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01:旷日持久的战争--《病毒来袭》
 

我们越是取得胜利,越是把传染病赶到人类经验的边缘,就越是为灾难性的传染病扫清了道路。我们永远难以逃脱生态系统的局限。不管我们高兴与否,我们都处在食物链之中,吃也被吃。

不曾想到,2020的序幕竟然是由一场全国性的病毒疫情掀开的。从毕节回广州没几天,便是铺天盖地的疫情防控资讯,年二十九回的韶关,大年初一就回到广州备勤了。不曾想到,很快就进入了严格防控期,要求大家不串门,不聚餐,留在家里,出外需戴口罩。

当我们意识到要买口罩的时候,口罩已经成了紧俏的稀缺物资。仍记那年我看完灾难片《普罗米修斯》(《异形》前传)后,觉得有必要准备一个紧急救生盒,里面有望远镜、净水器、口罩、多频收音机、压缩饼干。这个当时被称为杞人忧天的做法,忽然派上了用场,几盒霍尼韦尔N95口套的库存,还是让我宽心了许多。

去年对住了9年的房子进行了一次翻新装修,本打算再过几个月才入住的,面对这次紧张的情况,看到我放在房子里一直做空气质量监控的“青萍空气质量仪”的数值都在看接受的范围内,于是做了个艰难的决定,两害取其轻,毕竟现在租的住处生活条件艰苦,小区内人较多,农林下路、共和大街、梅花村、东风东路都有人感染新冠病毒,于是花了几天时间把家当搬回装修完的老房子。至少老房子是个单体电梯楼,住户不算多,且不少房子被商家租作办公室使用,封闭管理后,感觉会更安全些,孩子活动的范围大一些,也有了百兆的宽带,带暖风机的浴室,更重要的是我也有了可以放下电脑的桌子。

于是,才有条件,看上两本书。

旷日持久的战争--《病毒来袭》

这是kindle上推荐给我的书,书的封面写着“这是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最引人关注的疾病社会史新锐之作!”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关于新大陆的原住民因为无力抵抗欧洲人带来的病毒,以至于美洲文明在与欧洲文明的交锋中全面溃败,历史久远的阿兹特克文明与偌大的印加帝国不复存在。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历史很长,但只有到了的近代,从出现了“人体解剖学”,通过显微镜找到了各种致病原,慢慢的认识到遗传物质,这才算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了生命。然而,面对这些出现的历史比人类长得多的物种,似乎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与人类开战。

很多时候,我们在设计人类的假想敌时,总会想起天外来客,带着更先进的武器,把地球收入囊中。很少会有人想过,真正的敌人,藏在伴随着人类从生到死的微生物中。当基因泰克第一次成功的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了大肠杆菌,让其不断的合成人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当天花病毒被人类控制,只能存在俄罗斯和美国的两个超级实验室,并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销毁;当在研究酸奶发酵时候意外发现的CRISPR技术,第一次实现了精确的基因编辑,从此打开了生命的上帝视角。这是人类在这场战役中的里程碑似的胜利,然而,知识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益处,还有不少副作用。

然而因为一场疫病就能毁掉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故事,比比皆是。贾蒙德在《崩溃》中猜测,玛雅文明或许就是在与疟疾的战争中失利,废弃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最后消失在茫茫的美洲大陆,徒剩一座座的金字塔和让人捉摸不透的大历法。公元前5世纪,地球最繁荣兴旺的地方,希腊雅典在于斯巴达的战争中,因为一场莫名的疫病,导致节节失利,最后成为了人类文明的转折点。黑暗的中世界,在强有力的神权统治下,一场来自蒙古草原老鼠上的疫病,让欧洲接连不断的出现空城,虽然孕育了科学革命和文艺复兴,但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席卷非洲的伊波拉疫情,所到之处无人生还,现代科学及时参战,只能把未曾感染的人隔离,保全性命。

