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善晋美(四)——湘峪古堡,千里来相遇

大雨滂沱中,我们来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的湘峪古堡。

晋城的地理位置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是三晋门户,是中原咽喉。明清易代之际,灾荒连年,流民四起,天下大乱,官府围剿,往往有心无力,富甲一方的沁河流域成为各方势力劫掠的重地。当地的富户、村民为了自保,纷纷将原有的村庄改建成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堡,以拒流民之扰,以避战火之祸。湘峪古堡就是其中之一。


湘峪,原名相谷,因山环水绕,村民觉得此乃一处风水宝地,故而在村名上加入"氵"和"山",相谷就变成了“湘峪”。

湘峪古堡为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孙氏兄弟的故里。孙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孙氏三兄弟曾同朝为官。老三孙鼎相曾任工部营缮司主事,主要负责皇家工程的建造和修缮。为了保家护院,孙鼎相带领村民们修筑了这座坚固的城堡。城堡施工时间长达十余年,建成于崇祯七年(1634),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因孙鼎相在众兄弟中排行第三,同时还在朝廷做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所以他的府邸被叫做“三都堂”,湘峪古堡也有了“三都古城”之称。


在城堡的外围,立有一座高大的牌楼,四柱三门,正面中间镌刻“恩荣四世”,右刻“三世少宰”,颂扬孙居相的丰功伟绩;左刻“四部首司”,列举孙鼎相的历任职务。牌楼背面刻有孙氏兄弟的生平官职简介,充分表明了城堡主人的尊贵地位。


看到古堡的第一眼,便被震撼到了。古堡气势恢宏的矗立在山崖坚石上,城墙依山势而建,高度在十余米至二十余米之间,显得极为高大宏伟,令人感受到一种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的气势。


古堡倚山面水,似扇面缓缓铺开。远望古堡,群峰环绕,苍松翠柏,层楼叠院,高低错落,屋依着城,城偎着山,粗犷雄伟, 质朴大气、造型独特,宛然如画。


城墙上有很多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的,一字排开,犹如蜂窝一般,当地人也因此称古堡为“蜂窝城”。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古堡依然耸立。那高高的堡顶、洞洞相连的城墙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


城堡外围绿莹莹的护城河,成为阻击外来入侵的天堑,过去只能乘船进城。城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立城头,万夫莫开城。如今,一座三孔桥连接大路,古堡倒映在河水里,如诗、如画,有着说不出的韵味。


城堡北面依山,辟有三座城门:东曰“迎晖门”,西曰“来奕门”,南曰“宸薰门”。过了桥就是南门,南门的"宸薰"门匾并没有出现在门外,而是镶嵌在门洞内的石墙上,这在山西众多古城、古堡中尚属孤例。据说这样做既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达到军事防御的作用。因为门洞上没有门匾,而城门和门洞内的石墙,从远处看在视觉效果上已经合为一体,仿佛是一段完整的城墙,外来者轻易找不到南门,故当地百姓素有“三都古城一大怪,南面城门不知在哪开”的说法。


过得桥来,进入南门,便是一座很小的瓮城。东西两侧有门,一旦主城门被攻破,关闭两道侧门,居高临下阻击敌人,即可起到瓮中捉鳖的效果。


顺着台阶,走上南城墙。城墙的内墙里,布满一排排整齐的砖砌窑洞,这就是当年的藏兵洞,是整个古堡防御工事的要地。它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平时可囤粮,战时可驻兵。


兵洞连城,是湘峪古堡极具特色的一处建筑。一般的藏兵洞都是单体式或一层走廊式的,而古堡藏兵洞是多层走廊式和串珠式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走廊式藏兵洞各个相对独立,既可以各自为战,又可通过走廊相互协防。“串珠式”是由若干个单独的藏兵洞组成,每个藏兵洞东西两侧各开一门,成为出入通道,只需守住或堵住一门,便可断绝藏兵洞的交通,敌人一旦攻入洞内,每一道门都可以成为抵御进攻的关口。藏兵洞还设有通道与城墙顶部的“帅府院”相连,便于战时指挥和武力增援。

每个藏兵洞内都设有拱形窗户一个,直面城外,可作瞭望防御。墙上建有放置火把的松柏台,与瞭望孔错位布局,即便洞内灯火通明,城外也丝毫不觉。洞内还有一套完整的供水系统,打起仗来不用出城墙即可取水,不但可以减少人员的伤亡,而且可以长时间与敌人周旋。


更令人称奇的是,藏兵洞的墙是用鸡蛋清和糯米糅合成黏合剂砌起来的。墙缝如纸,坚固如磐。当年李自成率兵在城外进攻七天七夜也未破城墙,铩羽而归。

这种兵洞连城的建筑处处巧妙,处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据有关专家评价,湘峪古堡藏兵洞在国内古建筑中独一无二,其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与优良的建筑质量,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间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

