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贾元春:恨无所恨恨无常
元春:贾政与王夫人所出,贾府四姊妹居长,贾宝玉之姐,丫鬟抱琴。《金陵十二钗》排三。抱琴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对应着元春的琴技吗?
  此琴抱得弹不得,马嵬长恨啼前辙(惊破霓裳羽衣曲。)
  生平简介:自幼承祖母、母训,集史家、王家、贾家三大名门之传统,名符其实的大家闺秀,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后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是女性贤良淑德的楷模。
  背景资料:戏份儿不多,却最显赫,除了做皇妃,她的出身在四姊妹中也最耀眼。与探春相比较,元春的舅舅王子腾(京营节度史,九省都检点)。探春的舅舅却是赵国基(碌碌之辈)。难望其项背。大观园因她而敕造,出生于正月初一而得名。看似轻描淡写,却极具力道。正月初一喻一元初始,正是冬尽春来的时节。故,才有迎春、探春、惜春之说。奉旨建造大观园的表面文章,暗喻“女儿若水”的性情于其中。有了女儿的柔情似水,天上人间才得以“诸景备”。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兕)相逢大梦归。
  【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恨无常
  既然曲牌曰[恨无常],那么,就要从[恨无常]三字作为切入点了。
  世有变化无常之说,所以,无常二字,讲的是变化。天地万物变化无常是很自然的事情,人们因此而费尽心机总结变化的规律,变无常为有常,希冀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人类的这种追求,仍然处在美好的愿望之中。几多梦想,几多无奈。
  无常,本是一个概念。形容词。起源于阴阳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为着表述这种关系,从三教到九流从各个角度,做出了具体的形象描述。曰魂魄,曰黑白,曰生死,曰阴阳。并衍生出善恶、祸福、人鬼等一系列既对立又统一的分辨,应该说,对无常做出这些分辨,是合乎自然辩证法原则的,至少,可以得知事物从始至终存在着一种相互转化的关系。
  元春[恨无常]的原因,就在于变化之快上,从她个人的宿命上说,这种犹如“刹那芳华遗世,”般的变化,实在是难以预料,匪夷所思,所以,用一个“恨”字作解。其中甘苦,只有当事人自知。而怎么造成的这种宿命,怎么酿成的这杯苦酒,才是值得深省的问题。
  按元春省亲与家人相见时的情景:
  茶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劝解。贾母等让贾妃归坐,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
  
  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元妃不由的满眼又滴下泪来,却又勉强笑着,拉了贾母王夫人的手不忍放,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保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尽容易的,何必过悲?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贾母等已哭的哽噎难言。元妃虽不忍别,奈皇家规矩违错不得的,只得忍心上舆去了。这里众人好容易将贾母劝住,及王夫人搀扶出园去了。(第十八回)
  呜咽对泣,正是满腔悲愤的表现。
  此情此景,证明出被选入宫中,是祸根。如果说元春“恨无常”,那么,从省亲时的情景中折射出的却是“恨”入宫。
  史、王、贾三大家族的熏陶,是元春选入宫中的必备条件。何为贤德妃?皇帝的小妾耳。妃者,本是四妃之一,加一德字,就费解了。按红友的考证:如果按清代制度算的话,封号也不会是“贤德”,是按着雍正母亲“德”妃来的?“贤”的谥号是死后所追加?清代妃子的封号一般都是一个字的。清代皇贵妃之后确实是贵妃,然后是四妃。
  显然,贤德妃的封号,不符合清朝的体制。
  那么,就只能有一种可能,这个封号不属于清朝的体制。是什么朝代的封号呢?
