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好文章推荐】如何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内在动机

 作者: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收藏

前些日子的那篇《内在动机是真正的敏感期》赢得了大家的强烈反响,在此多谢大家的厚爱和无私分享。同时,我也收到了大家的很多留言,有认可,有讨论,有反思,很多朋友认真地跟我讨论起内在动机,所以我又写了这篇文章,请大家多多指教。 

首先我要强调,内在动机是孩子自己从生命里面开出来的美丽的花朵,不是家长或者老师可以教给或者交给孩子的。就像孵化鸡蛋,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能给予的,只是合适的温度和等待的时间。给十倍的条件,石头也永远孵不出小鸡——给孩子买最贵的钢琴、用最好的画笔、请最好的名师,也不能把孩子变成音乐和美术天才,除非孩子本来就是。 

是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基因。但是,我们要承认,世界上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特长、兴趣的。这些,是孩子才华的基础。那么,怎么发现孩子的这部分才能呢。同时,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拥有了内在动机之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促进,去保护,而不做些什么,去阻止,去破坏呢? 

给孩子展示的空间,每个孩子都有天赋 

对于孩子,很多家长给予了无比的关注和关心,照顾和保护。但是,却忽略了孩子成长和学习中一个最需要的条件,自由。 

自由有多重要,看看那些自然界参天的树木和矫健的雄鹰就知道了。当孩子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回到家里,都被“大人们”制定的规则和标准束缚的时候。就算孩子身上存在着100个天赋,也会被消灭掉99个。 

就是说,孩子在成长中,其实是拥有近乎无限的可能性的。但是,如果你只用一条道路的标准去衡量他,他也就丧失了其他的可能。 

我知道,很多家长会说,“我哪敢耽误孩子的未来,恨不得每样儿都给他试下”。但是,很多家长把每一项的兴趣,都功利化地引到了实用性的结果。孩子喜欢画画,就要长大了当画家,孩子喜欢弹琴,就要长大了当音乐家,孩子喜欢体育,就要长大了当奥运冠军……无论是哪个孩子,都会被父母和老师的这些期望吓坏的,压怕的。内在动机刚刚冒了头,就被耀眼的阳光给晒蔫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让孩子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所有的大人不加以刻意的辅导和拔高。让孩子自己去尽情地享受他在这项爱好中得到的乐趣,耐心地等待这项兴趣渐渐地成长为天赋。 

具体来说,也不是那么难。在学校,在家里,每周可不可以给孩子们一节课时间来自由活动。这个时间,可以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画画也好,讲故事也好,做手工也好……只要不影响到其他人,都可以。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惊人的结果,不爱发言的在发表演讲,害怕美术课的在创作漫画,数学差的在绘制汽车结构图……总之,只有在孩子自由的状态下,不按照固有的标准,才能体现出孩子真正的内在动力在哪里。 

在我很喜欢的夏山学校里,很多课程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就是说,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甚至画室、手工作坊等,是全天开放的,只要你有兴趣,都可以自己去玩儿。当你在玩儿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则可以去问老师。老师就根据你提出的问题,来讲授相关的知识。 

当然,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无法复制夏山学校的做法。但是,是不是可以在孩子的兴趣发展上借鉴一下,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的。 

当孩子今天喜欢画画,明天喜欢音乐,后天又去游泳,大后天都不喜欢了,去看漫画书。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干涉和故意促进,静静地等待孩子找到自己特别且长久喜欢的。而且,只要孩子自己没有提出要家长帮忙,没有提出问题,那么,你就静静地营造适合孩子享受乐趣的环境就好了。 

明说了,就是孩子就算每天画一幅画,也不要着急上什么美术班学素描;就算孩子每天看一本书,也不要让他写作文记日记;就算孩子在纸板上弹钢琴,也别着急去报钢琴班买钢琴。你所要做的,是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充足的画纸和笔,充足的音乐,就足够了,就可以了。 

