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颈椎病 自我保健
userphoto

2022.11.08 浙江

关注

七块颈椎中,最特殊的就是寰椎。寰椎一第1颈椎(图1-3),看上去像一个指环,是由两个侧块、前后弓共同构成的骨环,英文名为阿特拉斯(Atlas),即“擎天神”的意思。前后弓相连处的骨性粗大即侧块,形似巨人的双肩,同时寰椎处于脊柱的顶端,撑起头颅,“擎天神”的名字,形象生动地解释了它的功能。
  寰椎的特点是“三无”,即无椎体、无棘突、无关节突。寰椎上关节凹和枕髁构成关节—寰枕关节,抬头、低头的动作与这个关节关系密切。

       枢椎,即第2颈椎
  (图1-4),最大的特点
  是齿突,椎体相对较
  小,枢椎与寰椎构成
  寰枢关节,齿突就像
  嵌入寰椎的轴一样,
  因此称为枢椎。寰枢
  关节的功能与左右摇
  头密切相关(图1-5)。
  正常情况下,枢
  椎的两个侧块与齿突
  之间距离相等。

​    其中第7颈椎的棘突比较长,低头时,颈部后最下面的隆起就是它的棘突,所以也叫隆椎或大椎。
     在X线片上,正位上看,颈椎自上而下基本等大,且边缘的连线呈直线,棘突分叉位于椎体中央,横突位于两侧,椎体两侧为钩椎关节;侧位上,可见颈椎曲度呈“℃”形,即前凸呈弧形排列,各椎体呈方形,椎间隙前高后略低。正常颈椎的椎体前缘、椎体后缘、关节突和棘突基底部的连线呈平滑曲线。
      椎间盘是椎体间的主要连结结构,7节颈椎之间除第1、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外,其余均各有一个椎间盘。
  椎间盘(图1-7)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纤维环、髓核和软骨板,即中间是髓核,髓核周围包裹着纤维环,与上下的椎体间还有软骨板(也称终板)相隔。椎间盘富有弹性,因此相邻椎间有一定限度的活动,能使其下部椎体所受的压力均等,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并减轻由足部传来的外力,使头颅免受震荡。
  颈椎椎间盘的总高度是颈椎的25%左右;颈椎间盘的前部较后部高,从而使颈椎具有前凸曲度。
     纤维环为椎间盘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织,质地坚硬而富有弹性。它有深浅之分:浅部纤维分别与椎体的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相连接;深部纤维则依附于软骨板上甚至可达椎体内骨质,与中心部髓核相融合。纤维环前部较厚,髓核偏后,故髓核多见向后方突出或者脱出。
  髓核是由软骨细胞和蛋白多糖黏液样基质构成的弹性胶状体,含水量很高。髓核为纤维环所包裹,使椎间盘像一个体积不变的水袋。髓核如同一个滚珠轴承,椎体在其上滚动,髓核将所承受的压力均匀地传递到纤维环。髓核的弹性和张力与其含水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含水量减少时其弹性和张力均减退。随着年龄增长,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
  1.椎间盘与颈椎病
  目前认为椎间盘的变性是颈椎病所有病理生理过程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含水量下降,纤维网和黏液样基质逐渐被纤维组织和软骨细胞所代替,髓核的弹性下降、缓冲作用减弱。纤维环组织变性,纤维变粗,弹性减退,在周边部发生裂隙,髓核组织可以由此脱出,同时使附于椎体缘的骨膜及韧带掀起、出血、机化,当椎管中进入髓核这个“陌生人”后,会继发身体某些免疫反应,发生无菌性炎症、神经组织水肿等,因而压迫和刺激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等,形成各型颈椎病。
        2.椎间盘的血液供应
  椎间盘的血液供应,在胚胎期来自相邻和周围的血管(主要是椎间动脉),血管穿过软骨板分布于髓核周围,不进入髓核内。出生后,血管开始发生变异并逐步纤维化,使血管完全闭塞。因而成年人的椎间盘没有直接的血液供应,仅靠渗透进行新陈代谢,这就是髓核容易发生脱水、椎间盘较易发生退变的主要原因。由于软骨板中原来的血管通路仍存在,故髓核有可能经此通路而凸入椎体内,形成“许莫氏结节”,成为椎间盘突出的一个特殊类型。
  正常椎间盘及椎间盘的病理改变
椎间盘的退变和免疫反应
  颈椎病的早期,椎间盘软骨板钙化,血管减少,终板细胞凋亡增加。最早可以看到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存在大量凋亡的软骨细胞,凋亡是退变椎间盘组织中活性细胞减少的主要因素。退变椎间盘内正常活力细胞减少,胶原构成改变。早期病理改变为椎间盘细胞数量减少及椎间盘基质的蛋白多糖的结构、功能、含量和类型的改变。有研究证实,退变时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含量明显下降,纤维环中、Ⅱ型胶原比例升高,退变椎间盘中蛋白多糖和胶原的比率下降,蛋白多糖减少使其含水量减少。基质内细胞数量减少和蛋白多糖损耗是椎间盘基质退变最早的表现。
  椎间盘退变的发生与其营养供应密切相关。椎间盘的营养主要依靠软骨板通路和纤维环外周通路供应,当椎间盘周围血供减少时,导致降解的基质大分子聚集和椎间盘内水含量降低,细胞代谢功能障碍或者死亡,椎间盘内压力明显增高并引起软骨板破裂,推间盘物质通过裂口进入椎体,妨碍了椎间问盘营养的供应,更加快了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发展。
  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封闭结构,组织被纤维环包绕,自出生以来与自体血循环隔绝,因而具备自身抗原性。当髓核破裂、椎间盘突出时,髓核中的隔绝抗原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激发出免疫反应,相当于注射了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只不过该免疫反应是自身免疫反应,可以引起椎管内组织炎症反应,产生局部疼痛和神经根刺激症状。椎间盘组织中的型胶原、糖蛋白和软骨板基质是潜在的自身抗原,可激发机体产生由迟发超敏反应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导致椎间盘的早期退变。T细胞和B细胞及椎间盘抗原的不断作用会产生体液免疫反应,表现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升高;同时神经根损害引起的脱髓鞘变性物质和椎间盘抗原物质进入脑脊液,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
  正常椎间盘中无巨噬细胞存在,脊神经根被压迫后,椎间盘髓核组织作为自身抗原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当很多巨噬细胞出现在脱髓鞘神经纤维中时,由巨噬细胞分泌某些活性物质可对白介素、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环氧合酶等的活化起促进作用,可介导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椎间盘和神经根的损伤。另有研究证明,Ⅳ型胶原也参与了椎间盘组织的免疫反应,是椎间盘退变的早期指标之一。

