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丁士镛医案(六)

十一、抑木扶脾法治愈噤口痢一例

凌某,女,35岁。

初诊1963328日。

主诉及病史∶痢下赤白,头晕,腹中攻撑9天。

诊查∶痢下赤白,黏冻不多,里急后重,日行二十余次,证经9天,腹中攻撑,甚则撑及两胁及背部,头晕目眩,两颊绯红,胸闷干呕,时时泛吐苦酸黄水,纳食不思,微热不高,小溲短少赤热;口干舌绛,边尖有刺;苔微黄,脉细数。

辨证∶肝气横逆,脾胃阴伤,湿热交蒸大肠。

治法∶抑木扶脾,酸甘敛阴佐清热燥湿。

处方∶枫石斛3g(煎时服)姜川连1.5g滁菊花5g煅石决明30g(先煎)煅珍珠母30g(先煎)煅瓦楞15g乌梅炭3g炒白芍6g通草3g茯苓10g炙甘草1.5g1

二诊∶药后呕吐大减,便痢次数亦稀,颧红较退,口干亦润,头眩较轻,小溲已淡。原方去乌梅炭、通草,加绿萼梅3g、川萆薢10g1剂。

三诊∶身热已清,口干已润,作呕全止,便痢大减,腹中气胀基本消失;惟觉精神倦怠,胃纳不香而乏味,脉象弦意已和,仅常虚数。当以醒胃健脾为主。

处方∶西洋参3g(另煎冲服)川石斛10g野於术5g(人乳拌)淮山药10g扁豆衣10g大白芍6g明天麻5g滁菊5g生熟谷芽12g砂仁1.5g(打后入)白残花2g(后2

四诊∶下痢全止,胃稍知饥,略进稀粥、汤,复以前方稍有出入续进药4剂,病遂告愈。

【按语】本案为"噤口痢"。患者平素沉默寡言,有肝胃气旧恙,素体气阴不足。春之月复感温邪,肝气乘春令而升发,横逆无制,犯胃则呕,侮脾则泄,阴伤而湿热交蒸大肠,故而痢下赤白,胁胀攻撑。初起请针灸医师针灸,并服香连丸及理气消导之剂,使气阴更加耗损,下痢次数增多至日二十余次,胁胀更甚,此时若以痢下赤白为湿热痢论治,以苦寒燥湿、清热解毒治之则阴伤益甚。惟以肝气肆虐,脾胃阴伤立论,用抑肝扶脾、益气养阴法使肝气得敛,继之以健脾和胃等法使脾运得健而湿热自清。

十二、清化泄浊法治愈湿温一例

金某,女,65岁。

初诊1953515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胸痞、干呕10天。

诊查10天来寒热缠绵,胸痞干呕,纳食少进,神情倦怠,大便数日未更,舌苔浊腻,脉数。

辨证∶湿热中阻,邪郁气分。

治法∶清化泄浊,理气燥湿。

处方∶法半夏10g陈皮5g川厚朴5g川黄连1.5g(鲜姜汁1g同炒)大贝母10g陈胆南星3g石菖蒲3g广郁金6g苏梗6g薄荷6g(后下)陈香橼6g台乌药6g通草3g1

