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癌症可防可治

第五届诺贝尔奖医学峰会关键词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人类各民族长盛不衰的秘诀。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因此,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合作,把握时代脉搏。

癌症可防可治

时间:2018-10-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 

  99日,在第五届诺贝尔奖医学峰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既定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峰会邀请了阿龙(Aaron Ciechanover)(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刘新垣院士,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教授(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洪明奇院士、国医大师周岱翰等,与多位中外专家共同出席第五届诺贝尔奖医学峰会,随后还接受了多家媒体专访

  癌症可以预防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Aaron Ciechanover)认为:120年前,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可能只有55岁,现在的平均寿命超过80岁,这就是科技的力量。癌症对于我们的寿命的影响或者疾病的影响是很大的。癌症是年龄依赖性的疾病,当然也有小孩会得的癌症,根据以色列卫生部所做出的调研结果,会发现大概所有的癌症只有2.5%3%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所以可以看到癌症很大程度上还是具有年龄依赖性的。

  药物的研发对人类寿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虽然癌症的预防相比于治疗是更加合理的,一旦发生了癌症,药物治疗就显得很重要了。阿司匹林是很古老的药物,现在发现它除了解热镇痛的效果之外,还是可以预防癌症的药物,所以它现在也获得了美国癌症学会的推荐。也就是说,如果有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可以考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避免癌症的发生,达到癌症预防的效果。

  癌症精准治疗将是癌症治疗新的方向

  刘新垣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超级干扰素”的发明人之一,创建了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学说,是国际著名癌症生物治疗专家,致力于癌症精准治疗的研究,创造了癌症的靶向基因。

  刘新垣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癌症一直伴随着人类,无论什么民族和国家,都一直在与癌症进行抗争。今天国内外医学界的精英聚集于此,将针对肿瘤的难点开展深入探讨,从不同的视角,交流全球肿瘤治疗的先进理念和最新进展;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研究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哪些环节需要重点扶持、发展,做好上下游的衔接,此次大会将为攻克世界医学难题提供最新的思路和新方向。

  中医药治疗癌症有着很好的前景

  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教授: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应邀参加2018第五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国际肿瘤高峰论坛。认可中医学治疗和防治癌症。他说这样的大会能够邀请他这样来自美国的学者来参加和接触中医药肿瘤事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他知道中国有着超过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相信中医药也有着非常卓越的临床实践。相比之下西药的历史非常短浅,大约只有百年之久。他希望在本次论坛上,跟中医更多地切磋,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原理,并且希望在未来为肿瘤研究开拓新的方法。

  我相信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可以治疗癌症

  洪明奇教授:美国科学进步学会生物科学部院士。现任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主管基础科学研究的副校长兼分子细胞肿瘤学系主任。洪明奇教授在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如EGFRHER-2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等研究领域,为国际知名学者。

  他认为不仅是中西医沟通得不够,中医之间也沟通不够。精准医疗是病人被纳入进来后,先作简单的分析,分类。再对乳腺类癌症对症下药。《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去邪、扶正是对付癌症的主要手段,其本质就是增强T细胞,这就是增强免疫力。比如黑色素瘤(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这种恶性肿瘤,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效果最好,可以抑制PD1。另一个课题中,抗体会进入细胞里,杀死癌细胞。西医现在做精准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医对癌症的研究基础是辨证论治。

  中医寿命学对防治癌症功不可没

  国医大师周岱翰: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于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七十年代至今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八十年代出版了《常用抗肿瘤中草药》《肿瘤治验集要》《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学》等8部学术专著,为中医抗肿瘤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中医寿命学对治疗肿瘤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寿命学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

  《尚书》中讲到五福。五福突出了“寿、康、命”。人类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度过一生叫颐养天年,就是活到自然寿命。古代养生家致力于探索生命现象,创立养生保健理论和养生术,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中功不可没。《内经》提出: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人生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以物质、能量代谢为特征的脏腑功能活动,和以脏腑的生理活动相应的高级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感等)的协调统一,是在“心神”主导作用下完成的。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并不是人类情绪变化的唯一刺激因素。自然现象的变化同样可以引起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颜色、声音、气味、食物等,都可作用于人体,使之发生情绪改变,进而影响人体生理活动。这说明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是随时随地互相转化,相互影响,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的具体内容,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长期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且为现代科学进一步弄清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左传》说:“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人的天年应该是2个六十年运气周期,应该是120岁。中医寿命学对生命的规律、本质的认识,不离中华文化的核心理论,包括形成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时空概念的儒、释、道,它们强调自然与生命过程的合一。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认为神在人身居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神存则生,神去则死,神充则身健,神衰则身弱。精、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是重视时间本位的先进的医学,长寿即健康的身体和长的生命时间。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

