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末大乱斗:各路枭雄逐鹿中原,只有朱元璋笑到了最后
userphoto

2022.12.08 湖南

关注

1351年四月,为了平息黄河水患,元顺帝采纳宰相脱脱的建议,任命工部尚书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同时征调十七万军民,开展治理黄河工程。

朝廷治理水患,这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由于元顺帝事先没有募集治河所需的准备金。后来为了弥补资金缺口,脱脱在治河期间大肆印发纸钞,造成了可怕的通货膨胀。

因此,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朝廷治理水患而变好,反而是越来越糟糕了。

同年五月,利用老百姓对元廷的不满情绪,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颍州颍上县的白鹿庄聚集了三千多民众,杀黑牛白马,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筹划起义。

但正当起义即将举之时,不料这件事被泄密,元廷出兵镇压,韩山童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得知韩山童牺牲的消息,刘福通果断举行起义,率领三千多义军攻占颍州。

由于当时参与起义的民众,人人头裹红巾,因而这支义军便被称为红巾军。

红巾军攻占颍州后,消息瞬间传开。

当时的中原,由于朝廷腐败,老百姓早已经活不下去了。

因而,红巾军的起义就犹如平地春雷,震撼了中原大地。

同年的七月和八月,徐寿辉和芝麻李先后在湖北蕲春和安徽萧县举兵起义。

徐寿辉和芝麻李起义后,也打出红巾军旗号,这两路义军发展的极为迅猛,很快便各自拥兵十多万。

1352年正月,安徽定远富豪郭子兴与农民孙德崖等人起兵,攻占安徽凤阳。

相比于兵强马壮的刘福通、徐寿辉和芝麻李,郭子兴与孙德崖的势力就相对弱小一些了,并不是红巾军的主力。

不久后,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邀请,前往濠州投奔郭子兴。

由于朱元璋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所以入伍之后,他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不仅便被任命为亲兵九夫长,并且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

各地红巾军的起义,极大的动摇了元王朝在中原的统治。

1353年正月,见反元已成为主流,盐贩子张士诚与弟弟张士德、张士信率盐丁起义,攻陷兴化、高邮,割据一方。

面对各地兴起的反元义军,元顺帝惊恐不安,急令脱脱率军南下,剿灭义军。

1352年九月,在元军的打击下,芝麻李兵败被杀。

随后,芝麻李的余部由赵均用、彭大等人接管,南下濠州,躲避元军锋芒。

次年十二月,元廷调集几省军队,对徐寿辉展开重点打击。

徐寿辉不敌,其部分别逃遁至湖北黄梅挪步园一带和湖北仙桃的滨湖地区坚持战斗。

1354年九月,元军在脱脱率领下,将高邮团团围住。

张士诚见情况不妙,派人出城请降。但脱脱不接受他的投降。

此时的脱脱,冷血残酷,铁定了心的要借张士诚人头,在江南杀鸡儆猴。

面对前线不断传回的捷报,元顺帝志得意满,自认为万事大吉,不再关心朝政,又开始了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在前线四处灭火的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被元顺帝的一纸诏书解除职务、发配吐蕃,后在发配途中遭奸臣暗害。

脱脱死后,围攻张士诚的百万大军群龙无首。张士诚乘机反攻,击溃了元军。

张士诚在东边大闹,使得元廷不得不从长江中游抽调兵力。

由此,徐寿辉的压力锐减,红巾军在湖北、江西再次发展壮大。

1355年二月,刘福通经过多方探寻,最后在砀山夹河找到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

韩山童是北方白莲教的领袖,他死后,其教主之位自然就传给了韩林儿。

得知教主被找到,北方白莲教众人心大振。

趁此机会,刘福通于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建国号为宋,定年号龙凤。历史上的韩宋政权由此建立。

