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 | 观赏石收藏的两大推手

观赏石收藏的两大推手

——论鉴赏判断和鉴赏判断力

一切收藏皆为物,物美情动,情动则聚之,观赏石的收藏,同理。

笔者藏石数十载,均为石之美而动心,藏之不绝。临近老境,方如梦初醒。仅以实践为之,目视石形,情动皆收,从不深究情为何物。自初涉康德《判断力批判》,数年研读,心蒙渐启,方得浅悟:情者,人类心智是也。

人类自诞生以来,伴随着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在叩问的疑惑是:人的心灵为何物、如何能思考?的确,人类思想可瞬间穿越宇宙、探索自然,并不断地揭开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密码,然至今却无法科学地解释自身心灵的奥秘。康德有云:“人类所有的心灵能力无例外地可以归结为三种: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欲求能力。”(1)为此,康德对人类的这三种高级的认识能力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心灵能力:

1.认识能力—知性—合规律性(客观的)—自然(理论判断)

2.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判断力—合目的性(主观的)—艺术(审美判断)

3.欲求能力—理性—同时也是规律的合目的性(义务)—道德(实践判断)(2)

——人类学是康德美学的发源地,也是其最后的归宿。这也提醒我们,在人类学范围内,从人类学入手,以人的本质规定为根基,才有希望弄清审美问题。反之,如果从对象入手,一味盯住对象的形态、平衡、比例、和谐、鲜明、光滑、小巧、多样统一、好的本质的突出表现等等,必然漏洞百出,捉襟见肘。”(3)笔者正是受曹俊峰先生所言启发,试图从康德判断力批判》入手,解析观赏石收藏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

一.纯粹鉴赏(审美)判断的情感边界(以下皆称审美判断)

康德认为:对一个美的对象的纯粹鉴赏判断,是无概念、无利害关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愉快和不愉快的判断

以观赏石审美判断的实践为例,当我们欣赏时,首先吸引眼球的是对象的形式,知性不会在思维中给出对象的概念和价值等利害关系,这是因为,审美是一单纯的反思判断,通过知性(人的认识能力)会给出一个形象的表象(储存在大脑中的经验表象)与对象进行比对,一旦两者相符(形式的,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想象力便和知性展开自由的游戏,进而出现愉快的情感。这一审美活动正如郑板桥所言,眼中的竹(对象)、胸中的竹(表象)、画出的竹(艺术),三者是不同的。通过对审美判断这一浅显的概述,我们发现纯粹的鉴赏判断在观赏石收藏的实践中,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不针对物的有用性

我们在觅石和野外捡石的经历中,常常会有这种情况,第一眼相中的石头,一旦脑海里跳出有关价值或目的的判断(或者说是出现干扰审美判断的意念),便会弃之,事后又追悔莫及。故总是说,以后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和判断,这是无概念、无利害关系的审美判断性质所决定的。

其次,审美判断是一情感判断。

审美判断是主观的情感活动,具有波动性和任意性的特点。波动性表现在它的喜新和厌旧两个方面。其一是,审美情感总是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激情,而观赏石千变万化的形态,老是驱使着爱石之人不断地行走在寻觅的路上,正所谓上石船容易下船难。其二是,由于审美判断具有心灵游戏的特点,使得我们对只要自己喜欢的就收,而过了一段时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眼光的提高,回头再审视一大堆石头,对不符合自己审美需要的便会产生审美疲劳。情感的任意性表现在收藏过程中,使我们单纯地以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来决定观赏石的取舍,缺乏审美的自觉意识。

以上两点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能力,是知性和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正是这情感能力决定了我们对观赏石收藏无克制的率意处置。如果人们在决定取舍之前,不对某一类藏品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那情感就会代替经验而一味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只能是为情感的任性付出高昂的成本,而这充当情感能力的守护者便是——鉴赏力。

二.鉴赏力是情感判断的天然守护神

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审美判断和鉴赏力的联系与区别。

审美判断,除上文提到的一些特点以外,还“是一种社会性的判断,服务于社会交往,而且也为社会化的舒适服务。”(4)

其一,审美判断和鉴赏力的联系。

两者的根源不在客观事物,而是在主观的情感形式;

两者都具有社会性(即普遍有效性,共同感);

