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慧眼看南京(二)金陵古刹

南京是六朝古都,曾经的繁华之地,有过光荣,有过骄傲,虽然很多旧时的胜景已经湮没在时光里,不复得见。今人则试图从故纸堆里,从历史的缝隙里,将过去的荣光重现。


点击回顾:
借双慧眼看南京(一)“灵魂客厅”


佛脉悠远


南方佛教三国时从南京兴起,孙权不仅聘请僧人支谦教授太子孙亮,而且为僧人康僧会建了建初寺,这是南方最早的佛寺。支谦和康僧会翻译和撰写经文,当时都城建业是全国译经最多的地方,成为南方佛教传播中心。后来又出现了长干寺、天禧寺和大报恩寺,可谓佛脉悠远。

扫码,

循着梵音,

寻找南京城的文化传承……

大报恩寺,走出历史封存的记忆

鸡鸣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刹

古惠济寺,昭明太子手植银杏穿越千年时光

栖霞寺,山谷里“江南云岗”

灵谷寺,历史对撞在人为巧合下的相逢

毗卢寺,闹市之中觅得一方清净

瞻礼玄奘寺,凭吊三藏塔


大报恩寺

走出历史封存的记忆


大报恩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为江南塔寺之始,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复建,名长干寺;南朝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建圣感塔;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毁于火。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为名,原址重建大报恩寺及九层琉璃宝塔,实则纪念其生母硕妃,故不惜代价,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历时19年完工(同时期工程量数倍于它的北京紫禁城,用时也不过3年半)。为明初南京三大佛寺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如果将大报恩寺比作一顶璀璨的皇冠,那么琉璃塔无疑是这顶皇冠上最熠熠生辉的明珠,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在它存在的400多年中,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当年,在南京城的任何一个地方,人们只要抬头南望,都能够看到它擎天巨柱般雄伟的身姿。中国的塔多以土、木、石等建筑材料建成,采用琉璃的不多见,概因当时琉璃是从西方流传进来的,还是稀罕的贵重之物,要建这样的一座塔耗资不菲。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1958年在眼香庙、芙蓉山、窑岗村一带出土的大批琉璃构件上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构件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

琉璃塔在屹立了近400年后,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中,大报恩寺除了一些建筑的基础外,地面的建筑已荡然无存。然而人们没有放弃对它的探究,终于在2008年,从大报恩寺前身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震惊世界和佛教界的世界唯一一枚“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

随后,南京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修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保护原寺遗址,大连万达集团捐资10亿元,以弘扬古都文化,续写名城因缘,传承历史记忆。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

其高大的建筑,高科技的全方位展示出土的文物,还有介绍佛教起源和教义的影视厅、博物馆、图书藏经室等。

重建的高耸入云的宝塔虽非用琉璃,而是用了许多玻璃加彩绘,结合巧妙设计的灯光,尤其在晚上效果最好,流光溢彩,也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增添不凡英姿。

大报恩寺遗址内有很多六朝遗迹都叠加在明代和宋代的遗迹下面,但有一座古老的水井却难得例外,这口井被南京考古专家称为“六朝井”,位于三个遗址上的最高点,由于开口位置比较高,才有幸将其发掘出来,井里出土的器物,都是东晋时期的,这口六朝井也被认为是东晋时期的一口水井。

重建的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居古长干里文化风水之巅,稳重而不失纤秀,玲珑而不失庄严,矗立古长干里高台,倒映外秦淮河水,与明城墙、中华门相守,和雨花台相望,在消失100多年之后,浴火重生,走出历史封存的记忆,再次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标高。

滑动查看更多

在这里用整整一天也是看不完享受不尽各种视觉效果带来的冲击力,身处模拟的梵宫佛国,耳边响着美妙无比的佛乐,五光十色的灯光营造神秘莫测场景,真是让人心生敬仰和感动,不知不觉中时光就消磨殆尽……


鸡鸣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刹


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中可一窥当年金陵礼佛的盛况。鸡鸣寺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为南朝时期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有着“南朝第一寺”的美誉。

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公元300年(西晋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讲经说法,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到同泰寺舍身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蟒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旧屋,扩大规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题额为“鸡鸣寺”。后经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百余亩。后来古寺毁于咸丰战火,虽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已大大缩小,但香火却一直旺盛不衰。