一年后,为了打垮元王朝,刘福通策划“龙凤北伐”,北方红巾军分为东、中、西三路,兵锋直指大都。

1356年九月,李武、崔德率西路红巾军率先出发,攻破潼关,进而围攻长安。

次年的六月,关先生、破头潘率中路军从山东曹州出发,越过太行山,攻陷山西多地。

同一个月,刘福通又派出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将领率军西进,增援西路军。

十一月,刘福通任命毛贵军为东路红巾军统帅,出师北伐。

毛贵率部出征后,从连云港入海,走海路绕开了元军防线,进至胶东半岛。

随后的几个月,毛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杀四方,攻陷了大半个山东。

就在三路大军攻城拔寨的同时,刘福通也没闲着。他率本部人马北上,攻克开封。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自从靖康之变后,开封已沦陷230年,如今克服,政治意义重大。

不久后,刘福通把韩林儿从安丰(安徽寿县)接到开封,并将开封定为韩宋政权的首都。

消息传开后,元廷上下大惊,元顺帝紧急下诏,鼓励地方豪强兴办团练,起兵勤王。

此时的元朝,像极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清朝。

朝廷的官军战斗力羸弱,不堪一击。元顺帝要想继续维护统治,只能依靠地方豪强武装。

在元顺帝的征召之下,不久后,一大批拥元军阀迅速崛起。

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有元末第一名将之称的察罕帖木儿。

1358年初,察罕帖木儿会同李思齐、张良弼等友军于凤翔城下重创西路红巾军,打得西路军伏尸百余里,被斩首数万级,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奉刘福通命令去增援西路军的李喜喜、白不信等部也被击败。

这些人想撤回河南也,但走投无路,便只好流窜到了四川,自称为青巾军,脱离了刘福通的指挥。

打败了西路军,察罕帖木儿又前往山西,会同关保等友军会剿中路军。

同年十月,在元军的打击下,中路军无法在山西立足,被迫进军塞外。

不过,当中路军被迫流亡塞外后,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

由于元廷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此时塞外的蒙古人早已忘了骑射功夫。

面对这帮战斗力严重退化的战五渣,中路红巾军如同饿狼扑羊,在塞外大杀四方。

他们先是攻陷了元朝在塞外的政治中心上都城,并将上都摧毁。

随后又一路向东,如入无人之境,杀到辽东和朝鲜半岛,直到1363年才覆灭。

当然,关内和塞外是两个战场。

对于红巾军而言,显然关内才是主战场。

1359年,察罕帖木儿移军虎牢关,分兵多路包围开封。

这一年的五月,刘福通与察罕在开封附近大战,刘福通被打得惨败,元气大伤。

随后,察罕指挥各路元军环绕着开封城修筑营垒,把开封围得水泄不通。

而就在刘福通陷入绝境之时,东路军领导人毛贵被杀,山东境内的红巾军陷入内乱,自相残杀。

毛贵原本是赵均用的部将。

赵均用这个人,是元末出了名的小丑。

芝麻李死后,他遭到元军追杀,无处可去,是濠州的郭子兴和孙德崖收留了他。

正常价值观的人,别人收留了你,你应该感恩戴德。

但赵均用是个小人。

他进了濠州城后,反客为主,仗着兵强马壮,反倒把郭子兴、孙德崖给挤兑到一边去了。

孙德崖见赵均用势大,便转身投靠于他,然后两人一起合谋对付郭子兴,试图将其杀害。

关键时刻,多亏朱元璋临阵不乱,率兵救回了郭子兴,否则郭子兴就得提前入土为安了。

1354年,朱元璋主动从濠州出走,带着二十四个铁杆兄弟自立山头。其实并非是郭子兴容不下他,而是赵均用等人太过于无耻,朱元璋觉得自己跟这群混账没法子共事。

离开了濠州后,朱元璋可谓是龙归大海,一发不可收拾。

1356年,趁张士诚与江南元军厮杀之际,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攻下南京。

随后几年,通过不断扩张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朱元璋渐渐在江南站稳脚跟,成为拥兵二十万的大军阀。