  与历朝历代不同的是,元春不以妃贵,只以德论。这就符上原著的立意本旨了。
  史、王、贾三大家族相结合,生产出的产品是元春。王家与薛家相结合,生产出的产品是宝钗。对宝钗的用典是“停机德”,乐羊子妻刀断机绢劝学的故事,其核心内容在于“以就懿德”上,那么,宝钗的品德就以此为背景了。并与“齐眉举案”的行为做派,诠释着“夫唱妇随”的妇德。民间谓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按《红楼梦》的用典语境,特指妇女的美德。
  元春从小蜜(凤藻宫尚书)到小妾(贤德妃),也因一个“德”字。也就是说,元春并没有因升职而身价倍增,而是因自身所具有的美德得宠。说白了,就是打工时,通过努力,得到老板的赏识,从底层一步一步升上高管的。老板犯事了,就要找一个替死鬼,这个替死鬼,乃是替鬼死。所以,老板和员工之间就要转换业力,把老板的造业转换到员工的身上,否则,无法名正言顺的替死。这种转换,就像为老板驱鬼,员工就像鬼附身,把老板身上的鬼驱赶到员工身上,就算大功告成了。盖因企业可以失去员工,却不能没有老板。没有老板,就要关门大吉了。当然,也有例外,不在本课题所讨论的范围。
  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这种转换是怎么把白变成黑,又是怎么把功德变成罪恶的?
  恐怕刘谦的魔术,也自叹弗如。于是,《三国演义》里对诸葛孔明的赞誉“鬼神莫测之机”得到了证实,把鬼变成人,把人化作鬼,其中的奥妙,恐怕连鬼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又是怎么去的?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神机妙算,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今古奇观。
  掩耳盗铃是最拙劣的诡辩之一,它以自欺欺人的性质,揭示着谎言的不攻自破。尽管是弥天大谎,终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只争来早与来迟。所以,人们在质疑谎言的荒唐时,常常只用一句话:鬼才相信。或连鬼都不信。因为鬼也常常被愚弄。
  元春省亲,是一段精彩片断,作者没有对她前半“生”作出具体的描述,只落墨在她入宫以后的悲欢离合上。从众人称赞宝钗的贤德,将她比作杨妃的眼中(宝玉: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富胎些。)宝钗就好似元春的缩影,是另一版别的元春。故,明写宝钗,暗写元春。从宝钗处可窥视元春一斑,所不同的是,元春身陷囹圄,难以自拔。
  所谓版本不同,乃是有共性又有个性。两姐妹一脉相承于王氏(王夫人、薛姨妈)的熏陶,可以说都属于大家闺秀,“大家闺秀的气质沉稳,眉目疏朗,喜怒哀乐不全形于色,待人接物礼貌周全,在社交场合大方有度,知书达礼,赢得长辈的称赞,同辈的欣赏。”②此元春、宝钗二人之间的共同之处。如果对十二钗分门别类,元春可以划入可卿这一边:
  元妃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因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对联云: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第十八回)
  对天地人间感恩戴德,无意荣华富贵,“田舍之家,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与可卿“自古荣辱周而复始”的观点近义。
  可卿从“养生堂”到宁国府,是贫而富。元春从荣国府到皇宫,是富而贵。二者出身不同,结果相似。都属于从低级升上高级,并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二人虽无意荣华富贵,却被推向了功利场的顶峰,因“登高”而“跌重”。元春薨与可卿死前后相映照,皆为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宝钗则不然,她表面与元春一样,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因“够范儿”深得红迷们的喜爱,而在她的内心里,对元春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她的病症就在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上。这是她与元春的不同之处。
  再如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就把宝钗当做杨贵妃来形容了,所以回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又如秦可卿房中被宝玉连连称好的“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第五回)贵重之物,用“金盘”盛“木瓜”,寓钗黛合一于可卿以一身。正与后文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吻合(详见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同样把宝钗比作“太真”。
  第二十八回端午元春赏赐众人礼物时,独独宝钗与宝玉相同,红友们据此认为元春倾向于“金玉良缘”。按说姐弟情深,关注婚姻大事,也在情理中。然,仅仅是这样吗?