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诚法师的带领下,依明清时规模形制,鸡鸣寺逐步恢复并对外开放,成为南京一重要寺院。

一千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当年的四百八十寺大多已归于尘土,但鸡鸣寺始终香火旺盛,为南京城中第一大寺,面貌大不同。

旧时南京城内水网密布,现在还有浮桥、莲花桥等地名,来鸡鸣寺进香的人大多乘船从鸡鸣山南面的一条河过来,时间长了,这条河就被人们称为进香河。进香河现在已经成了一条马路,名字就叫进香河路,但进香河并没有因此消失,她成了一条暗河,静静地在进香河路下面流淌。现在的人走在进香河路上时可能并不知道脚下有这么一条河,更不知道这条河曾经载着无数人美好的心愿,载着无数个古老的传说。

鸡鸣寺铺在一个小山上,正好在南京市政府的正北,成了南京市政府的靠山。沿石级缓步而上,在满眼碧翠里,一座黄墙洞门迎面而立,门上有“古鸡鸣寺”四个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由此山门进入,左为施食台(志公台),施食台前为弥勒殿,其上为大雄宝殿和观音楼。大雄宝殿之东为凭虚阁遗址,西为塔院。观音楼左侧为豁蒙楼,楼甚轩敞,今已分别辟为茶座和素餐馆,一面临窗。消灾延寿药师佛塔是1991年新建的七层八面佛塔,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

从大悲殿北面的台阶上去,有一很大的园子。西边是“般若堂”,中间的“铜佛殿”。铜佛殿北面是“观音殿”、“百味斋”。西北角是“达摩殿”。达摩殿南边是“琉璃世界”。琉璃世界南边是“点香处”。园子南边是“天香炉”。非常大的香炉,后面墙壁上写着“鸡鸣香海”。香花终日缭绕在四周,虔诚的人们,美丽的景色,庄严的佛像。

鸡鸣寺东有一古井,相传即为古胭脂井,这个名字多少带有些六朝脂粉气,但她的来源却是因为兵火。隋开皇九年,隋文帝发兵灭陈,隋军攻入台城之时,陈后主即陈叔宝,与其妃张丽华、孔贵嫔藏入胭脂井,后被隋兵发现而成为俘虏。传说,帝妃被俘时,张丽华和孔贵妃给吓得涕泪交流,淌下来的胭脂沾湿了井栏,以帛拭之不去,石栏因此留下了胭脂痕,遂得名曰胭脂井。当年的胭脂井早已不复存在,只有井栏尚存,时人就将井栏移入鸡鸣寺内,后人也就以为鸡鸣寺的那口井就是胭脂井了。真正的胭脂井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身上缠绕的那些古老的故事和经过时间沉积的历史的情怀,只要我们今天来到这个胭脂井畔,能够想起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个亡国之君和他的妃子的故事,能够追忆千百年来的聚散无常,那么此胭脂井和彼胭脂井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循山路而上,移步景幻,景色中见浓荫蓊郁里,楼阁参差,殿宇辉煌,金色的感觉直入空中。从鸡鸣寺可以俯瞰南京城的全貌,下面是玄武湖的后湖,旁边是一带颓朽的灰色的明城墙。青山隐隐,绿水迢迢。青山如黛,绿水如带。

在南京喧嚣的中心地带保留着这净土, 实在是福气。让鸡鸣寺里的那些翠色、那种明黄、那样的辉光,在溢射中给心灵以润泽,让内心深处悠远而迷蒙的思古之情,让自我的生命在色相世界里多了一个散步的地方。


古惠济寺

昭明太子手植银杏

穿越千年时光


惠济寺是天台宗的道场,创建于萧梁时期,历史久远。可惜原寺院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仅留下三株古银杏树。直到本世纪初寺院才开始逐步恢复重建,目前除了一些办公用房外,开展宗教活动的建筑只有一座“延寿宝殿”。另外就是宝殿前面的院子建成了讲述寺院历史、佛学故事的公园,一块块石刻上记述着一个个佛教的传说故事,各个历史遗迹旁树立着铭牌,告诉我们寺院曾经有过的辉煌。