与朱元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濠州这边。

挤走了郭子兴后,赵均用鸠占鹊巢。但他不善经营,坐吃山空,很快便吃光了濠州的粮食。

见濠州已无法立足,赵均用移驾他去,又开始祸害淮安。

后来,赵均用在淮安也坐吃山空,待不下去了,便跑去山东投奔毛贵。

老上司前来投奔,毛贵当然要接纳。

结果,赵均用本性难移,设计将毛贵杀害,试图再次鸠占鹊巢。

不过,赵均用的好运气这次用完了。

得知毛贵被杀,他的部将续继祖为其报仇,手刃了赵均用。

赵均用死后,其残部与毛贵余部在山东自相残杀。

赵均用这帮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反抗元军,他们的贡献很小。坑自己人,他们的“贡献”很大。

见山东红巾军内斗不断,不可能驰援开封,察罕帖木儿加紧了对开封的攻势。

1359年八月,在元军一轮又一轮的攻势之下,开封沦陷,城内数万红巾军家属和五千多名官员被俘虏,仅刘福通与数百骑护送韩林儿突出重围,逃到了安丰。

开封得而复失,这极大的打击了红巾军的士气,北方的抗元斗争也再次陷入低谷。

但是,就在察罕帖木儿准备一锤定音时,元廷内部也爆发了内战。

当时的关内元军,大体分为两大武装集团。

其一由察罕帖木儿统领,其二由答失八都鲁统领。

察罕帖木儿与答失八都鲁,属于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关系。

两人谁都瞧不起对方。

答失八都鲁是蒙古人,自视血统高贵,瞧不起色目人出身的察罕帖木儿。

察罕帖木儿凭本事晋升,对答失八都鲁这种靠投胎而身居高位的世家子弟也是不屑一顾。

由于矛盾太大,因而在攻下开封后,两人也随即展开内战。

1360年初,大战爆发,答失八都鲁打不过察罕帖木儿,屡战屡败,最后气死了。

答失八都鲁死后,其子孛罗帖木儿接管兵权。他率军进驻大同,继续与察罕帖木儿内战。

到了1361年正月,元顺帝见内战旷日持久,总这样也不是个事,便派人调解。

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见皇帝都发话了,也不好继续再斗,便各自罢兵。

不过,双方结怨已经很深,和解只是暂时的。

元廷的内斗,本来是红巾军乘机壮大的好机会。但此时的山东红巾军,内斗不仅没有停止,反而还升级了。

这一次,内讧的主角变成了田丰和王士诚。

田、王二人,虽然都是红巾军,但他们的出身不同。

田丰原本是元朝的义兵万户。

所谓义兵,就是地方豪强自行组建,效忠元朝的地方团练。

1357年,田丰见元朝腐朽,红巾军势大,便率部起义,参加了义军。

王士诚原本是刘福通的部将,中路军北伐时,他率部跟随关先生出征。

中路军经营山西失败后,他没有随大部队进军塞外,而是跑到了山东。

1360年五月,见刘福通龟缩于安丰,山东又群龙无首,田丰和王士诚便先后自立为王,一个自称花马王,一个自称扫地王。

他们都想吞并对方,因此大打出手。

山东红巾军各部互相攻伐了近两年之久,这给了元军乘虚而入的机会。

1361年六月,察罕帖木儿率义子王保保等人,指挥十余万大军,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着山东发起了进攻。

七月,在元军的武力威慑下,田丰和王士诚相继投降。

到了1362年六月,元军基本控制了山东,红巾军在山东仅剩益都(山东青州)和莒州(山东莒县)两个据点。

如果益都和莒州失守,整个淮河以北就将完全沦陷。

此后,察罕帖木儿如果率兵南下,向江南发起进攻。南方的抗元义军很难抵御。

因为此时的江南,各路义军因为信仰不同,出身不同,也在内耗。

元末的抗元武装,大体分为三派。

一是北方红巾军,以前面提到的刘福通、芝麻李、赵均用、毛贵、郭子兴、朱元璋为代表。

二是南方红巾军,以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为代表。

三是非红巾军系统,以盐帮头目张士诚、海盗头子方国珍等人为代表。

盐帮与红巾军本来就不是一路人,双方自然有矛盾。

南、北红巾军虽然都是红巾军,但信仰不同。

南方红巾军信仰佛教,主张“弥勒降生”,以弥勒佛的名义号召大家起义。

北方红巾军信仰祆教(即拜火教),主张“明王转世”,以明王的名义号召老百姓反元。

一边信佛家,一边信祆教,信仰天差地别,南北红巾军自然也合不来。

而合不来的结果,就是分别代表了南北红巾军和盐帮的陈友谅、朱元璋和张士诚,陷入了没日没夜的混战。

面对三足鼎立的江南形势,察罕帖木儿优势明显。

一旦他拿下山东,再灭掉刘福通,然后率部饮马长江,无论是陈友谅、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都会非常难受。