  2.中医寿命学认为癌症治疗的最高境界是调神

  宋代《养老奉亲书》专讲调神、养性形、治未病、中和。调神养生指在安静环境中,静心养神,调适情志。古人认为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中医理论认为调神是长寿之本。调神养生主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安心养神:《内经·素问》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段话原意是说善于养生者心情应清静安闲,排除各种杂念,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于内,疾病无从生,外表虽形体劳作但不使疲倦,能随其所欲满足愿望,使体健无病。这就要求人们应以宽广胸怀对待生活。

  四时调神:人的神志随四季节气而变。古人据此提出四时调神健身之法。即按照季节物点使精神情志做到:春季活泼,夏令畅达,秋天恬静,入冬则藏而不泄。以此方式调养精神,必能适应外界变化,保持精神情志稳定。

  以心治神: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指的是一种现代心理疗法。心病起于自己,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用药物是治不了心病的。所以“以心治神”是提醒人们随时调节情绪,切勿独思苦想或愤怒不平。否则一旦致病,则会影响健康。

  节制情感:生活中适时节制感情是修养高雅的表现。古语闻过则喜,是说别人批评了自己,不仅不生气反而高兴,即所谓“克己可治怒”。《贤文》讲:“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这都是忍怒宽容和节制感情的方法,显而易见,若能控制情绪,也是保健之道。

  精神寄托:人到暮年时,会有失落感。离退休后,无事可做,精神没有寄托,难免产生失落感。建议老年朋友们,离开岗位后,仍宜找点自己喜欢的事做,有条件的可以“补差”,发挥余热;或在家中读书学画、下棋听曲、养植花木、料理家务、教育儿孙。老年人只要有了精神寄托和对生活充满信心,就不会感到老之已至。

  3.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的医疗模式

  治未病具有以人为本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与美国提出并在当前热潮高涨的精准医学在医疗目的上相通相融。

  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过度,体现为例如吃饭,以前要煮饭,现在不必买了,叫外卖就可以了,根本不用动。现代人体力劳动少了,一大堆脑功能退化疾病,例如脑萎缩,脑的动脉破裂增加了。疾病谱从原来急性传染病,病源明确,病因简单,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癌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部位多。一系列疾病牵涉到生物心理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治疗目的就出现了转变。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难治好的,所以就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改变为让疾病得到控制。而中医药对于这些模式的改变,很早就有了科学的预见性,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论,以人为本,从全身心考虑生命整体。

  现在肿瘤治疗的疗效标准不仅包括近期肿瘤消退指标,更重视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中医药在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已经被众多的临床研究所证实。

  他认为:中医肿瘤学的学术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体质以及不同症状体征,制定相应治则。广义的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与辨证的论治。诊断以辨病为先,以病为纲,面对复杂的病状,通过辨病,将辨证局限于某一疾病之中,减少了辨证的盲目性;证候是由疾病派生,从病辨证,可使辨证更加深入和具体。同一癌症不同患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表现迥异,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得到相应的理法方药的治疗。

  4.中医药治癌要祛邪消瘤、扶正补虚

  在发现肿瘤的早期、中期,中医的祛邪消瘤和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目标是杀灭癌瘤。在肿瘤的中晚期,中医通过扶正补虚稳定瘤体、缓解症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以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带瘤生存跟一切手术放化疗等技术是不矛盾的。早期的肿瘤可以借助手术、放化疗,但是早期癌症只占了全国癌症的20%~30%。目前人们的预防意识和医疗手段,没有办法让全部肿瘤在早期就能被发现,很大一部分恶性癌症,一发现已经是晚期了。很多人以为中医治疗癌症,只是西医治疗之后的辅助手段、调理手段,但周岱翰特别强调,中医治疗应贯穿癌症诊治全程,而不是在某时段危重时才临时上阵:在癌症的全过程要重视用温脾肾药的应用,以达到扶正补虚的目的;以健脾生血法配合西医手术后;以健脾醒胃,或补气生血来配合化疗后;以养阴生津,或滋阴补肾配合放疗后;康复治疗中可适时选用膏方,起缓慢、持续补益的功效。

  他认为: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在没有发病的时候,了解自身健康状况,预测未来健康的发展,医学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病人,而是全民、全体人。这种根本性的变化,要充分释放中医药产业潜力和活力,包括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食物、中药研发等。他指出拉动中医药产业链,可以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有利于改变当前肿瘤防治中的被动局面。(本报记者 樊岚岚整理)

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时间:2017-11-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周岱翰

  治未病理论是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与原则,是古代医家防治疾病的大智慧及哲理升华。引申古人实践中的直觉和经验用于防治癌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恶性肿瘤的防治现状

