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相约贵州,共赴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五)——歌舞在苗乡

摄影/道春寒 

晨起,依旧到清水江畔去走走,遇上道大大和玉姐都在拍照。道大大帮我拍了张站在小船上的照片,舒悦姐看了说照片上的我有江南女子的气质。

上午,安老师带我们去苗家看女子婚嫁时的服饰演示。走在路上,不时有苗族同胞和安老师打着招呼,可见苗家人对安老师的敬重与喜爱。

走进一户苗家,院子里的竹竿上晾晒着许多绣花衣裙,老奶奶正在阳光下拍打擦拭。老奶奶说这是她历年刺绣积攒下来的,言语中充满了骄傲。

 

给我们演示的苗家姑娘叫十月,长相甜美,清纯可爱。母亲外出打工了,所以由奶奶和姨妈来给她装扮。

搬出她的整套嫁衣,从衣裙、绣鞋到银饰,大大的一竹筐,沉甸甸的。姨妈和奶奶将银饰从筐里拿出来,理顺后一一放在两个圆形簸箕中,一切准备妥当,这才开始给十月装扮开来。



  摄影/道春寒

首先,穿上便装;接着,系上褶裙;然后,套上盛装,盛装上的刺绣十分地精美。

没有一个民族像苗族这样,把女子的服装看得如此重要和神圣,苗族女子自幼学习缝纫、刺绣,出嫁时妈妈会捧出最美的服饰送给女儿,这样一代又一代。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的服饰都与他们的文化生活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苗族在迁徙的过程中文字失传了,只留下语言。苗家人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接下来,是佩戴银饰。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分为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六大类二十多种。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有的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装银饰加起来有二三十斤重,这是一种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

   

摄影/道春寒

苗族世代流传着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

苗族常年迁徙,漂泊不定,所以他们喜欢把所有的财富随身戴,人走则家随,以钱为饰保值财产,这也许是苗族人好银的原因吧。

待姨妈和奶奶按顺序给十月一一穿戴好后,我们不由发出了阵阵惊呼。眼前的十月皓齿朱唇,明眸善睐,顾盼生辉,笑靥如花,再配上那一身华丽的盛装、耀眼的银饰,简直明艳不可方物。我们的赞叹声和快门声响成一片。

我们一个个争着和十月合影,也问十月身上穿戴这么重的银饰累不累,十月笑着,很骄傲地说着她愿意这样一直穿下去。或许,苗族的民俗民风、历史与文化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吧。

和十月聊着天、拍着照,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因为下午一点从施洞中学到偏寨广场有千人盛装游行,所以我们急急忙忙返回到苗学院,匆忙扒了两口饭,就赶往施洞中学。


当我们赶到施洞中学时,游行正好开始,可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了。这天的游行和开幕式那天有些不同:没有了鼓声,游行的苗女们也不走舞步了。然而,苗女们那满身的银饰随着她们的脚步所发出的“叮咚”声也越发显得清脆,听上去就是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


摄影/道春寒


和开幕式那天相同的是:所有的苗女们都是身着盛装。苗族先民将他们曾经经历的幸福与磨难、战争与厮杀,翻过的山、涉过的水、走过的路都记录在这无比华丽的盛装之上,苗族利用这无比奢华的盛装来延续着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它们已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与饰品,而是苗族无字的史书,是一部外人无法阅读的纪录片。施洞的姊妹节,则成为这部纪录片展示的一个窗口,让我们这些外人去慢慢品味这苗岭深处隐藏着的低调与奢华。




游行队伍的两旁挤满了围观的人群,有跟在旁边不时替游行队伍中自家女子打理服饰的阿妈、阿婆;有一起欢度姊妹节的苗家老乡;有像我们一样来体验民俗风情的游客;也有专程来拍片的摄影师;还有不远万里而来的外国友人。

当天的阳光很烈,两名外国女游客用纸叠了帽子戴在头上,更有一名外国男游客为了拍照片竟站到了电线杆桩上。看到这情景,我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追着游行队伍一路从施洞中学走到了偏寨广场,途中,不断有盛装的苗家女子赶来。或许,只有在姊妹节,才能看到如此多的苗家姐妹,身着华丽的盛装穿梭在每一个街头、每一个村寨;或许,只有在姊妹节,才能触摸到黔东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对于爱情或赤裸或婉约的追求!