知识分子的良心

本书作者内森·沃尔夫博士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毕业于名校的他并没有安于在美国大学校园爬象牙塔,却长期投身于亚洲和非洲的丛林,追踪人类传染病起源,进行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出于对公共卫生的热爱和加强全球卫生安全的使命感,他毅然放弃加州大学的教授职位,创立了环球病毒预警行动组织(GVFI),致力于新发传染病的监控事业,唤醒公众参与防控活动。

这给了我们,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一个启示:如果我们的求学只是为了安逸的挣一碗饭吃,那就浪费了如此好的平台与资源,因为并没有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人类的进步与整个人类的事业,做出应有的探索和奉献。我们不应该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需要有足够的情怀,用知识分子的良心,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

说起公共卫生行业,有着一些动力学理论背景的我,曾经想投身到这个领域,研究传染病扩散模型,通过修读在职博士的方式来实现我的理想,然而这个事情无疾而终,如果命运眷顾,或许我也正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战场上。

禽流感家族

虽然病毒致命性容易吸引眼球,是媒体持续的关注点,但对微生物学家而言,这仅仅是流行病拼图里的一小片而已。事实上,有些微生物几乎会杀死所有感染人群:100%的绝对病死率。但这些病毒并未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一个能制造灾难的病毒,必须既拥有杀伤力,又具备传播能力。

感冒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病症。读了本书,我才认识到原来鼻病毒引起的感冒,与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完全是两回事,只是人的体感症状相似。所有人类流感病毒最初的传染源头无一例外是鸟类,所以人们将H5N1俗称为“禽流感”,致死力像H5N1(60%)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H1N1病毒(WHO命名为“猪流感”,我国命名为“甲流”,与H5N1一样,甲流最初也是来源于鸟类),H1N1的传播力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WHO预计感染人群达到20亿)。就H1N1或者H5N1而言,如果没有迅速研制出疫苗或尽力减少病毒传播,就可能酿成全球范围的惨剧。

流感病毒和其他众多病毒都匪夷所思地拥有适应人类宿主环境的能力,它们能迅速发生基因突变,甚至彼此交换基因(这里指的是一种基因重组过程)。H1N1病毒迅速席卷全球时,很有可能与人或动物身上携带的H5N1病毒相遇,患者身体就成为一个为病毒交换基因提供良机的混合器,子代病毒从H1N1和H5N1亲代病毒那里分别继承了传播力和致命性,最后生成的病毒将具有高传染性和高致命性的可怕病毒。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虫口模型

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里,病毒每天要杀死20%~40%的细菌。这对以氨基酸、碳和氮形式出现的有机化合物的释放,起了关键性作用。但人们大体上认为,病毒在任何生态系统里都扮演着“反垄断能手”的角色——有助于确保没有一种细菌物种能够称王称霸,因而促进了物种多样化。

除了人类以外的种群,总是脆弱的,当数量增长到一定数值的时候,面临食物与病毒的威胁,不得不残酷的通过牺牲一些个体来维系整个种群。21世纪的人类,通过科技进步与改善卫生,战胜了食物短缺和病毒威胁,人类种群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

在经济学教材中,马尔萨斯被称为经济学家,在人口学教材中,马被称为人口学家,在混沌理论中,马被称为虫口模型的缔造者。三个不同的领域,都指向他作品《人口论》同一个假设,就是人类的增长速度是几何级的,但食物的增长只能是算术级别的,所以总会出现一个临界点,之后增长的人口是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的。马尔萨斯为自己的模型寻找案例,因此把人口论扩展到了某个种群,认为种群数量总是维持在某一个数量上的,提出了著名的“logitics模型”(“虫口模型”),正是这个著名的“模型”,让人们第一次直观的看到,世界如何从有序的状态进入混沌的状态。研究复杂网络理论本质上就是研究混沌科学,无论是传染病模型还股票模型,抑或是DNA合成蛋白质时候的模型。

提到混沌不是故作高深,只是提醒大家不要用线性的思维来考虑这些由动力学模型呈现出来的现实,不要用“只要...就...”来认识这个世界,要用“如果...可能...,当前...或许...”。不然吃亏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病毒是生命吗?