南朝梁武帝被称为“佛心太子”,一生舍身入寺四次,建造了大量寺院,中国和尚不可食肉就是他的规定。而他的儿子昭明太子虽生于帝王之家,却不喜政治,喜爱文学、旅游,酷爱佛教文化,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选。他云游至汤泉时,爱上了惠济寺,在这里读书之余,便泡温泉煮茗茶。寺内三株古老的银杏树当属镇寺之宝了,据说是昭明太子所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三棵古树,各呈特色,各具其名。长者名为“千年垂乳”,须七个成年人方可合抱,树枝上共有七支下垂的乳瘿。仲者名叫“撑天覆地”,因树干高撑天空遮天蔽地而得名,此树所结果为罕见的“无心白果”,被誉为“佛缘圣果”。叔者唤作“雷击复苏”,树干挺直高耸,宛若一柱擎天,清咸丰年间,一场惊雷击毁了此树的半边躯干,数年后竟又奇迹般慢慢复苏,现树干中空,如果紧贴当年被雷劈过的部位向上观望,还可窥到一线天的景象。

三棵银杏枝繁叶茂,立于树下,思绪千年,感慨系之。

有名的“香泉井”在“撑天覆地”古银杏旁,原来叫“鸡鸣井”,每当清晨,井中会发出鸡鸣声,附近的鸡都跟着打鸣。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开国皇帝之气势大建皇城,纵游四海,曾驾幸于此,为避讳“汤”字,惠济寺曾更名为香泉寺,昭明太子井也改名为香泉井。因朱元璋改了名后,鸡鸣声也随之消失。洪武过后,汤泉镇才又改回原名,而香泉井则沿用至今。

古树一侧,昭明太子的塑像格外醒目。此贤生若非早故,南朝的历史怕就不会那么悲催。

一代草圣林散之来游玩时,为三棵古银杏所惊叹,挥毫写下了五百余字的《古银杏行》,堪称草圣诗书法巅峰之作,让惠济寺在文坛上再留佳话。

三株古银杏下原南朝殿址上,如今翻盖了一座延寿宝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形制简朴肃穆。进香膜拜,应是每一个梦想长寿者的必然祈愿。

延寿宝殿西边圈起了大片场地,最后的一座大殿已经封顶。看了工程牌,知道这座大殿名为“灵山宝殿”,不称“大雄”而叫“灵山”,说明惠济寺是天台宗的道场。

酷暑中,整个寺院郁郁葱葱,可以想象金色的秋天遍地金黄,此处将是何等美景。


栖霞寺

山谷里“江南云岗”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

栖霞寺

栖霞寺就坐落在栖霞山西麓,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三论宗发祥地,一座千年古刹。初称“栖霞精舍”,以山多药草可以摄养故名摄山。

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绝。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现寺为1919年重建。

栖霞寺内三进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

栖霞寺的大殿是毗卢宝殿,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

石刻阿弥陀佛像头为寺内旧物,疑为梁萧宏所造的南朝遗物。外面的佛龛,原系北京故宫清代遗物,1979年赠给栖霞寺。

明征君碑

栖霞寺前左侧有明征君碑,是初唐为纪念南北朝时期的居士、经学家明僧绍而立。他多次拒绝宋、齐两朝朝廷征召,后在栖霞山隐居,“征君”是后人对他的仰称。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唐高宗李治在碑文中提到当时的“江宁”或“金陵”时,是称其为“南京”的,比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命名“南京”早了约700年。

舍利塔

栖霞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密檐式,用白石砌成,造型精美。

塔的前生是隋文帝仁寿年间所建的木塔,“会昌法难”让它烟消云散。现存的石塔是五代南唐时笃信佛教的2个大臣高越、林仁肇所建。

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基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

通观全塔,手法娴熟细腻,形象传神,不止为金陵好塔,也是翘楚于江南的好塔。

千佛崖石窟

舍利塔旁边的山岩中就是千佛崖石窟,有“江南云岗”之称,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

千佛崖石窟从南朝宋、齐起,历代皆有开凿,以唐代续凿和明代汝銮最多。经唐代武昌法难、南宋金兵侵犯、晚清连年兵祸等的严重侵害,佛像表现出的完整度参差不齐。1925年,住持僧若舜用水泥粉饰全山石像,使之失去原貌,为了增加水泥的附着力,还在造像表面凿出许多小孔。“文革”破旧立新又遭破坏。现存290余个窟龛,大小佛像500余尊。

