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首先我们来看第8章上善若水,说起上善若水,大家耳熟能详,QQ好友、微信好友不止一个叫上善若水的,如果不备注真名,还真分不清谁是谁了,而《上善若水》的书法作品比比皆是,那么问题来了,“上善若水”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呢?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第8章,探个究竟吧。

【句释】 
1、上善若水。
善:一种解释为“品性、良善”,“上善”是“至高无上的善”。还有一种解释是“善于”的意思,“上善”指的是最佳的行为选择,也就是最善于做什么,是行为选择的利与弊,而不是行为的善与恶,老子在这里讲的是智慧,是行为学,而不单纯是道德。“善”在《道德经》中出现49次。大多都是“善于”的意思,指智慧的行为。
若:像。
句意:最佳的行为选择就像水一样。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处:停留、居住之意。    几:接近。
句意: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善:善于。         渊:深的意思。 
与:与人交往。     仁:真诚友爱。
句意: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友爱,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4、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过失。
句意:正因为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 
【译文】
最佳的行为选择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因此,最佳的行为选择就像水一样,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友爱,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像水那样不争,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 
【解析】
这一章,老子以水为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本性和特点,并由此引申出“上善”之人应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避免人生失误从而达到“无尤”境界的总体原则。   
本章围绕“上善若水”,讲了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品质与“道”的特性
水之所以作为上善的形象比喻,是由水的特性决定的。水的特性是什么?一是利他性:水善利万物,具有宽广的胸怀,只讲贡献不讲索取,所展现的是一种只施恩泽,不求回报的道性,是一种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奉献精神;二是不争性:水滋润万物,但它安于低处,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之地,从不争名逐利,这是一种谦下不争的美好德性。老子认为,水的这两大德性与大道之性暗合,也是修道之人所必须具备的德性和品性,因此,老子由衷的赞美“上善若水”。
老子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几于道”用的非常精妙。“几于道”并不等同于“道”。道生万物,水属于万物之一,为道所生,水体现了道的本性,但并不是道本身。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令尹),他辅佐楚庄王,为楚庄王争夺霸主之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叔敖任令尹期间,严厉施行富国强民的方略,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致使权贵们千方百计陷害孙叔敖。孙叔敖曾三次被罢官。但他毫无怨言,仍然为国为民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作为令尹,他的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从来都轻车简从,吃穿简朴。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他为官多年,家中没有任何积畜,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
孙叔敖生命垂危的时候,将儿子叫到病榻旁,告诫他说:“楚王曾数次想封我上地,但我都没有接受。现在我要死了,楚王一定会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国、越国之间有一块荒芜土地'寝之丘’,这地方名字不好,土地贫瘠,楚国人害怕这儿有鬼,越国人也很迷信。你如果不得不接受封地,就要这一块土地吧。”孙叔敖死后,楚庄王果然以肥沃的土地分封他的儿子,但他的儿子记着父亲临死的遗言,坚决不收,最后不得已接受了“寝之丘”。后来楚国历经混乱,很多曾经封到肥沃之地的功臣后代都因富贵而丧身失位,唯有孙叔敖的后人保留着那块土地长久不失。列子说:“孙叔敖的智慧,知道不以利为利。知道处于别人所厌恶的地方,这就是得道者与众不同之处。” 
孙叔敖任令尹而不喜,罢官也不忧,有了功绩,却不求奖赏,也正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要儿子求封于寝之丘,甘愿“处众人之所恶”。正是因为他这种超人的智慧,才能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才能保全子孙后代。
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上善”的最佳行为选择
水善利万物,既能利万物,更善于利万物,也就是有好的动机,还要有好的结果,要想有好的结果,就要有正确的行为选择。我们日常说的“好心办坏事”,“好心当成驴肝肺”,就是因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不为他人所接受,所以,结果不尽人意。那么怎样做,才算是最佳的行为选择呢?在“上善若水”的总纲之下,老子借水喻人,提出了修身“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善”是水性七善,德性七善,道性七善,也是人性七善。
1、居善地,学习水谦下自处。
水善于选择地方,它选择的地方是哪里?水往低处流。别人不愿意去的,他去;别人不愿意干的,他干,并且无怨无悔,不讲任何条件,不求任何回报。因为只有处于低下之处,才能海纳百川,才能积小流以成江海。正如第66章说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供奉于高堂之上,它不觉得荣耀;冲刷厕所,它也不觉得卑贱。为道者立身处事也应如此,要时刻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
居善地另一层意思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就人类生存活动而言,“地之善”十分重要,我们盖房、选择墓地都要找风水先生看,寻找风水宝地,真正的“善地”是身心如一,天人合一,身之所居、地之所居、心之所居无处不安,而这个无处不安的根本在于内心的清静和安宁。我们要在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就是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做自己位置应该做的事情。这个位置,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只要我们能在找准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有所追求,就会功德圆满。如果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地去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位置,就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烦恼,甚至有可能招致危险。