偏寨广场是一个圆形的广场,分为三圈。内圈是表演平台,中圈是浅浅的水池,外圈是环道,内圈与外圈之间有过道相连。此时,广场周围的看台上已是人山人海,游行队伍进入广场后就跳起了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相传苗族先人在山里砍柴,听到密林深处传来阵阵清脆的声音,便寻声找去,原来是啄木鸟啄树的声响。他回寨后就模仿那个节律敲鼓,而寨中的乡亲听到悦耳的旋律鼓点,便情不自禁地围在一起舞蹈起来。从此以后,聚会欢庆时人们总要合着鼓声围圈舞蹈,踩鼓舞由此而生。


广场的中心置一面圆形大鼓,二位苗家大姐双手执棒,交替敲击鼓面和鼓梆,其他人则围鼓成圈,闻鼓起舞,依据鼓声的节奏和强弱来变换舞姿。

随着鼓声,人们向逆时针方向踏步起舞,前进、后退、旋转,慢步走,快步转,舞蹈中模仿了翻山越岭、农耕收作的动作,再现了苗族迁徙流变的历史信息和丰收时的喜庆场景。鼓声激越,舞步稳沉,传递着苗家人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情怀。

内圈的平台上站满了踩鼓的人,外圈的环道上人也越来越多,真正是里三圈外三圈。姊妹节的这几天,几乎天天都看了踩鼓,唯有这场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场面壮观,令人震撼。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个个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如其说踩鼓是一种舞蹈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文化。那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舞蹈风格,将苗家人豁达、率真的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顶着烈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场上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双脚和着鼓点轻轻地敲打地面,跳的人投入,看的人也忘我。

美丽的苗家女子,穿着苗绣盛装,跳起轻快的舞步,畅想幸福的明天。舞动中,那闪亮的银饰,闪烁着炫目的光芒,与红色的盛装一起,演绎着这片大山的华丽。看着眼前那欢快的人群,我也只觉幸福满满,快乐多多,生活是如此美好!

看完踩鼓,返回的路上,看到路旁几位穿红衣的苗家女子在聊天,便停下来拍了几张照片。拍完转身准备走的时候,却被这几位苗家女子叫住了,原来是她们要给我拍照。

总是把别人当模特,没想到自己也被人叫住当模特,在苗乡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不禁哑然失笑。我很配合地转过身,满面笑容,任她们拍了个够。

摄影/道春寒

归途,阳光灿烂,湛蓝的天空上白云如絮,两岸青山如黛,绿树凝翠,缓缓流淌的清水江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美得如画一般。

看着眼前这片美丽的山水,很难想象在一两百年前,施洞曾是苗族义军与清朝官兵无数次对抗的大本营。昔日的杀伐征战之声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唯这方水土养育的这方人却依然在延续着他们的传统,守护着他们的心灵。

回到苗学院,看到荣哥正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真不错,我们“雨粉”也可以在姊妹节的电视节目里秀一把了。

晚餐时,柚子大哥和舒悦姐为晚上的去处产生了分歧,柚子大哥想和我家先生喝酒,舒悦姐想去参加篝火晚会。经过友好协商,最后柚子大哥还是和我们一起去看篝火晚会了。

篝火晚会就在下午踩鼓的偏寨广场上。我们到的时候晚会还没开始,只是广场中央早就架起了高高的柴堆,四周也有不少人在热身做准备了。

到了晚会开始的时候,点火却费了老大的功夫。原来,为了安全,柴堆上浇的是食用油,点燃困难,半天才燃起一小簇火苗,不一会还熄灭了,折腾了好几次也没成功,最后,又浇了许多油才将篝火点燃起来。

篝火燃起来了,鼓声响起来了,舞也跳起来了。今天的篝火晚会不同于前一晚我们在苗学院的篝火晚会,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踩鼓。

鼓声一响,我就和几名女队员加入了踩鼓的队伍。晚上踩鼓的队伍中除了苗家姐妹,还有许多游客,不少人还没掌握到踩鼓的规律,踩不到鼓点上,就有点打乱战,不时有人被踩脚了,有人相撞了,我也被人踩了好几脚。虽然有点乱,气氛却很热烈,大家喊着、笑着,狂欢至极。

舞蹈是可以感染人的,当我忘我地踩鼓时,我能感觉到两旁的游客也渐渐被我带动起来了,慢慢地融入到鼓点的韵律当中来。

踩鼓的人是越来越多,慢慢地把我挤向了中央,离篝火越来越近,烤得我是满脸通红,热汗淋漓。我却全然不顾,越跳越来劲,越跳越过瘾,尽情抒发着来自内心的快乐,眼前只有熊熊的篝火,耳边只有咚咚的鼓声。

参加完篝火晚会,走在回苗学院的路上,我还意犹未尽。这一天,在苗乡的歌舞中,我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神秘久远,深沉博大,坚韧内敛,新鲜热烈,久久沉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容错过的“十大苗族旅游景点”,人气最高的是?
来贵州过一次苗年,它带给你不仅是心理上的猎奇,更是心灵的震撼
走进苗乡观看震撼的苗族木鼓舞,聆听苗族飞歌,享受苗族高山流水
台江姊妹节
醉在苗乡
hotsnew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