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型糖尿病:我们人少,但我们还得分四种!
userphoto

2023.06.13 广东

关注

小姐姐说:“ 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血糖,这难道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



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胰腺细胞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这通常是由于自身免疫对胰腺B细胞的破坏。一般来说,确诊1型糖尿病,就意味着需要终生注射外源性胰岛素。

关于中国有多少1型糖尿病

根据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显示,在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突破1.4亿。尽管中国仍然是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低的国家之一,但国人口基数大,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居全球第4,约有45万人。一项基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1型糖尿病登记数据的研究显示,预计2027年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将较2017年增加1.57倍


虽然1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总人数中占比很小,但这组数据,还是很惊人的。

以前人们总认为1型糖尿病只会起病于青少年儿童时期。近年来,随着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专家们发现成年后起病的1型糖尿病不在少数。《中国糖尿病地图》的主编北大医院郭立新教授在2022年指出,T1DM China研究显示,在中国,20岁以上起病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占新发患者的65.3%。而根据《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LADA的患病人数是经典T1DM的2倍, 居世界首位

IDF Diabetes Atlas(2022年全球新发1型患者中,62%为20岁以上)

那么像小姐姐这样成年以后确诊的1型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是一样的吗?由于非常好奇,我阅读了一些论文,才发现我们这个小众群体,竟还分为四个类型!(真是好家伙...)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经典1型糖尿病(T1DM)

经典T1DM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根据《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我国15岁以下T1DM发病率在过去20年增长了近4倍,发病高峰集中在10-14岁。

特征:

1. 起病急骤,有三多一少的症状,酮症倾向明显,常以酮症起病且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30岁以上起病的经典T1DM的酮症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儿童青少年患者,胰岛素分泌峰值较青少年起病者低。

2. 新诊断的经典T1DM患者仍有残存胰岛功能。ADA研究表明,33%的未成年起病T1DM在诊断的1-5年后,峰值C肽仍可≥0.2nmol/L。经典T1DM的胰岛功能与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数目相关,抗体阴性的C肽分泌比抗体阳性者多,而随着自身抗体阳性数目增多,C肽分泌减少。

3. 微血管并发症高发,如糖网(可引起视力缺失或失明)和糖肾(可引起高血压和肾衰竭)。

4. 常发展为APS(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自身免疫性胃炎/恶性贫血、乳糜泻、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白癜风。

爆发性1型糖尿病(FT1DM)

FT1DM多见于成人,是由日本学者于2000年提出的T1DM的亚型。FT1D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HLA基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特征:

1. 起病急骤凶险,进展迅速。常伴有感染、药疹或妊娠等诱因,酮症酸中毒程度较重,从出现三多一少到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时间很短,通常一周以内,有些患者甚至没有出现高血糖症状,直接以酮症酸中毒就诊。胰岛在短期内被彻底破坏,很难恢复。

2. 起病时临床情况危重。90%以上患者以酮症酸中毒起病,约半数伴有意识障碍。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低氯血症)程度比经典1型和特发性1型都要严重。

3. 起病时不仅胰岛B细胞完全衰竭,还伴有胰岛A细胞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餐后高胰高糖素血症。

4. 常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比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不全、肌肉酸痛等。涉及的脏器较多且没有规律。

5. 临床预后差。由于C肽水平严重低下,血糖波动明显,严重低血糖事件高发,微血管并发症风险较高。

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 2012年日本糖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1)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在高血糖症状后不久(约 7 天)发生(尿酮或血酮升高);

(2) ≥16.0 mmol/L(≥ 288 mg/dl)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8.7%;

(3)尿C肽排泄<10μg/d或空腹血清C肽水平<0.3ng/ml(<0.10 nmol/L),静脉注射胰高糖素负荷后(或餐后)C肽水平<0.5 ng/ml(<0.17 nmol/L)。

如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2)和(3),即使病程超过1周,也应高度怀疑为FT1D,并完善胰岛自身抗体、胰酶、肌酶、转氨酶等相关检查辅助诊断。FT1D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和HbA1c的比值明显升高,可能有助于FT1D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相鉴别。

缓发性T1DM(成人隐匿性LADA/青少年隐匿性LADY)

这就是我们说的1.5型,也叫缓发性T1DM,一个误诊率相当高的群体。因从临床诊断来说:2型糖尿病初诊时不依赖胰岛素,1型糖尿病初诊时依赖胰岛素1.5型初诊时不依赖胰岛素+短病程内依赖胰岛素。因此,这个群体极易被误诊为2型。