 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
  椎体上面的后缘两侧有向上的钩状突起称为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对应部分相对合,称为钩椎关节。钩椎关节位于椎间盘的侧后方,一方面它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另一方面它发生退变、增生时,会压迫神经根、椎动脉。
  关节突关节也叫小关节,位于椎体的后部。小关节紊乱、错位是颈椎错位的常见原因。
  颈神经
  颈部的神经包括中枢神经(颈髓)和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
1.脊髓
  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上接脑干的延髓(图1-9),在颈部和腰部各有1个膨大处,颈膨大自颈髓第3节至胸髓第2节,在颈髓第6节处最粗,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手的精细活动复杂,所以控制它的神经中枢肯定也要相对发达。但如果把脊髓比作车库中的车,椎管就相当于车库,随着人类的祖先逐渐进化,掌握越来越多的精细活动,这导致原本的脊髓组织也随之膨大,相当于由小汽车换成了小卡车,但车库并没有随之变大,这也就导致了在脊髓膨大处由退行性等原因引起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更容易压迫颈髓。
  2.脑神经
  在人身上的12对脑神经中,第9~12对脑神经与颈椎有关,分部在咽部、舌部、耳内、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和内脏器官,受到影响会出现舌、咽部感觉障碍,耸肩无力,心率加快,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3.脊神经
  颈髓发出神经支配枕、项、上胸及部分上肢皮肤感觉,并呈节段性分布。感觉主要包括浅感觉和深感觉。浅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深感觉包括运动觉、振动觉、位置觉。
  (1)颈丛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颈丛,支配颈、外耳及枕部皮肤感觉;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组成枕大神经,支配同侧枕顶部至前额部皮肤感觉。所以上位颈椎病变时累及枕大神经后出现颈后部疼痛和头痛、枕部沉重感等症状。另外,还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皮神经和锁骨上神经、膈神经等。
  (2)臂丛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臂丛神经,支配上胶各结构,终末支组成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槎神经和腋神经等。颈椎病变累及臂丛神经时表现为肩痛、手指麻木及部分肌萎缩。
  4.自主神经
  自主神经,又叫内脏神经,顾名思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包括交感系统和副交感系统。
  当椎体不稳或骨质增生时出现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眼睑下垂、视物模糊、偏头痛、心前区疼痛等表现。巨大的颈椎前缘骨刺可刺激咽后壁及食管而引起吞咽困难或咽部异物感。另外,交感神经受刺激后还可造成椎动脉舒缩障碍,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
  颈交感神经分布于颈髓前角基底部,第4~8颈神经根有交感神经细胞,其节前纤维与第5颈神经根至第11胸神经根相伴并离开脊髓。其节后纤维进入脊神经,分别与颈神经连结并相互吻合,上行至颅内与颅神经连结。其分布范围广泛,可伴随颈外动脉支配面部的汗腺和血管;伴随颈内动脉并支配大脑、眼底、瞳孔、眼脸平滑肌、腺体和立毛肌;伴随椎动脉支配脑干、小脑、大脑颗叶、枕叶底部和内耳血管;伴随脑脊膜返支进入椎管,分布于椎管内血管。当椎遭受外伤或患有颈椎病时,颈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可引起血管收缩和疼痛。
  颈部血管
  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经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绕过寰椎侧块后方,跨过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经椎骨大孔进入颅腔(图1-10)。
两侧椎动脉在颅腔汇合,组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供应了大脑所需的血液。椎动脉分管大脑半球的枕叶、小脑和脑干。
  左、右两侧的椎动脉常常粗细不一致,左侧的椎动脉多较右侧粗大。因此,椎动脉不对称不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客观指标。
  颈部肌肉
  颈是头与躯干之间的部分,在解剖上,将颈部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在斜方肌前缘后方的部分为后部,称为项部;在斜方肌前缘前方的部分为前部,即通常所谓的颈部。
  颈部肌肉中,标志较明显的是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束,其中胸锁乳突肌位于颈侧,当我们做侧头并后仰的动作时,可轻易地在颈前发现这条肌肉;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它分布在颈后脊柱至肩峰的三角形区域。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则使头后伸。两侧斜方肌上束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斜方肌上束收缩使颈部向同侧倾斜,头向后仰并旋向对侧。
  颈部韧带
  (1)前纵韧带起于枕骨,向下经寰椎及椎体的前面,止于骶骨前面,是人体最长最宽厚的韧带,与椎体及椎间盘边线紧密相连。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的过度后伸活动,位于颈椎的部分能对抗头颅的重量,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2)后纵韧带
  位于椎管的前壁,起自第2颈椎,沿椎体的后壁,连结椎间盘,止于骶骨。它与椎体缘及椎间盘紧密相连。其主要作用为连结椎体并防止脊柱过度前屈。颈部反复多次的劳损,可引起后纵韧带出血、钙化,压迫脊髓,引发脊髓型颈椎病,并对椎间盘的约束作用下降,加速颈椎病的发生。
  (3)黄韧带位于椎管后的两个椎弓板间,起于上一个椎弓板的前下方,止于下一个椎弓板的后上方,呈叠瓦状,扁平、坚韧。由于其呈浅黄色,故有此称。黄韧带弹性较大,有较强的伸缩性,可协助颈部肌肉维持头颈直立。黄韧带退化肥厚或钙化,可使椎管狭窄,压迫脊髓而引发脊髓型颈椎病。
  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增生与钙化
     (4)棘间带  介于相邻棘突之间,前缘接黄韧带,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在腰部较宽厚而颈部较薄弱。其作用为限制颈椎的过度前屈。
  (5)项韧带  棘突之上的连接为棘上韧带,但在颈椎部自第7颈椎棘突向上移行者称为项韧带。位于颈后部,呈三角形,底面向上附于枕骨,尖端向下连于棘突及下部的棘上韧带。其作用为限制颈椎过度前屈。长期伏案工作者,由于项韧带反复多次持续性劳损,可出现出血、钙化或骨化。项韧带钙化在颈椎病患者中相当多见。

