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高考作文如何拟题

Firefighting Day

01

           高考作文如何写标题

                    焦文林

       作文题目是阅卷老师和考生作文的首次接触,文章题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那么,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应该具有哪些标准呢?一般说来,有如下三点:①准确精练。题目不宜过长,用语要力求精练简洁,言简意赅,有高度的概括性。②新颖贴切。题目要新颖、独特,有创意,有个性。③形象优美。题目所遣之词、所用之字要有形象性、表现力和美感。

一、“素颜出镜”标题“三法”

无招胜有招,有大道至简的底气,素颜出镜,质朴无华,亮出的都是精华。因洗尽铅华,故让阅卷者一目了然;因快人快语,故让阅卷者先睹为快。

(一)直接亮明观点,铿锵有力

一个好的标题应该揭示材料中心,直言事理,揭示论点。这类题目往往是对写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切合题意,表明观点,总领全文。这种拟题方法,明白易懂,不仅为考生写作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同时也向阅卷老师点明自己作文的主题,使阅卷老师准确迅速评分。如:

①《以“借”得成,以“新”创功》(2022·全国甲卷)

②《风雨同“舟”兴,青年砥砺行》(2020·全国Ⅱ卷)

③《洒青春热血,挽民族危亡》(2019·全国Ⅱ卷)

标题①“以'借’得成,以'新’创功”标题内容对应试题内涵“传承”与“创新”,观点明确并具有辩证思维因素;标题②从材料情境“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和任务驱动“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演讲稿”中,提取“民族危亡”和“青年学生运动”两个关键信息,以对称句式“洒青春热血,挽民族危亡”为标题,穿越历史,激发“五四”爱国热情,精准扣题,观点鲜明,现场感十足;标题③从“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的图文漫画中,提取出关键词“最后一节课”和“师生情”,由衷地表达作者对师生情谊和师长关怀的理性认识与诚挚赞美。

(二)标题亮出内容,视角独到

考生在标题中直接亮出文章的叙述缘由、核心意象、主要素材等写作内容,标题中的人、事、景、物,各异其趣。如:

①《吾辈少年,当勇于创新》(2022·全国甲卷)

②《带你走近武汉》(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

③《眼·眼·眼》(2020·天津卷)

标题①标题“吾辈少年,当勇于创新”上句点明对象,即“吾辈少年”,使文章内容更具针对性,下句表达观点,特点突出“勇于创新”,使论述笔墨更加集中;标题②亮出的是写作的内容,从题目来看,作者将先从地理方位谈武汉的优势,再重点介绍武汉的风景及文化,标题很有特色;标题③亮出的是核心意象,考生选择钟南山、李兰娟、蔡利萍三双眼睛来代表“中国面孔”,诠释家国情怀,视角独到,标题可谓妙趣横生。

(三)标题亮出层次,布局分明

考生提取写作提纲中的关键词,在标题中直接亮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层次,使文章构思清晰,布局分明。如:

①《选择道路,勇于创新,成就未来》(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

②《识人慧眼与大局观念》(2020·全国Ⅰ卷)

③《人·城·国》(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

标题①“选择道路,勇于创新,成就未来”三个短句表明,全文将采用并列结构,而内容之间又呈现逐层深入的关系,思维严密,思路清晰。标题②中的“识人慧眼”“大局观念”构成并列短语,作者从这两个层面论述对鲍叔的感慨,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标题③选用了三个单音词语构成标题,从疫情之下人与人、城与城、国与国间的距离与联系展开论述,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

二、“独辟蹊径”标题“三法”

这类标题“新”在与时俱进,与时代的主旋律、时尚的新潮流同频共振,“锐”在别出机杼,独辟蹊径,带给阅卷者扑面而来的“新”气、“锐”气。

(一)标题镶嵌热词,独出心裁

考生在标题中镶嵌一些年度热词、网络热词等,彰显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意识和与时代同行、倾听时代声音的使命感。如:

①《实现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2020·全国Ⅱ卷)

②《各国携手抗疫,青年命运与共》(2020·全国Ⅱ卷)

③《丢弃“佛系”扬“儒系”》(2018·浙江卷)

标题①中的“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和标题②中的“命运与共”均是2020年年度热词,这几个词语传递的是正能量,洋溢的是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标题③中的“佛系”取自网络流行词,标题鞭策了“佛系”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消极的“出世”态度,倡导“儒系”自信昂扬、奋发进取的积极的“入世”精神。

(二)拟题点击时事,鲜活灵动

考生在标题中点击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时事,彰显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和对时事的敏感度、认知度。如:

①《百年五四,精神永存——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有感》(2019·全国Ⅱ卷)

②《只问使命,无问西东——2035年的一份成人礼》(2018·全国Ⅰ卷)

标题①的拟题灵感来源于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活动,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标题②的拟题灵感来自某国产电影,这部影片奏响了“青春注定历经磨难,青春必然风雨兼程”的热血乐章,勃发的是“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的筑梦豪情。

