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师:你们不如中国学生 萌妹被激怒暴走!最近火爆的BBC纪录片全解析

 【图片说明】老师教孩子们眼保健操。(后面那个男生,你真的一定要睁着眼睛做吗?)


英国BBC2台播放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第1集【第二集还没播】时长一个小时,请务必在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中文字幕版)


三分钟预告片版本,不是土豪也能看。

看完不明觉厉的,不懂背景的,可以看我们的全解析如下——


15岁的罗西·兰斯基在推特上发了条状态——“看我今晚变身中国学生!”留言者众多。

兰斯基此刻激动的真正原因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全程拍摄并制作成3集纪录片,当地时间4日晚将是第一集的首播。

 纪录片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顾名思义,让英国的孩子经受中式教育的考验。为了保证“口味地道”,英国广播公司特意找来了5位中国老师,让他们完全接管博航特中学的50名学生:穿上统一的运动服,每天早上7时到校,早上做操,每周升一次国旗(当然是中英两国国旗),轮流打扫卫生……一个月后,让他们与同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数学、自然科学和汉语等科目考试,由第三方独立机构评估哪一国教育方式下的学生表现更出色。

纪录片还没播出就已在英国媒体和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能否互相赢得尊重?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在这个课堂上,两场考验同时上演……

【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苏菲嘟囔着:“谦虚(humble)是什么?”】

“上课!”

“老师好!”同学们全体起立,鞠躬。

“同学们好!”

所谓“原汁原味的中国式上课模式”启动后,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英语特级教师李爱云在第一节课上强调了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这个大教室里足足坐了50位学生,说是“为了营造真实的中国课堂环境”,而一般英国课堂上不会超过30人。“求实、奋进、博学、谦虚”的口号异常醒目,除了张贴学生行为守则、课程表,教室墙上还有不少英文版名言警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扎着马尾辫的苏菲嘟囔着:“谦虚(humble)是什么?”

这位看似温和的小女孩,没想到成为了片中的“主角”,并成为英国“全民吐槽的对象”。

苏菲因为上课讲话,第一次被要求单独坐在了角落,第二次直接被赶出了教室。“你在开玩笑吗?我可什么都没做啊!”她边走边辩解。

苏菲在纪录片中接受采访时说:“老师越严厉,我越想调皮,这很有趣,我喜欢那种刺激的感觉,当你越过界限陷入麻烦,会让你觉得肾上腺素往上冲,刺激极了。”也因此,苏菲成为了一些英国网友斥责的对象。“这姑娘简直让英国蒙羞!”“不知道她的父母看到会作何感想。”“这帮孩子最缺少的就是尊重了!”

“安静!”“听我讲!”“别说话!别提问!”“嘘……”“嘘……”让中国老师瞠目结舌的“散漫行为”还在后头:上课唱beatbox、玩平板电脑……晚自习上,李爱云原本期待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但实际情况是,有人聊天、有人吃东西,还有女生在化妆。她说自己不得不强忍怒火才不至于抓狂。她告诉一位英国男孩,在中国课堂,她只要做出瞪眼的表情,犯错的中国学生立刻会警醒。“而你呢?你总是说'老师对不起’,却屡教不改。”男孩尴尬一笑。

教自然科学的杨云,实际上以前带过英国学生,但按照节目方的要求,她不能沿袭之前教英国学生的方法,于是开场就给学生们一个下马威:“如果看到谁不守纪律,我就会把他叫出来单独罚站!”

除了纪律,真正让数学教师邹海连担心的是英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按照他的进度,一节课上完三角函数,而几乎所有学生都一头雾水,几位女生下课后不得不找英国老师开小灶。邹海连认为,英国学生不爱背公式,拖慢了学习进度。

教体育的王老师给学生们解释完中考之后,提出要进行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步测验,两位学生紧张得抹起了眼泪。


  【纪律还是自由?这是个问题】

“我累了,只想回家。”片中,有一位学生下午3时多就撑不住了。校长斯特劳格坦言,实验班每天得上课12个小时,“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尽管如今的中国学生,已少有在校时间如此之长的了。