有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磨坊的主人,他同时养着一头驴子和一匹马。驴子拉磨,马载着货物和主人在外面奔波。
驴子看到马整天载着主人出去周游世界,自己却只能整日在磨坊里围着磨盘打转,十分羡慕马的工作;而马羡慕驴子不用风吹雨淋、跋山涉水,可以在温暖的室内完成工作,因而对驴子的工作也十分向往。
主人听到马和驴的诉求之后,答应给他们调换岗位。
于是,驴负责跟着主人一起载货物,马开始在磨坊里围绕着磨盘打转。一开始,他们都认为对方的工作对自己而言肯定是小菜一碟,都很有信心。可是很快,马拉了半天的磨盘就满头大汗,转得头晕眼花;驴子驼着主人又背着货物,走了不到十几里就开始气喘吁吁,口吐白沫。驴子和马叫苦不迭。他们工作完成的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最后主人不得不让他们干回了本职工作。
很显然,这头驴子和马在完成团队工作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工作角色进行了错误的定位,做了超出自己能力范畴内的工作。
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团队,每一个职员都是这个团队的一颗螺丝钉,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单位才能良好地发展。比如我们单位要举行一场大型活动,有人搞策划,有人组织,有人布置会场,有人录像,有人摄影,还有人撰写宣传报道。有人干的是体力活,有人付出的是技术。大家通力合作,活动才能圆满成功。如果布置会场觉得摄影的工作挺好,摄影的又觉得策划的工作好干,领导敢不敢让他们换一下呢?适合白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2、心善渊,学习水深沉宁静。
水因居下而善积,不论滔滔急流,还是潺潺细涓,不论清溪浊水,还是垃圾污垢,水都能一视同仁、虚怀接纳,从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所选择地接受或拒绝,正所谓“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渊”是用来形容“道”的概念,老子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心善渊”就是指一个为道者心要和深潭一样清澈平静,深沉宁静,守住真心,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与影响。心者,一身之主也。所以修道必须先修心,养德必先养心。“心善渊”一方面是说一个人心量要大,像水一样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毛泽东在《心之力》中说:“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另一方面是说一个人要构建心灵防护体系,要像水那样不被环境所迷惑,清除杂念,妄想,让心避免受到各种各样的污染和惊扰,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
3、与善仁,学习水仁慈友爱。
这里的“仁”是仁慈友爱之意。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与善仁”,就是用“仁慈友爱”的态度来待人接物,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真心实意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但不奢求任何的回报。就是要做到人我无别,没有分别心,不分等级,不论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如果人人都用“与善仁”的态度去与人交往,都以“与善仁”的方式处去要求自己、影响他人,我们所处的这个家庭、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和谐了。
4、言善信,学习水诚实守信。
“信”,人言真实之意。常言道,言为心声。“言”发于心而出于口,心之所思,发而为言。人的一切思想言行包括“不言之教”都属于言的范畴。水自高而下顺势流淌,潮涨潮落如期而至,这就是信。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格体现。言有所出,行必践之。一个讲信用的人必是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轻诺必寡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个失去诚信的人在世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古代有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讲的是曾子的孩子看到妈妈要去市场上买东西,非要跟着去。他妈妈说:“你在家好好待着,等我回来就把咱家的猪杀了,给你做肉吃。”孩子一听,很开心,就不再闹了,乖乖在家等着。等曾子的妻子买东西回来,一看,我的天,这场面可不得了了——曾子把家里的猪捆起来了,正磨刀霍霍向肥猪呢。曾子的妻子急了,说,你在干啥呢?我刚才为了不让跟我去,骗他呢。曾子说,我们不能骗孩子,孩子是跟父母学的,你现在骗他,他就不相信你了。等到将来你再教育他,他都认为你是骗他的。这样失信于孩子,就没法继续教育他了。所以,这头猪今天必须杀。于是当天晚上孩子就吃上了香喷喷的猪肉。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就是为了说明教育孩子言行要慎重。父母发表的每一个观点,说的每一句话,对孩子的每个承诺,都要做到,千万不要欺骗孩子,这叫“言善信”。
成语“一诺千金”大家都听说过吧。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他的朋友不仅没有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他人,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是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比物质重要得多。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商鞅“立木取信”,使变法取得成功,而周幽王为博爱妃一笑,烽火戏诸侯,玩狼来了的游戏,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政善治,学习水顺势而为。
水之所行,自有条理。流动积累,升腾变化,润泽万物,养育众生,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从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自古道: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政善治”包含了修身、修家、修乡、修国、修天下的全部内含。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效法水,注重水性管理,柔性管理,用约束和调整自己来适应自然,不忽左忽右,不倒行逆流,不扰民害民,做到法令大治,经济大治,人心大治。
6、事善能,学习水尽其所能。