然而,就在形势对元朝一片大好之际,重大变故又发生了。

1362年六月底,因不满察罕帖木儿的霸道作风,田丰与王士诚密谋,将察罕帖木儿刺杀。

得知察罕帖木儿遇害,王保保悲愤不已,率军攻克益都、莒州,随后又俘虏了田丰和王士诚。将两人剖腹挖心,祭奠自己的义父。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于大势无补了。

前面说了,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有矛盾,只是元顺帝出面调解,双方才罢兵休战。

现如今,察罕帖木儿死了,孛罗帖木儿便不再理会元顺帝,准备挑柿子捡软的捏,发兵攻打王保保。

王保保也是行伍出身,他不可能甘于受孛罗帖木儿的欺凌。

随即,他也调集兵马迎战。

而就在孛罗帖木儿与王保保调兵遣将的同时,元朝中央又爆发了权力斗争。

元顺帝的皇后奇氏与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结盟,企图逼迫元顺帝禅位。

元顺帝见老婆、儿子要逼宫,旋即给孛罗帖木儿下诏,让其拥护自己。

奇皇后和爱猷识理答腊也不是善类。他们见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便拉拢王保保。

就这样,元朝高层和元军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孛罗帖木儿为首,割据河北、山西北部,被称为“帝党”,拥护元顺帝。

一派以王保保为首,割据河南、山西南部,被称为“后党”,拥护奇皇后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

1363年六月,孛罗帖木儿和王保保的内战全面开打。

这场大战,打了整整两年。直到1365年七月才结束。

元廷突然开始打内战,这让南方的抗元义军松了一口气。

既然元军暂时不会南下,那就拔剑吧,看看谁才是江南的老大。

1363年四月,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向朱元璋发动猛攻。

在此之前,陈友谅与朱元璋有过一次大战。

那是在1360年,陈友谅除掉徐寿辉后,派兵攻占了太平、采石。

为了解决朱元璋,陈友谅派人联络张士诚,希望能与张士诚东西夹击南京,平分朱元璋的领地。

南京方面得知消息后,人心惶惶。朱元璋为稳定人心,只好召集众将开会,商量对策。

在会议上,很多人认为陈友谅拥兵百万,气势汹汹,很难打。而张士诚的实力稍逊,相对容易打。

于是,大部分人的意见便是先攻打张士诚,回头再迎战陈友谅。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换一般人,此时肯定是迎合多数人的意见,先揍张士诚,挑柿子捡软的捏。

但朱元璋在此时却展现出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

他与刘伯温的意见相同,在做决策时,力排众议地说道: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器小者无远见,志骄者好生事。如果我们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会坐视不理。而如果我们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则很可能乘虚而入,发兵攻打我们。到时候我们两线作战,情况就危险了!

基于此,朱元璋力排众议,确定了先打陈友谅,然后回头再揍张士诚的战略。

事后发展,果然如朱元璋和刘伯温预料。

当陈友谅发兵攻打南京时,张士诚坐山观虎斗,一直按兵不动。

见张士诚按兵不动,朱元璋调集主力,专心对付陈友谅。

1360年六月二十三日早晨,朱元璋在应天郊外的江东桥设下埋伏,重创了陈友谅的水军。

此役,陈军被斩杀近两万,被俘约七千,同时折损了一百艘大船和数百条小船。而朱元璋几乎没什么损失。

战后,陈友谅败逃至九江,朱元璋乘胜追击,收复太平,并攻陷信州、安庆。

1361年八月,趁着陈友谅的部队人心不稳,朱元璋再次出击,攻打九江。

陈友谅无力抵抗,只好败退回南昌。

打跑了陈友谅后,朱元璋顺势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屡战屡败,陈友谅怒了,他在武昌进行总动员,决定集两湖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朱元璋玩命。

