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335条诸家解说

第335条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陷之深浅也。之伏深,必须下去之,反发汗者,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一、二日即厥,四、五日仍厥不已者,是阴盛阳衰之寒厥也。寒厥者,即藏厥也。若一、二日厥,至四、五日而热;或一、二日热,至四、五日而厥,前厥后热,前热后厥,是阴阳互为胜复之热厥也。热厥者,即阳厥也。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此厥乃应下之热厥,非当温散之寒厥也。若误为寒厥而反温散之,则助其热上攻,必口伤烂赤也。

集注

成无己曰:经云:诸四逆者不可下之,至此又云应下,最宜详审。先贤谓热厥手足虽厥冷,而或有温时,手足虽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戴元礼又以指甲之暖冷红青,别厥证之寒热,皆慎之至也。

汪琥曰:此条乃传经邪热,阳极似阴之证。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言伤寒在一、二日之时本发热,至四、五日后而厥者,乃邪传厥阴之候也。必发热者,言病人四肢及肌表虽厥,而躯壳以内必发热也。前热者后必厥,乃申明一、二日为前,四、五日为后,以见热极必发厥也。阳邪深伏,应须以苦寒之药下去其热,使阴气得伸,则阴阳平,四肢和顺而不厥矣。粗工见厥,认以为寒,而反用辛温之药,辛温皆升,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以厥阴之脉循颊里环唇内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其四五日来,恶寒无热可知。手足为诸阳之本,阴盛而阳不达,故厥冷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四五日而厥者,三阴受邪也。阴经受邪,无热可发。阴主藏,藏气实而不能入,则还之于府。必发热者,寒极而生热也。先厥后热,为阳乘阴,阴邪未散,故必复发。此阴中有阳,乃阴阳相搏而为厥热,与阴厥亡阳者迥别也。欲知其人阳气之多寡,即观其厥之微甚。厥之久者,郁热亦久,厥之轻者,郁热亦轻,故热与厥相应耳。若阳虚而不能支,即成阴厥而无热矣。热发三阳,未入于府者,可汗;热在三阴,已入于府者,可下。阴不得有汗,而强发之,此为逆也。阳邪不能外散而为汗,必上走空窍,口伤烂赤所由至矣。然此指热伤气而言。若动其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其害有不可言者。下之清之,谓对汗而言。是胃热而不是胃实,非三承气所宜。厥微者,当四逆散,芍药、枳实以攻里,柴胡、甘草以和表也。厥深者,当白虎汤,参、甘、粳米以扶阳,石膏、知母以除热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见厥者,此后必发热。既已发热,则此后必又厥。前之厥深者,后之热亦深,前之厥微者,后之热赤微。盖前之阴盛而为厥,后必相复而发热,阴阳之胜复不偏,则厥热之浅深相等也。阳胜而热则病退,阴胜而厥则病进,是热本吉兆,然不可太过。厥将终而热将作,应当下之,以救营血而息肝风,而反发汗者,亡其血液,风动火炎,必口伤烂赤。

上章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此曰厥应下之者,以其将发热也。缘今之厥深者,后之热亦必深,俟其热盛亡阴,所丧多矣。于其热未发时,应当下之,使阳与阴平,则热可不作,热去则厥亦不来,是至善之法也。不然,热来则伤肾肝之阴,厥来又伤心肺之阳,厥热之胜复不已,则正气之损伤为重,养虎贻患,非计之得者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冬令暴寒,四五日必渐回阳。厥阴证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后必发热,寒尽阳回之理,宜亦与之相等。或始病发热者,后必见厥。但血热被寒湿郁伏者,久必反抗,夫所谓:「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者,譬如冬令雨雪连绵,坚冰凝冱,阳气伏藏,天气转阳,其发益烈,此天时之可证者也。又如以手入冰雪中,冻僵之后,至于指不能屈,久而血热内发,炽炭不敌其热,此人体之可证者也。须知厥阴之证,重寒则死,阳回则生。虽血热反抗太甚,有时便血及痈脓,以视一厥不还,则大有间矣。夫厥阴寒湿之证,原不当下,上文「下之利不止,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言之已详,此又何烦赘说。惟寒郁于外,热伏于里,则其证当俟阳热渐回而下之,俾热邪从下部宣泄,而病已愈矣。若发其汗,则胃中液涸,胆火生燥,乃一转为阳明热证,为口伤烂赤所由来。此正与反汗出而咽痛痹者同例,由其发之太过而阳气上盛也。此证向予在四明医院亲见之,其始病予未之见,及予往诊,已满口烂赤,检其前方,则为最轻分量之桂枝汤,案中则言恶寒,夫病在太阳而用桂枝,虽不能定其确当与否,然犹相去不远,既而病转阳明,连服白虎汤五剂。前医以为不治,老友周肖彭属予同诊,问其状,昼则明了,暮则壮热,彻夜不得眠。夫营气夜行于阳,日暮发热属血分。昼明夜昏,与妇人热入血室同。热入血室用桃核承气,则此证实以厥阴而兼阳明燥化。病者言经西医用泻盐下大便一次,则中夜略能安睡。诊其脉,沉滑有力。予因用大承气汤,日一剂,五日而热退。肖彭以酸枣仁汤善其后,七日而瘥。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热厥的证治及病势轻重的推断与禁忌。