那么英国的教育模式又是如何?一位就读英国西山园公学的13岁中国留学生曾记录他的一天:上午8时55分开始上第一节课。一节课35分钟,一般会两节课连着一起上。10时05分下课后,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学生们会到餐厅吃几块饼干和几片苹果,再喝一杯牛奶补充能量,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到外面的大草地上玩。10时35分开始上第三节课,连着上4节……吃完午饭后有近1个半小时的自由时间。下午2时05分开始上课,3时15分结束两节课之后会有1小时运动时间。运动完再去餐厅吃下午茶,面包或蛋糕。

师生的关系,也有不同。“在英国上课是比较自由的。如果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会跟你解答。这里老师会很尊重你,如果他想让你做什么,一般会征求你的意见,问你这样做开心吗?或是你觉得可以吗?如果你真的不赞同,你可以给老师建议,老师会改正他的方案。在生活中,如果你有烦心事或是需要什么你都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会尽全力帮助你。所以在这里跟老师相处很重要的是敞开心扉,把老师当作朋友。”这位13岁的留学生如是评价。

英国北约克郡一所中学的教师史密斯有着30多年的中学教学经验。平时,他的课堂非常注重互动,不会用乏味的方式上课,以免学生会有逆反心理。他平时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小组教学,或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教不同难度的教材。“不能靠大嗓门来管理学生,这只是失败的前兆。”他告诉记者,如今的英国学生习惯挑战权威,希望遇到能够“降伏”自己的老师,这样的关系一旦建立将十分牢固。

“欧洲的老师必须通过教学技巧和人格魅力来赢得尊重,而不完全依靠传授知识。”另一位以交换生身份前往英国伦敦温布尔登中学学习的中国学生则遭遇了英国中学的“失败周”。

“失败周”,简言之,是学校在这一周中会开设一些课程,有意设置考验来培养学生坦然“接受失败”,这位学生认为自己来自中国,满以为会在一场数学考试中大显身手,结果题目相当之难,最终,他只得了28分,但竟然还能跻身年级前五名。数学老师告诉他,这所学校是英国顶级中学,绝大多数学生都很优秀,但老师们担心学生们产生优越感,今后会经不起挫折,或裹足不前。开设“失败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无论是谁,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除了数学测验,学校还为学生们准备了一堂死亡课,模拟应对父母车祸,还请来当地一家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讲解日常工作。“通过这样的课程让人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

不过英国人自己也承认课堂纪律确实是个问题。《每日电讯报》前驻华记者斯宾塞撰文称,离开学校的英国教师都抱怨学生散漫无纪律,他们不能专心教学,得花很大精力去控制混乱的课堂。

在纪录片中,一个月后,实验班里的他们与同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数学、自然科学和汉语等科目考试,由第三方独立机构评估哪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表现更出色。但是,考试的结果又能真的评价教育吗?英国教师史密斯反问记者:“很多中国孩子花大量时间在记忆和学习上,不知是否和欧洲孩子一样快乐?”

  【“想在英国引发关于教育实践的大讨论”】

“这部纪录片是想了解截然不同的中英教育方式。”英国广播公司新闻发言人回复记者邮件称,过去几年中,东亚国家在核心学科的国际评估中大胜英国,“我们希望借此探索,别国的教育方式能否'嫁接’到英国的课堂。”

这位新闻发言人所指的是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国际经合组织于2000年发起PISA项目,每3年公布一次测试报告。2012年,全球共6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1万名15岁学生参与。上海参加了2009年和2012年的PISA 项目,两度问鼎数学、阅读和科学测评排行榜,而英国掉到了20名开外。

去年,英国教育部来沪“取经”,并邀请上海的数学老师赴英授课。今年初,英国政府还希望推行一项新政:让小学生们背诵“九九乘法口诀表”。而上海《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也有望于今年暑假出版。

英国广播公司对纪录片寄予厚望。因此选择老师时条件非常苛刻:有中国基础教育体系任教经验、教龄满5年、能够全英文教学。即便过了这一关,候选人还要经历多轮面试和心理测试。最终走进英国课堂的5位老师中,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数学老师邹海连担任班主任,这位“80后”已经有9年的教学经验;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是英语特级教师;其他3位女老师有着中英两国的教学经验。

