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永光 · 推翻已然熟悉的东西 | “画家的诞生” 系列访谈(14)



艺术家/李永光

访谈人/程小雨

李永光作品强烈的绘画性是鲜明可见的,这种绘画性表现在伴随着观者目光的阅读,能够想象一个画家在画布之前的行为,意即强调其作品的痕迹感或人在创作中留下的情感与思考过程。正如他所言,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在感性与理性充分交融的情态下去完成的,在画布上留下的那种消隐、擦除、模糊物象边界的迹象,产生一种偶发性与理性控制的交织。尤其在他疫情阶段创作的《辛丑系列》绘画作品中,这种过程表现得更加显著,当然由此诞生的画面语言的转折、插曲、停顿、意外式地节奏感与视觉,让这系列作品出现了多维的而又似乎被悬置的在场感,一种超越现实的戏剧性。正印证了他在创作中,不断跌入与退出某个空间的状态,就像存在的当下,那种矛盾与冲突性纠缠演绎为一种事物与时空间不确定的秩序感。《辛丑系列》虽然运用了文学层面暗喻与象征的手法,但我们最终看到一个画家总是试图将最内在的真理性或感知、想象提纯表述为可见,“可见”便是揭示着思想的历程。

“不断拓展自我认知与美学边界”

李老师,您好,当下这个阶段在创作哪些新的作品?能分享下最近在绘画探索上的思考与具体实践吗?

目前正在创作一个新的系列,跟佛教的主题有关。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具有独到性,并呈现思想性和独到性的统一,在创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警醒的状态。新的作品系列会是在前一个创作阶段基础上进行深化,或者转变。根据现有的生活状态和资讯做出相关联的反应。我总是试图打破前一阶段的固有模式,尽力去拓展自我认知和美学边界,我觉得只有这样,才有继续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动力。具体的作品将在下一个展览与大家见面。

记得对您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系列作品是《辛丑系列》,这个系列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在那个阶段的绘画中着重关注的是什么?

《辛丑系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题材作品,它是在疫情发生后的这两年逐渐显现的作品。这是一个对大家而言都特殊的时期,我被隔离在了工作室,吃饭已经成了问题,要合计如何合理安排每天的食物量,还要尽可能的避免被传染,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万分恐慌,似乎被感染就意味着可能死亡。特殊的空气迫使我去思考如何面对这种不确定性。隔离也在另一个层面让我有了最为完整的创作时间和深度思考问题的机会。动物是我之前几乎没有涉及到的题材,这一次倒是让我有了表达的冲动,我在思考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新的题材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转换语言关系,寻找更加适合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断反复实践才能解决的。这个系列让我更多的回归到叙事这一主题上来,我引用了文学中的暗喻和象征的手法,试图从文学层面借鉴一些东西,然后做到最为直观的呈现,同时,我也希望在画面的语言上有新的突破,更加关注自由的表达和语言规范,更多的思考图像与虚空之间的互为文本的趣味图式。

《辛丑系列之十三》布面油彩  2021

《辛丑系列》作品中似乎创造了有别于现实的多维空间的奇异交织,其中动物的形象获得一种很矛盾的在场感和悬置的戏剧性,您创作该系列作品当时的个人状态怎样的?能具体谈谈您的感受吗?

我认为你解读得很准确。在这个系列当中,确实是在形象矛盾的在场感和悬置的戏剧性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我很喜欢这种效果的呈现,这正是我追求的东西。在创作当中,我是置身其中的,仿佛自己从画面中转出来又不时地跃进画面。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也是我在之前的创作中没有体验过的状态。

《辛丑系列之九》布面油彩  2021

《辛丑系列之七》布面油彩  2021



“保持对艺术创作的纯粹性”

您的很多风景系列作品诸如《迷失的留恋》、《遗失的记忆》都表现了那种消逝的时间感,这些作品的创作有受到影像手法的影响吗?其中消隐的事物似乎更显露了某种本质,您如何看待当下性对过往自我经验的调动在绘画中的表达?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技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过往经验的影响,日常的生活经验也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创作的方向,当我作品中呈现这种面貌的时候,事实上自己并不清楚,在后面的艺术追述当中才会渐渐清晰。有一次我在翻阅自己的作品时,很意外地发现在大学时期写生作业,那是为了记录一个阳台看到的雾景,我把它如实地记录下来了,再看现在的创作,其实有着很相近的画面效果。此时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在我现在的创作中会有追求这种独特效果的机缘。这是发自内心的审美记忆。我为了能掌控这种技法,做出了无数的尝试,直到我能随心所欲地利用它,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微妙的手势动作和对色彩的把控,这就有点类似西方行动绘画以及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观念。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一 》 2020  布面油画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二》 2020  布面油画

在生活中,您会是一个经常怀念过往的人吗?记忆中最强烈的部分是什么?

