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暖暖亲子行(六)——福山、福水、福州城

 当初把酒店订在三坊七巷就是为了游览方便。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国我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也是福州的主要标志,被称为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以主街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伸出三个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向东伸出七条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鱼骨状”传统街巷格局,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最早形成于西晋,建筑格局形成于唐代,繁荣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历经千余年,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这里现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59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不仅如此,三坊七巷还是历代名人聚居地,在这不足40公顷的土地上曾先后走出历代名人达400多位,尤其是曾涌现出了林则除、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桢、陈宝琛等一大批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也因此获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美誉。现在就跟着我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三坊七巷的历史神韵吧。

就从我住的三坊七巷东南端的吉庇巷开始。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不知是不是巷名吉利的原因,在这里就看到了状元府。

吉庇巷西连光禄坊。北宋年间,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今天的光禄坊和吉庇巷已经改建为马路了,可以通行汽车,吉庇巷也改名为“吉庇路”。

转向主街南后街,向东,进了第二条巷:宫巷。因巷内古有紫极宫道观,故旧名仙居里。又以巷内曾有紫极宫,直称宫巷,沿用至今。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也是三坊七巷里名人故居最多的一条巷。福州最著名的人物要数林则除了,林则除自己并不住在三坊七巷,但他与三坊七巷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尤其是宫巷。这里住着他的三儿子林聪彝,二女婿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大女婿刘齐衔。另外,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的故居也在宫巷。因我们去得早,大都还没开门,也就未能入内参观。

宫巷并不长,东端的出口即是福州的一条南北向主要干道八一七路,这是福州城最早的马路。



向北,左拐,进入第三条巷:安民巷。相传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入闽,兵至巷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张榜安民,于是这条小巷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安民巷内有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还有一个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该馆以林则徐、王荷波等23位历史名人的勤廉事迹、廉政楹联、格言警句为主要内容,宣传公廉爱民、治政廉明、俭以养廉的历史人物思想品格。


三坊七巷之中,巷弄相通,弄子更是幽静。在安民巷的北侧,有三条南北走向的小弄。东边的一条叫喉科弄,因清咸丰、同治间,有个叫朱天章的精通喉科,居此,人呼此弄为喉科弄。

中间的那条弄子,因民国初年,庄心波在弄口创办镜中天照相馆,是为福州最早的照相馆之一,曾轰动一时,而得名“照相弄”。

西边的那条叫立本弄。以前日本浪人曾在此开鸦片馆,俗呼日本弄;后里人恶之,改为立本弄。

立本弄狭窄僻静,这或许是这里成为最早的中共福州党组织办公地的原因之一吧。立本弄3号是中共福州市委旧址。

巷弄幽深,寂静无人,阳光静静地洒在青石板路上,泛着温暖的光芒。一条黑色的小狗慵懒地卧在巷子中央晒着太阳,睁着圆圆的眼睛好奇看着我。我不忍打破这分宁静,放慢脚步,轻轻地从旁边绕了过去。


出安民巷,穿过南后街,就进了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文儒坊,旧名山阴巷,以在“闽山”之北故称。后改为儒林坊。北宋时,因国子监祭酒郑穆居此,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改名文儒坊。


文儒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现主要有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故居,《福建通志》主编陈衍故居,尤氏民居、海军上将陈季良故居、林则除母家故居。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闽地多才子,三坊七巷才子扎堆。“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描写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从三坊七巷走出的一颗又一颗巨星,将历史的瞬间照亮。

文儒坊的墙上有一块乡约碑,高2.2米,宽0.8米,制于1881年,是福州近代坊巷邻里间的“共建文明公约”,它是三坊七巷古代城市里坊社区管理生活的见证。

在文儒坊北面有一条叫闽山巷的直巷通往衣锦坊。巷西侧多大院,高墙、门罩相间,巷貌迄今保护完好,是三坊七巷的典型代表。白墙青瓦,色彩简洁明了,这样黑白两色的三坊七巷也是蛮有味道的。都说绘画是加法的艺术,摄影是减法的艺术,不论繁简,三坊七巷都有它的独特之处。