这一条实际上包括后世的温病。伤寒的来路是由于外感病引起的,从一二天开始到四五天而厥者,出现了手足厥冷,必发热。这是个倒装句,是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这个期间已经发热,厥冷是从发热得的。前热者,后必厥,先前见发热的,其后出现厥,热在前,厥在后,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和热总体上是一致的。深者重也,手足厥冷越深的,热也重;厥要是微,热也微,这里面包括证候也包括病机,两者兼而有之。为什么发热就出现了厥逆?为什么热深者就厥亦深,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为什么说它是个热厥?这个病属于阳郁于内,阳气和阴气不相顺接,也有的注家说这个叫阳郁而拒阴于外。阳气越郁,手足就越厥;阳气郁得轻一点儿,手足厥逆就轻一点儿,阳热的郁积程度和厥逆成正比。

厥应下之,这样的热性阳郁在治疗上就不应该问了,是厥应温之?是厥应下之?就不应该用温药了,应当用破阳行阴之法,破阳气之郁极,使阴阳二气能互相维系、互相通达,使阴阳相合。阳气得伸,阴阳协调了,这个病才能好。因此,我的体会就是要破阳郁,就得用点儿凉药,包括泻下之法和苦寒清热之法。《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苦寒药都能泻下。所谓清热之品,不见得非要局限于大黄、芒硝等泻下之药。

而反发汗者,如果不用苦寒清热之法,反倒认为发热属于表邪而用桂枝、麻黄辛温发汗,这一发汗解决不了阳气之郁,相反地增加了热邪,所以阳气借着发汗的辛温药物,化为热气、热邪上攻而口伤烂赤。这个厥不像过去讲的厥,这是先发热而后有厥逆,容易犯发汗的错误。如果误用了汗法,就要口伤烂赤。

第二点,我们就来体会,连发汗都不能了,用四逆汤可不可以啊?这种厥属于热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是阳气郁而不达,这样的一个热厥,用四逆汤治疗,那是不行的。如果误用了,那就更助热,手足厥逆就更加厉害,甚至出现神昏、谵语这些症状。既不能够用辛温之药发汗,也不可以用辛温之药回阳,这个厥应下之,得用苦寒药,如果大便燥结,还得用点儿大黄、芒硝,或用大柴胡汤。在临床的时候,首先对手足厥冷的厥,要分清是寒厥还是热厥,这是治疗的先决条件。从外感病来说,热厥一般是先发热,而后厥冷,当然这种厥的指甲是红的,舌质是红的,苔是黄的,脉也是见阳脉而不是见阴脉,有的时候阳郁脉也出现沉,但沉而有力,或是沉滑,沉滑而数的。根据舌诊、脉诊,这个人可能还有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热象。寒厥就有下利清谷、微寒、脉沉微、舌质淡、但欲寐等一派寒象。只有分清是寒厥还是热厥,治疗才有所依据,才不犯错误。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里的厥不是指厥阴的厥,这一种厥是属于热的。伤寒一二日,是指太阳伤寒的这种情况,到四五天的时候,而四肢厥冷,必发热,就是指一二日时就发热,而且因为前面的发热,后面才有厥逆,这都说明这种厥是热厥,这种厥前面必定有发热。如果现在厥逆得很厉害,那么以前发热也必定很厉害,否则厥微者,以前的热亦微。

像白虎汤证也有四肢厥冷,热重一方面伤津不能达四肢而厥,另一方面当热壅满在里,也能阻碍气血的通畅,在这里讲的是实热证,所以用下法。不过像前面的瓜蒂散是邪实于胸中,则四肢厥冷,应该吐之。这节如果发汗则口伤烂赤,因为发汗进一步丧失津液,伤寒是病在表,开始是热的凶,后来只是四肢冷,这个纯粹是实热的关系,这个发汗不行。所以这节是讲热厥,这种解表当用辛凉解表,不可用辛温。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

答:㈠张仲景论“伤寒”而突出外邪乘夙有失调而侵入,病为热陷心包证。㈡张仲景论“一二日四五日”的目的是突出热陷心包证,发病比较急,变化比较快,应积极治疗,防止病证发生变化。

②怎样理解“厥者必发热”?

答:㈠张仲景论“厥者必发热”的目的是强调厥在热之后,热是致病原因,厥是病证表现。㈡辨识“厥”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神志昏厥;二是手足厥冷。

③怎样理解“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答:㈠张仲景论“厥深者,热亦深”而强调热陷心包证,邪热愈盛,厥证越重。㈡辨识“厥微者,热亦微”而强调热陷心包证,邪热轻者,病证亦轻。㈢张仲景辨证精神重点突出邪热轻重与病证表现有一定内在关系。

④怎样理解“厥应下之”?

答:㈠辨识“厥应下之”,即热陷心包证,用白虎汤清泻盛热谓之下。㈡辨识“厥应下之”,即热陷心包证,病变证机夹有热结,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㈢辨识“厥应下之”,即热陷心包证,热极而盛,其治可用下法,夺热于下。

⑤怎样理解“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答:㈠张仲景论“而反发汗者”的目的是强调热陷心包证有类似太阳病证,辨证不能被类似所迷惑。㈡辨识“必口伤烂赤”的病变证机是热证而用辛温发汗,汗必伤阴助热,热上灼而为“口伤烂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艾灸治疗厥阴病的方法
《伤寒论》学习笔记187
《伤寒论》之厥阴病
如何认识《伤寒论》之厥逆证?
厥阴病
第66 讲 辨下利、辨呕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