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160条诸家解说

第160条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九⽇,⼼下痞硬,胁下痛,⽓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成痿。

⾦·成⽆⼰《注解伤寒论》

伤寒吐下后发汗,则表⾥之⽓俱虚,虚烦,脉甚微,为正⽓内虚,邪⽓独在。⾄七⼋⽇,正⽓当复,邪⽓当罢,⽽⼼下痞,胁下痛,⽓上冲咽喉,眩冒者,正⽓内虚⽽不复,邪⽓留结⽽不去。经脉动惕者,经络之⽓虚极,久则热⽓还经,必成痿弱。

清·吴谦《医宗⾦鉴》

「⼋、九⽇⼼下痞,下痛,⽓上冲咽喉」三句,与上下⽂义不属,必是错简。注家因此三句,皆蔓衍⽀离,牵强注释。不知此证,总因汗出过多,⼤伤津液⽽成,当⽤补⽓补⾎益筋壮⾻之药,经年始可愈也。

伤寒吐下后,复发其汗,治失其宜矣,故令阳⽓阴液两虚也。阴液虚,故虚烦;阳⽓虚,故脉微;阳⽓微⽽不升,故⽬眩冒;阴液虚⽽不濡,故经脉动惕也。阳⽓阴液亏损,久则百体失所滋养,故⼒乏筋软⽽成痿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以⼋九⽇吐下复汗,其脉甚微,看出是虚烦,则⼼下痞硬、胁下痛、经脉动惕,皆属于虚,⽓上冲咽喉、眩冒,皆虚烦也。此亦半夏泻⼼症,治之失宜,久⽽成痿矣。若⽤⽵叶⽯膏汤,⼤谬。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下⽽⼜发汗,阳虚⽣烦,脉甚微弱,⾄⼋九⽇,⼼下痞硬,胁下疼痛,缘阳亡⼟败,胃⽓上逆,碍胆经降路。胆脉⾃胃⼝⽽循两胁,胆经壅塞,故⼼下痞⽽胁下痛,胃⼝堵塞,肺⽓不得下⾏,故上冲咽喉。肺胃上逆,阳⽓升浮,旋转不宁,故头⽬眩冒。浊⽓郁蓄,⽽不疏通,经脉莫容,故动惕不安。如是者,久⽽成痿。盖肝司营⾎,⽽主筋脉,⾎旺筋柔,是以不痿。甲⽔逆升,相⽕上炎,⼄⽊下陷,郁⽽⽣风,营⾎瘀涩,经⽓不畅,风⽊抑遏,是以动摇。久⽽经脉失养,故成痿病也。

《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利机关也。冲脉者,经络之海,主渗灌溪⾕,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前之会,会于⽓冲,⽽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故⾜痿不⽤也。阳明,下降,则化⾦⽔,⾦⽔收藏,相⽕下秘,⽽温肾肝,⽊⽓滋荣,故筋脉轻健⽽不痿软。阳明不降,胃逆胆升,⽕泻⽽⽔寒,⽣⽓枯槁,筋脉不荣,是以成痿。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吐下之后,津液已虚,更发其汗,津液更虚,⾎与汗同体⽽异⽤,故夺⾎者不可发汗。液