二诊∶热未退,便未解;舌苔稍化,根仍滑白。痰浊积滞与邪交蒸,高年须防昏迷之变。

处方∶姜川黄连1.5g炒淡芩5g法半夏10g风化硝5g(冲)陈皮5g陈胆南星3g大豆卷12g石菖蒲3g赤白苓各10g滑石12g广郁金6g枳壳实16g通草3g1

∶马宝1g、万氏清心丸1g,开水调服。

三诊∶大便已解,热势已退,惟舌苔根白,痰浊内重。温邪未清,高年还防昏迷之变。处方∶上方略作加减。5剂。

四、五诊∶略。

六诊∶今日未见形寒,热亦未作,大便解下栗粪甚多,此宿积已下,温邪渐泄。舌苔稍化。再予化痰清热。

处方∶姜雅连1.5g炒青蒿10g法半夏10g淡芩10g大贝母10g杏仁10g省头梗10g广藿梗10g竹茹5g麦芽10g通草3g1

七诊∶为家事而发怒,怒则伤肝,肝气乘隙而发。今日气撑,寒热随之又起。舌苔虽化,化而不清,腻痰时吐,足见湿邪渐泄,痰浊犹留。再拟疏肝理气、化痰泄浊。

处方∶法半夏10g青陈皮各5g上沉香2g(后下)陈香橼6g广郁金6g川楝子10g大豆卷12g黑栀12g连翘12g竹茹5g赤白苓各12g通草5g蔻仁1.5g1

八诊∶今诊脉象较前细数,真阴暗伤,邪热留恋,下腭蠕动,舌苔根白,此风阳渐动,慎防内陷神迷之变。

处方∶西洋参3g枫石斛3g(二味另煎服)石决明30g(先煎)明天麻10g钩藤10g辰茯神10g川象贝30g姜雅连1.5g炒子芩10g陈胆南星3g海浮石12g广郁金6g通草3g

∶真马宝1g、老竺黄0.6g、上玳瑁0.6g、金檬石0.5g同研末,开水调服。

九诊∶昨投扶正养阴、化痰熄风泄热之剂,脉象稍有力,下颌蠕动已止,风阳平息之兆,但舌苔根白难化,痰浊留恋,气失宣达,高年病久,元气大伤,昨方增损,以冀化险入夷。2剂。

十诊∶热退未尽,今又干呕吐;舌苔较厚,胸痞烦闷,此痰浊留恋,又兼多食枇杷,以致寒湿内阻,中焦胃降不力,气失宣达,是以欲嗳不畅;高年新久同病,再拟和胃泄浊。

处方∶姜雅连2g上池菊6g广郁金6g石决明30g(先煎)连翘12g茯苓神各10g制胆南星3g香橼皮6g橘白5g九节菖3g盐半夏10g藿梗10g1

十一诊∶舌苔又布白腻,脉象滑数,渴不喜饮,胸痞烦闷,当胸按之灼热,大便多日未更,显见积滞不下,胃浊蒸痰,痰为热灼,是以黏腻难以爽吐,热势退而又高。病已三候有余,高年正虚之体,病情胶固,难见起色,再拟化痰泄浊之方。

处方∶姜半夏10g姜雅连1.5g广郁金6g化橘红5g连翘壳12g制胆南星3g皂荚子7)、枳壳实10g风化硝5g(冲)竹二青5g石菖蒲3g茯苓、茯神各10g光杏仁10g2

十二诊∶服化浊通降之药,舌苔十化六七,胸痞烦闷亦松,热势渐退;大便解下宿粪,量不多;精神稍振,脉细,苔根稍腻;多次波折转入坦途。最后以清化余邪、益气养阴、培补脾胃而渐见向愈,更嘱慎饮食,戒郁怒,使病体康复。

【按语】本案较完整地记载了湿温伤寒的治疗过程。患者由于高年正虚,易于阴虚风动。加之原有肝胃气旧恙,稍有情绪变化则肝气横逆。高热不退则就虫上窜而吐。多食枇把又使发热反复。这种种的变端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本案整个治疗以清热燥湿、和胃化浊为主,配合不同加减方法,对症处理,充分体现了医者辨证精细、丝丝入扣的治疗风格。同时也说明湿温病的治疗过程与患者的情绪、饮食等密切相关,治疗与护理同样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湿 温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四:气分证的理法方药,胃火、湿热、胃燥津伤、风痰阻络、胃虚无谷
经方癌症案
《张聿青医案》湿温
运气临证 ▏冯献周论治湿剂上焦宣痹汤
经方辨治湿阻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