正确认识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也称骨刺,是关节软骨长期磨损后,软骨下的骨松质裸露处被反复刺激而出现新骨形成尖刺,使骨质增生处相关肌肉、韧带、关节囊、滑膜及关节液等发生了一系列病理改变。骨质增生是人体整个生长过程的一种表现,主要与年龄有关。骨质增生是人类生老病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很多药品、保健品所谓能“化骨刺”的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40岁以上的人有45%~50%出现骨质增生;60岁以后的人,80%以上或多或少会出现骨质增生;年满70岁者,几乎在X线片上都有骨质增生的表现,多数人并不出现临床症状。颈椎部位的骨质增生,是人们在长期的工作及生活中,由于颈椎受到慢性劳损或损伤出现的退行性改变和代偿的表现,也是颈椎为适应力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是生理的,又可能转变为病理的;它既可以使由于颈椎间盘变性不稳定的颈椎变得较为稳定,但也可能对周围神经、血管产生压追,出现相应的临床改变。可见颈椎骨刺是造成颈椎疾病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依据,因为从临床观察来看,颈椎病的症状与骨刺的有无和大小不成比例。
  颈椎病可以有骨质增生,但有骨质增生的并不都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和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的无菌性炎症,压迫和刺激神经、血管而引发症状,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与颈椎骨质增生的轻重并不呈正相关。常可见到颈椎骨刺很大,甚至形成骨桥,但患者症状很轻或毫无症状;有的骨刺很小,却因无菌性炎症的存在而使患者痛得厉害。
  经过治疗,尽管骨刺依旧,但消除了炎症,也就去除了症状、达到了临床治愈的目的。

X线、CT、MRI检查的特点和选择
  X线片虽然能显示颈椎序列和生理曲度异常、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等,但不能直接显示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情况。
  CT检查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无痛,可用于观察骨质和软组织损伤,能清楚地显示颈椎横断面解剖结构,显示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与脊髓和神经根之间的关系,可显示椎管和椎间孔狭窄。CT检查观察椎体、椎弓板、关节突的骨折和破坏性病变方面优于X线检查。其缺点为:有一定的辐射、软组织显示不够清晰、含金属的内固定物会影响其他结构显影。
  MR1检查的优点是全面、无电离辐射、安全可靠,可全面观察颈椎间盘形态、突出节段与程度,在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更多的优越性。其缺点为:时间较长,对骨折、骨破坏、骨质增生等不如T检查敏感,检查费用较高。另外,体内有金属、心脏起搏器等属MRI检查的禁忌证。
  必要时,还需做肌电图(EMG),以判断是肌源性还是神经源性损伤。甚至需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体感诱发电位(SEP)、脊髓造影等检查,并进行临床体检,进一步鉴别诊断。
  简单地说,如果只有颈肩部疼痛,不伴随手臂麻痛、脚踩棉花、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时,可先进行线检查,否则应进行CT、MRI检查。而对CT、MRI进行选择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CT倾向于骨,例如骨刺、骨折,MRI倾向于软组织,例如椎间盘、脊髓病变等,对于大部分颈椎病患者,MR更优。同时CT具有放射性,儿童、备孕女性应尽量避免,而MR|费用较高、且一般需要预约,时间较长,体内有金属、起搏器的患者,也属禁忌。
  “颈椎病”本身是一个姑息性的说法。医学中关于疾病的命名中有很多“器官+病”“器官+综合征”的格式。原因是在某一时间段中,医学上的未解之谜非常之多,在不清楚病因时往往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命名。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在CT、MRI中经常会发现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脊髓受压,从此,我们把这些特有的表现从“颈椎病”这个概念中拿出来,命名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症”“脊髓型颈椎病”。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 有些人颈椎病症状很典型,却在影像学上来见明显的颈推退行性改变。细究之下,大多能找到颈推力学不良的征象,如颈椎节段性不稳或移住颈维生理曲度改变、韧带松弛、肌肉收缩能力下降等。
重心平衡
有句俗语叫“三翻、 六坐、七滚、八爬”,婴儿最先生长发育的是颈椎,而不是骨盆。刚开始时是 “终于抬头啦”,说明首先是颈椎变得稳定,才能够翻身; 然后是从胸推到腰推变得稳定,这样才能够坐起来; 最后是骨盆变得稳定,这样才能够扶着东西站起来。 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根基不是骨盆,而是靠近大脑的颈椎。若支撑头部的颈椎出现错位, 就说明根基不稳,会失去重心平衡。换句话说, 就是头部不在颈椎的正上方,而是错位了,在偏左或偏右的位置。比如, 一颗5kg的球要是被固定在一根160cm长的棍子上, 哪怕只是偏左或偏
右一点点,棍子都会立刻倒掉。但是人却不会倒, 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向左侧倾斜的话,大脑会对骨盆周围的肌肉发出指令“身体的重心向右移,以免摔倒”,骨盆就会执行相应的指令,这样才不会摔倒(这也被称作“姿势反射”或“平衡感觉”)。试着用单手拿着东西站立看看,一般身体反射性地为了保持平衡,拿着东西的一侧肩膀会自然上拾,骨盆与身体中轴会错开。但是,这种姿势会给腰部造成额外的负担,如果这种负担持续存在,会损害腰部的骨头和椎间盘,造成腰部疼痛。