  癌症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癌症负担呈持续增长态势,在我国因肿瘤死亡占全部死因的1/4,位居死亡第一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国癌症发病近十年来呈上升态势,每年增加约4%,调整年龄因素之后,每年增长约2%。目前我国癌症高发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老龄化,其他致癌因素中也包括空气环境污染、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肥胖/超重、吸烟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广泛存在,我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率还将不断上升,防治任务异常艰巨。

  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中国2015年全国癌症发病估计约430万,癌症死亡约280万。中国的癌症发病率接近并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以19.31%的人口占全球癌症发病的21.79%,调整年龄结构后,丹麦位居全球184个国家或地区癌症发病的第1位,美国位居第5位,中国位居全球癌症发病的第74位,亚洲国家中韩国居第7位,日本居第48位,印度和越南的发病率则相对靠后;我国癌症死亡率相对较高,占全球癌症死亡的26.9%,位居全球184个国家或地区的癌症死亡第30位,国人癌症5年相对生存率为30.9%,这也间接反映我国癌症预后较差,生存率相对较低,远低于美国和欧洲地区。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危险因素持续暴露等,癌症发病还会呈持续上升,了解和解读2017年美国癌症报告,有借鉴和参考作用。美国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开始下降,尤其是男性。过去10年,男性患癌人数每年下降2%,这主要得益于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三大癌种的持续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男女癌症死亡率的持续显著下降,在过去20多年,总体死亡率已经下降了25%,其中最重要的3个因素是控制烟草、推广筛查和开发新型疗法。很多时候我们关注患癌后的治疗,其实,控制烟草和推广筛查这样的防癌手段,对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率更加关键。美国男性患癌最多的是前列腺癌,女性最多是乳腺癌,但这两种癌症生存率都很高,肺癌才是第一杀手,每年由于癌症去世的人里,肺癌占了1/4以上,美国60年代开始的控烟运动,近40年吸烟人数持续降低,从1990年到2014年,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3%,而在中国,男性医生吸烟率就高达20%60%(美国是1%)。美国的前列腺癌患者数量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减少了过度诊断,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甲状腺癌。

  治未病思想是先进医学模式的重要部分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人类从密集体力劳动向脑力与体力过渡,伴随生活方式变化,人类主要疾病谱亦由生物学主导的急性传染病改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癌症、心脑血管、代谢障碍、运动系统和心理精神等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多脏器病变,医学治疗的目的则由治愈疾病前移为预防和控制疾病,适应这类疾病的医学模式亦由原来的生物学模式改变为生物-心理-环境-社会的医学模式。中医学从其形成并完善过程中就与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相吻合。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渊流长,其理论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与核心,一直指导着疾病的预防、诊治与康复。“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二千多年前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进一步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能实脾,惟治肝也。”告诫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加强养身摄生,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二是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已经患病就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杜绝疾病蔓延传变,即所谓“上工救其萌芽”。如在中医的四季养生中,秋风起,万物成熟,山川清肃,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宜早睡早起,适当调补,顺应阴精收藏,如纵欲过度,伤此阴气,则因秋冬不能养阴,以致春夏多患火病,故圣人告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遵循经旨,并从临床实践的角度不断丰富治未病的内涵,就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针对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癌情,在恶性肿瘤防治策略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具有以人为本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与美国提出并在当前热潮高涨的“精准医学”,在医疗目的上相通相融。2011年美国医学界提出精准医学,是基于目前的医学还不够精准,大多数措施是为“平均病人”设计的,这好比给所有人穿均码衣服,只能适合部分人,美国的一项研究统计提示,常见病处方药的疗效约50%60%,癌症的疗效仅为20%。精准医疗计划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每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目的,以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果。

  精准医学为人类预防疾病和治愈肿瘤、糖尿病等复杂性疾病提供了美好的愿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属起步阶段,面临重重挑战,譬如现在的精准医学是以遗传密码为依据的,可是当前对人类自身的遗传密码了解只局限于编码蛋白质部分,并不超过3%,另外97%非编码蛋白质部分迄今为止仍无法读懂,而数据量大,可提供样品量少也是制约的瓶颈,比如研究肝癌,对于特定分型的肿瘤,能搜集两三百个样品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数学体系需要建模,要求变量上千甚至上万的,几百个样品将无法成功建模。精准医学针对准确的人、在准确的时间、用准确的药,已经在部分明确驱动基因的癌症(如肺腺癌、胃肠间质瘤等)中取得傲人的疗效,但由于癌瘤的异质性和宿主内环境等变化,能够治愈的患者仍较少。