不要以为我提问题很简单,你只要给生命下一个定义,你就会发现病毒不符合你的定义。这个问题和“什么是科学”,同样难回答,不过我将会在下一篇读书笔记回答这个问题。

人体免疫系统持续向病毒施加压力,采取各种策略阻止病毒进入人体,或在病毒设法入侵人体后抓住它们、杀死它们。病毒一直面临选择:如果向外传播,就有被人体免疫系统捕获的风险;如果保持潜伏休眠状态,就可以自我保护,但会失去繁殖后代的机会。病毒要要活下来,像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说的那样,必须要将基因传递下去,因此每个感染源平均必须感染至少一个新的受害者来补偿每个消失的旧的受害者。

微生物一般不能从一个宿主走向或者飞向另一个宿主,它们经常有预谋地变换宿主,帮助自身扩散。从病毒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某种临床症状可以成为它们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微生物经常让我们咳嗽或者打喷嚏,借此经由我们的呼吸向外传播;让我们腹泻,借此通过地方水源传播开来;让我们皮肤上生疮,经由人与人的皮肤接触而传播。以上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微生物会引发这些不良症状。为了活下来,在与人体的免疫细胞的较量中,有些病毒会主动示弱,寄居人体,等待下一个东风,在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的时候,破壳而出,HIV就是这样的一个病毒。

很多时候,患者是不经意接触了携带病毒的动物而患病的,无论是猎人在猎杀猎物,还是屠夫在屠宰野生动物的时候,或者在误食患病的动物时候,病毒就从动物传递到人的身上。禽流感是这样,艾滋病是这样,狂犬病也是这样。随着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且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下有很多动物组织会和人体组织发生关联。人和病毒的战斗变得更复杂,而大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

如何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

作者之所以投身流行病观测,是因为他认为:

 

“新型病毒迁移到人类身上时,现有的公共卫生机构并不一定能够监测得到,因而也无法及时告知人们。”

虽然识别一次小规模新疫情的实际源头很关键,但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对疫情越来越了解,作者提出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疫情将走向何方?它会不会演变成一场流行病?

作为微生物学家,他通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的?

  1. 务必接种最新的疫苗。
  2. 乘坐地铁和飞机后要洗手。
  3. 与人握手后尽快洗手。
  4. 尽量不用手碰鼻子和嘴。
  5. 尽可能保证饮食卫生。
  6.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风险。

当他在疟疾地区工作时,十分认真地服用疟疾预防药物。此前他并非一直都这么做,但吃了苦头后才知道这有多重要。在冬季他会留意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路径,尽力降低患病风险。因为有大量的人流,公共交通是风险极大的地方。因此他乘坐地铁和飞机后,尽量洗手或者使用简易的含酒精洗手液。

在与人握过很多次手后都会尽量很快洗手,或者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用手碰鼻子和嘴。尽自己所能确保进食洁净的食物和水无疑很重要,努力减少与不安全的性行为相关的风险也很重要。

可惜不是到处都有洁净的水、疫苗、好的疟疾药和避孕套——但是为了大家的利益,哪里都需要这些东西。

结语

去年一年,我总在思考,当下的选择对不对,要不要放下技术烙印,纠结不已。而如今,我不纠结了,不能放下技术烙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回到技术岗位去,哪怕是走向星辰大海。因为,技术像病毒一样,将基因融合到了我的身体,已经找不到方法分离。

我爱技术,坚持科学精神,以前是,现在是,未来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著细读第三期丨《病毒来袭》:流行病发生的原因
疫情尚未结束,人类又一场危机来袭
细思极恐!可能改变人类的预言:比疫情可怕5倍的灾难正在来袭
科学家发现新型猪流感病毒,或引发下一次疫情
疫情再次来袭
可能新冠会成为一种大流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