最大的石窟为南朝时的大佛阁(即三圣殿),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圆雕佛像主像,两边观音、大势至菩萨,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窟之佛。

相邻的次大龛也属南朝时期。两个大窟附近有许多中小型龛窟,造像以弥勒佛、阿弥陀佛和千佛为主,时代也大都是南朝时期。

唐龛大多为中小型龛和千佛龛,分布于南朝诸龛西北方高处。

大多是组合造像,形式包括三壁一佛、三壁三佛、单铺七身、五身、三身不等。

造像题材多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另外还有释迦多宝、七佛等。

在102窟中能看到曼妙的“栖霞飞天”,与敦煌飞天相呼应,称“东飞天”。

双飞天没有云彩烘托,仅凭彩带凌空飞舞,随手散花。

有趣的是,在最后一个石窟还有一尊手执铁锤与铁锥的石工雕像。

古意栖霞山



行宫



据《南巡盛典》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次均驻跸栖霞。行宫依山而建,是乾隆南巡诸行宫中最大的一座。遗憾的是,如此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群毁于清咸丰年间战火,现仅存遗址。

尚留存宫门、古桥以及完整的排水系统,部分墙基和一些柱础,青砖构件等。行宫内完整发达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定照庵石碑群



定照庵石碑群离小营盘有700多米,在栖霞山东面两岭之间的山谷,目前道路还没修好。走了很长山路,差点以为迷路了,终于在杂草和树丛中找到了它。

为了保护碑刻群,现已建有一亭。定照庵碑刻群共有五块石碑,一侧两块并列,另一侧三块并列,两侧石碑正面相对而立,均为明代万历年间的碑刻。

五块石碑分别是:《定照庵记》、《大明赐紫素庵节法师塔铭》、《栖霞影斋珠法师塔铭》和《大明赐紫一心敬和尚塔铭》,余一碑字迹已无法辨认。



“太古”摩崖石刻



“太古”题刻,未署名,推测为乾隆所书。



天开岩



岩壁崎峭峥嵘,中通一线,悠境森沉,逝若天开。



禹王碑



天开岩附近有一座碑亭,亭中立有禹王碑,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二月吏部左侍郎杨时乔所立,后毁于文革,1998年在原址重建。相传禹王碑是古时为颂扬夏禹功绩而立。



始皇临江处



在秦始皇登临处,鸟瞰长江。



虚云亭 & 太虚亭



在虚云亭北望主峰。在太虚亭观景台远眺东麓景色,可见狮子岭上虚云亭。



祖师塔院



了凡问道

下山路上,我与“了凡问道”相遇。据史书记载,明代袁了凡先生在35岁时到栖霞山参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为明朝一代高僧,为避世俗隐遁栖霞山千佛岭下,后移居栖霞后山的幽深处叫“天开岩”的山里修行。两人在天开岩下默然无言,相对静坐三日三夜。后禅师传授了凡悟道人生。在此处我盘桓了一会儿。世上的人,谁不在问道?道在哪?参悟其中,也许不是如禅师了凡那般简单,三天就可得此衣钵。也许有的道需要一生去悟。

在栖霞,看着山、人、寺融为一体,从香客、游客那散漫自在的步履里,我看到了俗世生活的光与影。看山、进寺、叩拜,如同吃饭、穿衣、睡觉般,没有生疏和界限。

生活即修行,这样的佛义才是民间的,众生的,才是佛学的普世价值。我们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座寺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时常点一盏青灯,敲起木鱼来。


灵谷寺

历史对撞

在人为巧合下的相逢


灵谷寺,始建于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最初为南朝梁武帝为尊崇宝志禅师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唐朝乾符年间改名为“宝公院”。宋开宝年间,易名为“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题寺额为“太平兴国禅寺”。元朝及明朝初年时被称作"蒋山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

