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访杨小锋医生:从骨科医师到铁杆中医的转变


 
本人姓名杨小锋,四川人。经常有人问我是怎么放弃大学教师、三甲医院医师的铁饭碗职位,脱离体制从外科(骨科)医师转变为民间中医的,该怎么学好中医,要看哪些书,一直没有时间详细说说,恰好近日结一老师让我也写一写相关的文章,趁此机会就把我的从医心路历程给大家说说。
 
我于1996年秋季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五年制学习,前两年学习中医、西医理论,后三年转为了中医骨伤专业。我是怀着对中医的憧憬入校的,后来为什么转为骨科呢?因为对中医很失望,去任何一家中医院见习、实习,所谓的“中医”都是在开检查单、抗生素,实在没招就是用激素,运用西医在治病,仅有少数中医在开中药,而且中医院也是分科,某科室的中医只会看本专业方面的疾病,其他方面的不会看(真正的中医应该是全科医生,内外妇儿都能处理)。因为我在医院根本看不到中医真正的疗效,见识不到中医能治大病重病疑难病,慢慢的就对中医失去了信心。当然,这个有现实因素,不能全怪医生。相反,从事骨科有影像检查作为判断依据,手术做得好不好,骨折愈合怎么样,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从事了中医骨伤工作。现在所有的中医院名为中医骨伤科,其实也是西化了的,几乎都是做手术,采取中医手法复位治疗的很少,当然,这个也不怪医生,要是我现在还在医院工作,我也要做手术,要不然我没法生活。
 
2001年夏毕业之后,去了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骨伤教学工作,同时也在附属三甲医院从事骨科手术工作,2004年秋季考入本单位攻读硕士研究生,2007年夏毕业,同年晋升讲师、主治医师,2010年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进修骨科一年,2014年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18年底去重庆某高校工作,但是只工作了半年就辞职了,从此走上了脱离体制的民间中医道路。也就是说,我从事了18年的骨科手术,现在彻底从一名体制内外科医生转变为了民间中医师。
 
说到这些很多人会疑惑,我为什么要放弃高校和三甲医院工作的社会地位,放着更挣钱的骨科医师不当,放弃旱涝保收的工资,放弃退休后的稳定退休金不要,怎么变成自己挣饭吃的民间中医了,这个差距太大。的确,差距很大,损失也很大,大学五年的骨科专业投入,三年研究生也是学的中医骨伤,进修一年也是骨科,光是买的骨科书籍就堆满了书柜,改行中医等于近20年的骨科投入全部放弃,20年钻研骨科的心血白费,算下来金钱损失100多万,但是我一点不后悔,因为这是我主动选择的道路,并且要永远走下去。
 
我是在工作中慢慢的对中医产生兴趣的。刚工作不久,遇到一个右足被重物砸伤的骨折患者,皮肤溃烂,红肿疼痛厉害,按照标准西医治疗方式,给与抗生素、脱水消肿药物静滴,结果一周了没有一点效果,我心里也着急,就想着中医试一试,遂给与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的中药,结果第二天查房,红肿消退大半,本来因肿胀绷紧发亮的皮肤也皱缩出现了皮纹,三天以后,软组织完全结痂恢复正常,这个病例让我惊叹中医的疗效(现在看来,这个只能算是中医初级水平,但疗效已经比西医治疗方式强得多)。
 
真正让我开始对中医感兴趣,惊叹于中医的疗效并且偏向用中医治病还是缘于我治疗的一个骨髓炎病人。2008年劳动节,我收治了一名左股骨干骨髓炎的患者。此患者为兰州人,在四川因车祸导致左股骨干骨折,在成都军区总院手术后发生感染,后转回兰州住院治疗无效,最后去了国内排名第一的骨科医院(只要学骨科的都知道是哪家医院)。这名患者住院数月,花费数十万,脓液送到美国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5次(好像是8次,我忘记了),但就是久治无效。患者左大腿外侧形成窦道时时流脓,敷料总是湿透,晚上睡觉连床单都要打湿,患者痛苦不堪,主管医生也痛苦不堪,最后科主任对患者没法了,告诉患者随便到哪里去治疗,如果谁治好了想见见这名医生。最后患者利用五一节放假回来看望父母,顺便找到我的导师试试运气。导师把这名病人交给我,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没底,我虽然学过中医外科,知道中药能治疗骨髓炎,但是毕竟自己没有亲自治疗过,骨科医生都不想接这种病人,知道太难治。我把病人窦道口消毒,撒入生肌散(院内制剂,配方网上有,效果大同小异),外敷纱布,告诉患者如果纱布湿透了就随时来找我换,如果没湿透就间隔一天换。
 