与精异物⽽同源,故失精家亦不可发汗。今津液伤于吐下,复发其汗,则其⾎必虚,⾎虚则⼼烦⽽脉微。病延⼋九⽇,已在两候当传阳明之期,胃液以汗⽽⽣燥,肝胆与胃同居中部,⽽掩覆于胃之右侧,时出余液⼊胃,为消融⽔⾕之助。胃燥则肝胆俱燥,胆⽕上逆,则⼼下痞硬,但此证⼼下⽆⽔,虚⽓成痞,按之当濡,⽽转见硬者,标热⾃上⽽下,其⽓衰,客⽓⾃下上攻,其⽓盛。⽅盛之⽓,不可屈抑,故硬也。胁下为下焦⽔道之冲,⾃肾⽽下,即由下焦输出膀胱,以吐下后之发汗,致太阳腑⽓上逆,⽽中焦⽔道为虚⽓所格,不能由肾下⾛膀胱,故胁下痛。阴竭⽽阳亢,噫⽓仍上冲咽喉,此⽓即⼼下结痞,胃中浊热之⽓,此证与后⽂胸有寒之⽠蒂散证相似,其不同者眩冒⽿。寒⽔结为痰涎,故阻厄肺⽓,噫⽓反上冲咽喉⽽⿐窍不通,阴伤⽽阳越,故噫⽓亦上冲咽喉,以致颠眩⽽郁冒。设令阴虚阳亢,未见经脉动惕,此往尚⽆遗患,若浮阳暴冲于上,⼀⾝脉络,为之跳荡不宁,则⾎分既耗折殆尽,终以不能养筋,久⽽成痿。痿者,枯萎⽽不荣也。

究病原所⾃出,盖不出于吐下,⽽出于吐下后之发汗。津液既损于前,⽽⼜重发其汗竭之,故虚阳益张⽽不可遏。愚谓此证惟柴胡加龙⾻牡蛎汤最为近似,柴胡汤以散⼼下之痞,通胁下之痛,龙⾻、牡蛎以收暴发之浮阳,然后养阴补⾎以善其后,或亦千虑之⼀得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论述了因误治⽽导致阳⽓受伤,以致⽔⽓上冲,和阳虚不能化津,筋脉失养成痿的病变。

伤寒吐下后这个“后”字改成“复”字,复发汗。

伤寒吐下,经过吐,经过下,复⼜发汗,⼜给他发汗,这个⼈就是汗、吐、下都经历过了,伤了正⽓,正⽓⼀虚,阳⽓⼜衰了,所以脉甚微,脉跳得很微了,没有劲。病⼈还有点⼉发烦、虚烦,没有什么东西就是虚烦。正⽓虚、阳⽓微的发烦,往往属于阳虚⽽阴乘之,阳⽓虚了,⽽阴⽓乘之,所以⼼烦。经过⼋九天以后,⼼下痞硬、胁下痛,由于汗吐下以后伤了阳⽓,阳⽓虚了,阳⽓就不能够制阴,阳⽓就不能制⽔,所以它⽔饮之邪就上逆,⼼下痞硬是⽔饮之邪,胁下痛也是⽔饮之⽓不化。⽓上冲咽喉,眩冒,⽔⽓是往上冲的,⽔⽓是寒⽓,由于⽔饮之邪是个有形的东西,它还能有⽔的寒⽓往上冲于咽喉,觉得有⽓往上冲于咽喉。眩冒,头⽬眩冒,昏冒,是⽔⽓上蒙清阳,所以这⾥眩冒,是⽔⽓上冲所致。阳虚⽽有⽔,周⾝的阳⽓也虚,还有⽔邪,所以经脉动惕者,浑⾝的经脉动惕、跳动,实际上也就是有惊惕⾁瞤这样的⼀些证候。这个病阳虚⽽有⽔,⽔不去⽽津液不⽣,筋脉、筋⾻失其所营养,所以久⽽成痿,时间长了,这个⼈就要发⽣痿了。痿者,不⽤也,胳膊、腿就不利索了。

这⼀条是说由于汗吐下以后,阳⽓受伤,⽔邪泛动,从⼼下的部位开始,⼼下痞,就像我们说的苓桂术⽢汤⼼下痞硬、⼼下逆满,然后就是⽓上冲胸,⽓上冲咽喉⽽有眩冒,⽔邪蒙蔽清阳的眩冒,还可能出现虚烦,在外头⾝体诸肢节百骸得不到阳⽓的滋润,⽽且还有⽔邪导致的津液不化,筋脉失去津液的濡润,久⽽成痿。这是汗吐下以后正⽓虚衰⽽⽔邪泛动的⼀个问题,治疗可以考虑苓桂术⽢汤和真武汤的合⽅。因为它有上冲,所以要加桂枝,有经脉动惕,所以要加上真武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段是承上⾯67节,“伤寒若吐若下后,⼼下逆满⽓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术⽢草汤主之。

