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虚“瓷”行,德化颠覆了我的想象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以泉州作为终结点。他走遍泉州大小县城,对群山环绕的德化格外注目。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及德化:

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

现意大利博物馆珍藏他带回的德化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

短短三言两语,描绘了一个被瓷器包围的山城的生存状态。优质的瓷土和繁密的山林,奠定了德化成为瓷都的基础

这是一次计划外的行程,却带给了我意外的惊喜,道不尽的一抹“中国白”。

扫码,去德化看古窑老厝

德化陶瓷博物馆

柴窑(屈斗宫、月记窑)

德化瓷制作工艺

三德陶瓷

龙鹏艺术馆、红旗坊文旅产业园

陆升陶瓷酒店、瓷家仙境

西天寺

大兴堡

德化美食

瓷器,脱胎于最卑微的泥土,经过烈火的淬炼,化身为最美的器物。想有这样一只瓷器,一起走过生命中那些独处或默然相对的时光,淡淡流痕,缕缕暖人心扉。

德化,世界陶瓷之都,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德化陶瓷以“白”见长,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德化瓷之美,美在她宁静典雅的文化气质。

德化陶瓷博物馆

了解德化瓷,从德化陶瓷博物馆开始。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工具,西周的原始青瓷到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在博物馆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你对德化瓷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快速全面的了解。

新石器时代

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开始制作硬陶和印纹陶。

夏商时期

37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开始制作原始青瓷,三班镇辽田尖山夏商原始青瓷窑址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原始青瓷窑址。

唐、五代时期

产生了世界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和世界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

宋元时期

德化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出口商品。

明朝

德化陶瓷制作工艺从造型到釉色都登上了新境界,瓷雕技艺享誉天下。“象牙白”瓷代表世界白瓷生产最高水平,有“世界白瓷之母”之称;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批瓷艺大师,所创作的瓷雕作品“天下共宝之”。

清朝

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青花瓷窑址遍布全县。特别是“泰兴号”沉船发现的35万件的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全盛时期。

博物馆大厅摆放的超大花篮,在白瓷世界里很显眼,手工捏制的花瓣组成花朵,还要有花蕊,再堆成花篮。

何朝宗吸收了泥塑、木雕及石刻的各种技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何派”瓷塑艺术,被后人尊为“瓷圣”。在16世纪的海外市场,德化制瓷匠人何朝宗的作品被奉为珍宝。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都收藏有何朝宗的瓷雕作品。

“瓷圣”何朝宗的瓷塑作品“文昌帝君”、“祥云观音”

柴烧是最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这种土与火的直接对话,让陶瓷拥有了独特的艺术气息,每一个器物都是有灵性和生命的

德化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堪称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得更加美丽。

目前已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00余处,其中青铜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0余处,明代30余处,清代170余处,民国时期50余处,遍布德化全境18个乡镇,从中可以想象昔日的制瓷盛况。

很多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在德化的古窑址中,屈斗宫窑址、祖龙宫窑址、尾林窑址、内坂窑址等尤为重要。有的古窑址在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即回填,回填也是对窑址保护的一种较好办法。

屈斗宫古窑址

屈斗宫古窑址是德化古窑的代表,因窑址附近昔有屈斗宫小庙而得名,2006年被国家列入“十一五”期间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

根据窑基出土的现状和结构分析,它属于由“不分室”的龙窑向“分室分级”的阶级窑过渡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分室不分级”的鸡笼窑。这种窑较易控制烧成火候,从而改变了宋初以来使用还原烧成技术进入采用氧化烧成新技术的阶段。

屈斗宫龙窑的发现,也填补了德化窑炉由宋至明发展中的一段空白。

屈斗宫窑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火腔与窑床交界外,保留有五个通火孔。窑室呈长方形,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有隔墙((挡火墙)。隔墙底设通火孔,窑室底部倾斜,上铺石英细砂,砂上放置匣钵垫或托座。

屈斗宫窑床共出土800多件窑具和千余件或完整或残缺的器物,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点。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印模、制坯转盘、敲匣钵的铁刀、匣钵垫及各类匣钵等。器物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瓷器的釉色有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和一些未经烧熟和生烧所形成的灰釉和黄釉,白釉细腻温润,有的呈乳白色,已开明代建白瓷之先河。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有的盒盖上还印有“寿”、“金玉”、“寿山福海”、“长寿新船”等各种吉祥文字。

柴烧,是一场艺术的赌注。出窑的那一刻,是一场向天祈求美的仪式。只可遇见,不可预见。

月记窑,400年不灭的炉火

没来德化,就听说了月记窑,还得到一个联系方式。来到德化,又听到这个400多年至今薪火未断的“月记窑”频频被提起,便起心动念必探寻之,遂如愿。

讲真,初抵月记窑,有点小失望。它的外观其貌不扬,悬挂的“月记窑”牌匾毫不起眼,红砖垒砌的拱形窑体依小山坡而建,落满日复一日岁月的灰垢,木柴堆放杂乱,柴火熏黑的窑体全部掩在一处农房瓦棚下,有些破败和落寞。

