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045:变的是环境与技术,不变的人性--《梁冬说庄子--人间世》

送娃上少年宫上课后,决定看一本不太费脑子的书。看到云盘中的这本《梁说庄子》的其中一本,《梁说庄子·人间世》,就它了。梁冬的风格我还是挺熟悉的,这本书看起来让我在轻松之余也有不少心得。或许我对梁冬比较了解,所以每每看到他在讲那些我已经熟悉的人生经历时候,我总有一种老调重弹的感觉,总想去跳过,或许如果他在写作中处理得更不经意一点,效果也许更好。

不变的人性–《梁冬说庄子–人间世》

几个月前,一位好友向我推荐过这本薄薄的小书,说别看这本书薄,书中讲的道理对我们职场人士还是很有启发的。我看完这本书后,对朋友的这个评价非常的认可,毕竟大家混迹于职场至少十年八年,甚者更长,虽然工作不一样,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但是头脑中的困惑多多少少都是类似的。与领导怎么相处,与同事怎么相处,自己经办的事情别人不太配合怎么办,一件事情做得事与愿违该如何的宽慰自己等等。

都说庄子是一位豪迈洒脱的大家,但受限于文言的水平,我并看不太懂庄子的原文。梁冬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后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对我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有些事情,我对自己说一定要下功夫学好,终究十多年过去,依旧不温不火,比如学英语。或许这就是人性,变化的是肉身,不变的是人性,说不定是基因决定的。

世道艰难

我想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认同的道理,无论贫富与贵贱。其实任何世道都很艰难,人心都很叵测,自有其险恶的一面,在承认这种无常的前提下,我们如何来训练并建构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梁冬认为这个人间有三种人:

  • 第一种人,没看到人间险恶的一面;

  • 第二种人,看到人间险恶的一面;

  • 第三种人,根本不知道人间有没有险恶。

梁冬提到一种训练心性的办法:

  • 把自己内心特别不喜欢的人的名列出来,然后扪心自问:“他们真的有那么讨厌吗?”

  • 再扪心自问第二个问题:“自己还算是个好人吗?”

这两个问题就形成很有趣的逻辑,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是好人而“横行于世”的时候,为什么都觉得自己屡屡受挫?因为我们对自己不诚实,我们有意无意活在了自我的暗示中—“我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我是个好人”。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的本质都是对自己“我是个好人,但我很多时候也不是好人”这个矛盾心理的不接受。

一个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矛盾的人,后果一定是比较严重的。而一旦开始接受“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时,你就能够瞬间理解别人也是这样的,心里就好受多了,慢慢也就活得比较海阔天空。做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不甘心仅仅做个好人。他很想获得那些“坏人”得到的东西,但他又不能接受自己用坏人的方法获得这一切。然后,一旦别人用这个方法对他,他又心生不解,甚至怨恨。

这种怨恨,便是嫉妒。人性中的嫉妒,无人不有,不处不在。

要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对于别人可能会对我们产生这种嫉妒的恨要保持理解。不是防范,而是理解,非常非常理解。如果我们理解了别人对自己这种感受时,就会采取一种很谦卑的方式,这样大家都舒服。如果不理解,一次又一次越努力地去表现你的好,就会被别人捅越多的刀。从这个角度来说,谦卑与其说是自己修为的品格,不如说是控制周围人对你看法的方法。然而,如果谦卑不是出自真心,内心的矛盾与反差也会如滚雪球一般膨胀,直到让你崩溃。

你每次的出色表现,都是被人捅刀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漂亮女孩总是命运多舛、风言风语比较多的原因。庄子教导我们,只知道世界有漂亮而不知道别人觉得你漂亮是一件罪恶的事情,就是在让自己漂亮的同时,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你用你的好来衬托别人的坏。当然,这个好或漂亮是一种指代,包括你的智商、钱财、美丽、善良、好的口碑等一切成功。

那些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逃跑(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人,其实是善良的,因为他们没有让你有时间、有机会对他们作恶。

归根到底,在人世间不管怎么折腾,仅仅做个好人很危险,仅仅做个有心机的人也很危险,仅仅做个没有觉察的人,就更危险。

真正显得不那么聪明的人,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见过比自己聪明太多倍的人。他已知的“海岸线”越长,对无知的“海洋”的了解就越深,所以他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谦卑感。这就是见识的作用,谁人不会年少轻狂,可学深了、见识多了就会发现那只不过是无知者无畏。