  颈椎病的表现
  颈椎病表现为颈椎间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和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及颈交感神经等,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的特殊症状
  ①用降压药无效的高血压,
  ②心电图正常的心痛。
  ③眼科检查查不出原因的视力下路等。
  ④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吞咽障碍
  ⑤顽固性的乳房疼痛。
  ⑥无明显原因的语言、听力和件障得,
  ⑦久治不愈、反复作的难治进头痛、三叉神经痛。
  ⑧查不出病因的眩晕。
      ⑨经常规治疗无效的胃、 十二指肠溃疡和胆囊炎等。
       ⑩个别精神分裂症。
      ①失眠、哮喘、排尿紊乱、便秘等。

导致手麻木的常见原因
  ①颈神经根受压:神经出口受颈椎压迫和椎间盘突出引起压迫。
  ②胸廓出口综合征: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出口处受压产生的一系列上肢神经、血管症状的统称。
  ③肥胖导致腋下神经受压。
  ④肘关节变形导致神经受压。
  ⑤腕管综合征。


 颈椎“咔咔”的响声是什么?
  许多患者就诊时都会这样描述:每次头部左右旋转时,颈部就会发出“咔咔”声,或者是“咯噔”一声响。因而担心是否得了严重的颈椎病,甚至有患者怀疑自己是否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其实出现这种症状不要太过于惊慌,颈椎“咔咔”的响声大概率是由于颈型颈椎病引起的颈椎关节内弹响声,类似于手指关节的弹响声,并不需要手术治疗。
  通常情况下此响声可以分为关节外和关节内两类。关节外的响声即在颈部做旋转活动时,椎体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过椎体骨骼时发出的声音,例如,正常情况下转动肩膀、做蹲起动作时肩部、腿部周围发出的响声;关节内弹响,例如,颈部向偏侧旋转时,一侧的小关节张开,导致这一小关节腔内形成负压,从而使溶解在周围组织液中的气体进入小关节腔,当颈部反向旋转时,原来张开的小关节腔闭合,将进入的气体又挤压出关节腔,这时也会产生弹响。当然,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颈韧带钙化、关节内软骨损伤后关节面摩擦等,也会出现弹响。 
       这里有生理因素,也有病理情况,需再检查确认。一般来说,年轻人出现这种现象多不用紧张,40岁以上且伴随疼痛者最好及时就医。

推拿疗法
  推拿一chiropractic,由希腊语“chiro(手)”和“prakticos(实践)”演变而成,其意义为“用手来完成”。推拿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是治疗疾病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肌肉的附着有“起点”和“终点”。我们在骨和肌肉的连接处按压时,往往会发现酸痛点,这里就是肌肉的附着点。当我们熟悉了肌肉的“起点”和“终点”,将两点连线,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按压,能增加血液和淋巴回流,效果更佳。如果弄错部位的话,例如长时间按压动脉可能会引起头晕。对于初学者而言为安全起见,在熟练操作之前建议以轻柔、缓和的方法进行颈椎推拿。
  如果在推拿的过程中,手指感觉到有疙疙瘩瘩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筋疙瘩、结节、条索,最好用画圆的方式进行按压,不要直接施力,否则会造成肌纤维疼痛。适应之后,可以一边泡澡一边推拿,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既可放松身体又会使身体暖和起来,效果更佳。
  1.推拿前“热身”—手掌、手臂的放松
  对于初学者来说,推拿颈部是一个力气活,常常不到10min,手臂和手就会感到疲劳。在推拿前锻炼手臂,不仅能增强手臂力量,还能预防因自我推拿时操作不当导致的手臂不适症状。
  (1)放松手掌的方式
  ①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手心与手背相对,从上向下做握紧一放松一握紧一放松的运作,握住的手是纵向捏碎东西的感觉。再按小指一无名指一中指一食指的顺序,依次按压各个手指。以同样的方式放松另一只手。
  ②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呈钳状,按压另一只手掌骨间的缝隙,食指按于另一只手的手背侧,拇指置于手掌侧,沿着缝隙上下按压至手腕。被按的手在按的同时,手指前后活动的话应该会有点痛,手背的肌肉也会酸痛。
  手部最具代表性的疲劳恢复穴位是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快速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是此穴。)。可以用上述手法按压合谷穴。
(2)放松手臂的方式
  ①先将一只手的手掌心背向自己,指尖向下,用另一只手把手指向下牵拉,这样可以拉伸到前臂内侧(图4-2);然后,将手掌心朝向自己,牵拉手腕背侧,这样可以拉伸到前臂外侧,具有改善手臂麻木的作用。
  ②一只手臂的前臂内旋,手掌朝上,另一只手协助其尽量内旋,这样可以拉伸到前臂外侧,并且可以迅速缓解日常生活中所累积的手臂疲劳感;然后,双手交叉,在头部上方尽量拉伸。
  ③手部放松,双侧肘关节尽量向后伸展,做扩胸的动作。
  ④双手在背后交叉,并将交叉的双手缓慢向上抬高。
  ⑤将一只手臂抬高,肘部弯曲,另一只手向下拉伸抬高的手臂肘部(图4-3)。够不到肘部的话,也可以握住手腕进行拉伸。换另一侧做同样的动作。
  6将一侧手臂伸到身体前面,利用另一侧的肘部进行牵拉,这样可以拉伸到肩部周围和上臂的肌肉(图4-4)。
  4.七线拨筋自我推拿
  颈椎“七线”
  (1)起势  舒适地坐于椅子上,全身放松,微微低头。
      (2)按揉拨风府穴  双手手掌放于后头部,两拇指叠指按揉拨风府穴,力量深透、渗透。同时做和缓有规律的低头、拾头动作。
  (3)点按拨颈后线  双手食指和中指从风府穴点拨按至大椎穴。同时做和缓有规律的低头、抬头动作。
  (4)按揉拨大椎穴 拇指按揉拨大椎穴,力量深透、渗透。
 
  (5)顾盼俯仰  双手食指和中指稳定地按于大椎穴。同时头部依次向上、下活动至最大限度。
  (6)按揉拨天柱穴  双手拇指按揉拨天柱穴力量深透、渗透。同时做和缓有规律的低头、抬头动作。
  (7)点按拨颈斜线  双手食指和中指从天柱穴点按拨至大杼穴。同时做和缓有规律的低头、抬头动作。
  (8)按揉拨大杼穴  拇指按揉拨大杼穴,力量深透、渗透。
  (9)环肩挺胸  双手食指和中指稳定地按于大杼穴。同时配合呼气做扩胸动作,颈部随扩胸动作略后仰。
  