尊重孩子的专注,不要以关心和正确去干扰 

说起来,有的家长真的挺有意思,孩子不专注,坐不住,他很着急;孩子要是太专注了太着迷了,也常常着急——就像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世界上没有标准小孩》里面说的那样,世界上不存在又专注,还特别知道专注分寸的孩子。就这一点来说,连大人也很难。 

其实,一个人专注起来,其姿势大多数时候是不太好看的,举写作来说吧,真正在腔调的咖啡馆,穿得文艺清新,拿个mac air装模作样的,那真的就是着装模作样,没有听说过什么好作品真是那样写出来的;大多数把咖啡馆里面的mac air们感动得泪流满面的作品,是穿着睡衣眼屎未干就着方便面味儿写出来的。就像罗琳在洗衣机上写《哈利波特》一样。 

孩子们专注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们常常忙着跟小伙伴玩沙子连尿都忘记去拉。没有一个小孩会投入地干一件的事情的时候,姿势还很漂亮,分寸刚刚好,甚至头顶还隐隐有个光环,上面写着“天才”两个字。没有这样的姿势,没有这样的孩子。 

我们家小丸子很爱看书,我有时拍照片的时候,会拍到她。在我的朋友圈,当然,大多数朋友们都是表扬和肯定的,也有少数“好心人”提醒我,要注意孩子看书的姿势,不要趴着、躺着(这恰恰是小丸子最喜欢的阅读姿势);让孩子休息,老看书会影响视力(小丸子经常一个人看一个小时);不要让孩子看大人的书,也不要让孩子看弱智的书(小丸子基本上是拿起什么书看什么书)。 

我知道这些好心人经常还会扮演这些角色:当孩子着迷地阅读、画画、唱歌、挖沙坑、打游戏、聊天讲故事的时候,他们总会殷勤地来递水果,提醒喝水,提醒看书要注意休息脑子,要保护视力,握笔的姿势要正确,不要把颜料弄得哪儿都是,唱歌不要弄哑了嗓子,还要记得去上厕所……总之,如果不喊出那句“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如果不把孩子从专注状态里面拉出来,不给兴冲冲热呼呼的孩子泼点冷水,似乎,我们这些做家长父母们就没有尽到责任。 

是的,家长所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都是正确的。但是,是正确而不是对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分时候和轻重。 

我的个人观点,当孩子专注于某项事情的时候,比按时喝水、姿势正确更重要。甚至,极端一点说,不好的阅读姿势和喜欢,的确会造成近视眼,但又如何了呢?我和丸子爸爸都是近视眼,我们身边的朋友里也有很多近视眼,戴眼镜也好,做手术矫正也罢,不都健健康康地生活和工作着吗?!换句话说,我宁愿要做一个近视眼的人,也不愿意当一股个双眼5.0而不读书的人。 

任何的人生,任何的成长过程,都不是完美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怎么可能又要身体健康,又要心理成熟,同时学习成绩全优,各项技能超群,待人接物礼貌,学校家庭楷模……那不是养育孩子,那是生产产品。

但孩子因为被反复打扰,情绪被打断,思维被干扰,兴趣被阻止,再感兴趣的事情,也都被变得乏味无比了。可是,当孩子最后做什么事情都几分钟热情,心浮气躁,偃旗息鼓下来,急得团团转的又是家长! 

专注就像集中于一束的激光,具有巨大的能量。我自己就发现,当我关上手机,不刷微博微信,不管今天买什么菜、吃什么饭、不为亲戚朋友操心的时候,往往是我最有能量的时候。一篇很长的文章,哗啦啦会在一小时左右写完,我5点起床,到7点钟小丸子起床,我发现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 

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班级里面成绩最好,学习最轻松的那几个同学,往往是睡觉最早的。因为在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心静,不受打扰,短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学习;做题目的时候我有体会,如果能够保持高能量的专注状态,每道题只需要稳妥地做一遍,也不用回头检查,也不用瞻前顾后,往往是完成又快又好的。 