  从宝钗处看元春,同样也可以从元春处反观宝钗。正如流传久远,广为人知,甚至于走出国门,远播海外(世界)“孟母三迁”的故事,孟轲的成就,写就着孟母的事迹。元春与宝钗作为两姨姊妹,分别接受着各自其母的影响,也就是王夫人和薛姨妈的耳濡目染带给她们心灵上的塑造,乃至于人格的形成。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女。王夫人和薛姨妈姊妹俩是连接元春与宝钗之间的一条线,今之宝钗即昨之元春,此二珠的良与莠,可用孟母三迁作启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元春受史、王、贾三大家族熏陶,宝钗接薛姨妈传承。元春从宝钗身上看到了自己,并寄希望与她。元春众姊妹中情有独钟宝钗实情有可原,惺惺相惜为宝钗,也为自己,更为女人。
  说到这里,似乎是题外话了,然,仍有重要的参校值。对于宝钗,《红楼梦》里,有一句精辟的评语:守拙。
  这十六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八回)和癞头和尚送的“金锁”上的偈语,构成了宝钗性格的特点。也许,这就是她逃脱被选秀的两大法宝吧。或许她悟出了聪明的真义在于拙,或许是受“茫茫大士”指点了迷津,她到京城来本是准备参加选秀的,却在不言中无疾而终,实属蹊跷。
  翻开《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原来如此。她所谓的病症曰燥、曰热,故,食冷香丸。
  那么,宝钗之所以得到元春的敬重,也就昭然若揭了:宝钗之德,在于不德。用“守拙”修行,这就别有风景了,作者似乎是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推陈欲出新。
  传统美德是什么?什么是懿德?
  从乐羊子妻到孟光,虽然她们的品格令人可亲可敬,却因服侍男人为己任的人生态度,及执着逆来顺受的人生信条,欠缺着什么,那么,到底欠缺着什么呢?使贾宝玉“意难平”?
  那就是天地大美!从“三从四德”中走出来,从“功名利禄”中走出来,成就天地大美!说白了,就是返璞归真。
  还是贾宝玉说的明白: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推陈出新。
  《红楼梦》处处用典,用典的原因在于“按迹循踪”,求真悟道。
  三春争及初春景,正是“悄从春暮说离分。”(空影漠)
  正如迎春还债迫嫁,被虐身故,遭遇中山狼,一任群兽误。元春屈死,在于代人受过。历史的长河中,发生过多少这样的事情,尚不得而知。总之,罄竹难书,究其原因虽不尽相同,其结果大致一样,针对于元春的际遇而言,从杨玉环(太真)的马嵬坡兵谏事件鉴之,(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①六军不发,大局失控,一个隐匿极深的罪责倏忽跃上祭坛,错在谁?君王昏庸?朝廷无能?这种祸国殃民的罪责谁来承担?于是,政治史上最大的昏招粉墨登场了:女祸。在这种普天之下最大的罪责,也是最荒唐的谎言压迫下,足以使任何人的精神崩溃,何况区区一弱女子?杨玉环被缢死是史实,事实上,她不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祸国殃民的罪责,也足以把她彻底击毁。元春薨毕,无不论证着这一事实,她或许与杨贵妃雷同,或许无法承受这种折磨而香消玉碎,总之,为江山社稷计,为天下众生计(包括唐玄宗及朝廷众臣),只能由她受过。盖因“女祸”是现成的惯例。这种国策好似治国平天下的灵丹妙药,一方面平息了众怒(包括对君王的愤怒),一方面遮掩了所有人的错误。因此,“女祸”说是最便利、最大的遮羞布。使用这块遮羞布,就像道家的符咒驱鬼,驱除了所有人心中的鬼,当嫁祸于她们时,所有人都心安了,否则,所有人心中的鬼都可能裸露出来,所有人心中的鬼因害怕裸露而作祟。凡此种种,元春怎么着,都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望家乡,路远山高。)
  公元735年,杨玉环被选作寿王妃。一些学者据此推测元春也做过什么王妃,难道元春是对玉环的再版吗?再版玉环又有什么意义呢?玉环做过寿王妃,元春就一定要做过王妃吗?