两者都需要与情感相结合。

其二,鉴赏判断(审美判断)和鉴赏力的区别。

一是“鉴赏力的分辨建立在经验根据之上,但那是内在的经验,并且是我们当作自然的、普遍有效的东西而注意到的那种经验。——外在的经验锻炼了这种内在的判断能力,使它得到改善和发展。”(5)就以读书而言,读万卷书,如不在“悟”字上下功夫,充其量只是个书呆子。又如,从事艺术活动,技艺是可以通过模仿、实践而达到熟练运用、掌握的,但艺术的创造却是学校、老师无法传授的,是天赋加悟性的结果。换言之,艺术创造力是人生命中潜在的一种属于精神层面的能力,如果说它和长期的学习、实践有一定的关系,那就是“顿悟”使我们获得了内在的经验。

二是鉴赏力获得的是一种“典范”或“范例”。

“鉴赏不允许有规章和法则,因为这里是想象力在提供规律,是想象力的普遍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是自由的(这里起作用的主观的判断力,它不依据概念来下判断,而且根据愉快和不愉快来下判断)。(6)

虽然艺术品的鉴赏,只要熟知艺术发展的历史,掌握了艺术的规律,便可驾轻就熟地运用艺术规律分辨出艺术品的优劣、真假。但观赏石却不然,因为观赏石是大自然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产品,只能参考人类艺术的规律去作类比,从中获得鉴赏的感悟,或类似的经验,而无法按照试图建立起的一套科学标准去机械地套用,以便得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因此,观赏石的典范、范例只能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最显而易见的是,我们无法以每年评选出的观赏石金奖作品为标准,在产地、市场上按图索骥地比对出精品石,而只能通过经常地欣赏、观摩的实践,从大量的某一类石种的种、属筛选、比较中建立起属于自己内心的经验范例,以此提高鉴赏水平。

三是鉴赏力才是情感判断的天然守护神。

“如果失去了良好的鉴赏力,也就失去了精神产品,因为鉴赏力会使知性与感性达到完美的和谐,并使知性的生硬的加工令人愉快、活泼,因为它赋予知性一种招人喜爱的功能。”(7)如此看来,“鉴赏力具有类似理性的品质,这是因为“判断力和理智是一回事,都是知性能力的运用。”(8)如果我们将收藏程序作一颠倒,克服以情感代替理智,先从训练自己的鉴赏力入手,采取多看、多问、多悟,而非一味地盲目收藏,那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因为任何一项收藏的成功都是为有准备的人而预设好了的。这不仅使笔者想到苏轼在收藏方面所持有的理念。苏轼在为其朋友王诜作的《宝绘堂记》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是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9)这一“寓”一“留”,表明了苏轼拒绝沉溺于艺术品收藏——“役于外物”,即乐于其中又游于其外的双重态度。可见,苏轼“寓意以物”,是要人超然物外,忘怀得失,苏轼对物之收藏的态度较好地体现在他爱石、赏石、藏石的过程中。

人在生活中如果没有一点癖好,固然无趣,但沉湎于痴迷之中,以至于迷失了“好”之方向,未免遗憾。“我们可以限制自己过度的癖好,也可以在保留它的同时找到某种手段来抵制它。”(10)

人的意识是那么的奇妙,人的情感又是如此的微妙,语言、文字在自然和人的思维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助。尽管文章提及的观赏石收藏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我们经常遇见,但若用言、语将感性的情感表现与理性的鉴赏力之间和谐、有机地转换、运用表述出来,往往就显得捉襟见肘,故只能无奈地借用“心领神会”来弥补笔者阐述的浅薄与笨拙。

注:

(1)(曹俊峰译 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P312页)

(2)(曹俊峰译 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P339-341页)

(3)(曹俊峰译 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曹俊峰“再版序言”P3页)

(4)(曹俊峰译 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P220页)

(5)(曹俊峰译 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P243页)

(6)(曹俊峰译 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P302页)

(7)(曹俊峰译 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P228页)

(8)(曹俊峰译 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P294页)

(9)(《苏轼文集》卷一p356—357页,转引自美.爱朗诺《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p122页)

(10)(曹俊峰译 康德《美,以及美的反思》曹俊峰“再版序言”P74页)

文中图片皆系上海章国江先生的组架创作

刘志成老师在本平台的其他精彩文章:

思 | 观英石 英石观

思 | 英石三弄——“象、 势、 味”

思 | 冷思考——赏石艺术路在何方?

思 | 小品石偶思随搭

思 · 辩 | 以石鉴心

加点小油   更有干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德《判断力批判》三:审美判断的演绎与辩证论
康德合目的性原理
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
我把画画理解为想象,它引起很多的思考,却没有任何一个确定观念
味觉能否审美?
康德《判断力批判》二:审美和崇高的分析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