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花三月下江南(九)——镇江三山之金山

结束兴化的行程,乘班车前往镇江。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部,是一座有着3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名城,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它雄踞长江与运河两大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自古以来,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宋时以气概之雄,形势之险,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镇守江防而改名镇江

这里群山环绕,峰峦起伏,天然的江防,天然的屏障,既是波光云影的江邑,又是翠霭晴岚的山城,既有北方山岭的豪犷之气,又具江南山川的秀丽之质,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佳结合的人杰地灵胜境。唐代大诗人李白《永王东巡歌》一诗中写道: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短短四句诗,既道出镇江地势之雄险,又称赞了镇江景色之壮美。



到了镇江,放下行李,直奔金山。镇江
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市区沿长江自西向东分布着金山、北固山、焦山,组成风景各异的“三山”风景区。而金山位居三山之首,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水漫金山就发生在这里,许多人就是由此开始认识金山,了解镇江的。

金山海拔43.7米,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唐代张祜“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宋朝沈括“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的诗句,就是当年金山的写照。随着时间的流逝,长江水流冲击北岸,导致河岸淤塞,到了清光绪年间金山逐渐与南岸相连,“骑驴上金山”风行一时,成为清末民初朝山观光者的一种奇妙享受。

金山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十六日雪中渡江》云:“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将金山与焦山比为美丽的莲花。金山也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誉。



金山景区的大门是一座重檐翘角门楼,门头匾额书写“金山”两个大字,外侧楹联“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带左右;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作者为清代文学家吴锡麒。内侧楹联转录的是清代两江总督沈秉成撰的金山寺大雄宝殿题联,情景交融,长达九十字引人注目。



沿大路前行,两旁春意盎然,不一会就到了金山寺。金山寺,又名江天禅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曾改名龙游寺、万寿宫,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至今已有1600 多年历史。

金山寺是一座规模宏大又四海闻名的禅宗古刹,全盛时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在佛教禅宗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山和寺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山是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山因寺得名,寺为山增色,远望金山,只见寺庙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


金山寺的山门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坐东朝西,四柱三门,正中高悬寺额,上书“江天禅寺”四字,为康熙皇帝游金山时命名、题写。山门巍然屹立,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

中国在地球的北半球,太阳在我们的南面,为了增加采光和取暖,一般的民宅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寺庙也如此。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这是因为当初金山耸立于江心,大江由西向东奔流,山门朝西开,人们站在寺门嘹望,才能充分地观赏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丽景色。体现了金山寺设计者别具匠心的设计风格。



穿过山门是天王殿,这是一座单檐歇山的宫殿式建筑,当中供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天王殿后是重檐歇山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名。“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大智大勇,能镇伏邪魔。



现在的大雄宝殿是金山寺历史上最高最大的大雄宝殿,金色的琉璃屋面,雕梁画栋,黄墙红柱,白石柱础栏杆,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
,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显得恢宏而庄重。

此时,大雄宝殿外站满了人,除了一些游客,还有许多僧人,殿门关闭,不得入内,原来,这里正在举行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民间叫做“水陆道场”,礼佛忏,诵经设斋,追荐亡灵,是中国佛教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它起源于金山寺,因而金山寺也被尊为水陆法会祖庭。



佛教场所,心有敬畏,不敢轻举妄动,问了门外的僧人是否可以拍照,他点头后我才用手机拍了两张。殿内,讲经诵法的僧众虔诚而专注,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怕是已追随佛祖及众菩萨而去,周边的嘈杂喧嚣世界已全然不觉。



绕过大雄宝殿,上台阶,便是藏经楼,匾额是郑板桥的墨宝,想着那浩如烟海的佛经就保存在这里,给人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



站在藏经楼前回看大雄宝殿,这里地势高,距离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雄宝殿的飞檐上有七只神兽,说明金山寺在寺庙的等级中是相当高的,一般都是三只或五只,皇家宫殿则是九只。



大雄宝殿的背面高悬“度一切苦厄”五字,我在很多寺庙都看到过。它出自《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有的烦恼来自于内心,放下、不执着,自然能度一切苦厄。