而就在此时,之前一直按兵不动的张士诚也开始行动,派兵围攻刘福通和韩林儿所在的安丰。

得知安丰被围困,朱元璋拿不定主意,便再次召集众人商议。

在会议上,刘伯温反对救援安丰。他的理由很充分。

一方面,救援安丰无论成败,都会分散兵力,这不利于与陈友谅的决战。

另一方面,救出了韩林儿,将来也不好安置。

虽然论实力,朱元璋现在已经是自成一派,不需要再打韩宋政权的旗号了。

但是按法理,韩林儿依旧是朱元璋的主君。

现在韩林儿被张士诚围攻,死了正好。如果救出来,将来朱元璋即位,还是要干掉他,要背上弑主的骂名,这太不划算了。

刘伯温说的有理有据,但朱元璋有自己的盘算,没有采纳其言,还是亲自带着人马驰援安丰,救出了韩林儿。(刘福通的下落有两种说法,一是也被救出,二是死在了安丰)

陈友谅那边,得知朱元璋分兵后,大喜过望,随即发动亲征,决定先拿下九江、南昌,然后与朱元璋决战。

当得到陈友谅出兵的消息后,朱元璋非常被动。他此时被张士诚缠住了,一时之间难以回身迎战陈友谅。

不过,就在危难关头,南昌守将朱文正立功了。

当时的南昌,只有两万守军。但就是指挥着这么点人,朱文正与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愣是硬钢了85天。

在这80多天里,朱元璋从东线抽身,做好了与陈友谅决战的准备。

1363年七月二十日,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与陈友谅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

次日,双方展开激战。

陈友谅仗着自己战船高大的优势,将水师联结布阵,展开数十里,气势夺人。

朱元璋的战船吨位不如陈友谅,知道不能硬钢,便命令徐达利用小船好调头的优势,对陈军发动突袭。

徐达不愧为猛将,开战之后,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一千余人,缴获巨舰一艘。

陈友谅见前锋部队受挫,也派出麾下第一猛将张定边出战。

张定边也是狠人,勇猛不亚于徐达。出战后,他带着三艘战舰直接冲向朱元璋的旗舰!负责保护朱元璋的水军根本拦不住。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朱元璋的旗舰还突然搁浅了,想跑都跑不了。

万幸在关键时刻,常遇春临危不乱,于百米之外一箭射中张定边。

张定边中箭后,没死,但因为负伤,也无力指挥战斗了,只得下令撤退。

第一天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双方互有损失,都没占到便宜。

到了第二天,陈友谅认为自己的战船高大,非朱元璋的小渔船可比,只是缺乏协同指挥才未能一战击败朱元璋。

于是,陈友谅便下令将船只用铁索连在了一起。

看到陈友谅铁锁连船,郭英向朱元璋建议:敌人的船只太大,我们无法打败他们,只能用火攻!

历史上的水战,很多人都曾经用过铁索连船的战术,比如南宋的张世杰。

而破解铁锁连船之法,历史上也早已有之,就是用火攻。

朱元璋认为火攻可行,便立即传令下去,组织敢死队,用七条装载火药的小船冲击陈友谅的舰队。

但是,就在准备工作完成后,敢死队却传回一条不利的消息——风向不对,火攻难以奏效。

朱元璋是人中龙凤,但他再有本事,也没法命令老天爷刮什么风。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命令部队死守,顶住陈友谅的进攻,静待风向转变。

到了当天下午三点,朱元璋的水军死伤惨重。

可是,就在部队即将要顶不住之际,东北风竟然来了。

时不我待,立即进攻!