孩子一旦尝试过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他就会获得巨大的愉快;孩子如果养成专注做事情的习惯,会非常有成就感,成就感不断累积,孩子就会尝到成功的滋味。 

尊重孩子任何的爱好,不要被功利和潮流绑架 

我觉得很奇怪,我们常常把孩子的爱好分三流九等。 

我现在还记得我小时候的情况。我们家三兄妹,没有人引导,各自有个自己的爱好。大哥很爱画画,奶奶跟他说晚上老有老鼠悉悉索索地睡不好觉,我哥就画了一只猫给守着,不知道艺术性如何,总而言之,老鼠们基本就不来了。我二哥则喜欢弹古典吉他,我至今还记得在夏天晚间的走廊上,我们皆静静地坐着,听他弹一曲《献给爱丽丝》。而我则喜欢看书和写作,当然是写一些语文考试用不太着的东西。 

但是,大哥二哥的爱好都没有办法导向一个稳妥的就业。大人们的思考角度是这样的:听说学画画很贵啊,画错了不能用橡皮擦,要用面包来擦!买颜料画册也是很大的开支啊!外国那些弹吉他的一般都还带个帽子,到了地铁口公交站,就把帽子放地上——要饭要得很文雅。 

只有我的爱好很安全,就是写作,不需要买面包来当橡皮(世界上还有比写作更零投入的爱好吗?),也常常有赚钱机会,我在中学就开始拿数十元的稿费,那时一个公务员的月工资也才数百元(可惜的是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稿费也没有涨多少)。而我也经常取笑丸子爸爸,他学了机械和经济两个专业,都没能转到自己喜欢的文化传媒专业。 

现在回首往事,我们70后这一代,最痛恨的一句话,莫过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是如此地实用主义,如此地缺乏安全感,如此地把人生的意义降低几个档次,如此地把生命的火花无情地摁灭。 

如果说,过往的那些,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那么,到了今天,孩子们的爱好可以选择的余地可就是大了太多太多。从种类来说,艺术音乐文学体育科学无所不包,从经济花费的角度来说,很多家庭愿意花费,也能够承担十几万元去养一个孩子的爱好。比如钢琴,从买琴到课程费,我听说钢琴十级考下来,是需要这个数字的。 

在如此大手笔的时间和金钱投资之后,要说投资人不看回报,是很难的。量化投资人回报的,就是各种类考级协会的级别,尤其是跟升学加分的考级。最近,一位朋友跟我讲,他送孩子去人造冰场学冰球,正当我慨叹北京的学习如此国际化时,他告诉我,如果精通冰球,对于申请北美地区的名校是非常有帮助的。 

好吧,这样下来,家长就会把所谓的爱好,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潮流的”和“落后的”,“高端的”和“低下的”。总之,只要是无法用来炫耀和升学的,一概都不让孩子去“浪费”时间。 

你就看吧,钢琴、美术、运动,全都有考级。考级完了又比赛和展览,级别从地区到全国,到海外。这些被重金打造,披着时尚和国际化外衣的爱好培养和爱好考级,其功利诉求,跟几十年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什么不同呢? 

这里面对孩子内在动机的尊重成分有多少呢? 

如果大家记忆力还好一些的话,就会想起我们读大学的时候,什么课程是热门的,那些课程如何又在我们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变成冷门,以至于找不到工作;我现在还隐约记得,中国的首富位置,在王健林和马云之前,还有一位从事垃圾分类的张茵。我想,不管是信奉“数理化”还是北美招考加分的家长,谁也没有想到跟垃圾打交道可以变成首富。 

比起这些变幻的潮流,可能最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就是尊重孩子真正着迷的事情,不管这个事情是高级的低级的,有用的还是没有用的。可以确定的是,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具有内在动机的事情。也许是画漫画,也许是玩乐队,甚至是研究苍蝇——日本经典儿童文学《兔之眼》的主角就是一个爱好苍蝇的男孩,他叛逆暴力内向反主流。但是,当老师愿意去了解他的爱好尊重他的爱好,理解他的爱好的时候,老师也发现不良少年的那个苍蝇世界原来也蕴藏了那么多奥秘。我们读者,从孩子拥有的这个“低级”爱好中,也能够轻易发现,孩子将成为伟大人物的那些潜质。 

