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格尔卷土重来:《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后思”和“反思”概念的文本性提出

——小手

一点——

我们前面已经对黑格尔的《小逻辑》的“导言”有过系列性文章的研究了,今天开始重新拾起对黑格尔《小逻辑》的研究,如以下超链接:

 何谓“思想?后思与反思

思想的“后思”中介性:思想的四个特点之三

我们暂且围绕“后思”和“反思”这个主线来进行展开,其他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再具体展开吧。

黑格尔写作《小逻辑》“第二版序言”的动机是要说明哲学和宗教在研究对象上的一致性,哲学并不是反宗教的或无神论的。只是宗教以情感和表象的方式研究上帝,而哲学以对真理进行科学考察的方式研究上帝。信仰与真理是一致的。

第二版序言中,黑格尔区分了反思的知性、宗教的情感、哲学的思这种认识方式。

 一、理解黑格尔“反思”和“后思”哲学范畴的疑难所在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提出了一个特殊的“后思”(Nachdeken)概念,而他这个“后思”概念又和“反思”(Reflexion)概念糅合交织在一起,往往让我们不知所云,特别是在阅读贺麟、梁志学翻译的《小逻辑》时,由于贺先生、梁先生往往不加区分地将这个不同的概念统一译为“反思”,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而我们手头又往往没有德文原版著作,这就造成《小逻辑》的可读性大打折扣,遑论理解黑格尔本人的原意了。

我们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在《逻辑学》、《小逻辑》中的相关思想,我们有必要借助手头现有的资料来梳理出Nachdeken和Reflexion在黑格尔那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二、黑格尔“反思”和“后思”概念的提出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首次提出“后思”这个概念是在“第二版序言”中,他说:

“这样一来,于是哲学在这些人手里遭遇了最恶劣的命运,当他们装模做样要研究哲学,一方面要理解它,一方面要批判它时,许多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特别宗教方面活生生的事实,由于这些反思式的抽象思想不能把捉它们,因而遭受歪曲了。这种认识方式本身也有它的意义,即首先把事实提到意识前面,但它的困难在于从事情到知识的过渡,这过渡是透过反思(Nachdeken,引者注)造成的。这个困难在科学里面却不存在。因为哲学的事实已经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Nachdeken,引者注)——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首先,批判即需要一种普通意义的反思(Nachdeken,引者注)。但那无批判的知性证实它自身既不忠实于对特定的已说出的理念的赤裸裸的认识,而且它对于它所包含的固定的前提也缺乏怀疑能力,所以它更不能重述哲学理念的单纯事实。这种知性很奇异地联合两方面于它自身,一方面,知性显得不能充分而不歪曲地把握理念,甚至它应用它的范畴去把握理念即会陷于明显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毫未揣想到尚存在着别的较高的思想方式,可以应用得更妥当有效,因此它还应采取一种异于原有的思想态度去对待它。在这方式下,思辨哲学的理念自将固执在抽象的定义里。人们总以为一个定义必然是自身明白的、固定的,并且是只有根据它的前提可以规定和证明的。至少也由于没有人知道,一个定义的意义和它的必然证明只在于它的发展里,这就是说,定义只是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结果。我们既已见到,理念一般的是具体的精神的统一体。但知性的特点仅在于认识到范畴或概念的抽象性,亦即片面性和有限性。因此知性边将具体的精神的统一性当作一抽象的无精神性的同一性,在这同一性里,一切是一,没有区别,在别的范围内即使善与恶也是一样的东西。所以在思辨哲学里同一体系、同一哲学的名称已经成为一个大家共同接受的名词了。……”(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9P7)

这一大段太长了,我们这里这是引用了半段。

引文中Reflexion(反思)和Nachdeken(后思)在翻译上混用,让我们不得要领。

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两个范畴的区别和联系。今天先好好研究研究,明天再呈上图表以形象性地展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逻辑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黑格尔的 Reflexion 原则
黑格尔《哲学全书纲要》中的逻辑学体系——《小逻辑》
邓晓芒:康德的'能力'和'形式'
赵敦华:西方哲学系列第二讲之近代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