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ε05阴阳大本:治病必求于本。

本篇大论黄帝开篇首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是阴阳大道,其次是阴阳大用,最后是阴阳大本。

本篇推文将开始参详第三层意思。

先附录原文如下: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从阴阳之大道、阴阳之大用到阴阳之大本,体现着黄帝在思维方式上从普遍性向特殊性或者从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跳跃,体现着黄帝之视域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体现着医易相通之道理。

问题是,何谓之本?病之本何指?何以言求、言必?

一、何谓之本?

事有终始,物有本末,举本以统末,循末以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末”乃以木为喻,本则根干,末则枝节,末以本为基,本以末为用。“本”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指事符号,意指植物之主根、主干,“末”也是一个指事字,木上加一指事符号,意指植物之枝节、枝梢。

中国传统文化素来强调末以本为基,君子务本,如《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时讲:“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木生于水,故君子防患于未然,当拔本塞源,此“本”相当于植物之主根,如斩草除根之谓。再如《庄子·逍遥游》讲:“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讲:“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此“本”相当于植物之主干或主茎。

由植物之本末关系又引申至事物之本末关系,如《诗经·大雅·文王》讲:“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尚书·五子之歌》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标本病传论”之篇,而在《黄帝内经·灵枢》中亦有“病本”篇。在黄帝内经的术语中,本与标对举,不讲本末,而讲本标。

二、病之本何指?

由植物之本末到事物之本末,再到病之本末,层层递推,越来越具体化。

“病”作为一件事物,病之本即生之本,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生气通天论”篇和“六节藏象论”篇中,皆强调“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之大本乃天地、万物、变化、生杀乃至神明的最具普遍性的根基,根据“普遍涵盖特殊”之法则,“病”必然亦在阴阳之大本的涵盖之下。

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八纲辨证,其要皆在于首辨阴阳,或病本于阳,或病本于阴,或病本于阴阳,或病本于阳而标阴,或病于阴而标阳,或病本于阴阳而互兼,等等,张介宾注曰:“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譬之伐木而引导其柢,则千枝万叶,莫得弗从矣。”

三、何以言求、言必?

病本于阴阳,辨证施治当先别阴阳,本篇大论篇末岐伯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别论》岐伯讲:“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阴阳之本,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不求则不能得之,不能熟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则有益于得,得则可以言诊言治,故治病当言“求”。

病本于阴阳,治病求本则当求诸真道,医道至繁,当求得其要领,以执简而驭繁。

求之有道则所求有所宜、有所益,求诸非道,则求之不得,适得其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岐伯所引“大要”之言讲:“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医道之真道,其要在于阴阳之本,赵汝揆在为罗美的《内经博议》题辞中讲:“夫岐黄之业谈何容易,不知阴阳消长变化之理者,不可与言医。”不知阴阳之本则不足以言医,医易相通,故治病求本当首言“必”。

治病不“求”阴阳之本,则茫茫然昏昏然,庸医是也;治病“求”阴阳之本,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上工是也。

治病求非“必”道,则迷诊乱经;治病求诸“必”道,则随证治之。

治病“必”当先明阴阳之本,然后“求”之,必先而求后,必之,求之,则病可知之、可治之,故谓“治病必求于本”。

通过三篇推文参详完黄帝开篇首句话的三层意思之后,则可继续参详后续阴阳之具体应象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道《黄帝内经》启示录48: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37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王冰如何考释《素问》的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内经笔记之《黄帝内经》版本沿革(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