此寺原来修建在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南麓,即现在的明孝陵所在地。明洪武十四年(1318),明太祖朱元璋为在独龙阜建明孝陵,将寺和塔迁至灵谷寺现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而命名为"灵谷禅寺"。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时,临幸钟山,御赐“灵谷禅林”匾额,并书“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廓”对联赐寺。灵谷寺建筑多毁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兵火,虽同治年间寺院得以重建,但规模已大不如明代的威容盛况。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建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原灵谷寺则迁至东侧同治六年所建的龙神庙。建国后改名为灵谷公园,但习惯上仍称灵谷寺。

灵谷寺极富林泉野趣,古有“灵谷深松”之称,是寻幽探胜的佳境,包括无梁殿、灵谷塔、松风阁等。



红山门



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原先门上是蒋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牌坊



红山门后一条青石铺就的甬道,两侧苍松翠柏,在道的尽头,矗立着“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牌坊”。这里原来是灵谷寺天王殿的旧址。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牌坊前的石台上,有一对汉白玉石刻的貔貅,象征着阵亡将士忠勇威猛,也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貔貅团。



无量殿



牌坊后是无量殿,因当年供奉无量寿仏本尊而得名。这是原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整座建筑全用砖石砌成,无梁无椽,所以又称“无梁殿”。

殿宇高达,重檐九脊,大屋脊正中有三个琉璃制喇嘛塔。殿正面五开间,进深三间,实际上是三排筒子券,三个拱拳中以中券洞最大,前后两跨最小。四面皆有窗,结构坚固,气势雄伟,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无梁殿前有个巨大龟趺,关于殿前东侧这个石龟趺的记载为:“建造原因尚无明确定论,据专家研究,很有可能与明代灵谷寺有关。”

1928年无量殿改成北伐阵亡将士公墓之祭堂。正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东为“总理遗嘱”,西为“国歌”。祭堂四周墙壁上还嵌有110块青石碑,刻有33224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名单。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一号公墓



穿过无量殿,是一个半圆形草坪,明朝时这里是五方殿的旧址,民国时成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一号公墓。围墙为西式坡式,呈中国太师椅的形状。后墙东西各立一个纪念碑,东为“淞沪抗战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西为“淞沪抗战第五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在墓园中心花坛中有一株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

绕过公墓围墙后的松风阁建于1931年,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当时为“革命纪念馆”。



灵谷塔



中轴线最北端即为灵谷塔,又称“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九层八面,每层以绿色琉璃瓦披檐,造形优美,典雅庄重,具有民族风格和特点。塔外绕有走廊,围以石栏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围转而上。每层每面有门通至塔外绕之平座,绕台可鸟瞰钟山景物。

爬上塔顶,徙倚栏杆四望通,凭高纵目,钟山的美景全部收于眼底。

灵谷塔是依山而建,塔的北面是钟山的高峰,塔虽高,和山峦比,还是矮了一截。钟山巍峨,如同一道绿色的屏障挡住了视线,但看那厚重的深绿绵延而去,胸宇中也隐隐濡染了大山厚重的底气。



灵谷寺



现位于灵谷塔东侧的灵谷寺,是在明原寺龙王殿旧址上重建的寺庙。门前照壁上书写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和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字样。

寺内有放生池、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等殿堂,寺后有宝公塔。

大雄宝殿东跨院的正厅为玄奘法师纪念堂,供奉玄奘法师坐像,像前陈放着六面七级飞檐桃角檀香宝塔一座,塔内安放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



宝公塔 & 三绝碑



灵谷塔西侧是宝公塔。

塔前置有“三绝碑”,由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宝志像并刻石,诗仙李白题的赞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三位唐代绝顶高手的画、赞、书合于此碑之上,故称三绝碑。三绝碑现存志公殿内。

灵谷公园中还有两处墓葬建筑,一是谭延闿墓,一是邓演达墓。

历史留下的苍茫,现代化变迁的都市,历史的对撞总是在人为的巧合下相逢。他们相安,但愿无事,至少还有人记得这份历史光芒下的源远流长。


毗卢寺

闹市之中觅得一方清净


这是一座隐于南京市区繁华之地的寺庙,汉府街4号,离总统府不过数百米,从中山东路的梅园新村牌坊入口往里走,转过一个弯,黄墙灰瓦的毗卢寺就在眼前了。四周即是居民小区,却闹中取静。

