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绍武“三部六病”学说
(本文为本人《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结课小论文)  
摘要:
 “古往今来,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是不分古今、中外、尔我,是则是,非则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这句话是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的治学思想。三部六病学说为其所创立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该学说以《伤寒论》为依据,参阅中医各家学说之古籍,形成刘老自己的学术思想。“三部六病”学术说将人体分为三个部分——表部、半表半里、里部,简称“三部”;三部又按照阴、阳的不同病性划分,共成六类症候群,称为“六病”[1]。本文主要介绍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同时从其学术思想之中探讨其治学思想对当代中医发展的启发,希望当代中医人能开拓辨证思路,走好中医道路。
一、三部六病体系之总结
通过四年系统的中医学习,以目前本科阶段所能掌握的中医辨证方法就有许多种类,常用的如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本次学习记录的是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笔者认为其是承前启后的中医辨证体系,值得探究。祖国医学是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勇于创新,才能使中医更加适应现代生活。通过阅读《三部六病》以及医家讲稿,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的交锋,二者并不对立,不少以现代医学的术语对传统医学进行的解释,把人体这样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皮肤、骨骼、肌肉、气血、神经等不同的组织通通纳入解释范畴,让笔者能更好地古今对比学习,领悟一字一句的中医文化背后所包含的医理与哲学的统一。
(一)三部与六病的划分
三部指的是表部、枢部和里部三个层次。表部指的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部分,包括皮肤、四肢、躯干、头面部,以及呼吸系统中肺泡外的呼吸管腔;枢部是以心脏为中心,由大血管相连的所有的脏器孔;里部是从口腔到肛门的一系列的消化道的管腔系统[1]
因为“三部六病”本身是以《伤寒论》的思想为基础的学术体系,因此“六经辨证”体系是我们首先需要通透理解,并进一步对比的。此处的“六病”与我们在学习《伤寒论》时所划分的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密切相关。
由以下简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部中都会有以阳性病为主的热证、实证与以阴性病为主的寒证、虚证。各部当中都有阴阳二证,三部即为六证,以此总结出“三部六病”。三部以阴阳分六证,阴阳可以分为寒热虚实四种不同的病理反应,三部便是十二种反应,因此三部之中又增加了十二单证这一概念。


(二)三部六病的治疗
刘老把伤寒中的六经归入其三部之中,并且与现代医学结合重新定义出六病的概念与治疗方法。首先“六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以阴制阳,以阳制阴[1],这遵循中医传统治疗原则。但具体到每一病,具体的原则又不尽相同。
太阳病指的是表部的阳性病,利用“汗”法治之。少阳病是中部的阳性病,利用“清”法治之。阳明病为里部热、实性疾病,“下”法和“吐”法是其治疗原则。太阴病为里部阴性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其主要表现,“补”和“温”是其治疗原则。太阴之补是提高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太阴之温是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状态,使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少阴病为中部阴性病,心功能不足是其主要表现,“补”和“温”也是其治疗原则,与太阴病的“温”“补”不同,提高心脏功能是其主要方面。厥阴病为表部阴性病,微循环障碍是其主要表现,“温”“补”是其治疗原则。以温通血脉、回阳救逆、消除微循环障碍为主。[2]
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刘老非常重视唯物辩证观,根据系统论观点,在同一部当中,有可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可能存在矛盾统一的一面,因此如果某一部中无明确的阴证、阳证——非寒非热,非虚非实,则此种情况把它定义为部证[1]。三部则有九种情况,因此“三部六病”又有“九治”之说。