这种窑依山势倾斜砌筑,头下尾上,如龙胜蛇,因故而得名“龙窑”。龙窑由窑头、窑床、窑尾组成,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窑尾放烟囱,窑室为阶梯状,每级两侧设对称排列的投柴孔,隔数级放一窑门方便装出瓷。

如今,在德化还在沿用柴烧的古老烧瓷方法的龙窑仅存三座,月记窑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堪称德化龙窑的“活化石”。月记窑共有33阶梯,长约33米,有7个门,可供装窑、出窑之用,窑身两边各分布着33个窑目,是添加柴火的地方,靠着柴火,窑炉可烧至1370℃高温。

我走进瓦棚,拾阶而上,在走进窑室的瞬间,被震撼到了。这绝非普通窑洞,而是一条厚重、深邃的时空。焦糖色的窑壁在手机灯光的映照下如琉璃般发亮,那是熊熊炉火燃烧泥土,日复一日累积而成的印记,也是陶瓷诞生几千年来人类演绎火与土之歌的舞场。

制坯、修胚、晒胚、上釉、装窑、投柴烧制、出窑、选瓷、包装……,匠人不疾不徐,延承着古老的技法。

龙窑柴火从下往上烧,第一个窑目的柴火要持续烧2个小时,平均每20—25分钟后,才点燃下一个窑目的柴火。昼夜不停的窑烧,何时添柴何时撤柴,考验的都是窑工们的匠心。例如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多一把柴火进去,都可能让陶钵倒掉,瓷器坏掉。约烧制27个小时、吃下4万多斤木材后,窑里的瓷器便“熟”了。

月记窑,就像一条巨龙沉睡在悠远的时光里,每一次出窑,便是一次苏醒。每一窑的成功率不到三成,但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无法复制。难怪都说柴烧是一种未完成的美,手艺人做一半,上天做一半,你的眼睛做一半。

月记窑的四周到处都是丢弃的瓷器废品,因为对自己品牌的维护,月记窑坚决不让一件废品流向市场,所以,只要有瑕疵的瓷器,都会被丢弃。

从远古以来,泥土由火焰燃烧涅槃成就陶瓷。而柴烧,是赋予瓷器魂魄的仪式。现如今,如还想体会这种最原始的工艺,月记窑,大抵就是最好的去处。

柴烧龙窑因工艺复杂、费劲费时、建造成本高、出产量低诸多原因而面临窘迫境地,这一古老工艺濒临失传。月记窑薪火不熄的烧陶生态,自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亦予人反思。惟愿柴烧技艺,在月记窑永薪火相传。

龙窑自古皆采取古老的柴烧。上世纪80年代,德化开始倡导“以电代柴”,油窑、电窑和天然气窑等现代化的窑炉开始盛行,柴烧龙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电窑的成本远高于柴窑,却能省许多事。温度、时间都可以通过仪器控制,成品率几乎达到95%以上。

柴窑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电窑上演新时代技艺的奇迹,彼此悟道

德化瓷制作工艺

德化瓷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瓷土加工、雕塑成型、烧成三个过程。

首先是选用德化优质白瓷土为原料,精细加工。

雕塑是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点,采用何朝宗开创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贴八字技法,雕塑成型,其制作技艺有两种,一种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种是将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干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雕塑成型工艺,以模制为主,兼有少量捏制。

最后放入窑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

德化瓷烧制技艺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德陶瓷

瓷都德化现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德化一半人口都从事和陶瓷相关的工作,知名企业有佳美集团、冠福集团、顺美集团、三德陶瓷、龙鹏集团等。

三生万物智无量,德载千秋道非常。三德陶瓷便是德化诸多陶瓷企业中颇具规模的一家。

步入三德陶瓷展厅,展品琳琅满目,既有千年瓷都“中国白”的艺术内涵,又有当今德化陶瓷艺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既有日常生活用的陶瓷件,也有极具收藏价值的陶瓷艺术品,千年瓷都,精彩三德。

来自大自然的土,手作时已经融入了作者的心性与情怀,也融入了匠人手心的温暖与纹路。每一件作品颜色、肌理都不尽相同、充满个性,让观者充满探索欲望,希望了解蕴含作品之中的浴火重生的故事。

龙鹏艺术馆,沉醉于艺术中的德化瓷

厚重朴实的夯土墙,似古老河床般的水系铺陈,不规则的大小石块堆叠,蜿蜒的空间通道,巨型保留自然肌理的天然石材装置,颇具美感的瓷器展陈,恰到好处的布局和留白,分分钟出片的既视感。

