会以及拥有最多场数的记录。

*1985《似水流年》封面*

这一年陈慧娴推出同名大碟,一曲《花店》大热,唱片销量再度达到白金,但形象还是少女纯情路线。

叶倩文推出第二张粤语专辑《长夜 My Love Goodnight》,较为知名的歌曲有《长夜 My Love Goodnight》和《愿死也为情》,其中的《200度》改编自麦当娜的《Material Girl》。

同年林忆莲正式出道,推出了第一张粤语专辑《林忆莲》,走的是日式少女路线,改编日本偶像歌曲。

然而此时的林忆莲唱功稚嫩,形象一味模仿日本偶像,口碑毁多于誉,销量未达金唱片(2.5万张)。她有感自己唱功未如理想,曾向唱片公司表示欲离开乐坛,转行当发型师,但经唱片公司说服,打算再出一张唱片才作决定。如今看来,这真是明智之举。

*1985《林忆莲》封面*

1986年,梅艳芳继续推出《妖女》,以妖艳的阿拉伯女郎形象示人,人气持续上升,大热曲有《妖女》《爱将》《将冰山劈开》《绯闻中的女人》,阿梅不羁的妖女形象深入人心,摄人心魂。这一年她再次夺得最受欢迎女歌手。

此时,陈慧娴转会到宝丽金唱片,经过重新包装推出《反叛》,全新叛逆少女形象及《跳舞街》等金曲令她踏上一线歌手之路,销量达三白金。

叶倩文推出第三张粤语专辑《我要活下去》,风格并无突破,依旧处于沉静期。

而再下一城的林忆莲推出第二张粤语专辑《放纵》,点题曲一句“我空虚、我寂寞、我冻”,唱出青春少女心声,回响较大,该唱片销量终于达到白金,商业上取得跃进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内,陈慧娴的歌曲《Love Me Once Again》与林忆莲的《长街的一角》为同曲异词,皆改编自日本歌曲,这算是港乐史上并不少见的一曲多词碰撞现象,十分有趣,下文还会提及。

*1986《妖女》封面*

到了1987年,梅艳芳的百变形象持续升级,两张唱片《似火探戈》《烈焰红唇》再创事业高峰,以性感形象示人,并再创下于红馆举行演唱会最高场数记录,人气如日中天,轻而易举继续连任最受欢迎女歌手。

*1987《似火探戈》封面*

*1987《烈焰红唇》封面*

这年陈慧娴推出《变变变》,试图改变造型却不被广泛接受,声势稍微回落,但销量也不太差,接近双白金。

而叶倩文推出第四张粤语专辑《甜言蜜语》,继续一贯风格,其中与林子祥合唱的《干一杯》比较经典,这首歌后来成为郑秀文夺得歌唱比赛冠军的演唱曲目,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一年最可圈可点的要数林忆莲了。1987年2月,林忆莲推出第三张粤语专辑《忆莲》,总销售量超过双白金(10万张),亦开始改变过去的日本妹形象,转以野性、迷惘的造型示人,留一把长鬈曲发,当时成为她的标记,歌曲路线开始趋向欧美Adult Contemporary。

*1987《忆莲》封面*

同年8月林忆莲发行《灰色》大碟,同名歌曲〈灰色〉迅即在香港大热,一句“灰色...hahaha, hahaha, ha”人人会唱,令她首次在年终音乐颁奖礼获奖,这首舞池作品奠下她之后被称为Dancing Queen的地位。

林忆莲就此也进入了一线女歌手的行列。

Phase 3 1988《祝福》突围

进入1988年,梅艳芳推出30年代复古情怀的《梦里共醉》,虽有新意但稍显平淡,然而凭借居高不下的人气,阿梅依然夺得了这一年的最受欢迎女歌手。

而陈慧娴这年接连推出了两张粤语专辑《娴情》《秋色》,经典金曲有《傻女》《人生何处不相逢》《一对寂寞的心》,获奖颇丰的陈慧娴声势一时无两。

上半年林忆莲推出她在索尼的最后一张专辑《READY》,引入了当时香港乐坛并不多见的爵士风格,虽然不如《灰色》畅销,但业内口碑很高。其后林忆莲转会到华纳唱片,与叶倩文成为同门。

年尾林忆莲推出了《都市触觉City Rhythm》,这一年她开始了一项专属于她的音乐计划--都市触觉,一连3年推出3张概念专辑以及3张混音EP,全部以现代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为主线,曲风偏于欧美路线,这与当时乐坛崇尚的东洋风截然相反。

*1988《秋色》封面*

然而1988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叶倩文了。在连续4年的摸索试探期过后,叶倩文在这年推出了第五张粤语专辑《祝福》,风格与此前的唱片迥然不同。

*《祝福》LPCD封底*

《祝福》翻唱自姜育恒的国语歌曲《驿动的心》,此曲令叶倩文人气急升,夺得十大劲歌金曲金奖,唱片亦成为年度最高销量大碟,势头大勇。

这一年香港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颁奖典礼--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叶倩文凭着强大的人气顺势成为了第一位女歌手金奖得者,而银奖和铜奖得者分别是陈慧娴和林忆莲。

叶倩文这一年夺得了香港多项音乐类大奖,由此找到了自己的路,正式开创了自己的粤语音乐事业。

Phase 4 1989 是高峰也是告别

进入80年代末期,梅艳芳的百变形象依然持续,推出了《淑女》和《In Brasil》两张专辑。其中翻唱自近藤真彦的《夕阳之歌》更是大热成为其经典代表作,夺得该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金奖。