  (10)按揉拨风池穴  双手拇指按揉拨风池穴,力量深透、渗透。同时做和缓有规律的低头、抬头动作。
  (11)点按拨颈侧线  双手食指和中指从风池穴点按拨至肩井穴。同时做和缓有规律的转头动作。
    (12)按揉拨肩井穴拇指按揉拨肩井穴,力量深透、渗透。
  (13)环肩屈颈  双手食指和中指稳定地按于肩井穴。同时双臂做和缓有规律的环肩的动作,并配合左右侧厨颈部。
  

  (14)按揉拨翳风穴
  双手拇指按揉拨翳风穴,力量深透、渗透。同时做和缓有规律的低头、抬头动作。
  (15)点按拨颈前线双手食指和中指从翳风穴点按拨至缺盆穴。同时做和缓有规律的转头动作。
  (16)按揉拨缺盆穴拇指按揉拨缺盆穴,力量深透、渗透。(17)仰头牵拉(图4-8)双手食指和中指稳定地按于左侧缺盆穴正下方的锁骨骨面上,同时向右后侧方微微仰头,使仰头与双手按压之力相互对抗,此时可感觉到左侧颈部的肌肉有牵拉感。对侧同样操作。
  
  (18)收势
  舒适地坐于椅子上,全身放松,微微左右牵拉颈部,以肌肉有牵拉感为宜。

贴膏药与热敷
  膏药以其便捷、实用的特点被大家所熟知,其种类五花八门,包括传统的狗皮膏药、云南白药、各种藏药、发热膏药等,疗效也因人而异,因此,在临床上通常不会指定患者购买某一种膏药。但对胶布过敏者,可使用氟比洛芬巴布膏一类的防过敏膏药;对膏药中某种成分过敏者,可更换其他品种的膏药。
  同时在贴上胶布类的膏药后,在膏药外涂上一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制剂,使其透过膏药逐渐向病灶渗透,或在膏药上使用暖水袋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亦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提到热敷,我们最常用的就是胶皮暖水袋,另外,盐袋、红豆袋等商品,也以其操作简单(用微波炉加热、插电加热)广受好评。中药热敷是指将中药置于无纺布内,放蒸锅内蒸,而后取出放于病痛处热敷的方法。热源与药物的结合,通过热力作用,药物通过皮肤、孔窍、穴位的吸收进入体内,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增加供氧量、促进颈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吸收。组合的中药具有开泄腠理、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补肾强筋之功效。
  膏药和热敷对颈部肌肉劳损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大部分颈肩病患者均适宜。中药因其因人制宜的特点,可以对各个类型的颈椎病辨证施治,对于压迫神经、血管或病程长的颈椎病患者有独特疗效。
  应注意通常胶布类膏药贴服时间为6~8h,每天1次,热敷的时间应控制在20~30min,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中药外敷方法
  材料:布口袋1个,绳子1段,蒸锅1个,装热水的胶皮暖水袋1个,1m×1m塑料布1块。
  步骤:
  ①将中药放入布口袋并用绳子扎紧口(以下称为“药袋”),用水将药袋稍稍淋湿。
  ②在蒸锅内放入水,将药袋置于蒸锅的屉子上蒸。
  ③待开锅后再蒸15min,取出药袋,稍凉一下,以患者能接受的最大热度为宜。
  ④将塑料布铺床上,其上放置装有热水的胶皮暖水袋,将凉好的药袋放在暖水袋上。
  ⑤患者平躺,使患处(如腰部、背部等处)紧贴药袋。
  ⑥用药时间为半小时,每天1~2次,每袋药可蒸2次。

足浴
  足浴,即用普通热水或有药物成分的热水浸泡足部和小腿中医认为四肢末端最易感受寒邪,《理瀹骈文》中提到:“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足浴是通过水的温热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及借助药物蒸汽和药液熏洗的治疗作用,起到疏通腠理、散风降温、透达筋骨、理气和血的功效,从而达到增强心脑血管功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劳等目的。
      中医常有头痛医脚的说法,这是基于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的原理,足部分布着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络,当颈部出现这些经络循行部位的疼痛时,可以通过足部相应经络的穴位进行治疗。足浴治疗颈椎病,其原理一方面是通过温热刺激、全身有温热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微微发汗,从而通过理排出体内寒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刺激足部经络穴位,通经活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浴足的注意事项:
  ①水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40~45℃),防止水温过烫灼伤皮肤。最好能让水温按足部适应逐步变热。对于皮肤感觉减退或有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避免烫伤。
   ②足浴的时间在20~40min, 最好用有保温功能的足浴盆,或及时添加热水,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③足浴时,可予足部适当的按摩,也可以选有按摩功能的足浴盆。
  ④空腹或过饱时不宜浴足, 这是由于浴足使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内脏血液减少, 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
      ⑤)对药浴中药成分过敏者,不宜药浴;有出血等症状者,不宜浴足;有传染性皮肤疾病者, 使用个人的浴盆,防止交叉感染。

中药足浴方法
  材料:布口袋1个,绳子1段,锅1个。
  步骤:
  ①将中药放入布口袋中并用绳子扎紧口(以下称为“药袋”)。
  ②将药袋放入锅内,加入凉水煮,待开锅后再煮15min。
  ③将煮好的药汤倒出后,重复步骤②。
  ④将两次煮成的药汤兑在一起,搅拌均匀。
  ⑤将上述药汤分为两份,取一份药汤,倒入盆中,加适量热水,泡脚20~30min。
  ⑥另一份药汤留作下一次兑入热水中使用(一服药可浴足两次)。