第三天,患者来找我了,当露出纱布的时候,我心里狂喜,因为纱布是干的,打开纱布一看,深约10厘米的窦道几乎被新生肉芽填满了,于是再次撒入生肌散,纱布包扎。治疗不到两周,患者彻底愈合,总共花了不到十元钱的中药成本。后来患者告诉我,他回去北京某医院结账时,病房都轰动了,因为病房里全是这种久治不愈的骨髓炎患者,没想到患者离开不到两周,竟然痊愈走着回来了。通过这个患者,我也被中医深深震撼。这个病例以后,很多骨髓炎病人来找我都用中药治愈。(患者看到这个病例也应该明白,为啥不好找好中医,因为中医不挣钱,好多都改行干西医了。相同的疾病,中医的费用是西医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
 
就因为这个病例让我对西医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现代教育模式下,很多人都相信所谓的“科学”,科学是可以通过试验反复证实的。但是我坚定认为医学必须以人体恢复来判定,而不是靠试验和老鼠来判定。就比如这个骨髓炎病例,按照西医的方法反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这个听起来很科学,怎么就是无效呢?因为试验都是在体外做的,而药物进入人体后产生的作用是复杂的。例如食盐在体外试验就可以杀灭所有的细菌,是不是可以推论吃盐就不会感染细菌?西医理论把抗生素的作用解释的清清楚楚,比如作用于细菌细胞壁、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等等,那为啥最后细菌又会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无效呢?对于感冒或者其他感染性疾病,我从来不需要检测是什么细菌病毒引起的,我只管根据症状辩证用药,疗效很好。同学小孩以前感冒都是去成都某顶级医院找专家,结果发现每次都是一周以上才痊愈,而且还遗留长期咳嗽、胃纳不佳等症状,后来找我用中药发现一般3天之内就痊愈且不留后遗症状
 
我曾经从事骨科工作,既往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骨科患者很多,对于的确症状严重、影像学表现明显的患者,我还是劝做手术(从事中医后才体会到大多数根本不需要手术,中医能彻底治愈)。但是对于那种不愿手术,或者症状没有达到手术指征的患者,就是给与止痛药、卧床休息对症处理,但是我知道大部分患者都不会好,反正就是拖着。任何一名医生,都是想着把病人治好,一旦遇到疑难病治疗无效,或者病人需要永久吃药控制病情,医生内心也是很痛苦的,所以,我就想着用中医治疗,于是进修回来之后,2013年夏开始,我重新拾起中医书开始学习。刚开始什么中医书都看,试着去开方治疗,效果喜忧参半,没有达到医案上说的“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后来慢慢发现,很多中医名家在介绍自己的学医经历的时候都提到了《伤寒论》,于是我买来《伤寒论》开始学习,结果刚看两句话,头都懵了,看不懂啊,《伤寒论》条文和我在学校学习时的写作方式不一样。
 
看不懂这可怎么办呢,想放弃,但是很多医家都说,《伤寒论》没有几年苦功夫是入不了门的(我是普通人,天赋不行,也许天赋高的很短时间就懂了)。学校的教材编写方式容易看懂,入门容易,考试能考高分,但是用在临床看病不怎么行,这是我很多学生给我说的(我自己也有这个体会,本人考医师资格证高分,但是仍然不会用中医看病),用教科书理论对于简单的、病情单一的会处理,稍微遇到复杂点的就脑袋发懵,不知道怎么辨证处方,临床治病疗效不高,《伤寒论》入门难,但是治病疗效好。于是我下决心坚持,为了更好学习《伤寒论》,我从2015年夏开始就不去医院上班,放弃这部分收入,只在学校上课,拿着基本工资吃饱饭就行,剩下的时间全部在学习《伤寒论》,几乎每晚都是12点、1点才睡,有时候躺床上用手机看伤寒电子版到23点(大家不要这么学,233点之间必须睡觉养肝,要不然身体代价太大。我现在已经改过来了,每晚都是9-10点睡觉)。现在好好保护自己身体,两个小孩也不准乱吃乱喝,几乎不生病,就算生病也就是一付中药解决。
 