七条早已准备的小船在点火后,靠近陈友谅的舰队,并接助风势,顿时让陈友谅的舰队陷入一片火海。

见陈军大乱,朱元璋趁势发动进攻,一时间,杀声震天,陈军猝不及防,死伤大半。鄱阳湖面上漂满了陈军士兵的尸体。

经此一败,陈友谅元气大伤,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七月二十七日,朱元璋判断陈友谅可能会撤退,便下令移军至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九江上游,将陈友谅堵在了鄱阳湖内。

而此时鄱阳湖的两岸,都是朱元璋的势力范围。

事已至此,陈友谅兵败只是时间问题。

八月二十六日,被围了一个多月的陈军吃尽粮草,计穷力竭,随时都会兵变。

陈友谅无奈,只好下令强行突围。

朱元璋早就等着陈友谅突围,因而当陈军行至湖口后,朱元璋的部队马上行动,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

这个时候,如果陈友谅运气好,于乱军之中突围出去,他与朱元璋的战争估计还得打几年。

但是,陈友谅气数已尽。他在突围期间中箭而死。

得知陈友谅的死讯后,其部瞬间溃败,五万余人向朱元璋投降。

只有张定边拼死冲杀,带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突出了合围,并回到了武昌。

至此,历时三十多天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完胜、陈友谅完败而告终。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也为后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提供了素材。

1364年二月,朱元璋趁热打铁,亲自率军攻打武昌,陈理无力抵抗,顺势投降。

吞并了两湖,朱元璋见元廷还在内战,便转身对付张士诚。

在开战之前,百官上奏,推举为朱元璋为吴王。

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有称王的底气,便也不再遵循“缓称王”宗旨,大大方方建百官司属,以“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由于张士诚在前一年也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便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1365年十月,朱元璋正式向张士诚宣战,徐达率军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等州县,将张士诚的势力赶出了江北地区。

此时,元廷的内战也结束了。

孛罗帖木儿打不过王保保,元顺帝见情况不妙,立即反水,派人将孛罗帖木儿刺死,并将其首级送给王保保。

后来,元顺帝又派人将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召回,诏命太子总制天下兵马,整合各方势力。

太子掌权后,任命王保保为中书左丞相,封河南王,总管天下兵马,对南方的朱元璋和张士诚开战。

王保保之前就是后党,一向支持奇皇后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

见太子对自己委以重任,他便在河南设立大本营,对各路拥元军阀发号施令,预备征伐南方。

可是,王保保的命令下达后,以李思齐为代表的地方大佬却不买账。

李思齐生于1323年,他比察罕帖木儿还大五岁。

察罕帖木儿活着时,李思齐尚且倚老卖老。现在作为晚辈的王保保竟然对他指手画脚,他自然有抵触心理。

王保保见李思齐公然无视自己的命令,勃然大怒,当即便发兵征讨。

李思齐不甘示弱,与张良弼等军阀联合,进兵至潼关,与王保保相持一年多,大战百余次。

元廷的再次内战,让朱元璋渔翁得利。

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

同年十一月,驻守杭州、湖州等地的张士诚部先后向朱元璋投降。

此时的张士诚,地盘仅限平江(苏州)一隅之地。

十一月二十五日,平江之战打响。

朱元璋派出徐达、常遇春、郭兴,汤和,王弼,张温,康茂,耿秉文等将领,将平江围得水泄不通。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到南京,但韩林儿的船只行至瓜步时,突然沉没了,韩林儿当场淹死。

关于韩林儿之死,目前普遍认为朱元璋为幕后黑手。但是这种说法缺乏实质性证据,只能说朱元璋的嫌疑最大。

韩林儿死后,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吴元年”。

不过,这个“吴元年”朱元璋也没用多久。

因为几个月后,明朝建立,朱元璋又改用了“洪武”年号。

1367年九月初八,平江被攻陷,张士诚兵败被俘,后来自缢而死。

同一个月,见朱元璋一统江南,元顺帝心急如焚,命令王保保尽快南征。

但王保保此时已经与李思齐杀红了眼,不仅不服从调遣,而且还杀了元顺帝派来给他做“思想工作”的钦差大臣。

由于王保保的行为实在是过分,他的部将貘高、关保公开宣布与其断绝关系。

王保保见自己众叛亲离,索性破罐子破摔,带着人马跑到山西,割据一方,表示不再效忠元廷,做起了土皇帝。

十月中旬,朱元璋认为北伐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召集文武百官开会,征求大家意见。

在会议上,有人反对立即北伐。

反对者认为,冬天北伐,有悖常理。

一方面,南方军士恐难以适应北方的寒冬天气。

另一方面,北方河流在冬季会结冰,这不利于南方的水军发挥自身优势。

另外,之前围困平江,将士们非常辛苦,现在需要休整。

面对众人的质疑,朱元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首先,腊月寒冬进行北伐,确实有违常识。但如果连我们都认为要到开春了才能北伐,那么敌人也肯定会这么想。如此一来,我们趁机北上,必能打元廷一个措手不及!