优雅的入世

入世与出世是两个言简意赅的描述。前者是融入世俗,后者是淡出世间。《人间世》,梁冬觉得就是庄子跟世人分享了:

“好人该如何入世,坏人该如何入世,以及不知道自己好坏的人该如何入世,与这个世界优雅相处。”

人间世的第一个故事,是孔子劝说自己的弟子颜回,不要用自己的正气凛然去卫国辅助国君,只怕还未劝导国君,自己先葬送了性命。

“在古代,那些至人(聪明的人),总是先正己后正人,让自己有一种金刚护体之力,然后再去治病救人。好比你是一个身体很强壮的人,如果去帮助别人,就不那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你本身就是易感体质,你冲进去,人没帮到,自己已经先被感染了。颜回啊,你就是那种没有金刚护体的人,怎么可能去纠正一个暴君的行为,去推行大道呢?”

人心难测没什么问题,你对人心难测不了解才是问题!

孔子跟颜回说:“一个人德性纯厚、信誉可靠,未必能够被别人所了解;一个人虽然不追求名声,但未必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

同时孔子也和跟颜回说:“你知道道德之所以衰落,而智巧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吗?道德的衰落,是因为大家开始追求有名,刷存在感;智巧的产生,则在于争夺和竞争。对出名的渴望,导致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倾轧、相互比较。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机智、聪明、善巧等方法,无非是互相争斗的工具。智和巧,都是凶器,不可以随便推行于世。”

孔子在《论语》中以一个充满理想圣人一般的孔子,在庄子的《人间世》中的孔子,却是一个对人性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和洞察的中老年智者朋友的形象。尤其在对待自己最爱的学生身上,孔子呈现出了一种父亲般暖暖的真实感。

这个时候,孔子对人性的察觉不是和老子的察觉几经相似?到底孔夫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相信《论语》中的孔子是孔子最最积极的一面,而《庄子》中的孔子是孔子最最人性的一面,不然孔子怎会被称为圣人?只是儒生把孔夫子塑造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忠厚善良是需要建立在对人世间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正如谦卑是需要见识过大江大河后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后才有的状态。

刷存在感的好人,很可怕

“好人刷起存在感来,很可怕。”
“好人在强者面前刷存在感,
不仅可怕,还很可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其涵义为:人心险恶莫测,道心微妙居中,唯有专心专注,不变初心,才能做到不偏激不守成。“道心”,就是在宇宙中很微弱,但永恒不变的那种慈悲和善意。不过,它很容易被人心蒙蔽。

不过在阅读这本《人间世》之前,我从未听过,其实正如过很多国人一样,我们并不太清楚什么才是传统文化,说起来是之乎者也,但具体说起某一篇古文,或许就接不下去了。当我们提到希腊,言必称科学精神与思辨逻辑,当我们提到中国传统,很多时候就莫衷一是,这不得不让我们唏嘘。

孔子认真地跟颜回说:“如果你很勉强地把仁义规范之类的言词陈述于暴君之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拿别人的卑鄙来夸耀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对别人的伤害。你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无形之中,就相当于把别人定义为恶人。”

梁冬说庄子的意思是:

当你力量强大的时候,你也许可以这样做。但如果你是弱者,却还跑到强者面前宣扬“不做坏事”,就是把比你强大的人定义成做坏事的人,是很蠢的行为。想想看,你的对手力量比你强,而且已经被你定义成了坏人,他会怎样?他一定会恼羞成怒啊!

回到职场,当你有能力主导一件事的时候,你大可以按照你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完成,当你只是团队的一员,你以你的专业能力来向大家展示你的正确性,结果是不是和庄子说的一样?难道积极做事是不对的吗?专业性不能彰显吗?不是,如果这个团队一开始是包容的,你的专业性提议早就得到来重视与采纳,如果本来并不具备包容的性质,你的做法或许就事与愿违了。

冯学成老师说过:“知止,才不会随便超越自己的半径,吃得亏,忍得气,这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的。”倘若不经入世,不曾碰过南墙,如何能体会其中涵义呢?