(三)核心证、纲领证、一般证
1.核心证
核心证是疾病主要矛盾的暴露,反应疾病的病性、病位,是诊断某个证的必要条件[3]
2. 纲领证
纲领证是主证,就是说在某一个证型当中具有的特有的症候,和主诉不是相通的,反应的是这一个证的独特的症状类型[3]
3. 一般证
一般证就是根据不同的体质在同一部的某一个特定的证型中不同的人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表现,综合起来叫做证的一般证[3]

二、三部六病的临床诊疗运用
    三部六病的临床诊疗详尽,笔者对于枢部病深有感触,因此在下文中将详述枢部病证,而略表里部病证。
(一)表部、里部病证
1.表部疾病
“头为诸位阳之会”,头面部是全身血供最为丰富的区域,因此,人体如果发生实性、热性的征象,首先表现在气血充盛的头面部、颈项部、后背部。外来的邪气除了影响供血比较充足的头项部外,还会影响到表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场所——呼吸道。在呼吸道受邪之后,人体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的症状,如邪气比较盛,正气无法抵御邪气的侵扰,则进一步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症状。前文介绍过,此处治疗应选用汗法,且为辛凉解表法。刘老善用葛根麻黄汤,因葛根有升阳生津之功,可帮助麻杏石甘汤增加汗源,达到发汗解表除热的作用。除了葛根麻黄汤,我们所熟知的银翘散、桑菊饮等,都可以经过辨证后用于表部阳热证的治疗。
表阴证指的是在血量相对比较少的手足四肢末端,出现虚证、寒证,应通过温通的方法,让血脉得通。脉象由于血容量比较小,在寸口脉的表现上为比较细微,在四肢肌肉组织上的感觉是疼痛,这就是表阴证的特异性症状[3]。方剂可选择:当归四逆汤,通过温煦手足四末,从而血容量恢复;桂枝汤主要解决体表的供血不足而卫表不固的问题;黄芪桂枝五物汤通过黄芪的益气作用增加血脉的动力学,改善体表的循环;四物汤可增加血液中的物质从而达到表部虚证的目的。
表部证表现为项背强紧,同时有恶风无汗或者有汗,骨节疼烦。项背强紧属于表部阳证的范畴,恶风有汗为表虚证的范畴,而骨节疼烦为表寒证的范畴,这些症候群即阳又阴,即热又寒,需采用协调的方法来温经解表,可以把表阳、表阴的方剂合在一起,从而解决表部部证的问题。[3]
2.里部疾病
    里部的范围上自口腔,下至肛门,以平滑肌组织为主形成的一条粗细不匀、弯曲缠绕的管道[1]。里阳证的核心就是《伤寒论》中提到的胃家实。其纲领证是: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三部六病学派认为潮热:皮肤摸着潮潮的,有节律的出汗。[3]辨证治疗方法即是大承气汤。里阴证的核心是腹满,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其主要表现,因此温里健中,选用苍术干姜汤。里部证笔者认为实际上就是指痞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因此选用泻心汤一类的方剂治疗。
(二)枢部病证
说到枢机,很容易想到《伤寒论》中少阳枢机不利的治疗方——小柴胡汤,此方之功曾有多位老师亲身教学,对其主治虽熟悉,但是却依旧需要临床实践巩固其方义之妙。刘老认为小柴胡汤确实可以宣通表里,疏调三焦,充津液而使之五脏戴泽,和气血而使行机衡常。
枢部病证同样包括三类——枢阳证和枢阴证是枢部发生对立性反应的表现,枢部部证是枢部发生统一性反应的表现。枢阳证为实为热,枢阴证为虚为寒,枢部部证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只表现出枢部的部性。[4]
小柴胡汤属于统一性反应即枢部中的部性病证。《伤寒论》第96条是柴胡证的主证,其证候呈现寒热虚实错杂的征象。小柴胡汤中黄芩、柴胡可清泻枢部实热;人参、甘草、大枣温补枢部虚寒;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和调脾胃。全方寒热共用,温补并施,协同治疗枢部部证。枢部居表里二部之间,以气血的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枢部的变化对表对里都有影响,故枢部为机体的中心部分,整体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枢部的协调,小柴胡汤不仅能和调枢部,更主要的是具有清泄三阳之热、温补三阴虚寒的功效[4]
在讲到小柴胡汤时,我们也可以联系刘老的治学思想“以先进代替落后”,多去反思书中常见的方剂用法,以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得这张方是否有创新性的治疗思路,通过临床跟诊与许多老师的悉心教导,笔者领悟到小柴胡汤对胸部症状的改善是从最开始的著作中概括出来的,但现今胸部疾病的类别很多,包括炎症性,反应性······临床发现小柴胡汤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未来在治疗植物神经的反应和免疫性疾病时我们也可以考虑到有一剂小柴胡汤可以加减使用。这样临床指导理论,理论又指导临床的方式,可以更加开拓中医学子的思路。