  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就是重视人的整体和局部疾病的个体化辨证治疗。治未病思想体现《内经》因人、因时、因地治疗的三因制宜的临床治则,遵循三因制宜的指导,可以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精准医学是依托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大数据科学的高层次个体化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亦可出现“同癌异治”、“异癌同治”的现象,可以理解治未病模式与其他内、外科新技术是广义的精准治疗,而狭义的精准医学是由基因组学支撑的新型医疗模式,它们在医疗目的上是相通和兼容的。为了全民健康,我国也在力推精准医学。中医药法实施后,治未病思想和事业亦广泛开展,我们看到精准医学和治未病都在全民健康的路上疾奔。

  治未病在癌瘤防治中的应用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肿瘤定位为“可控慢性疾病”,肿瘤的发生需要很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既可以预防,又可以通过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彻底治愈。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率高、病程复杂、治疗方法多、预后不理想。把治未病理念应用于肿瘤学领域,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未病先防;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防治肿瘤转移;三是瘥后调治,防止肿瘤复发。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身体内环境能够影响癌前病变向恶性肿瘤过渡。常见的癌前病变有黏膜白斑、慢性子宫颈炎、纤维囊性乳腺病、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慢性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石症、结节性肝硬化、皮肤慢性溃疡、子宫内膜和支气管黏膜等处上皮非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本身并非恶性,但这种病变在某些危险因素作用下,容易变为癌(或肉瘤),如宫颈鳞状上皮中一重度不典型增生,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治疗,10年后大约1/3的患者要发展为鳞状细胞癌。以舒肝健脾、祛湿解毒法治疗慢性宫颈炎就是未病先防;抽烟可引起慢阻肺和肺癌,借鉴美国控烟经验,积极治疗慢阻肺亦是未病先防。现研究已证实,许多中药可能对癌前病变具有阻断或延缓恶变作用,如椿根皮、石菖蒲、大黄、炒白术、肉苁蓉等对消化系统癌前病变有抗突变作用。

  在临床和康复中起重要作用

  癌症临床治疗是在三因制宜辨治中防止传变。不同人患不同癌,其治疗时机、治疗经历及配合治疗方法(如手术、放射或化疗等)不同,不同地域影响不同的体质及个体,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约60%以上的患者于初诊时可发现已有局部或远处转移。

  《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传舍”理论描述了病邪自远处转移的过程:“虚邪之中人……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指出正虚是“传舍”发生发展的原因,经络是病邪转移的途径。已病防变则重在祛邪中顾护正气,如单纯中医治疗者用抗癌中药辨证论治,重视温脾肾药扶正补虚;配合手术者用健脾生血法;配合化疗者或健脾醒胃,或补气生血;配合放疗者或养阴生津,或滋阴补肾。选用哪种治则或疗法由适时辨证来决定,疗效的积累需要疗程来完成,治未病思维要求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上全程参与,而不是在某时段危重时才临时上阵。在已病防变的康复治疗中可适时选用膏方,起缓慢、持续补益的功效。中医强调药食同源,中药中有部分食物本草,虽是食物但也有药物功效,这类食物可按中药的性味功效来辨证施膳,这就是中医食物疗法,将在肿瘤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拉动中医药健康产业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人类要主动掌握健康状态,而非被动地接受疾病”。治未病理念可以使医疗健康的概念发生本质变化,从医疗健康体系以诊断治疗为主,转变到以健康保健为主。现在的医学都是以病人为对象,以诊断治疗为目的,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在一个人没有病的时候,了解他的健康状况,预测他未来健康的发展,此时医学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病人,而是全民。这种根本性的变化,需要充分释放中医药产业潜力和活力,包括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食物、中药研发等。拉动中医药产业链可以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有利于改变当前肿瘤防治中的被动局面。

  倡导“中和”思维,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中和思维发端于《周易》,“中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哲学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是说明宇宙间阴阳平衡统一的根本规律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中医强调养生防病,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旨在使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养生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顺应自然、恬惔虚无、起居有常、食饮有节、动静结合。上述养生方法,涉及天人关系、精神调摄、起居作息、饮食劳作、形体运动等方面,均体现“致中和”的核心思维。

  治未病学术理论是先进医疗模式的重要部分,是中医临症精准治疗的思维方法。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偏高,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治未病包括未病养生、欲病施治、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内涵,可在癌症防治策略、临床与康复、大健康产业中广泛应用。(周岱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癌症中晚期 中医专家建议带癌生存
中医治疗肿瘤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上海浦东新区名中医》之肿瘤专家—陆乾人
话题
中医寿命学对防治癌症功不可没
医界奇人李希民老中医http://video.sina.com.cn/v/b/3060376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