牵引疗法
  一牵引的作用
  1、制动与固定头颈部,减轻和消除颈椎局部的创伤性反应。限制颈椎活动,减少对受压脊髓和神经根的反复摩擦和不良刺激,有助于脊髓、神经根、关节囊、肌肉等组织的水肿减轻和炎症消退。
  2、防止椎间盘突出的进一步加重。增大患椎椎间隙,降低内压,增加后纵韧带张力,促进消肿、突出物移位还纳。
  3、有利于恢复颈椎椎间关节的正常序列。改善颈椎曲度不正常现象,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稳定性。
  4、松弛颈部肌肉。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椎的平衡,降低椎间盘内压,缓冲椎间盘向四周的压力,缓解疼痛,恢复运动功能。
     5、牵开椎间孔。牵开狭窄的椎间孔和嵌顿的小关节滑膜,纠正小关节紊乱,改善椎体间相互关系,减轻充血、水肿及其对神经根的压迫。
  6、缓解椎动脉第2、第3段的迂曲。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直,改善椎动脉的血液供应。
  7、使颈椎管纵径拉长、脊髓伸展、黄韧带皱褶变平、椎管容积相对增加。正确的牵引治疗不仅可解除肌肉痉挛,同时也可改善神经根刺激症状。
二、颈椎牵引的角度、力度、时间
  颈椎由7个椎体组成,从侧面看像一个“℃”字。当头部处于不同位置时,这个“”字的弧度会出现变化,而不同弧度,牵引力所集中的部分也不同,否则会影响疗效。例如,当低头时,颈椎的“℃”字会慢慢变直,接近“”字,这时,牵引的力量主要影响颈椎的下半段;当保持头在正中位时,则主要影响颈椎的上半段。所以,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来决定牵引时其头部的位置。一般来说,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采用颈前屈20°~30°角牵引,颈型颈椎病采用前屈小于20°角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前屈小于5°角牵引,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后伸10°~15°角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需谨慎牵引。
  除了角度,力度也会影响效果。临床上常用的牵引方式,有持续性牵引(整个治疗过程一直牵拉)和间歇性牵引(牵拉一段时间,稍放松一段时间)。一般来说,后者施加的重量要比前者大,时间也相对较长。
  牵引时患者的体位不同,力度也不同。一般间歇性牵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的10%~20%确定,持续性牵引则应适当减轻。躺着的时候,牵引力不用与重力对抗,所用的重量自然就比坐着时要小。而且,牵引的力度也不是每次都相同。一般来说、刚开始的力度最小,随着牵引次数的增多,力度慢慢加大,直到某一个值。
  此外,牵引时间通常在10~20min,再长就可能产生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牵引还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牵引宜重量轻些、时间短些,年轻力壮者则可重量重些、时间长些。牵引过程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
  牵引治疗往往需要多个疗程,甚至历时1~2个月,持之以恒,方能见效,半途而废则收效不佳。
  3.家庭牵引的注意事项
  有不少颈椎病患者,在看了家用牵引器广告后,便兴冲冲买回家使用。殊不知,使用不当,可能暗藏危机。
  颈椎牵引也有不适合的情况。例如,针对必须手术治疗的患者(如绝大多数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牵引便没有作用。而有些情况,如颈椎风湿性关节炎,牵引还会出现危险。
  打个比方,我们的颈椎就像一块块积木,而韧带就是胶布。
  正常情况下,积木是被胶布连接在一起的。风湿性关节炎的韧带有环死的可能,就相当于胶布老化了,一扯就断。这时如果自行牵引,可能会出现颈椎椎体不稳、脱白或半脱位,乃至损害脊髓,造成瘫痰甚至死亡。当然,这样的可怕结果,并不意味着对家庭牵引的全盘否定,而是告诉我们,慎重便用,才能“自救”。
  具体来说,牵引应严格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应该先通过检查和诊断,让医生排除牵引的禁忌证,制订个性化的牵引“处方”,然后在医生或治疗师的指导下,练习几次,熟练后才回家自行牵引。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要去医院复查,让医生判断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牵引的禁忌证:年老体弱、全身状态不佳者;有骨质破坏者;颈椎骨折、脱位者;拟行手术者;寰、枢椎不稳者;有炎症者;落枕、扭伤者;有心血管疾病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患者;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等。
  在牵引的最初几天内患者有轻微头痛、头昏、注意力涣散下颌和颈部酸胀等不适反应,甚至症状有一点点加重,遇此情况可暂不中断牵引,绝大多数患者3天左右不适感消失,颈椎病症状开始改善。如果超过3天仍有上述不适症状,或病情明显加重,应立即停止牵引,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四、牵引与颈椎病的预防
  个别家用牵引器的广告,除了强调“治疗”作用,通常还以“预防”来吸引顾客眼球,事实果真如此吗?
  牵引对于正常的颈部而言,的确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如放松肌肉、改善局部循环、滑利关节等。但要达到这些效果,完全不必动用如此之“牛刀”,许多日常的自我保健,如进行简单的颈部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颈部保暖等,即可达到。因此,并不推荐将牵引用于颈椎病的预防。
  5.气囊式牵引器与机械式牵引器
  目前,市场上的家用颈椎牵引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气囊式牵引器和机械式牵引器两大类。
  气囊式牵引器价格低廉,但其气囊充气膨胀时,各个方向产生的压力是等同的。当垂直方向的牵引力达到所需力度时,可能已超过颈动脉所能承受之力,继而影响头部的血液供应,出现头晕、恶心。此外,还可能压迫肩部肌肉,导致肌肉酸痛。因此,应尽可能选用机械式牵引器。
  常见的机械式牵引器有吊挂式颈椎牵引器、颈椎牵引椅和颈椎牵引床等,其中吊挂式颈椎牵引器使用起来较为方便,所需的地方较小。患者必须选好悬挂位置后,调节好牵引角度及选好牵引重量。
 六、自我徒手牵引/法
  自我徒手牵引法是一种十分简单而且可立即见效的方法,可在家庭、出差、会议等各种场合采用。方法是:双手十指交叉合拢,放置枕后部,枕部后伸后仰,双手逐渐用力往各个方向持续牵引5~10min,连续3~4次。自我徒手牵引法的原理是利用双手向上牵引之力,使颈椎恢复生理曲度,并使椎间隙牵开,如此可使椎间关节周围肌肉放松而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本法对椎管狭窄,尤其是伴有黄韧带肥厚者不宜使用,因其可加剧黄韧带向椎管内的隆凸而加重病情。
七、弹力带疗法
  一根小小的弹力带,就可以达到锻炼颈肩的目的。
  弹力带体积轻巧、携带方便、使用简单,且具有良好的伸缩性,随运动幅度的增加,其阻力亦会递增,可使训练效能更高。
  一条小小的带子,即可随时随地帮你进行力量、柔韧、拉伸、弹跳等全身运动,最重要的是对场地没什么限制,正好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节奏紧张、运动时间有限的需求。有条件的可购买专门的训练弹力带,或简单地以抽血用的橡皮绳替代。
  (1)等长颈部伸展训练将头后部置于弹力带中间;肘部弯曲,紧握弹力带两端;保持颈部处于中立位不变,下巴略微内收;伸展肘部、向前拉伸弹力带,保持头颈部不动;将弹力带缓慢返回。
  (2)等长颈部侧屈训练将头侧部置于弹力带中间;肘部弯曲,紧握弹力带两端位于头部一侧;保持颈部处于中立位不变,下巴略微内收;将肘部向外伸展,向外拉伸弹力带,保持头颈部不动;将弹力带慢慢返回。另一侧重复同样的动作。
  (3)耸肩站立,手臂位于身体两侧;脚踩在弹力带之上,双手分别握住弹力带两端;向上耸肩,之后肩部向后方耸动;慢慢返回。
  (4)肩胛后缩手臂置于身体两侧,肘部弯曲90°,双手各持弹力带一端;通过向外轻微错动手臂,后缩肩胛骨,并保持肘部紧贴身体;慢慢返回。