随着年纪的增加,怀念是肯定的,相比较而言,我不是一个特别会怀念过去的人,与其说怀念,更多的是回望,我喜欢在过去的经历当中去追溯,去总结,以及反思人的意趣,所以,也就谈不上最强烈的是什么,能想起来的人和事都是强烈的。

您绘画中的创作迹象让我感到您很在意过程中的感受,绘画的过程您会有独特的调动自我感性与理性的方式吗?可以深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绘画创作的本质,我认为是享受,只有在画布上能体验到享受的感觉,才是创作的真正动力。在创作过程中,不关乎其他任何和创作无关的东西,生死得失功名利禄都不存在,只有创作本身。当然我不会在一种不快乐和没有创作欲望的状态下作画,因为我是自由的,我的创作和生活并不依附于某件订单或者某种权力意志,所以不想画或者没感觉,那我就不画,甚至停止思考,去喝酒,看电影,读书,或者劳作,直到感觉再次出现。我的创作都是在感性和理性完全融合的状态下完成的。我希望一直保持对于艺术创作的纯粹性。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三 》 2020  布面油画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四 》 2020  布面油画

“实现个体的意义即是圆满”

当下绘画创作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有与自己较劲的地方吗?在绘画中,最关注和常思考的是什么? 

我的创作总是带着困惑的,没有困惑就没有探索的兴趣。最大的困惑就是我到底在什么时候能够满足自己的画面,不再有思考。我发现很多功成名就的画家,他们在画到一定的技术水准,呈现一种特定的被认可的风格以后就很少能看到变化,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但对我来说似乎很难做到,我总是要去推翻过去熟悉的某些东西,寻找更加感兴趣的语言,直到兴趣点消失,然后继续去探索下一个兴趣点。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五 》 2020  布面油画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六 》 2020  布面油画

在多元、复杂、更多信息媒介、科技力量介入的当代艺术生态中,您如何看待绘画创作在当下艺术生态中的价值和未来的走向?

绘画创作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古老的方式,但又历久弥新,在科学兴起的时代,也有过绘画消亡论的出现,但事实证明它始终存在,从未被替代。我坚信它在未来仍然存才。就我而言,我的创作是不是给人类,给社会带来了某种价值和意义,其实这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艺术是一个很自我的东西,只要实现个体的意义就是圆满。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七 》 2020  布面油画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八》 2020  布面油画

如果不是成为一个画家,您会选择做什么?除了绘画,您对别的学科有什么独特的兴趣吗?这些对您的绘画实践会产生什么影响吗?

做一个画家挺好的,所以就没有如果。我觉得绘画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实践过程,它是画家对于任何学科以及对自然、社会、对人的情感、自我经验等等认知和体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所有与画家产生关联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创作的方向和表达方式。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九 》 2020  布面油画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十 》 2020  布面油画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十一 》 2020  布面油画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十二 》 2020  布面油画

《转山转水转佛塔系列之十三 》 2020  布面油画

 访谈人简介:
李永光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70油画公社社员,
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访谈人简介:
程小雨
85后,艺术写作者,兼事诗歌与随笔写作,70油画公社学术观察人。