走过闽山巷,到了衣锦坊。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先后官任福州知州,古人以“棣锦”做为兄弟的代称,故此坊取名棣锦坊。南宋年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归故里后,将棣锦坊改名为衣锦坊,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坊内有福州仅存的一处水榭戏台,而我最喜欢的却是巷口高挂的那一排排油纸伞。那是福州三宝之一,伞面的纸是福建特制的棉纸,一把伞必须经过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

挂在衣锦坊上的油纸伞,在微风中摇曳生辉。幻想着自己身穿旗袍,撑一把这样美丽的油纸伞,款款行在这古风古韵的坊巷间,那该是多美的画面。

再次横过南后街,向东进了第四条巷:黄巷。西晋年间,中原战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黄氏聚居于此,故名黄巷。唐朝翰林院崇文馆大校书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兵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窄窄的黄巷是三坊七巷最古老的巷子,石板铺地,粉墙青瓦,房屋精致,门罩精美,高高的马鞍墙,线条流畅,宛若海上起伏的波浪。墙角依偎几株翠竹,墙头绽放簇簇鲜花,显得雅致悠然。

静静地看着那些大宅院,旧有的主人故事,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情趣,我们或许只能经由想象,才能略感一二。


转入第五条巷子:塔巷。塔巷旧名修文巷,以五代闽时巷内建有育王塔和塔院而得名。后塔虽废圮,但塔巷之名却流传至今。清代,在巷内曾砌造小塔,以示名副其实,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坊上。

巷内的二梅书屋原为福州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的宅院,始建于明末,因书屋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现为福州民俗博物馆。

小巷里很清静,那些名家故居,各式各样的展览,以及私家住所就躲在那些红花绿树掩映的清静之处。

有阳光,有鲜花,还有淡淡的木香,贴近自然,远离尘嚣,这样的心境恐怕是三坊七巷的传统生活赐予现代人最好的礼物吧。

出塔巷,进郎官巷。此巷以北宋刘涛世代子孙皆为郎官而得名。小巷深处,有座宅院,那是严复的故居。从宫巷到郎官巷,从沈葆桢故居到严复故居,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这除了在三坊七巷,也未曾多见了。

当现时成为历史,历史成为传说,多少繁华化为尘埃。也许,可以长留的只有那些不灭的功绩与不朽之名。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的一条巷子,以其西通杨桥而得名。现在的杨桥巷已经扩建成了杨桥路,成为横贯东西的主干线,除了古老的双抛桥,很多老宅都变成了高楼。在这里,古与今完美的传承交递。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是“冰心林觉民故居”,一座宅院,两位名人。

林觉民,福州人,1911年,他别离爱妻,远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献出了24岁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院子里,矗立着林觉民烈士的铜像,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当年的厢房被改建成文物博物馆,《与妻书》尺素泛黄,上面密密麻麻的小楷娟秀依旧,以致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写得一手娟秀好字的文弱书生,竟想用瘦弱的臂膀,拱翻一个封建王朝。

说到林觉民不得不提到他的《与妻书》,起义前三天的晚上,他徘徊于香港滨江楼,将千言万语一气呵成作《与妻书》的豪侠与柔情。一边是有孕在身的娇妻、温暖舒适的小家,一边是摇摇欲坠的王朝,风雨动荡的国家,几经挣扎,24岁的林觉民毅然弃小家而顾大家。

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

站在林觉民与妻子的卧室,耳边回响着《与妻书》中语句“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这百年前的爱情故事感动得我几乎要落下泪来。

林觉民就义后,家人为避祸另择他居,此宅售于冰心的祖父,冰心曾在此度过一段童年岁月。院中的紫藤书屋是她当年学习的地方。

出故居,上了三坊七巷的主街:南后街。这是一条热闹的文化商业街。“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这是清末一位诗人对它的描述。据说旧时福州许多著名的老字号都出自于此。在这里可以看到福州三宝:脱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纸伞。还有各种各样的福州小吃。

热闹的商业活动,宁静的茶馆,高品位的展览,名人故居,在这里各得其所。让各式各样的人群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地方。

