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玄武门——装狗熊是做英雄的必由之路

   长安渭水两岸突厥与李唐的军队隔水列阵,都是剑拔弩张,旌旗蔽日,都是杀气冲天,黑云压顶。两军阵前李世民单人独骑缓缓走上了便桥。

   身边的萧瑀害怕了,太冒险了。万一人家冲过来,怎么弄。李世民到底是打过恶仗的人,大场面见得多,打仗的事情确实在行。李世民跟萧瑀说:这事我想了很久了,必须得这样。颉利可汗敢发倾国之兵深入直接打到咱们首都长安旁边,无非是因为知道玄武门事变刚刚发生,我刚刚登基,他认为我不可能主动迎击突厥人马。如果现在这个时候咱们收拢人马闭关自守,那就坐实了人家的判断,人家就会毫无顾忌纵兵掳掠。你想想几十万大军撒开了抢东西杀人放火,你怎么弄。所以现在不能示弱,软一点都不行。我现在一个单人匹马的来和你谈判,气势上就压你一头,表示我不怕和你打,然后千军万马在我身后军旗猎猎,感觉就是来跟你决一死战的。这一下肯定出乎颉利可汗的意料之外。你想想颉利可汗现在是大兵深入,他其实也害怕真的干一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打还是和主动权都在自己手里。这样的以不怕干仗为前提的和谈才能谈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决不能犹豫。便桥之上,颉利可汗也来了他跟李世民的谈判最终成功了。两天以后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便桥杀白马结盟,突厥人引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便桥之盟。

    但是,这件事其实颇为可疑。第一李世民后来跟颉利可汗的谈判记录的很模糊,没什么具体内容,只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过程。第二多年以后在李靖一举平了颉利可汗之后,李世民曾经说过现在终于可疑一雪便桥之耻了。看来这件本来是一个弘扬李世民高大上的英武神勇的案例被李世民自己看作是耻辱,那么我猜想大概还有一些没有在史书中记载下来的内容。我个人推断颉利可汗大概不是像李世民想象的那么废物,好歹人家也是草原上几十万人的领袖,估计智商没那么低,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所以我判断后来双方的和谈内容最终的版本其实还是以唐王朝支付了大量金银财宝为主要内容的。我这么说并不是没有依据。在突厥退兵之后,萧瑀曾经跟李世民就这一次的便桥之盟有过一次深入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太宗在解释他为什么没有在突厥人退兵的过程中设伏击杀是曾经说过一句话“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此之谓矣——《资治通鉴 唐记 七》”注意关键词“啖以金帛”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给人家钱了。而且金银财宝给的不会少,要不然突厥人也不会既得所欲的,也不会志意骄惰。说穿了吧就是基本上满足了颉利可汗本次南下提出的各种不合理要求。当然李世民这么做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对于李世民来说现在他最需要的就是稳定,不但是朝局的稳定同时也是国家的稳定。唐王朝到现在不过九个年头,整个国家经过隋末战乱冲击国力严重不足,如果现在陷入跟突厥人连年征战的泥潭,那么会不会像杨广一样因为三征高丽而亡国实在是很难讲。所以便桥之盟对于双方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个得来实惠,一个得了时间。李世民现在需要的就是稳定的时间,他需要一个稳定的时间来大展拳脚,大刀阔斧的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那个时代后来被赞誉为“贞观之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世民弑兄登基后天灾频现,世人皆以为是报应,他却看到了机会
中国古代史(隋唐)(十六:玄武门之变、便桥之盟)
李世民当皇上第二天,长安被包围,李世民用六个人解决20万大军
对抗草原:隋与唐朝早期的东突厥威胁
轻松读史之大唐(139):突厥人自吹自擂,暴露出外交水平太差
626年,40万突厥人突袭长安,李世民仅带6人迎敌,却保住中华文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