刘老对于枢阳证常用黄芩柴胡汤治疗。枢部的中心是心脏,心脏位于胸中,热郁胸中,阻遏气机,气血滞涩不畅,故见核心证胸中热烦。枢阳证为枢部实热证,热邪当清,以黄芩为主药,柴胡为副主药,畅达枢机。
全身邪热弥漫、体温升高称之为热;局部邪热壅盛,发生炎症反应称之为火。热与火均属于枢阳证的范畴,临证时宜根据枢阳证的类型和病情的转归,灵活运用清、引、转三法。清指的是清热泻火;引,当枢阳之热之火有出表出里之势时,当因势利导引之出外;转,扭转热(火)极欲转阴的局势[1]
枢阴证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血液循环系统,常可影响到心脏,出现心脏功能衰竭。在人体发生病变时会有心动悸的感觉,故将心动悸列为核心证。心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见背恶寒;心脏功能不全,肺部淤血,组织缺氧,故见短气无力;阴阳俱虚可见脉微细,但单纯脉微细三阴证皆可见,且枢阴证亦可见脉大烦躁不眠者,故脉微细为或然证。枢阴证性属虚寒,治当温补,选用《伤寒论》第304条附子汤温阳益气。附子汤为真武汤去生姜,倍白术、附子加人参而成,其温补之力大于真武汤。附子人参汤中附子为主药,强心温阳;人参为副主药,补虚安神;茯苓利水消肿,减轻心脏负担;白术为里阴证用药,不合并里阴证时不用;白芍影响心脏的传导功能,以五味子易白芍,酸涩收敛,不但可以代替白芍抑制附子之燥,而且能强壮中枢神经系统,与人参配伍,又取生脉散之义。[4]

三、刘绍武的治学思想对现代医学发展的启发
祖国医学常提到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传统中医可以理解为在一种本能的生存策略上总结出的医疗经验,就像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受伤后会自己去咬一些草药,敷在伤口上,等待治愈。传统中医也是每一个地方的人群,根据他们在这个地方的生活习惯,考虑如何与自然共存的生活经验。由这种生存策略所演化出来的中医认识观和目前主流医学所代表的普适性的科学观有所不同。现代科学要求在统一条件之下具有一定“普适性”,我们深谙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在现代医学发展中,不仅需要看到共性,也要了解个性,扩大实践的道路,而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就是一个最好的补充。
以19年新冠举例,武汉的地理环境偏于寒湿,武汉的人还有能够在此地存活下来的病毒,仅以地理环境出发考虑,用辛温的药物也许就有效,但新冠到了广州后,广州人本身以湿热体质为主,病毒进入广州以后,它很可能也会随着环境轻度的改变它的基因序列,在这种情况下,治疗方案是必须发生转变的。即使是在武汉也应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刘老的“三部六病”也许并不尽善尽美,但刘老的治学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古往今来,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是不分古今、中外、尔我,是则是,非则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中医学二千余年来,借用演绎的思辨,运用古朴的唯物哲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整体观念。整体并不是组成部分简单的组合,这里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系统调节。加拿大著名的哲学博士林凡伟研究了东方学术以后说:“中医思想的中心主题是整个体系应保持和谐”。
百年前我们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已然实现,再过百年之后,今日饱受诟病的观点会不会是一个超前的科学道理也未可知。但已知的是,人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发展是为了生存得更好,我们的生存之道会根据每一个时期去调整,以动态的认识观看待医学,才让医学更好地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 《三部六病精义》刘绍武著 刘惠生撰(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9)
[2] 《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马文辉 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2010.3)
[3]  宋纪育《三部六病》讲稿
[4]  姚博《三部六病》讲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煌经方医学言论 ( 3 )
名老中医之路之(20 )孙允中
伤寒学家胡希恕先生和刘绍武先生的对比研究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六七)阳微结
陈瑞春论治伤寒之学
中医临床必备的十大名方—小柴胡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