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丝源流(三)|| 湖蚕轶事

​    剪去了春叶的桑树,桑树拳头上冒出许多嫩嫩的枝叶。夏蚕开始,耘去一些细小的枝叶饲蚕,留下粗壮的让其生长。

    初秋的桑树,桑叶一片碧绿。一条条粗细不一的虫儿,不停地啃吃着桑叶。它们的身体柔柔软软,身体的颜色跟桑树皮的颜色差不多。它们也眠,它们也结茧。这就是桑蚕。在自然的环境下,桑蚕不惧风餐露宿,最后吐丝结茧,只是这茧子很不像样子。

    农家屋里的地上,密密麻麻白白胖胖的蚕儿吃着桑叶,如春雨沙沙响。它们不停地吃,不停地拉出细细圆圆褐色的蚕沙,身体不停地生长,直到身体透明,丝肠通畅,就摇头晃脑吐丝结茧。这就是家蚕。

    家蚕,从野蚕驯化而来。4200多年前湖州钱山漾的那片绢是用家蚕丝编织而成。而作为野蚕的桑蚕至今仍存在。桑蚕生命力强,我们不知道几千年之前,湖州的先民是如何把桑蚕驯化成家蚕的。

    “湖蚕不是今年出,宋朝手里流到今。宋朝还有宋朝事,含山马鸣王出含山……”流传在善琏、含山乡村的《马鸣王歌》,可窥见湖蚕历史久远。湖蚕,湖州的蚕,在几千年的演化之中,把湖州编织成丝绸之府。

    农历十二月十二,蚕生日。是日乡民得浴种。浴种,也叫浴蚕,顾名思义是给蚕种洗个澡。从前养蚕技术没有今日发达,蚕种都是自制。腊月十二这天,用盐或盐卤浴种。用盐浴种,茧细而坚;也有用石灰水浴种的。其实这浴种就是给蚕种消毒,否则在掸蚕后蚕病发作,就无可奈何。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说嘉湖两地浴种有所不同。湖州蚕民大多用天露石灰;嘉兴用盐卤水。善琏夹于嘉湖之间,到20世纪五六年代,善琏人家都有盐卤甏;大概老早前用于浴种的。不过现今六七十岁的人,没见过浴种是怎么一回事。

    浴种有许多讲究。孕妇产妇不可浴种。这个蚕乡人都知道怎么回事,但没有科学根据。浴种这段时间,村里会请和尚礼拜经忏,这就是蚕花忏。拜忏时和尚送五色纸花;这纸花就是蚕花。蚕花的来历就在此。从前蚕花都是用五色皱纸,现在都用绢。制作蚕花,石淙人最拿手。

    清明,含山轧蚕花。轧蚕花不是轧热闹。从前要背蚕种包到含山拜祭蚕花娘娘,这叫护(捂)种。护种,把蚕种用旧绵絮包好放在胸口。担负此任的不是年轻男女。年轻男女血气方刚,热量大,要把蚕种捂坏的。护种人一般都是家里的老人。从前头的老头老太,基本也就是四五十岁的人。如此,含山轧蚕花,不是年轻男女背蚕种包,蚕乡的姑娘更没资格担此重任。所谓含山轧蚕花摸蚕花奶奶,虽是旧俗,但不可能摸姑娘的奶奶。含山蚕花节、新市蚕花庙会评选蚕花姑娘,也没有出处,仅凭想象。也许,一部电影《蚕花姑娘》,人们才有蚕花姑娘这个概念。蚕乡,只有蚕花娘娘,没有蚕花姑娘。

    清明,江南一片清明,田野上的桑树逐渐繁茂起来。杭嘉湖平原,到处是桑树。一片片桑叶由嫩黄到深绿,绿成大海。

  “清明过后谷雨来,谷雨前后好掸蚕。”掸蚕,就是开始养蚕了。掸蚕前要做好多准备。旧时要糊筐,糊筐用的纸是旧报纸旧书上的纸。就是说纸上必须有字;说用有字的纸糊筐,能避邪压祟。这下可好,过去哪有这么多有字的纸啊。古时一首《蚕纸叹》道出当时的情景:“文字历灾厄,秦火未为深。六经已残缺,复此汙秽侵。吴兴四月间,蚕箔纸应禁。嗟哉邹鲁书,竟为蚕矢淋。顾此心戚然,习俗痛日沈(沉)。何以挽斯风,放笔徒长吟。”可见这糊筐之事比秦焚书坑儒更甚。