龙鹏艺术馆,是私人展馆,有别于德化其他展馆,这里的每一处,都展现了不漏痕迹的设计和想象力。

只要你来,定会被惊艳到。 

红旗坊文旅产业园

1951年创建的国营红旗瓷厂,曾经是瓷都人心目中的一面旗帜,当年由省公安厅直接管辖。如今,历经风雨的老厂正在蜕变为红旗坊文旅产业园,期待新的旗帜冉冉升起。

陆升陶瓷酒店

The Luzerne陆升是新加坡著名的陶瓷餐具品牌,由新加坡陆氏家族创建,已有70多年历史。它承包了星巴克一大半的杯子供应,是洲际、香格里拉、万豪等奢牌酒店的御用食器供应商。住进陆升旗下在德化的陶瓷酒店,很有调调。

在酒店二层的陆程文化博物馆,展示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餐具演变的过程中,陆升与之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了解陆升的历史传承,看LUZERNE品牌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陶瓷之路的。 

瓷家仙境

步入瓷家仙境,茶室品茗,凭栏远眺,绿意尽收眼底。

远处峰峦叠翠,近处农田阡陌,古厝留韵山水相依,一幅古朴宁静的天然画卷。

(视频号) 

西天寺

西天寺在德化海拔900多米的西天山上,是德化县境内声名远播的佛教圣地,常年香火旺盛。

根据地方《族谱》地名和历代寺僧名录考查,宋代已有该寺。

今寺系清代重修,悬山式木质结构,三进三开间双护廊,简朴庄严,古色古香。

正殿上方悬有清雍正十年(1732)的牌匾,殿内中奉观世音菩萨,两壁墙上有本地名人题写的诗作。

寺内的十八学士山茶花很有名,相传是清乾隆六年德化进士曾重登千里迢迢从云南曲靖带回在西天寺种植的,同株能结出异色花,极为罕见。

西天寺周围山高林密,风景优美,空气清新。

大兴堡

大兴堡,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三班硕杰人郑延理携子郑展枢兴建,取名“大兴”,寄予其郑家子孙繁衍旺盛、家道事业中兴之意。

据三班硕杰《郑氏族谱》载:郑展枢为人慷慨有才略,初通文艺,深谙商术。他是清代把德化瓷器销往国外的重要商人,是打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商路的关键人物,是德化走向“海丝”的拓荒者之一。他与父亲所兴建的大兴堡正是彼时德化龙浔、浔中、盖德、三班一带陶瓷产区通商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大兴堡营造手法一如明式,风格简朴素雅。整体结构中轴对称,内部为合院式与围廊式结合的布局。以横贯东、西门的通道为轴线,沿中轴线有宽敞的天井,天井两侧呈东西走向,建有庑殿式屋顶的阁楼,两厢大体对称,北楼为尊,比南楼略高些。环绕的城墙,底部呈封闭式,垒砌溪石而成,起着防御作用。墙东北、西南隅各有角楼1座,每座角楼内均有两方向的枪眼,合起来可监控城墙四方。

民国时期,先是匪首徐飞龙侵占大兴堡为兵营,之后古堡又遭闽南匪首陈国辉破坏,1942年郑氏族人重修大兴堡,恢复了旧时原貌。要是没有这次重修,大兴堡可能早已荒废。

历经300年沧桑风雨和战火硝烟,大兴堡已经老态龙钟,部分已墙崩梁倾,文保员说已是危房,不能入内探访了。 

三黑、三黄、三红、三白

瓷都德化山多林密,自然生态环境之好的确让人欣喜,孕育出了三黑、三黄、三红和三白。

三黑:黑鸡、黑羊、黑兔;

三黄:黄花菜、德化梨(黄花梨)、德化大茶油;

三红:红姑、红酒、红米;

三白 :淮山、白萝卜、德化白米。

粿条,潮汕美食,吃起来比河粉更厚实,兼有面条的韧度和粉的米香味。在德化一家很有名的小吃店品尝之。

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德化是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陶瓷产业蓬勃发展,是全国最大的陶瓷电子商务产业基地,订单源源不断。

但在茶余闲聊中,听到更多的却是望“单”兴叹的声音。“哎,工人也越来越不好找了!”一线工人紧缺,不得不加价争抢熟练工人,此外,汇率波动、原材料、能源、物流等成本大幅上涨,看似不错的市场行情,可能是增产却不增收,企业到手的利润相当微薄,甚至是赔本赚吆喝。总体而言,德化陶瓷的工业设计水平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够,也是瓶颈问题。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是正处在发展“新十字路口”的德化陶瓷产业亟须面对的。

德化陶瓷发展正处在新的起点上,借助科技的力量,搭建“网络新瓷路”,推动陶瓷产业扬帆起航再出发,用全新的方式复兴着陶瓷之梦,恰逢其时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器之美 | 你的茶席上需要一只柴烧公道,德化做的
佛像遇柴烧,天作之合
不可不知的德化陶瓷| 讲述 . 東西堂
德化窑青花瓷器几个问题的探讨
世遗泉州遗产点:德化窑址(尾林
龙窑是什么窑?作为柴烧建盏的出生地,龙窑有何特别之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