大学期间我没有学过四大经典,当然也没有多少有实战经验的老师能讲《伤寒论》,没有老师教我,全部都是自学(大学里面真正能讲解《伤寒论》的教师非常少,能运用经方治病的更少),这些年来,我看过曹颖甫、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黄煌、倪海厦、李翰卿、李克绍、李培生、姚荷生、黄仕沛、大冢敬节等等伤寒大家的著作,不管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读,一次看不懂不要着急,过些日子再翻开,反复读就有收获。如果我在看书的过程中,看到某医家提到某人的著作,我就会马上买来读,有些大家的著作我反复看数遍,到目前为止,《伤寒论》各版本我读了至少150遍以上,至于有关《伤寒论》的注释解说、心得体会,那更是不计其数,名家医案读了过万(读《伤寒论》结合伤寒名家医案来读,收获更大)。因为我没有名医老师指点,只有采取这种笨办法(就算有老师指点,自己不下苦功也是无效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想着学一点诀窍是没用的)。除此以外,其他书籍我也看,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医学衷中参西录》、《针灸学》、《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收获很大,代价就是头顶头发快掉光了。顺便说一下,我处方也基本都是使用《伤寒》、《金匮》方,常用药物就50种左右,当然,偶尔也用其他方。
 
我主张多看书,各种书都看,能从各家获得心得体会。比如某伤寒大家的讲稿中就说“烧裈散”、“麻黄升麻汤”不符合实际,是错的,但是在《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里面明确提到了他见过这个病,而且有记载用过这个方,我也用过麻黄升麻汤,效果很好。多读书才不会误信一家之言,不一定名家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同时要多实践,多实践才不会相信“春夏不用麻黄桂枝,细辛不过钱,乌头反半夏”等等这些谬论。
 
我在学习《伤寒论》的同时,我也给亲戚朋友患者处方检验学习效果,结果发现疗效非常理想(本人有中医师资格证,无证的朋友处方要慎重)。我从事过西医,也从事过中医,我心里非常清楚哪些病应该选西医,哪些病应该选中医,哪些病没法治,哪些病可以治,哪些病中西医都可以治但是中医疗效更好、见效更快、花费更少。举个例,201610月某晚,我爱人怀上二胎还有一月就要分娩,结果那晚突然胃部剧痛,这下咋办?我问兰大一院的消化科朋友,遇到这种情况咋处理,我就知道他没法处理,因为有孕在身没法用药,而且深夜也不可能打车奔波去医院挂急诊,就算挂急诊也是留观,这些我都懂。果然朋友回答说不好处理。我把家里备用的针取出来,对着右腿的足三里穴扎进去,稍微捻转一下,不到5秒钟,胃痛倏然而止,留针20分钟拔出,胃痛再未犯过。对于这种有孕急症,因为西医不懂中医,所以没法处理(要不然一针阿托品或者654-2就解决了);而中医师不一定都懂针灸,所以不会扎针;而急诊病人几乎不会去找针灸医师,所以没法扎针,当然晚上也不会有急诊中医。中医处理急诊疗效一点不比西医差,甚至更强。如果对于针灸理论掌握比较好的话,不扎足三里也可以,中脘、梁丘、内关、灵台、至阳,随便取都有效。
 
再举一个例子,对于踝关节扭伤,患者一般都会去医院挂骨科,先拍片检查排除骨折,然后不管中医或西医骨科,处理方法几乎都是:冷敷、制动、石膏或绷带固定,口服一点活血化瘀药物,回家休息。这样处理大部分病人几乎一月都不能下地行走,严重的数月都没法工作,痛苦不堪。我从事骨科的时候也是这样处理。现在我自学针灸之后,我会在手上扎两针,大多数人当场就可以缓解,少部分病人第二天再扎一次就可以恢复正常。同样的道理,西医骨科不懂针灸,中医骨伤科和针灸科是分开的,这种病人一般是不会去挂针灸科,结果就是病人忍着痛,还以为一月以上恢复是正常的。
 