庄子从来不对人性的恶怀有怨恨,而认为这都是正常的,是大概率事件。弱者的愤慨只会把自己气到内伤。有很多好人的结局并不好,就是因为他们不够智慧,没有深入地理解人性。想想魏征之所以能做诤臣,全是因为唐太宗想做一代明君啊,杀了魏征,自己背了恶名不值当。

穿秋裤是因为外面冷?不是,是因为你妈觉得你冷

穿秋裤源自于有一个怕你冷的妈妈,这是一个段子,可背后又道出了很多为人子女的无奈。

好人的潜意识里,往往觉得自己不是“平常人”,这也是文化人“清高”的由头。孔子对颜回循循善诱,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如果你既正直,又懂得藏锋的话,那就会命运好转,逢凶化吉,福泽三代”。

一个人怀揣着“我是为你好”“我是对的”等想法,哪怕他只是在心里面默默地有“我是对的”这样的念头,就形成了所谓“我执”;当他觉得“我比你聪明,比你更知道事情应该怎样做”,“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多”的时候,就形成了“我慢”。我执与我慢都是佛教的术语,梁冬礼佛,自然在文中借助与佛学论述,但是有了具体的表现形式后,理解起来还是不难的。

有了“我执”和“我慢”,不管你如何包装,如何提醒自己要显得低调、朴素,都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别人能敏锐的捕捉到你传达的信息,并给予回应,很多时候这就是困扰的来源。

每件东西(每件事情)都有它自己的频率和节奏(套路与模式)。但是,当我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新的情况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收摄住自己的成见,拿捏住自己的惯性,放开对之前的预判,甚至做出慢半拍的反应,这是“虚而待物,唯道集虚”的道理。

你怎么都不会想到,孔子和颜回说,“做事情的时候,要以无可奈何的心态去做。”

孔子的意思是做人不要去刷存在感。做的时候就待着、观察,不是迫不得已的话不要说,不是迫不得已的事不要做,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的频率跟集体的一样、跟领导的一样。事情因缘和合到一定浓度后去做才会水到渠成的艺术,而不要带着自己的骄傲进入一个新环境。

通常,你努力追求来的东西都不怎么好。你只是待在那儿,推辞掉来找你的好事儿;好事儿又找到你,你再推辞掉;即使你把它交给别人,最后还是会落到你这里。这种好事儿,才值得期待。

对自己而言,做一些从长期来看会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在职场,总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只要尽力按实情去办,不顾及自己的私利,自然做事的时候就有底气了。

无用与自在

《人间世》还介绍了颜阖的故事,颜阖是鲁国的贤人,被卫国国君请去做太子的老师,颜阖向蘧伯玉请教,如何与这个“小野兽”相处。

蘧伯玉开出的方子很有意思,他说:“如果他天真烂漫,你就跟他一起天真烂漫;如果他愚钝无理,你就跟他一起愚钝无理;如果他放荡不羁,你也跟他一样放荡不羁;然后,再慢慢地把他引到正途。”

此话怎讲?一言以蔽之,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来自六字箴言“先迎合,后引导”。儿童教育的开始并不是去教育,而是首先让成年人成为儿童。有很多貌似“弱智”的游戏,你觉得玩儿起来没有意思。但是,如果和儿童在一起玩儿,那就很有意思。因为他们会认为,你们是一伙的。

庄子分享给我们了一种态度,活着并不是要隐忍,而是要了解、观察并接受自己天性的一面,然后再疾驰,发展出不对抗的性格,最后发展出自己社会化的一面。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小心把手段当作目标。庄子提倡“无用”,“无用”这个词很容易把我们引入歧途,好像“无用”就是待着,尽可能地待着。不是的,那只是手段。终极目标还是要通过没有攻击性的、谦逊的,甚至是显得没有价值的、在自尊上毫无帮助的生命状态来达到—活着—在这样的目标之下,你可以选择“无用”或者有一点点用,比如成为一棵社树。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小心把手段当作目标,而“无用”只不过是手段—比较标配的方法之一,本身并不是目的。

山上的树木因为其有用,所以招致砍伐;油脂能燃起烛火,所以可以照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就被人扒了下来。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更大。

“自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面没有觉得亏欠谁,也没有特别想亲近谁,谁来了也不反对,谁走了也不留恋的状态,这就是“自在”。

结语

东方文明对人性的探究,丝毫不差于希腊文明对理性的洞察。人是丰富的,立体的、全面的,对于人这种动物来说,理性是有限的,如果不了解人性的险恶,烦扰只会一天天增多。

愿我们都能做到发自内心的谦卑、忠厚善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子书36:正道成功与人世险恶
夏读庄子: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永远不要低估身边读过《庄子》的人,他们很可怕!
僅僅做個好人,其實很危險(深度)
庄子:做个100%的好人,真的很危险
9条人性潜规则,看透就好,别去拆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