前⾯是脉沉紧,此为脉甚微,此说明太阳伤寒应发汗,⽆论吐或下为误治,如表不解则⽓上冲,⽓上冲则⾥饮伴⽓上冲往上来,故⼼下逆满,⽓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都是⽔挟⽓往上冲表不解的关系,此时更不能发汗,前⾯讲了,如果⾥⾯饮⽓发作,尤其饮上于⼼下,⼼下有⽔⽓表不解,⾮利⽔不可,再发汗动其经脉,⾝为振振摇。

此段伤寒吐下之后,表不解,下⾯的症状发现了,起码是⽓上冲(表不解嘛),没有⽔还好,但此⼈素有饮,饮必伴⽓上冲⽽逆于上,就是⼼下逆满⽓上冲胸,⽔往上,则头晕,所以起则头眩,可是脉沉紧,吃苓桂术⽢汤就好了,桂枝⽢草解表治⽓上冲,再加利尿药就是苓桂术⽢汤,表⾥都好了,可⼜发汗,“伤寒吐下后发汗”,是接 67条说明,吐下虚其⾥,汗⼜虚其外,所以这个⼈虚热不退还烦,表不解嘛,不去⽔则表不解,可是脉甚微。吐下发汗皆伤⼈体液,所以脉微是亡阳,亡阳是亡津液,“⼋九⽇”,由吐下,⼜发汗,⼋九天后,⼼下痞硬,不是⼼下逆满,是虚的厉害了,发汗也虚胃,胃虚客⽓往上来,所以他痞硬。客⽓就是⽔,胁下痛是冲⽓和⽔往上攻的厉害,⽓上冲咽喉,不仅⽓上冲胸,还冲咽喉,⽐67条更重了。眩冒为⽔上冲所致,冒为头重,眩为晕眩,经脉动惕者,经脉跳动,久⽽成痿。可见⽔饮危害相当重,如治

疗不当,就可能久⽽成痿。

这个病怎么治疗呢?如果没陷⼊纯阴证,还可⽤苓桂术⽢汤,如果陷⼊阴证,⽤真武汤类,看具体情况。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伤寒,吐下后,发汗”?

答:㈠张仲景论“伤寒”而论治法“吐下后,发汗”,重点突出病是表里兼证。㈡张仲景论“伤寒”,不先论“发汗”而先论“吐下后”,重点突出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㈢张仲景论“伤寒”的目的是强调辨太阳病必须进一步辨清病变证型。㈣辨识“吐下后”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可吐证,或类似可吐证;二是可下证,或类似可下证。

②怎样理解“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喉咽,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答:㈠辨识“虚烦”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心下烦闷不舒;二是心中烦闷不舒。㈡辨识“脉甚微”的病变证机是阳气大虚,不能温养血脉。㈢张仲景论“八九日”的目的是强调疾病未能积极治疗而演变为复杂难治。㈣辨识“心下痞硬”的病变证机是阳气虚弱,水气凝结,气机壅滞。㈤辨识“胁下痛”的病变证机是水气壅滞心下而逆乱胁下,经气郁滞不通。㈥辨识“气上冲喉咽”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水气,水气肆虐于上,病变部位在心下而病证在咽喉。㈦辨识“眩冒”的病变证机是水气郁遏清阳。㈧辨识“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的病变证机是筋脉肌肉既不得阳气温煦,又被水气所浸淫,病证表现或是筋脉抽搐,或是肌肉蠕动,或是肌肉萎缩而不能自主行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伤寒】条文第160条
心下痞硬的危重证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6
张仲景论治项强探析
刘渡舟讲痉病,抽搐,抽风,为难治
《金匮要略》:此方“解肌祛邪,润燥养筋”,是筋脉失养的良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