  当遭遇到替天下人受过的处境时,那种说不清、道不白,虽蒙受奇冤,却百口莫辩,认定了你就是罪魁祸首的那份悲伤与凄苦,只有用“呜咽对泣”四个字,能够形容的出。那种交织着爱恨情仇的复杂心情,只要在角色的互换中才能体验的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穷途末路时,深深的体验到了生不如死的滋味,怎一个“愁”字了得?
  后人有诗叹曰:
  东晋马嵬曾筑城,由此赢得美盛名。
  天姿惹出安史乱,至今西风哭白绫。——《张志真?咏马嵬坡》
  悲情(向)何处泄?恨天?恨地?恨君父?大家闺秀自幼所接受的教养,怎敢言恨?稍有不慎,一袭大逆不道的礼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你,只把这满腔的悲愤深深的埋藏在心底。那时的大家闺秀,早就习惯于以服从君父为美德的观念,形成了遵规守纪、逆来顺受的意识,她虽然心中挣扎在无妄之灾的深渊中,却丧失了恨君父的主观意识。无从所恨(不知道该不该恨,该恨谁?),恨无所恨,恨只恨命运不济,变化无常。出口在何处?找不到出口,就只能“恨无常”?
  级别虽高,却失去了自由。一切都要奉旨行事。身不由己,是对她这种处境的最好写照。那么,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当她属于皇家时,低于她这个级别的全家又属于谁呢?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就是她的心思。她用自己的处境与全家的处境相联系,推己及家,后果不堪设想。元春因此而“恨”“无常”。通俗的说,变化到来之快,令人惊秫。怎一个“恨”字了得?
  当元春怀着对春天的憧憬,含苞欲放,俏笑枝头时,就被突如其来的地狱之火所焚毁(人间炼狱),还未来得及爱,遑论恨?处在一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叫人人不理的惶惑之中,按《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旨义,这种妙法,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听到的,要等到因缘成熟时,才能宣说。所以,元春处在说不出的地步,正是这种微妙的处境,越见元春品格的难得之处。《红楼梦》在说不得处赋予人物(元春)以大道场(“如优昙钵花”),而说得出的杨玉环是表象,此二人一明一暗,杨玉环在明,贾元春在暗。杨玉环香消马嵬坡兵谏,贾元春魂断无常鬼相缠(替罪)。此又是一番因果。在这番因果中,正面是玉环,反面是元春。说出的是杨玉环,没说出的是元春。是因玉环而元春?还是因元春而玉环?此二人互为表里,互证互明。在元春处可解得出玉环的苦谛,在玉环处可解得出元春的美好。
  《涅槃经》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难得,如优昙花。用佛典点睛着“女娲氏抟土做人”(泥土造人)的人间伟绩。寓人身如植根于泥土之中的昙花,展示美丽的时间很短促,要珍惜啊。
  在说不得的“呜咽”中,现出元春不世出的宝相。她没有开在春风里,却在黑夜的一瞬间得到了永恒。
  当元春的一切自我救赎(玉环香消马嵬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杨国忠的牵连。元春魂断望乡路亦与此相关。呜呼,更见伊们辛酸。《长恨歌》表现了伊们美好的一面,却不能挽回她们替鬼死的命运),都因政治需要而无济于事时,元春就带着她所有的美德,成为了祭坛上的贡品。当唐玄宗祭起杨贵妃时,白居易唱出了《长恨歌》。元春被祭器时,《红楼梦》弹奏着恨无所恨恨难诉的悲音,呜咽之中了香魂。正是:恨无所恨难说恨,此恨绵绵无尽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温馨言犹在耳,无常(人心之鬼)如影随形而至。恩爱难敌鼙鼓,谎言终胜誓言。
  《红楼梦》用元春的说不出,演示“女祸”的荒唐不须说。
  一现逢君事,尽在涅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贾元春省亲为何选在夜里进行?原来“贤德妃”封号不是荣耀是羞辱
盘点 | 昆剧“女鬼”档案
贾元春的贤德妃相当于后宫妃嫔的什么等级?
珍爱红楼:宝钗一怒
红楼梦读后感
贾元春贤德妃为什么称贵妃?这个隐情很少人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