大雄宝殿背面
屋脊的正中,有个圆圆的镜子,这是一个直径为99厘米的纯铜凹面镜,从圆镜中可以看到整个金山寺,它是金山寺的开光宝镜。去过许多寺庙,好像只有金山寺才有这个。



藏经楼的南侧是妙高台又名晒经台,是高僧佛印大师在宋元佑年间凿岩而建,历来是中秋赏月的佳处,当年,苏东坡携友重游金山 ,江涛滚滚,月色如画,在此有感而发,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下传诵。

此外,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金兵大将金兀术领兵南犯,南宋名将韩世忠率八千水师在镇江一带布防阻击十万金兵,韩世忠夫人、巾帼英雄梁红玉随夫一起察看地形,制定歼敌方略。为了鼓舞士气,胆识过人的梁红玉,一身戎装,英姿飒爽,站立在妙高台上,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宋军大振,大破金兀术。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家喻户晓,流芳百世。站在高台,抚今追昔,仍能感受到面对强虏犹自不息的民族精神。

妙高台对面墙上刻有“东坡金山访佛印图”。相传佛印与苏东坡是青年时代的好友,一次两人打赌,佛印赌输无奈入空门,他潜心悟法,终成金山与焦山两寺的住持大方丈。苏东坡则成了一代文宗,诗词、书画、琴艺无不精通,他悟性甚高,颇能领会佛法妙谛。二人过往甚密,常于此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



游览寺庙的过程也是攀爬金山的过程,从妙高台拾级而上,入眼皆是庄严清净的佛家黄,藤蔓攀缠,光影迷离,移步换景,心生宁静。



金山不高,一口气就爬到了山顶。在山顶视野最开阔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因亭内有康熙御笔“江天一览”石碑,故此亭亦称江天一览亭。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陪其母游览金山来到这里,登高远眺,看到大江东去,水天相连,气势雄伟,景色秀丽,遂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


留云亭的北面是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宋朝时改建成南北相向的双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庆贺慈禧太后60大寿又重建现塔,取名慈寿塔。

慈寿塔高30米,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上下通行,外有栏杆相倚,走廊相连,层层四方有门,面面有景,若在塔上凭栏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王安石登塔后曾抒怀“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是为镇江的标志性建筑。


站在山上放眼望去,金山湖波光粼粼,碧翠环绕,湖光山色与金山寺的黄色檐瓦形成了冷暖相谐的色调,古老的砖墙与常新的湖水交相辉映,景色怡人,令人赏心悦目。



原路下到半山腰的观音阁,又叫大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而得名。阁内有个四宝室,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其一为2700多年前的青铜器“周鼎”;其二为东汉铜鼓;其三为苏东坡的玉带;其四是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的《金山图》。可惜不开放。



观音阁平台前的护墙上,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面壁的图案。菩提达摩在嵩山的一个石洞中面壁九年,五心朝天,修性坐禅。金山寺的这幅图像,表示了对达摩祖师的崇敬。



俯瞰,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通过廊、檐、石级的巧妙串联,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布局,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这神巧的构思,不由令人赞叹建筑者的神奇智慧和高超艺术。

透过墙上的石窗,看那飞檐翘角,连墙接栋;神兽宝镜,灵动耀眼,仿佛是一幅画定格在其中。


过观音寺,到了法海洞。到了这里总会想起神话故事《白蛇传》,故事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姻缘的恶僧,可历史上的法海却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所以在金山寺,千万不要说法海禅师的坏话哦。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是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法海,俗姓裴,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他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曾在庐山东林寺专研禅学,后朝金山,那时山上殿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寻得此洞,参禅打坐,蟒蛇就避走了。并带领众僧,披荆斩棘,开山种田。一日,刨地得金,经官府奏报朝廷,皇帝敕令将黄金交法海禅师重兴殿宇,建成,赐名金山寺。

法海禅师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为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如宋朝张商英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洞中供有慈眉善目、端坐修行的法海塑像,以示纪念。出于对法海禅师的尊敬,洞内是不能拍照的。


一个人出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为了拍一张画面干净的照片耐心地等候半天,直到游人走尽才按下快门,这也是一种乐趣。