毗卢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是一小庵,供养毗卢遮那佛,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

清同治年间,湘军首领曾国荃游南岳衡山齐公岩,与海峰法师有戏言曰“如我督两江,为您造庵。”未曾想,十多年后的光绪十年(1884年),曾国荃升任两江总督,与海峰法师的这句戏约竟成就了一代金陵名刹毗卢寺,海峰法师成为第一任住持。因建寺以超渡湘军亡灵,曾国荃手下湘军将领以巨资捐献,毗卢寺遂成为南京第一大寺。

乾隆下江南时到达南京的第一天晚上,就在毗卢寺下榻。当晚,乾隆在寺庙用素斋,斋后拜访了104岁的方丈法空大和尚,与法空彻夜谈禅说法。乾隆以香客身份在毗卢寺下榻三日,并在此处理了诸多大事,亲自指挥了缉拿白莲教首领“一枝花”的重案。之后,乾隆才辞出毗卢寺,正式接受南京文武百官的盛大恭迎,由此揭开六下江南的序幕。

毗卢寺是“金光明道场”,秉金光明精神,庄严国土,弘宣圣教,中国佛教会、中华佛学研究会、中国宗教联谊会、中国中医院都先后设于此,成为中国佛教研究和中医学研究的中心,是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道场。民国时期要人多相往来,连孙中山先生也曾亲往静思。

文革浩劫期间,毗卢寺3000尊佛像全部散失,房屋殿堂被作为工厂之用。九十年代,在政府支持下,毗卢寺才得恢复,重续香火。罗汉堂镀金罗汉已完工,大雄宝殿已复建,万佛楼复建工程仍在进行中。

毗卢寺内有几件宝物,一是万佛楼内藏有全套的《乾隆大藏经》,共168本,全世界只存40套。二是供奉于三圣殿内的诸圣舍利,堪为国宝。三是寺内两棵古银杏相传为曾国荃亲植,另两棵古黄杨枝叶繁茂,两棵黄杨树下各掘一古井,井水清冽甘甜,宋时东坡居士曾来汲水品茗,赞不绝口。如今大雄宝殿前的放生池水均出自此两口水井。四是清代荷花缸,周身彩绘雄狮13只及祥云、佛光等吉祥图案,径口刻有曾国荃亲书“光绪十五年九月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一等威毅伯捐置付毗卢寺永远宝用”,其工艺彩绘堪称一绝。还有有十一面观音.....的照片。

如今的毗卢寺于闹市之中觅得一方清净,其古朴庄严的意象和着金光明道场的钟声,为南京这座古城,留下一道璀灿印记。 


瞻礼玄奘寺

凭吊三藏塔


1942年初冬,日本侵略者在雨花台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挖到一石函,函内供奉有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并记载了唐代高僧玄奘顶骨舍利来南京安葬的经过。日军妄想占为己有,在南京人民的抗议下,日军将玄奘大师部分顶骨舍利归还给南京人民。1943年初,汪伪政府在九华山上建了一座砖塔,供奉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得名三藏塔。另有部分舍利子被台湾蒋介石政府于1955年安置于日月潭慈恩寺。2003年,南京市玄武区政府重修寺庙,即为玄奘寺。

走进九华山,玄奘寺掩映在绿树环抱之中。

瞻礼玄奘寺,凭吊三藏塔,梵音佛影,意境深邃。

玄奘寺北临玄武湖,东接太平门,西邻台城,与鸡鸣寺遥对。

规模很小,寺内僧人也非常少,但寺内每日咏经声不绝,大部分为附近老人在寺内一边做义工,一边学习佛法,好不热闹。

综上可见,南京历史上一直是佛教文化的重镇,是一个乐于接纳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城市,有着开放、包容和创新精神的城市性格。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十年代老照片 南京的寺院佛塔 观音像为何倒坐
【转】南京行之鸡鸣寺
金陵
又到赏樱时,大陆赏樱处,南京古鸡鸣寺
鸡鸣寺相关诗词
南京深度遊9:四百八十寺,第一鸡鸣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