画家的诞生
学术观察人| 程小雨
连日来,整个身心沉浸于南方漫长的雨季之中,被弥漫的水雾所笼罩的时间似乎变得分外悠长。读贾科梅蒂传《行走的人》在这雨天中如此应景,伟大的艺术家充满疯狂、激情、理想的一生在眼前铺展开又聚合为一个时代与个体彼此映照的内核,那种同时伴随着具体、充盈的生活与思想的凝聚感,让在阅读中体验的多变、起伏的一切与悠长的时间既具有某种反差却又平静地仿佛互为背景。
《行走的人》正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如何诞生,如何确认自我的精神与个性。与超现实主义的若即若离,在群星拱月的肯定与誉声之中如何一次次退回到自我的犹疑而后最终面向他追寻的本质。回顾星河朗照、艺术激变的时代,我们总是经由伟大的人所占据的位置勾勒出那个时代大致的精神形象。而今天的时代,无数创造者恰以他们自身持续探寻的方式确认作为个体,作为人如何存在的位置。今天我们观察一个群体,目光总是更密集地朝向具体之人,因为具体之人那里绵延的创造日常所展现的“坚实”,不管是否抱有映照时代的野心,也亦自然而然成为庞大时代必有的真实脉搏。
自有幸受邀作为70油画公社这一独特画家群体的学术观察人以来,我的视角始终基建于试图梳理观照个体的存在以此对这个特定群体进行可能性的呈现。我们一直在思考,在这些诞生于1970年代的画家群体身上,所历的时代印记、绘画历史传统、个体经验与自我认知是如何必然地“共冶一炉”影响着一个画家具体的绘画实践?这一代画家在美术史生成、行进的河流中身居“承上启下”的位置,较之于50、60一代的画家们以充满宏大叙事性的绘画实践必然地回应着时代对个体的剧烈“裹挟”,70年代的画家们开始了艺术探索的自主觉醒,而改革开放之后诞生的80、90一代的画家们则被时代置于复杂多元的当代文化的巨大潮流之中。可以说,无论是跳脱出前者被历史命运席卷的被动性,还是未及后者面临多元文化的过渡刺激和迎来价值选择的困境,70一代的画家们正是站在这之间的分水岭上既拥有相对完整的视野,在他们优沃的历史与当代文化资源的土壤中,同时具有西方传统、本土传统、现当代艺术的盛宴以供选择,亦有对自身价值清醒、笃定的求索,是历史将他们推向能够真正自觉选择、决定自我命运的位置上。
70油画公社赋予画家群体的代际界定,不是一个简单团体的集群设定,而是他们作为一个团体进行的所有共同艺术实践都意味着朝向“美术史”正在发生的当下,是担负着这一代画家继承传统,确认自我价值与预言未来的美术责任的,如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决澜社”这样的团体,70油画公社必然也是时代艺术文化背景下的应运而生。这种蕴藉着多重历史与未来意义的团体界定也必然要求我们将这些其中的画家个体置于一个更富使命感与背景和经验完整性的总体观察之下,进行对其绘画实践的“透视”,而非孤立的割裂的个体视角。
在这个界定之下,我们将看到这些油画家身上,既栖居勾连着多元驳杂的绘画历史传统,却又在当下鲜活的时代与生活中抒写艺术的价值。我愿意将这样的个体本身视为一条艺术史的河流,在不同的人那里可能依然秉持对某种古典主义精神的致敬却始终是当下的,必然以自我存在的不断省思朝向绘画,以最终揭示有关人与世界的深沉奥义。画家的诞生』2023年度访谈计划也正是这样一种梳理工作,以期经由对70油画公社每个画家个体的访谈,描摹呈现这一代画家如何沐浴于时代背景与个体经验的搜索、求证中以独一无二的绘画实践去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
即便是这样一种借助访谈的梳理,也总是给予出有限的“询问”,原本辽阔中的却短促地仅窥山川一角。但我欣然将之看作对“诞生”一词的深沉应和,画家的存在也同时在我们词语与描述的不可及之处,在看不见的地方“诞生”,总是继续着。而这也正是基于一种“观察”所显示的“开放性”与自由,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总是具有无数可以建立的方式去认识这个群体,那么,这样的梳理也便在我们持续的“耕耘”精神中完成着一种讲述,一种“暗示”着来路与愿景的可见麦田。

《五色缤纷-70油画公社五周年文献集》

《五色缤纷:70油画公社五周年文献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购买请长按识别小程序码进入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衍宁高清油画作品
油画协会主席杨飞云古典主义写实绘画欣赏
惠斯勒 绘画需要取悦视觉
周逸鸿作品展亮相关山月美术馆
姚 永 油 画
汪诚一 | “涌现:东方艺术双年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