喜欢门额上“生欢喜心”几个字。一如佛家所言“生得欢喜心,万物皆澄澈”。只有心存欢喜,才会觉出内心真实的喜悦对生命的重要,生命也才能真正成为欢乐之所在。一个心存欢喜的人,是始终能够超越苦难,笑谈人生的。


顺梯而下,弯弯绕绕的阶梯妙处横生,一时宽阔,一时窄陡,一时穿殿,一时过洞,每行一处,皆有不同的观感。


西行来到七峰亭。七峰亭,又名七峰阁,位于金山西侧的金鳌岭上。据说岳飞当年被十二道金牌催返临安,途经镇江,来到金山寺拜访道月方丈,道月与之解梦,并赠诗一首提醒岳飞。后被秦桧得知,命人拘捕道月不成,盛怒之下,下令削平岭上七峰,以破坏风水。后人为纪念岳飞与道月,在此建阁,名曰七峰阁。之后屡经兴废,改建为七峰亭。

站在七峰亭前,想起岳飞的那首《题金山》:第一泉头过九日,黄花犹带客重来。男儿有意扶中国,不斩楼兰不易回。不禁感慨英雄志向的远大和壮志未酬,蒙受奇冤的悲壮。


七峰亭是观赏金山寺的好地方,放眼望去,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殿宇楼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又成珠联璧合之势,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见寺,见塔,不见山,让我真正领会到了“金山寺裹山”的奇特。


回到大雄宝殿,此时水陆法会已经结束。进入大殿,正中三尊金身佛像并列而坐,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分立两侧。五十六尊罗汉分别高居于卷棚之上俯视着南来北往的香客游人,整个大殿显得不同凡响。


出寺,向北,来到了御码头。康熙、乾隆二帝六下江南,巡幸至金山,由此码头上岸,故称之为“御码头”。

御码头东侧有白龙洞,传说通到杭州西湖,许仙就是从这里赶到杭州与白娘子断桥相会的。因为塌方,白龙洞关闭,未能入内。


掉头,去寻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中泠泉。虽知中泠泉的大致方向,但缺少路牌标识,又有岔路,一路上就遇到几拨人找不到地方无功而返。我没有放弃,几经寻觅,过桥沿湖走了很长一段路,终在一僻静处找到了中泠泉。

中泠泉原与金山同在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后来随金山与陆地相连。因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中、北),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

唐朝以来,中泠泉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茶圣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

现泉眼四周砌成了一个石栏方池,池南面石壁上刻有清末镇江状元知府王仁堪所书的“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宇。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


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


池北建有中泠阁,一楼为“天下第一泉历史文化展示馆”,生动直观地记录了天下第一泉跨越千年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发展。二楼为“王仁堪纪念馆”,也是当年镇江为纪念王仁堪修建的王公祠旧址。王仁堪为官清廉,勤政作为的功德一直被民众称颂,展馆展示了王仁堪的生平与与政绩,以及镇江人民对他的追念。



东行,到了芙蓉楼。芙蓉楼,始建于东晋,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后毁于战乱,于1992年重建。现在“芙蓉楼”的匾额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1992年视察镇江时题写的。

双重檐歇山顶的芙蓉楼,红柱门窗青瓦飞檐,与金山隔湖相望,山水相连,
是文人骚客登临品茶、吟诗的胜地。芙蓉楼也因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闻名中外。也有另一种说法,王昌龄的这首诗是写于湖南黔阳的芙蓉楼。去年夏天我去了湖南黔阳的芙蓉楼,不管王昌龄的这首诗写于哪个芙蓉楼,我都为诗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怀所感动。



金山的每一座古迹,甚至一泓液泉、一方碑碣都有迷人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白娘子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七峰亭岳飞祥梦,为金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驻跸金山 ,留下不少御制文物,使金山更负盛名。历代文人雅士登临观景,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和脍炙人口的题咏。不愧为镇江三山之首,令人向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镇江﹒千年古刹金山寺
全国唯一能“开光”的寺庙,因《白蛇传》而闻名,入选5A就在镇江
金山江潮
游金山
0572镇江长江边的金山
徒步镇江 感受文化气息历史痕迹(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