纪录片在2月底开录。英国广播公司新闻发言人介绍,他们在教室里安装了一些固定摄像头,尽量让拍摄过程不引人注意,以捕捉学生最为真实的举动和反应。

新闻发言人表示:“这一次的实验不仅要了解中英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的差别,还希望反映出文化差异。既传递发人深省的内容,也在英国引发关于教育实践的大讨论。”

英国近些年制作了不少关于教育题材的观察型纪录片,其中以《约克郡教育系统》最为出名,获得了2014年英国国家电视奖。但不少英国人对“嫁接”中式教育并不感冒。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质疑中国的教育方式,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并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也有英国教师质疑中国同行独白式教育,并引用古希腊思想家普罗塔戈的话: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

《卫报》记者山姆沃拉斯顿将这项实验称之为“一场文化差异的滑稽碰撞”。沃拉斯顿认为,中国现代教育是基于人们对权威、尊重的传统认识,一旦将其生硬地复制在其他地方,得到的结果将是灾难。作为中学校长,斯特劳格告诉记者,之所以愿意参加纪录片的录制,还是出于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的考量,同时也希望给学生独一无二的挑战和体验。中国文化在博航特中学并不陌生,“早在20年前,博航特就已引入汉语教学,近年来还跟中国内陆几所学校签订交换生项目”。


  【本质是借冲突来娱乐大众的电视节目】

李爱云这两天的手机遭遇了来自国内记者的轰炸。她说,由于与制作方签订了协议,她不便透露。纪录片共分3集,这才刚播出首集,依据欧美真人秀节目的套路,矛盾和冲突的分量已经足够,最终应该会回归大团圆。片中,中国老师们不断反思,如何去赢得学生的尊重,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一场头脑风暴后,他们使出了杀手锏:教英国学生扇子舞、做眼保健操、包饺子、剪窗花等等,还有选班干部!接下来的一幕似曾相识,经过民主投票得票靠前的几位同学走进办公室,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他们为同学们树立好榜样。

得到不少英国观众认可的是邹海连的“寓教于乐”。他从国内带了几十套“九连环”,作为礼物送给英国学生,稍作讲解之后让他们自己动手“解环”。连此前在跑步中成绩垫底落泪的“学霸”乔也找回了自信,由于最快拆解成功,同学纷纷找他请教。斯特劳格表示,尽管经历了曲折的4个星期,学生们却很享受这一过程也收获颇丰。一些孩子喜欢上了中国式的教学风格,认为抄写黑板上的笔记有助于记忆。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表示喜欢中国课堂上的讲课方法。斯特劳格最近还收到了一位中国老师的来信,说自己非常喜欢这所学校和学生,觉得4周的教学经历也提升了她的能力。

在推特上屡屡发言的学生兰斯基倒是出尽风头。谈到纪律,她说:“也许罚站在中国起作用,但在这儿没人在意。”面对体育测验时,她说:“斯蒂芬·霍金表现得也不会咋地。”她和好友安吉丽娜课间的一段配乐表演更是引来不少网友点赞,说“这两位女孩应该单独开一档脱口秀”。

作为观众之一,英国教师史密斯并未把纪录片本身太过当真,认为这是个精心编辑后的小样本,本质是借冲突来娱乐大众的电视节目。

让他最感兴趣的是实验体现出的,中英巨大的文化差异,“实话实说,我还是会选英国的教育方式,这毕竟反映出我们的文化。中国教育正在快速进步、变化,未来很可能会和西方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

“当纪录片播放完毕,我们会想想能从中学到些什么,相信中国老师们亦是如此。”斯特劳格说。

的确,这场比赛不管结果如何,中英对于教育体系的对照、审视和自省还将继续。话说回来,到底谁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英教育对比实验的启示
文汇报
热点│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中国教师,英国熊孩子能服气?
BBC教学实验,中国老师能走多远|时事话题
5名中国教师、50名英国学生,4周战胜英式教育,是奇迹还是必然?
BBC教育纪录片: 英式学校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孩子保有个性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