水之能力,巨大无比,无所不及。水能冲透山岩,汇成江河,涤荡污垢,溶解物体,调节气候,灌溉庄稼,养育万物。水的能力,神奇而普遍,放眼可见,触手可及。老子借水的特性告诫我们,做事既要善任其事,又要善利其物 ,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成事于无形之中。最高水平的做事一方面是要顺物之性,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不管多大的牛,牵住了牛鼻子,它就会老老实实。如果不知道顺牛之性,去牵牛尾巴,即便是把尾巴拉断,牛也未必会跟你走,这就是“事善能”。另一方面是要善于用物,也就是要用物之长,惠子种出一个大葫芦,说,葫芦这么大,开出瓢来也没地方搁,不如把他砸烂当柴烧了。庄子说,别砸,这东西可以做成小舟,用它去浮游江湖。庄子善于用物,物尽其用,物我两得,这就是“事善能”。刚才我们说的驴拉磨,马驮东西就是用其所长,也是事善能。
7、动善时,学习水应时而动。
把上面所有的本领都俱备了,那么还剩下最后一件事——得其时而动。
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是最善于随自然而变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要学习水,顺其自然,不失时机。条件不成熟时不勉强去做,条件成熟了顺其自然去做,正确把握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努力寻找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交汇点。“动善时”,简单来说就是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火候,早也不行,晚也不行,时机到来时,将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结合,最后取得成功。正所谓:天不与我我不取,时来运转顺势为,既不违时抢机遇,机遇来时不错失。苏轼在《代侯公说项羽辞》中说:“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钓鱼时,在鱼儿咬钩的瞬间要迅速提起鱼竿,早了鱼儿还没上钩,晚了鱼儿跑了。公安干警抓捕罪犯,有时要耐心潜伏,有时又要雷霆出击。战场上打仗的时候,要等敌人进入埋伏圈才狠狠攻击。
  但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最能干的人都是善于抓住机遇,运用机遇的人。如果守株待兔,把侥幸当机遇,那么只能错失良机,两手空空。 
老子从以上七方面陈述了水几乎完美的品格,赞美它“几于道”,将水的品格与人的品格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水性七善可以说是德性七善、道性七善、修身七善,是老子送给我们的成功的金钥匙,如果全都做到,那就是完人了,能做到一两项也很了不起。
三、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行为的最高原则和最佳效果
在本章的最后,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为什么说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做到了以上所说的“七善”,就已经赢在过程,赢在行动,赢在人品,这样的人怎么能不成功呢?因此他不需要与人争,不必与人争。
“不争”,是老子给出的行为选择的最高原则,“无尤”,是行为选择的最佳效果。这与前几章讲过的“无为”“无私”“弗居”是一脉相承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都有不争的思想,“不争”是“无为”思想的重要原则。
回过头来再看水,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不争” 在《道德经》中出现了6次,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人生处世的一个法宝,要掌握“不争”的智慧,就必须正确理解“不争”。
晚清名臣张之洞说:“平生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张之洞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经常有人奚落他。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有位当地的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图嘲笑张之洞。这幅画流出后,张之洞的属下气愤难当。张之洞得知后,反而呵呵一笑,然后吩咐幕僚把这幅画买下来,挂在家中时时激励自己。
张之洞有“三不争”之说,曾国藩有“三不斗”之说,他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漩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不与同僚争功,不与同僚争名,更不争权,只懂得“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最终被后世尊奉为道德学问以及建功立业方面的楷模。
杨绛说: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现在,我们要做到这三不争: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级争宠;不与下级争功。总之,不争无用之争。
无为不是不为,不争不代表无能。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地参与社会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把握人生成功的条件和机遇。
【总结】
这一章阐述行云流水,简直就像一首诗。老子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又像一个超然世外的浪漫诗人,面对着天下苍生,将他体验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实无华、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怀着一种深深的大爱厚爱,娓娓道来。
    一首诗歌,送给大家,我们共勉: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 决不淹没你的优点;
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 决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 决不撇下你的孤单;
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 决不打扰你的安宁;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 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 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 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作者简介

李彩红,女,中小学一级教师,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成职教专干,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秘书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八章
(精美图文)上善若水---读《道德经》
道德经第2章:老子告诉我们如何冶性修身
【为什么老子认为水“几于道”?】“水善利...
老子说第008集
草书,老子道德经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