1.5型以胰岛 β 细胞遭受缓慢自身免疫损害为特征,依据发病年龄可分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DA)和 青少年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DY)。随着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推广,部分既往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被重新诊断为 LADA 或 LADY。根据《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LADA 的患病人数是经典T1DM 的 2 倍, 居世界首位。在中国成年人中缓发性T1DM(即LADA)患者约占所有T1DM的2/3 。

特征:

1. 1.5型的临床表型与1型及2型部分重叠。与2型相比,1.5型体型较瘦,B细胞功能下降速度较快且代谢综合征的表现较少,空腹C肽水平比2型更低或者相当,但胰岛素分泌缺陷较2型更为严重。

2. 1.5型的代谢特征介于1型和2型之间。1.5型与2型患者有着相似的胰岛素抵抗,但是除高血糖以外的代谢综合征(如高血脂高血压)却低于2型。

3. 1.5型的胰岛素缺乏程度以及免疫状态与抗体滴度有较大关联。GADA滴度高的1.5型的临床表型接近1型,而GADA滴度低的1.5型的临床表型接近2型。从1型、高滴度1.5型、低滴度1.5型、2型这样的排序,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的风险逐步降低。

4. 1.5型的胰岛功能介于1型和2型之间。1.5型起病时尚保存有一定的胰岛功能,显著高于1型,但低于2型,可不依赖于胰岛素进行治疗。从发病到出现胰岛素依赖发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3-5年。胰岛自身抗体滴度越高,胰岛功能的衰退速度越快。

5. 发生酮症、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的比例并不常见。在慢性并发症方面,比2型发生率低或接近。

疑似LADA人群的特征为:(1)有T1DM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2)体重指数(BMI)<25 kg/m( 国际共识为27 kg/m2 );(3)起病年龄<60岁。

具备下述 3 项可以诊断 LADA:

(1)发病年龄≥ 18岁。

(2)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或胰岛自身免疫性T细胞阳性。

(3)诊断糖尿病后半年内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18岁起病并具有上述(2)和(3)特征的青少年患者,可诊断为LADY。

经典T1DM与LADA的诊断流程图


特发性1型糖尿病(IDM)

前面三种T1DM都是具备免疫学特征的,而第四种特发性则最为特殊,因为它不具备免疫学证据。《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中提到,约有15%~20%的T1DM患者体内一直检测不到胰岛自身抗体或其他的免疫学证据,可诊断为IDM。有些研究认为,IDM的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及短暂性B细胞功能障碍有关。

特征:

1. T1DM的少部分,多数发生于非洲或亚洲国家的某些种族。好发于15-35岁。

2. 血液中没有发现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的免疫学证据,与HLA无关联,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

3. 临床特征与经典T1DM存在异同。患者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与经典T1DM相比,IDM表现出肝脂肪变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的特征,同时胰岛素敏感性较低、内脂指数较高。

特发性1型糖尿病又可以分为三个亚型

1. 非典型糖尿病:肥胖、起病急,发病时呈现经典T1DM的特征,早期需要胰岛素治疗。但是胰岛功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恢复,且维持较好的水平,后期可靠口服药+饮食运动控制血糖,呈现出2型的特征。

2. 经典特发性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与临床特点与经典T1DM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缺乏自身免疫学证据。因此其致病原因不是自身免疫问题,多为病毒感染或环境因素诱发。相比起经典T1DM,这一类型的特发性所需要的胰岛素可能量比较少,但仍然需要依靠胰岛素进行治疗。

3. 爆发起病的特发性1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发病时无诱因,起病急,高血糖症状出现数天便可出现酮症酸中毒。这一类型起病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一般不高,但需要的胰岛素量很大。胰岛自身抗体均为阴性,但C肽水平极低。

补充知识:

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化≥6.5 或 空腹≥7 或 餐二≥11.1 或 随机≥11.1

1型糖尿病的鉴别

IAA、GADA、IA⁃2A与ZnT8A是目前T1DM有效的预测、筛查、诊断指标。5岁以下起病儿童多以IAA最先出现,继而出现GADA,而成人起病者多以GADA 为首个阳性抗体。

参考文献

1.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2.杨涛. 1型糖尿病杨涛2022观点.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2.

3.IDF2021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https://diabetesatlas.org/2022-reports/

4.郭立新.中国糖尿病地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5.Ashok Balasubramanyam, M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genetic diabetic syndromes. 2023.

6.https://diatribe.org/type-1-diabete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综述】成人1型糖尿病诊断分型的要点与难点
糖尿病分型诊断——神经病变的提示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杨文英教授实例讲解糖尿病的分型诊断
1 型、1.5 型、2 型、3c......糖尿病分型最新盘点! | 世界糖尿病日
域读报告单| 糖尿病分型利器:看准糖尿病自身抗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