    养蚕前要准备充分。蚕房里要准备火盆、蚕柋、蚕匾、叶墩、叶刀、蚕网、防干纸等;还有木炭和斑糠。斑糠是用砻糠煨制而成。

    天气晴好,一只只蚕匾漂浮在河港里。硚口,人们站在硚石之上,手拿新买的洗帚,“唰唰”地洗着蚕匾。蚕柋也要洗。洗好的蚕柋蚕匾蚕笪放在道地上晒;再用漂白粉水消毒。

    掸蚕,老底子门上贴“蚕月知礼”四字。红纸黑字,醒目异常。这就是从前头的蚕禁。《西吴枝乘》云: “吴兴以四月为蚕月,凡官府勾摄征收,及里闬往来庆吊,皆罢不行。”诗人范成大见此情景,也赋诗一首: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而蚕禁时刻,如果有生人一个不小心闯进蚕房,主家以为蚕祟至,待夜深人静之时用荤素两菜加一碗饭,点一柱香到蚕房,说:“要吃要用跟我来。”然后拿着饭菜走出房门,到三叉路口把饭菜倒地上后折返。这叫“送客人”。后来乡下人家有小孩高烧不退,也用“送客人”送走邪祟。当然这都是迷信。

    催青,收蚁,这养蚕就开始了。湖地人家,从前没一家不养蚕的。民国刘大均在《吴兴农村经济》里说,吴兴乡村养蚕人家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十七。因为一月的收获是一家全年收获的七成。然这一个月辛苦程度,蚕乡人都知道。清朝董恂一首“南浔蚕桑乐府”就收蚕一事写道:

“下蚕最早推我湖,

昨日前日齐摊乌。

历头日脚今又好,

收蚕莫把良辰孤。

鹅翎一双早购置,

细意更有垂髻姑。

嘱姑开包出布种,

蠕蠕戢戢生意苏。

纸上拂拭置筐内,

攒如丝发无细粗。

更教持戥较轻重,

胥言种最今年敷。

小筐纸糊洁且净,

一层细叶青平铺。

操刀束砧忙复忙,

何殊慈母将婴雏。”

蚕,何以称为宝宝,因为她娇嫩,还因为她维系着一家人一年的希望;要百般呵护。

    一眠,二眠,出火;蚕宝宝不停地吃不停地长。三眠出火饷大眠。老底子大眠头要秤一下分量。大眠一斤,可产茧两斤。一匾蚕五斤,就可产茧10斤;如果产茧12斤,就是蚕花十二分。蚕花廿四分,是蚕乡人梦想蚕花获得双倍丰收。原来这蚕花廿四分是这么来的,不是无中生有。

    蚕大眠之后饷食两三餐,可落地铺,善琏蚕乡人称为“开呛”。老蚕落地铺,地上铺上油菜籽壳,或截短了的广籼稻草。蚕儿放在上面,饲以桑叶,顷刻沙沙声骤起。地铺上还得放置地蚕跳。前后两块长跳板;两头横放两块短跳板。地蚕跳,便于人行走进出屋子,饲蚕也更方便。

    老蚕胃口大,食量惊人。两三篰叶均匀地撒在上面,一两个时辰只剩下叶梗;然后蚕儿盼望你再给叶。这个时候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要把蚕宝宝服侍好。等头蚕罢游新市好好吃一顿,回家时再买一包枇杷。

    老蚕六、七昼时后,蚕熟了,要上山结茧。老底子,要搭山棚,好让蚕宝宝结茧,故名上山。搭山棚,也叫缚山棚。含山唐从没见过山棚是什么样子。清朝汪曰桢在《湖桑述》里曾有描述。就是把竹、木条用绳缚住,绳子的一头系在搁栅的楞上,离地约五尺,上架芦帘;再把将要老熟之蚕放在上面,饲以桑叶;接着架柴帚。蚕有趋上的习性,老熟之蚕,自会爬上柴帚做茧。现在都不用搭山棚,待蚕熟,拉上蜈蚣簇,或方格簇,蚕儿自会结茧。过去为什么要搭山棚?因为山棚下要摆火盆,大概那年月,气温比现在低吧。

    蚕宝宝上山后五、六昼时就要回山。回山就是摘茧子,一颗颗白白圆圆的茧子,看着就喜欢。不过回山前还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忧,待等回山之时,看到满簇的银茧,心中的石头才能落地。且看清朝南浔人董蠡舟的一首乐府诗《回山》:

西邻伤冷蚕则僵,

东邻过热蚕破囊。

功败垂成自古有,

奇变难防上山后。

山前百遍行徘徊,

七宵魂梦常惊猜。

凌晨一眺喜过望,

满山雪压光皑皑。

蹋壁大声呼起起,

吾家今日回山矣。

茧多还恐器难盛,

检点瓶疊及筐篚。

匀圆万颗明珠垂,

间以黄碧光陆离。

堆来高与山棚齐,

不须如瓷诗神奇。

持衡细把分数计,

何敢痴心望廿四。

却嗤老媪太贪愚,

还祝明年胜今岁。

回山,摘得银茧满担,心中自然喜欢。接下去,准备缫丝。

    湖蚕,曾是湖地的骄傲。人们因此而收获颇丰。然农耕文明虽延续千年,但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湖地蚕桑业已式微。这也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必然产生的结果。

(点击下面公众号名片,可关注含山唐)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蚕
采桑饲蚕
散文||二春蚕
玉林雪主《养蚕》
谁能来介绍下养蚕的具体过程?
种桑养蚕实用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