忽见街两旁的屋檐及树上冒出股股白雾,顷刻,街面一片迷蒙,宛若仙境。水雾飘洒,清凉舒爽。孩子们在水雾中追逐着,开心得不得了。原来这是三坊七巷景区为了应对高温天气,特地启动的水雾降温系统,不定时喷出的水雾可降温6℃左右。真的是有趣又特别。

街角,有一老艺人制作花灯的塑像。福州花灯早在唐代就已闻名全国。宋代,在杭州举行的灯赛上,福州花灯与苏州花灯并列被评为上品。而南后街曾是福州传统花灯最大的制作和售卖集市。

每当春节,元宵之际,福州民间制灯、买灯、赏灯、送灯尤为活跃,如今,已不见南后街灯笼一条街的景象,年轻人对于古老的送灯习俗也不坚持了,唯有坊巷一角能引起福州一代人对当年的记忆。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三坊七巷,是一扇门。我看到了福州的过往风云岁月,也看到门外的世界很大,身边的城市依然美好。

游完三坊七巷,已是中午,肚子也饿了。从南后街直走向南,上澳门路,去了那家“同利肉燕老铺“。

肉燕看上去是馄饨,但是又和普通的馄饨不一样,它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馅和皮都是肉做的,所以叫“肉燕“,又叫”太平燕“。

肉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的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吃了肉燕还不过瘾,又买了燕皮,再去了旁边的小店吃了好些福州小吃,这才去了马路对面的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的前身是林则徐祠堂,林文忠公祠。是1905年由他的门生和乡人为了祭祀他而修建的。1982年按原样修复,辟为林则徐纪念馆。

进入纪念馆,仪门厅后有石道可以直达御碑亭,亭为正方形重檐九脊顶,体现林则徐一生刚正不阿。亭内立三块青石碑,中间为圣旨,左边是御制碑文,右边是御赐祭文,呈“品字形”排列,隐寓林则徐一生品重柱石。

这样三碑并立的御碑亭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能够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更是非常珍贵的。

御碑亭的北边为树德堂,是祠堂的正厅,以前是祭祀和庆典的重要活动场所。中间端坐林则徐的塑像,上面高悬的“福寿”及“功资柱石”匾是皇帝御赐的,将林则徐比作国家的栋梁,足见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树德堂的西面为南北花厅,中间隔着一道花墙,庭院小巧玲珑,有假山、鱼池和各种花草树木,是福州典型的花厅园林建筑。

纪念馆分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五个展区,详尽地展示了林则徐不平凡的一生。

林则徐的一生,坎坷不平,跌宕起伏。他为官30余年,历官14省,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他的精神突破了时代的羁绊,他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无愧为一代伟人!

从纪念馆出来,继续向南,就到了乌山。乌山又称乌石山,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被称为“福州三山”,故“三山”成为福州的别称。

乌山东麓耸立着福州“三山两塔”中的乌塔,与于山西麓的白塔遥遥相对。乌塔前身系唐代的“净光塔”,后经闽王王延曦重建。乌塔高35米,共八角七层,每层塔壁上都有浮雕或石刻,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

蓝天、白云、绿树、碧水,映衬着乌塔,美得如画一般。驻足在这如画的风景里,心情也如阳光一般明媚。

乌山上有块巨石上刻有“第一山”三个大字,据说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但也有专家认为是后世仿摹的。怪只怪米芾爱石及山,山山第一,“第一山”遍布全国各地,让人真假难辨。

乌山树木郁郁葱葱,道路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相互交错,有许多的人文观景和自然景观,但因天气太热,再加上还要赶傍晚的高铁回家,我们就没有继续向上了。

回酒店取了行李,坐地铁到了高铁站,一周的行程即将结束。福建之行,看了许多的风景,体验了许多的风情,品尝了许多的美食,更重要的是和儿子一起每天穿亲子装,拍亲子照,像朋友一样地相处,收获着暖暖的亲情,不虚此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坊七巷,有福之州
五山二塔福州富 七巷三坊民居鸣
一路向海南
福州三坊七巷中的必游之处
福州:低调“小众”的省会,不能被忽视的历史文化古城
国庆长假之榕城游记(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