颈椎病治疗方式的选择
  无论哪一类型的颈椎病、其治疗均应遵循先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无效而又符合手术指征时再专虑手术,这一基本原则。
  事实上、大部分颈椎病,通过康复治疗便可获得愈或缓解,关键是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并持之以恒。仅极少数经规范康夏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现在可用于颈椎病的康复治疗很多,到底该如何选呢?
  在青少年时期,颈椎的骨骼弹性、柔韧性很好,椎间盘水分充足,韧带伸展性好,随着不可避免的退化、老化的发生,当这些退行性改变影响到神经、血管时,颈椎病就出现了。所以说,颈椎病的“病根”在于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退行性改变是每一个人无法抗拒的。我们所能做的是消除颈部的炎症,改善颈椎的力学关系,减轻其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即不产生症状,并发现及改正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
  在治疗上,建议先选择简单的方法,尽量避免“杀鸡用牛刀”的情况。例如,单纯的生理曲度改变,可采用更换合适的枕头的方法;单纯的肌肉劳损,可采用推拿、热敷的方法;痛剧烈的,可采用针灸的方法等。
  有人会说,既然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是病根,那只有手术才能治“本”。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骨质增生和椎间盘突出并非是引起症状的直接原因。其次,通过治“标”可以改善“本”。再次,就是要选择经济的、性价比高的方法。很多人认为更昂贵的治疗方法效果一定更好,但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于久坐的患者,坚持做颈部保健操、“小燕飞”就可以改善症状;由受寒、劳累导致的颈部肌肉僵痛,艾灸、热敷就可以缓解。另外,自购牵引架、自我推拿都有不错的效果,同时应用几种不同方式的综合治疗,也能起到“1+1>2”的效果。但应在明确病情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颈椎退行性病变是颈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生物力学失衡是颈椎病的主要成因,而颈椎节段性不稳及相关肌群薄弱是导致生物力学失衡的主要原因。只有力学治疗才能有效地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失衡及颈椎节段排列紊乱,只有主动运动与功能训练才能强化肌力、调整生物力学,进而稳定颈椎。因此,生物力学调整与主动运动训练相结合才是颈椎病康复治疗防治并重的合适手段,也是颈椎病康复治疗的新理念、新趋势。
  在安排康复治疗时,应明确引起患者症状的主要因素是机械性(力学)因素、化学性(炎症)因素,还是器质性(结构)因素。在力学因素中,需明确引起患者症状是以机械压迫为主,还是以力学不良、节段性不稳为主。
  颈椎病早期炎症明显时,不宜采用力学调整疗法,以免加重炎症,应选用以消除炎症为主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等。炎症减轻后,如症状主要由机械压迫因素引起为主,宜用能减压的力学调整疗法,如颈椎牵引、颈椎减压疗法;如症状主要由颈椎排列不良所致,就应选用能调整颈椎排列的疗法,如手法复位、整脊疗法等;如由肌肉功能下降所致颈椎不稳,则应使用以主动运动治疗为主的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处方(治疗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病情变化和疗效监测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最持久的保护一—颈椎锻炼
  现代人普遍压力较大,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缺少体育锻炼容易造成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松驰和劳损,影响颈椎稳定,引起颈部的僵硬和酸痛,严重时导致头昏、上肢麻木、肩背痛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小关节比较灵活、肌肉有更强的爆发力和耐力;而缺乏锻炼的颈椎容易疲劳,遇到比较轻的致病因素,如劳累、伏案工作、看手机、受寒,很容易被损伤。例如,不同的人低头看书,缺乏锻炼者的颈椎更容易产生酸痛。而颈椎保健操就是颈椎锻炼的最好方式。
  颈椎保健操可以改善颈部肌肉韧带的供血,使血液循环加快,使肌肉、韧带更加强壮。另外、还可以做一些经常仰头的体育锻炼,如打羽毛球、游泳、放风筝、爬山等。
  这里我们介绍坐位和卧位两种颈椎保健操,以及其他几种保健动作。建议伏案工作者尽量每连续工作1~1.5h,暂停工作5min,做一次颈椎保健操,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每晚圈觉前,坚持做卧位的颈椎保健操,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但应注意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即头晕、恶心、呕吐、心慌、四肢感觉异常、运动明显受限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择保健操动作。
  伏案工作者颈椎保健操
  1.起势
  选择上身直立、自然的坐姿,双手自然垂于身侧,平静自然呼吸。
  2.松转大地
  先将右肩耸起,注意保持头部的中正[图(a),坚持3~5s,自然放下,再耸起左肩,坚持3~5s,左右两肩交替,共做6次;然后双肩同时向前做环转运动[图(b)],转5圈后,再向反方向转5圈,活动肩关节。
3.回头望月
  颈部向右转动至最大限度,继而颈部后仰至最大限度,保持该姿势10s后,缓慢转动颈部至中立位,再向左侧转动颈部至最大限度,保持该姿势10s,回复至中立位。
4.猴子捞月
  拾起右手臂,放于头部左侧,以手臂带动颈部向右侧屈至最大限度,保持该姿势10s,继而回复至中立位,并将手臂放下;左侧动作同右侧。
5.白鹤汲水
  将颈部向右转45°,并将颈部向前伸,下巴向下,如白鹤汲水,保持该姿势10s,回复至中立位;左侧做同样的动作。
6.俯仰生息
低头至最大限度并保持0s,继而仰头至最大限度,保持10s,回复至中立位。
7.疏肝理气
  以鼻缓缓吸气,两手如托物状,缓缓上移至胸前,随呼气默念“噓”字,同时反掌立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随呼气缓缓向前方推出,两肘微屈[图(a)、图(b)];至呼气尽时反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向下收回至小腹前,继而深吸气,呼气搓两胁[图(c)]。