我一边自学一边实践,几年来同学朋友反馈效果还不错,改变了我很多的观念,临床上有很多疾病,现代医学都认为不可逆转,或者认为要长期终身服药,我认为既然能得病,那么就能治病,仅仅控制症状不仅患者不满意,也不是医生的追求,所以我选择另外一种医学理论——中医学来解释治疗疾病,因为中医理论几千年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是可以反复验证的,中药是几千年来反复在人体验证过的。比如以前认为必须手术的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子宫肌瘤、胆结石、肾结石等,我通过中药治愈;认为要长期终身服药的,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痛经,我也用中药治愈;以前认为病情不可逆转的,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萎缩性胃炎,我也通过中药治愈,深深体会到“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极其正确。于是,我逐渐萌生了自己开诊所的想法。前几年中医诊所还没有放开,我学习中医只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临床问题,现在,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我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而且实在不想做手术了,太累太操心,经常值夜班,身体已经感觉吃不消,而且在医院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我的意愿来治病,要做一些很不想做的事,比如注水论文、无意义的重复科研、八股文式的病历,实在让人痛苦不堪,所以2019年夏天我辞职了,就这样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我的中医之路。
 
借此也谈谈网诊和面诊的问题,很多患者看到我的医案之后就添加微信咨询,又怕没有面诊疗效不好。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大部分疾病通过问诊,只要患者如实回答,大多数都可以判断出来,我的医案很多就是网诊的。但是如果患者有隐瞒,或者某些重要症状患者遗漏不说,那么就算是面诊,也会导致误判治疗无效,我的医案中就有这样的病例。另外,患者要明白,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一剂知、二剂已”,病有轻重缓急,作为医生可以把“一剂知二剂已”作为追求,实际上很多疾病是做不到的,病在浅表皮毛容易治,病在内脏就难治,功能性疾病易治,器质性疾病难治,初中课文《扁鹊见蔡桓公》已经说明白这个道理。很多重病久病疑难病,病情复杂,需要长期服药,随症加减,所以患者要及时反馈服药效果,而不是拿着一张方子一直吃下去。经方大家岳美中在《岳美中医学文集》里面也说的很清楚,慢性病服用一年的中药能治愈,也不算慢。本人的医案也有很多这样的病例,辨证处方都相同,但是治疗时间有十几天治愈的,也有一两月治愈的,还有数月治愈的。当然,有病一定要早治疗,不要拖到久病才开始治,那样时间更长。
 
我不排斥西医,我的西医理论功底照样不浅,西医在创伤急救还是具有巨大优势的,另外,关节破坏变形、脊柱骨折压迫脊髓等这些病还是要用西医手术治疗。我对那种明知道治疗无效,还给患者输液开西药的医生反感,笔者认识某人就是西医,给其他患者开西药说中医治不了,但是自家亲戚朋友病了,都是找我开中药。在我治疗感冒的医案里面有很多病例说明,因为输液吃抗生素,相当于引邪入里,导致病情久拖不决,出现各种遗留症状,这个时候再找中医治疗,时间就会延长。
 
总结一下如何学中医:
1、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最好是中西医知识都懂,不要做挂中医牌开西药输液的中医。
2、多看书,要能下苦功夫,不要奢望什么诀窍经验,名中医蒲辅周家传中医,能独立应诊之后都还闭门苦读三年。
3、多看病案,尤其是名家医案,而且反复看。
4、多临床多实践。
 


只有这张十余年前的工作照,还是无意中发现的
 

 

 
 
 
(杨小锋医师,曾经在中医药大学任教18年,附属三甲医院从事骨科手术。因对临床上大量的疑难病例束手无策而重新学习中医,经历很多弯路最后坚定不移学习《伤寒论》,并治愈多例教科书上认为无法逆转或认为必须手术才能治疗的患者。故于2019年放弃手术毅然脱离体制自开中医诊所。欢迎广大中医爱好者互相交流学习。本人微信yang19938197150。)



结一整理于2022年4月1日于积步书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步入中医之门
汗出不止啥情况?曹田梅医师临证经验谈
陈瑞春:几十年来我确实做到了“用伤寒”
一个中医门外汉的经方之路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名老中医之路之(31 )洪子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