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动的普遍性:思想的四个特点之一

思想具有(α)思想作为能动性,可被称作能动的普遍性,(β)思想的产物即普遍概念就是事物的本质、内在实质、真理,(γ)思想只有经过“后思”才能认识对象的真实本性,(δ)事物的真实本性是我的精神的产物因而也可以说是我的自由的产物。

我们先来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这个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黑格尔黑格尔《小逻辑·§20P68-73》中。

一、思想的定位

通常认为,人的精神除了具有感觉、直观、想象、情绪、欲望、意志、表象等能力之外,还有思想的能力。不过,这样以来就把思想放在和精神的其他能力并列杂陈地位了。其实不然,思想犹如一条主线贯穿精神的所有活动之中,思想是精神最内在的原则,精神的所有活动都为思想“所决定所浸透”。(黑格尔《小逻辑》,贺麟 译,1980年,商务出版社,§2P39)思想在人的精神的所有活动或能力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摄作用。

不过,思想活动的产物、形式或规定性一般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如存在、现象、本质等思想规定,就不仅仅是属于某一具体事物的东西,而是涵盖万事万物的普遍纯粹抽象之“后思”之后的东西。“思维作为能动性,因而便可称为能动的普遍。”§20P68既然存在、现象、本质等普遍性规定是能动性思想之思维活动的产物,则思想自身便可称为“自身实现”的普遍体,这个普遍体作为主体而言,就是简称为“我”的东西。“就思维被认作主体而言,便是能思者,存在着的能思的主体的简称就叫做我。”思想作为虚体,总得要有个实体作支撑性的主体,循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路,这个能思的思想者作为实体就是具有普遍性的“我”。

 

二、感觉、表象、思想的区分和关联

感觉即借助感官所形成的“感性的东西”(das Sinnliehe),感性事物与思想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个别性,后者具有普遍性。感性事物即使最抽象如原子彼此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不过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个别之物“彼此相外”(Aussereinander)的联系,确切的抽象形式是“彼此并列”和“彼此相续”。

犹如中国文化中“离坚白”,各种具体感觉之间也是彼此相外的关系,知性借助记忆和想象将各种感性材料综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觉形象。(注意:这是在借助康德的有关思想进行解说,黑格尔本人在这里并没有提到。)

这里所说的表象不是§3节那样的感觉、直观、情绪、欲望、意志等的总称,而是特指的知性表象。表象的德语原词为“Vorstellung”,字面义为“放置或设置在前面”;英语原词为“represent”,字面义为“再次呈现”。综合Vorstellungrepresent这个词含义,“表象”概念的含义为“将知觉形象重新呈现在意识面前”,所以表象具有回忆、回想的成分在里面。

“表象”上接感性知觉的个别性,下连思想的普遍性,是知性推论过程中的中项,称之为特殊性也不为过。

表象已经摆脱了感性知觉形象当下性、直接性,感性知觉的内容“被设定在我之内,具有我的东西的规定,因而也就有普遍性,自身联系性、简单性”。这里道出表象不同于感觉的特点。

一方面,表象以感性材料为内容,并赋予这种感性内容以“我的”的特性,因为这种表象不再是如一匹马那样的的当下感觉和知觉形象,而是呈现在“我的”意识中的主观“图像”性表象规定,已经具有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抽象性,距离思想的概念性规定只有一步之遥了。

另一方面,表象相对于感觉知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自身联系性、简单性。感觉和知觉作为感性直观,表象介于直观和思想之间,是回忆并重现的感性直观,这种回忆起来的感性直观作为图像式的表象,具有消逝并潜伏的性质,在合适的时机,在无意识中潜伏着的表象图像,能够再一次被唤醒于意识之中。如此一来,这种表象也就脱离以前同感性事物、感性知觉形象之间的具体联系,具有一定的自身联系性、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表象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位格,说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说它距离思想的“真正”普遍性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表象作为感性知觉形象的升华,严格说来,它还需要知性作用的统摄或规定。这里还需要对表象和知性的关系稍作一些说明。

一方面,一般说来,表象的特性归根究底是不能脱离感性知觉内容的奠基作用的,否则,表象就成了毫无个根基的东西。感性知觉内容具有个别性、简单性、片面性,同样,表象也不能完全脱离个别性、简单性、片面性。在这一点上,表象和知性是相同的。

但另一方面,“其唯一的区别,在于知性尚能建立普遍与特殊,原因与效果等关系,从而使表象的孤立化的表象规定有了必然性的联系。反之,表象便只能让这些孤立化的规定在模糊的意识背景里彼此挨近地排列着,仅仅凭一个又(auch)字去联系。”知性虽然也具有抽象性、片面性,但它具备表象所没有的更高层次上的综合性、联系性。康德“知性范畴表”鲜明地说明了知性范畴同杂多表象之间的层级关系。

当然,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杂多表象和知性范畴之间虽然建立起了必然性的联系,但还未达到“理性”阶段。

在黑格尔看来,思想的普遍性,与感觉事物的个别性、相互外在性并不是分离的,个别性和相互外在性也是思想,也是有普遍性的东西。因为思想是统贯人的精神整体的东西,感性直观和表象亦不例外。犹如我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正确指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觉,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P69)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社会历史学派也认为,根本就就没有逻辑实证主义所认为的纯粹中立的观察,观察总是已经被理论所污染,观察渗透渗透着理论、观察负载理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前见”或“先见”理论也能体现黑格尔这里表达的思想。在黑格尔的逻辑学看来“思想和普遍东西的性质,思想是思想的自身又是思想的对方,思想统摄其对方,绝不让对方逃出其范围。”思想统摄着感觉、知觉和表象,绝不会让它们逃出思想的范围。同时,以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哲学除了把表象转变为思想——当然,更进一步,哲学还要把单纯抽象的思想转变成概念——之外,没有别的工作。”

三、“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的批判

四、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B132》中提出,“'我思’必须能够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 译,2004年,人民出版社,P89)这里的表象即感性直观杂多,不仅如此,情感、欲望、意志等也必然贯穿着“我思”的能动性。

在黑格尔看来,“我”不仅是一个康德意义上的完全抽象的普遍性的存在,一个抽象的自由的主体,一个超验的、先验自我的抽象范畴,这种抽象范畴脱离了感觉、表象、情感和意志,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精神“物自体”;“我思”作为主体的思想更是同感性直观、情感、意志等形式融为一体的具体范畴,“因此'我’是作为主体的思维,'我’既然同时在我的一切表象、情感、意识状态等之内,则思想也就无所不在,是一个贯穿在这一切规定之中的范畴”。也就是说,思想作为“我思”,它和感性直观、情感、意志等共生共在、相融相和,而不是康德意义那样的分离性、孤立性那样完全抽象的普遍性。

如此,黑格尔的逻辑学所研究的思想,也就不是一般形式逻辑学所谓的思想“主观活动”了,否则,逻辑学将和其他科学一样有确定的对象了。而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作为真理大全,显然不会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研究这种最具普遍性的真理大全,借助传统形式逻辑学的工具逻辑是捉襟见肘的,这就非得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学出场不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天成 |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中的个体生命原则
试论康德图式概念的美学意义
小逻辑读后感
黑格尔《小逻辑》笔记
答哲友(九)
陈亚平 | 对黑格尔美学的改向性讨论:艺术美的本质(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