仰卧位颈椎操
  1.转头举手法
  1、仰卧,两手贴在身侧,双脚打开,与肩同宽。
  2、将颈部朝右侧转动,尽量贴近床面。
  3、先吸气,然后一边呼气一边将右手伸直,向上拾起约30cm.
      4、脸保持向右的姿势,右手向左脚尖伸直,姿势到位后,再吸气后憨气,并坚持10s。
  5、回到起始位置,换另一侧做相同的动作。
  2.上臂撑头法
  ①仰卧,双脚打开与肩同宽。
  ②手肘垂直竖起,贴在身体两侧。
  ③扩胸,将肩胛骨往中间夹紧,头部后方用力撑起身体,下巴往上抬,持续此动作10s,头顶仍需紧贴床面。
  ④回到起始位置。
  
  3.上臂撑背法
  ①仰卧,双脚打开与肩同宽。
  ②吸气后慢慢呼气,上臂侧举与肩同高,手肘弯曲,前臂垂直竖起。
     ③吸气,做类似扩胸的动作,手臂用力,挺胸抬头;胸部与颈部皆拾起,胸部与手臂发力,头部不发力,达到最大限度后,憋气约10s。
  ④呼气后,头部、手臂回到原来位置。
  
  4.上臂抬头法
  ①仰卧,双脚打开与肩同宽。
  ②手肘垂直竖起,上臂紧贴身体两侧。
  ③扩胸,吸气然后呼气。呼气时双臂用力,头往上拾起,下巴尽可能贴近胸口,吸气并憋气10s。
  ④回到初始位置。
5.双手环抱胸弓身法
①仰卧,双脚打开与肩同宽。
②双手抱肩,两手学分别抓住对侧启膀,并尽量靠近颈部。
  ③吸气然后呼气。呼气时以肩膀与脚跟为支撑点,弓起身体,让腰部悬空,到达最大限度后,憋气10s。
  ④回到初始位置。

  小鸡吃米保健操
  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学习、娱乐是伴随着手机、电脑、电视度过的,我们的颈椎会不自觉地前伸,而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形的,这种工作、生活习惯是造成颈椎曲度变直和反弓、颈部脂肪沉积的直接原因。
  小鸡吃米保健操是专门针对颈椎习惯性前伸、颈椎曲度改变而编的,整套操的基本动作是下压下巴、头部后移,可以想象成小鸡找米、啄米、咽米的全过程,形象生动。
  1.预备式
  站立位或坐位,双手自然在体侧下垂,双眼平视前方,深呼吸使身体完全放松。
      先自然耸肩至最大限度,然然后双肩向后收紧,感觉两肩胛骨发力、整个过程级性、柔和,,坚持数秒,然后两肩自然下沉放松。
2.第一节
  眼睛直视前方,稳定且缓慢地后移头部,直至不能再向后移为止(注意下巴不要翘起,眼睛不要向上看),同时用力将下巴往后缩;保持上述动作几秒后,双手可做合十状,使指端可放在下巴上,帮助下巴往后缩,保持几秒后放松,然后回到起始位置。
3.第二节
  眼睛直视前方,稳定
  且缓慢地向正前方移动头
  部,坚持数秒后缓慢回
  缩,注意要单纯依靠颈部
  肌肉的力量,不要使用
  肩膀借力,整个过程缓慢
  柔和;然后在小幅度转动
  头部的基础上,向下方、
  左下、右下移动头部,
  注意整个过程下巴不要
  翘起。
4.第三节
  同第一节保持头部回
  缩姿势,再慢慢抬起下
  巴,头部后仰,继而缓慢
  左右转动头部,各转动
  图5-15第三节
  5~10次为一组,然后回
  到起始姿势。
小燕飞
  取俯卧位,去枕,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先用力挺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大腿用力向后也离开床面,持续3~5$,然后放松肌肉休息。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可做2~3组,每组之间休息2~3min。
  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双肩、双腿抬高的幅度一致,惯用一侧的上肢、下肢可能自我感觉发力稍小,非惯用一侧可能会有较吃力的感觉。随锻炼强度的增加,可延长每次小燕飞的时间,以不产生酸痛感为宜。
平板支撑
  取俯卧位,双肘弯曲支撑在地面上,上臂垂直于地面,双脚前端踩地,身体离开地面,躯干伸直,头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腹肌收紧,盆底肌收紧,脊柱延长,眼睛看向地面,保持均匀呼吸。每组保持60s,每次训练4组,组与组之间的间歇不超过20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颈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90问
颈椎病知识大全
颈椎病
颈椎病细分类
颈椎病的诊断及疑似症的鉴别
[养生新知]女人这部位竟是生命线千万不能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