说起古堡,如今人们多半联想到的是浪漫、梦幻。然而,在那不太平的年月里,这个用砖石筑起的堡垒世界,是抵御外敌的屏障,是安身立命之场所。

近400年的风风雨雨,足以让一个地方的模样变化无数次,而湘峪古堡依旧原汁原味。


古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百米有余,沿河而建的城墙将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青砖码砌黄泥敷面,那些带着岁月沧桑的痕迹,犹如一股厚重而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


古堡布局紧凑,凝练简约,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内主要建筑由东西两条街和南北九条巷将其分割有序。不过,这些街巷大多并不是笔直延伸,而是顺应地势的走向成“丁”字型,既阻隔又通畅,具有防御功能。


古堡内的防御设施层出不穷,平战结合的理念贯穿始终。古堡内至今还保存着明代的3条涵洞,这既是洪水的排道,又是战乱时期老百姓的逃生通道。这样的工艺在明代同时期首屈一指,体现了当时民间防御工事的独特之处。


横跨街上的过街楼,使幽深的街巷增添了别样风韵。每一个宅院的大门,都可进院堂、通街巷,街巷接着城墙,很多院内都设有小门,院院相通,楼楼相连,或曲径通幽,或逶迤交错。一旦敌寇来犯,村民就可以利用这曲径迷宫与敌人周旋,既可抵抗,又能逃生。


堡中建筑大多建于明未,古朴雅致,宏伟气派。走进寻常巷陌,抬头望去,青砖灰瓦,斑驳院墙,厚厚青苔,不经意间透出一丝苍凉。


这里的民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中西合壁的建筑装饰形式,窗户多采用拱券式窗孔,窗孔外墙饰以“眉檐垂柱”的砖雕,这是一种已经汉化但仍然带有浓郁西式风格的装饰形式。



踏着石板路面,来到古堡内的主要建筑——“三都堂”。门楣上悬挂的“文武衡鉴”牌匾,是当时山西巡抚李若欣所赠。



三都堂是孙鼎相居住的府邸,又叫“官宅”,高达五层,是古堡建筑的最高点。被称为“了望楼”,又叫“看家楼”,其功能就是军事防御。可惜未对外开放,没能入内一览。



除此之外,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孙如琯举人的宅院邀月楼中的主房也很高大,分为四层,第一层高达四米多,比古堡常见的正北房高出1米多,显得十分气派庄重。



湘峪古堡最富特色的建筑是孙如金的“双插花”院落,类似于我们在天官王府看到的听泉居,也是一反传统,中间低,两侧高,状如中国古代双插花官帽,显而易见,除了追求建筑风格的独特,还体现了主人官运通达的人生诉求。



我钟情于老建筑,源于古建筑中的一砖一石、一一木都述说了无数的曾经,历经世事变迁却生生不息。就如这湘峪古堡中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保存着最原汁原味的华夏民风,代表了那段遥远而厚重的历史。



古堡内既有气宇不凡的深宅大院,也有烟火气息的石碾石磨,一株五百年的古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昂然挺立,见证着古堡的时事变迁。



通往西城门的古街,路面由石磨盘铺就。那一长串石磨在雨水的冲刷下纹理清晰,既接地气,又富有艺术气息,有一种江南的怀旧情感,令我心生欢喜,不由在上面来来回回地走来走去。



穿梭在古堡中,与相遇的一条老街、一间古宅、一块匾额、一座牌楼来一场历史的对话。那些战乱冲突中抱团求生的智慧,那些平和岁月里相依相伴的过往,打动着我,令我为它驻足,为它感慨。



大雨中的古堡很安静,除了我们没有遇见一个游人,只听见哗哗的雨声在回响。徘徊于斯,沉浸在岁月的时光里,没有喧嚣,只有远离尘世的寂静,清闲而悠远。虽然被雨水淋湿了衣服鞋袜,却依然流连忘返。



都说“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在晋城”。在晋城的两天都是在看古堡:郭峪古城典藏壮观、皇城相府雍容华贵、天官王府古朴厚重、湘峪古堡大气恢弘。各有范儿,皆堪称中华民居的经典之作。



两天的时间虽短,但仿佛已穿越千年。或许只是浮光掠影,但有机会了解太行古堡的昨天、见证太行古堡的今天已是幸事,更期待太行古堡的明天!



目光投注在这古朴又充满历史沧桑的湘峪古堡,越过岁月,寻觅那相遇的痕迹。一枚岁月的书签,装满了时光里的铭记和珍藏。在心里,用文字,怀着最初的感动,去记录这千里的相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稀罕!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古堡!墙砖竟用蛋清糯米粘合的!
【人文山西】湘峪古堡,越过岁月的相遇
探访山西古村镇(73):湘峪村一一明代古堡三都城,防守御敌若磐石
湘峪三都古城
山西湘峪古堡
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湘峪古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