还记得9月初,给孩子们做活趣之家活动时候遇到的那位七八岁的男孩,他在书店买一本汽车发烧友杂志,他母亲告诉我他每期都买都看很久。我问孩子最爱的车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他说:我爱的车有很多,没有法子一下子告诉你。我长大了就想当个试车员,我要把天底下所有的好车都开一遍。 

看着孩子闪亮的眼神和母亲理解的微笑,我觉得那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图景。 

以爱好为核心,引导孩子深度思考,形成思维体系 

我们也发现,孩子的爱好,常常也是有真有假的。有些孩子很敏感体贴,他能读懂大人的期待,然后让自己的爱好向大人的方向靠拢;有些孩子是因为追潮流,班里的孩子流行什么,外面的偶像明星喜欢什么,他就关注什么。这些本不属于他的爱好,不是被身体里的内在引擎发动,所以也常常无法持久坚持。就像上一篇文章里面说的“从来没有不快乐而能坚持的事情”,所以分辨这些假爱好很容易。 

我接触到的,拥有最大量苦恼的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爱好,而且不知道这个爱好,这个像永动机一样的内在动机什么时候会到来。这个烦恼其实是我们经年累月的功利主义积累的结果,我们一定要一个东西有用,马上看得见效果,显然,上帝造人的天赋和爱好时候,没有按这个的游戏规则来玩。对于有此烦恼的朋友,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期待,松弛下来。得不到一个天分,但也犯不着把快乐的心情给赔进去。 

但是,孩子着迷一件事情,是可以要求得更高一些的。比如,3岁的孩子爱车,以记得住每种车的车标和厂家为荣,到了7岁,则应该对自己特别喜欢的车提供扎实的理由了——不管是有关动力系统的还是有关外观设计的,甚至品牌内涵和文化。家长要乐于跟孩子进行爱好方面的交谈,并在合适的时机打开孩子的思维,要求孩子思考。家长如果不知道,最好这个时候多上网查查资料,多买相关的书籍提前学习一下。 

《下乡养儿》里面的小女孩天天,她不愿意上学就一家去乡下居住。天天喜欢羊,每天去放羊,她开始观察羊喜欢吃什么草,不喜欢吃什么,后来她发现羊最喜欢吃的其实是花朵。后来她央求父母买来野外植物的图鉴书,很快这个小小的女孩就认识了很多植物,知晓其口味和功效,她甚至能够给妈妈配制采草药配制药茶。我跟书的作者冯丽丽一起录制节目的时候,对她的植物知识甚为震撼,好些我们完全叫不出名字的,外形非常相似的植物,她冲口而出。并且告诉大家,天天比她懂得多得多。 

这个时候,孩子对知识的吸收速度是惊人的——不要担心这个时候孩子学得太多太深,这是借由理解和热爱而内化的过程,是最佳的学习状态。当然,也没有必要担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考试又不考,我们不是为了考试来到这个世界的。很多教育家也提到,我们在学校里面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什么知识(事实上,大部分我们学过考过的知识后来都忘记了),我们要学习的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学习的是思维的过程。 

要得到后者,从孩子感兴趣的什么东西出发都可以,哪怕是一只苍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学习总是力不从心?作为家长,可以从学习动机入手帮助孩子
警惕!别让你的鼓励起了反作用
孩子成为学霸,关键是要主动学!3个内在心理是发动机!
孩子学习动机消失?台湾教育专家告诉你怎么办!
怕孩子多走弯路?看了这些让你的孩子一马平川!(一)
想让孩子坚持一个兴趣?要满足他内心3个需求,不少家长都没做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