(三)发挥联想想象,见解独到

考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打破成见、定论,在标题中焕发出独到的见解、新论,彰显其辩证、发展的眼光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如:

①《适当借鉴化用,随境创新制胜》(2022·全国甲卷)

②《难为之而为之,不可为而为之》(2020·上海卷)

③《倘若世上没有千里马》(2020·全国 Ⅰ 卷)

标题①“适当借鉴化用,随境创新制胜”引入辩证思维,没有将问题绝对化,能够正确地看待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标题②是考生所发之新论,作者独辟蹊径,逆向思维,提出“于无力处用力,在无为处有为”的看法,号召大家“自强不息,与时偕行,在难为之中而为之,在不可为之中而为之”,角度不可谓不新。

标题③的新论源自“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反其道而独创,提出“倘若世上没有千里马”的想法,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三、“溢彩流光”标题“五法”

新奇类标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考生将长期积淀的文学素养幻化为标题中一抹极具文采的云霞,妙手偶得,溢彩流光,让阅卷者拍案叫绝。

(一)留意押韵合辙,意味深长

此类标题句式整齐,尾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得词句结构之美,更得汉字音韵之美。如:

①《华夏扬帆万里浪,跨越不止创辉煌》(2022·新课标全国乙卷)

②《即便身如苔花,亦要绽放芳华》(2020·北京卷)

③《疫情,新的距离;网课,心的联系》(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

标题①上下句的尾字“浪”“煌”押韵,读来意深韵长;标题②上下句的尾字“花”“华”和标题③上下句的尾字“离”“系”均押韵,读来铿锵有力。

(二)连缀意象场景,营造意境

拟题时,把几个词语或短语连缀起来,把几个意象组合起来,把几个场景叠加起来,把几个情境剪辑起来,把几幅画面拼凑起来,营造一种与材料意旨、文章中心、话题内涵相关或相符的意境,使阅卷老师从文章题目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

如高考优秀作文题目《新世纪·新梦想·新中国》用三个短语,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由一个“新”字展示出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心情,不仅使文章清晰分明,更显示出作品昂扬的精神和活力。又如高考优秀作文题目《学·读·行》用三个动词,概括了提升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层层深入,言简意丰。再如高考优秀作文题目《柔·刚·和谐的自我》采用了三个并列短语,高度概括了材料,使文章契合题意;同时,这三个短语又统领全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学会集句集思,新意妙出

此类标题看似集词、集句,实则集思、集智,出于原句而不拘于原句,既得原句之妙,又融新意之胜。如:

①《共同进退,方得始终》(2020·全国Ⅱ卷)

②《少年当日出扶桑》(2020·全国Ⅲ卷)

③《上善若水,烟雨平生——写给2035年的你》(2018·全国Ⅰ卷)

标题①从名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集句而来;标题②从诗句“云生蓬莱岛,日出扶桑枝”中集词而来;标题③上句集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下句集于“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集词、集句不着斧痕,浑然天成。

(四)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如果将这些“魔水”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的拟题上,便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对偶、呼告等修辞手法,可以使题目新鲜活泼,言简意丰,生动形象,引人注目,取得较好的写作效果。如:

①《立时代潮头,做创新一代》(2022·全国课标乙卷)

②《速度传递真情,真情传递力量——一位快递员的心声》(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

③《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2018·浙江卷)

标题①以“潮头”这个形象的比喻,表现青年勇敢无畏的气魄,与“创新”结合,共同表达主题;标题②运用顶真手法揭示真情的重要意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标题③以“舞蹈”喻成长、发展,典雅而生动形象,富有诗的意境和韵味。

(五)化用诗文名句,含蓄典雅

诗文名句内涵丰富,音韵和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合理借用或化用诗文名句,能使标题整齐划一,音律和谐,同时增加标题的文化含量。因此合理借用或化用诗文名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如: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2·全国课标乙卷)

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2020·全国Ⅱ卷)

③《人定兮胜天》(2020·上海卷)

④《蚍蜉与大树》(2020·上海卷)

⑤《虽不能及,心向往之》(2020·浙江卷)

⑥《“镜”之所向,心之所生》(2020·全国 Ⅲ 卷)

此类“引用”源于与作文题目要求在意蕴上的契合,标题①和标题②成为考生在拟写高考作文题目引用较多的诗文。言其“出神入化”,是因为广大考生在拟题时不仅能够直接引用,如标题①和标题②,还能够别出心裁地化用,如标题③、标题④、标题⑤和标题⑥。

其中,标题③中的“人定兮胜天”从成语“人定胜天”化用而来,增添一“兮”字,尽得风流;标题④从韩愈的诗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化用而来;标题⑤从司马迁的名句“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化用而来,旧瓶装新酒,境界全出;标题⑥借用佛家语,将抽象的主题表达得通俗而含蓄,新颖别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扮靓标题 先声夺人——高考作文拟题妙法四则
部编版高中语文导写训练——高考作文 拟题法
有一种高考作文,叫败在标题上!
作文拟题的方法——拙中见巧法
让你的作文会唱歌
议论文写作如何运用古诗文,方法示例这都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