*1989《淑女》封面*

林忆莲继续推出都市触觉第二辑《逃离钢筋森林》,大热曲有《依然》《逃离钢筋森林》,销量也很亮眼。

而备受期待的叶倩文在上一年的成功之后推出了第六张粤语专辑《面对面》,除了主打歌《最爱是我家》延续了《祝福》的温婉风格,其余歌曲却不大被听众受落,市场反应差强人意,实属意外。

而这一年最突出的要数陈慧娴了。早前已经宣布合约期满将要告别乐坛出国留学的陈慧娴,似乎积聚了全部的能量,推出了这张《永远是你的朋友》。

主打曲《千千阙歌》与阿梅的《夕阳之歌》又是同曲异词,一推出立即大热,唱至街知巷闻,获奖无数,为华语乐坛经典金曲之一,该大碟狂销35万张(七白金)。这一年是陈慧娴歌唱事业的最高峰,同年她举行了6场第一次个人演唱会也是告别乐坛演唱会。

然而年尾的最受欢迎女歌手和叱咤乐坛女歌手金奖依然由梅艳芳获得,这一年之后阿梅宣布不再出席任何颁奖礼。之后陈慧娴便告别了乐坛,在离开之前达到事业巅峰也算不留下遗憾。

Phase 5 1990-1992 叶林争霸

1991《野花》

1990《珍重》

1991《欲望野兽街》

1992《归来吧》

进入90年代,渐生倦意的梅艳芳萌生了退意,在相继推出《封面女郎》《欲望野兽街》之后,百变形象也已经达到极致,难再突破,于是阿梅正式宣布退出歌坛,并于1991年底至1992年初举行告别舞台演唱会。

之后推出唱片《The Legend of Pop Queen Part 1 & 2》作为总结,其中收录有金曲《似是故人来》《何日》。

因而在这一时期,一线女歌手里竞争最激烈的要数同门的叶倩文和林忆莲了。

*1990《封面女郎》封面*

1990年,林忆莲推出都市触觉第三辑《Faces & Places》,亦是最精彩的一辑,引入新加坡音乐人Dick Lee的创作力量,口碑销量皆不俗,自此林忆莲的都市女子形象深入人心。

*1990《Faces & Places》封面*

1991年2月,林忆莲推出都市触觉系列番外篇《梦了、疯了、倦了》大碟,将中国音乐元素结合西方曲风,走上亚洲新音乐之路;12月,继续与Dick Lee合作的《野花》推出,全碟歌曲以花作主题,主打歌《再生恋》将上海越剧元素与Hip Hop节奏糅合,大胆创新,所有歌词以花喻人,散发中国现代女性的婉约、敏感与坚强,受到乐评人赞赏。

然而《野花》曲高和寡,在市场上未能广被接受。事实上,这张唱片在销量上比《梦了、疯了、倦了》稍逊,不过在评价上备受肯定。

其后20年,《野花》大碟不断以不同形式再版,包括靓声CD及发烧黑胶碟,是林忆莲作品中再版次数最多的一张专辑。

1992年10月,《回来爱的身边》大碟推出,走回较商业化路线,听众对此反应迥异,有人认为歌曲较易接受,亦有乐评人指惊喜不及以前,不过此时林忆莲的歌唱技巧达至强勇境界,尤以〈没结果〉一曲结尾高音部分,甚得歌迷喜爱。

1990年,叶倩文推出大碟《珍重》和《秋去秋来》,其中一曲《焚心以火》更成为叶倩文粤语代表作,二度获得十大劲歌金曲金奖,叶倩文正式进入事业巅峰期。

1991年推出《关怀》,1992推出《红尘》,其中知名歌曲有《凭千个心》《信自己》《情人知己》。叶倩文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知性路线,歌词内容对人生、感情有一番独特的豁然开朗和达观开阔的感受,声线温润婉转,抚慰人心,在港乐史上树立起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三年的叶倩文风光无限,这从她1991年举行的“春风得意演唱会”这一名称便可知晓。

*1990《秋去秋来》封面*

而在备受瞩目的两大颁奖典礼上,叶倩文和林忆莲更是势不两立。1990年至1992年,叶倩文连续3年夺得最受欢迎女歌手,而林忆莲则连续3年夺得叱咤乐坛女歌手金奖,风头都很强劲。

值得一提的是,陈慧娴在1992年利用假期时间录制了一张大碟《归来吧》,其中诞生了金曲《飘雪》《红茶馆》《月亮》《归来吧》,并且成为其演唱生涯销量最高的一张唱片。

总结

在这匆匆十年间,四位天后的发展路径各异,都在这个辉煌的时代里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身影,书写了自己的歌唱历史。

流行乐坛是变幻莫测的,然而也正是这种易变的不确定性,为乐坛增添了更多的精彩。

而作为乐迷的我们,更应该感激这些歌手,因为她们留下的这些经典唱片,我们的耳朵才有福聆听到这么多动人隽永的美妙作品。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悬溯Ecdysi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港乐天后风云录(一):她们竟然是选秀巨C、女团始祖?
陈慧娴粤语《飘雪》,梅艳芳、叶倩文、林忆莲四大天后里的女神!
香港流行音乐概述,从1980到1989,港乐80年代十位女歌手
香港“四大天后”,华语歌坛史上最难分高下的四位女歌手!
资料:100位音乐人选出的中文流行音乐30年经典歌曲(香港部分)
宝丽金30年精选集(88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