其二,当下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这正是机遇。如果再拖上半年,万一元顺帝与王保保和解了呢?这是说不好的事。一旦元廷内部达成和解,将来北伐的难度必然会加大。

至于休整的问题,将士们确实辛苦。但大家十余年来东征西讨,与群雄逐鹿,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乘胜席卷北方,一统天下的机遇。这正是上天的恩赐,怎能因为休整就错失良机呢?

朱元璋说的在理,众人的质疑之声也渐熄渐止。

确定了北伐时间,接下来就是确定北伐的战略。

常遇春首先发言,他认为:“今南方已定,我国家兵力强盛有余,足以直捣元都,以我百战百胜之师,挺长戈进击胡元怠忽安逸之卒,直如附身拾芥,易如反掌也。元都既克,即成就破竹之势,我军乘胜长驱四方,皆可建瓴而下,如同屋脊暴流,直泻瓦沟矣!”

理论上讲,常遇春的观点不无道理。

既然元廷内讧,那么北伐就应该直击元大都。

擒贼先擒王是兵法要诀,如果能拿下大都,活捉元顺帝,令元朝群龙无首擒贼先擒王。各地元军必定胆寒,到时候只需分兵扫荡,天下可定矣。

不过,朱元璋否决了常遇春的方案。

朱元璋认为,元大都城防坚固,悬师深入,肯定不可能轻易拿下。如果大军不幸顿兵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而各路元军援兵又杀过来,到时候北伐军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会陷入被动之中。

常遇春的方案,类似后来的太平军北伐。都是试图直取北京。

虽然太平军前期势如破竹,但随着清廷调兵遣将,拼命阻截,北伐军很快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遇。

朱元璋不是杨秀清,如此赌博之举,他做不出来。

否决了常遇春的方案,朱元璋随即提出自己的方案:“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的方案,比常遇春的更稳妥,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大军北上后,先取山东,然后转向西面,拿下河洛,做出要攻打关中的架势。

关中的李思齐等人与元顺帝和王保保都有矛盾。北伐军威慑关中,李思齐等人必然不敢轻举妄动,王保保也不可能出兵支援。

待元军不知所措,疑惑之际,北伐军再出其不意,渡过黄河,拿下大都。这样一来,拥元诸将没了盼头,势穷望绝。之后的战役打起来,必然就相对容易许多。

朱元璋毕竟是最高决策者,加之他的观点也很有道理。

于是,北伐的行动方案便由此确定。

十月二十一日,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被任命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军出发后,朱元璋又任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

大军南征北伐的同时,朱元璋还发布了宋濂撰写的《谕中原檄》。

在檄文中,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的北伐檄文,虽然开宗明义,开篇就提到了民族矛盾。

但是朱元璋真正想强调的,是大元帝国气数已尽,现在到了改天换日的时候。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完成了身份转变,由被统治阶级彻底转化成了统治阶级。

他希望大家反抗元朝,但不希望夸大阶级矛盾,也不希望夸大民族矛盾。他真正想表达的、想构建的,是一个民族平等,各阶级、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新社会。

忙完了这一切,文武百官一致推举朱元璋称帝。

这一次,朱元璋也没有拒绝。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洪武,大明王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早年的朱元璋,其实只是希望每天都能吃上饱饭。如果有条件,还希望能娶个老婆。

然而,残酷的社会迫使朱元璋不得不造反,后来又不得不挺身而出,带领一帮兄弟征战四方。

历经十六载的征战,当年的放牛娃,如今却坐在了皇帝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给自己拜贺的文武百官,朱元璋的心中百感交集。

这种爽文一般的剧情,若是落到一般人身上,或许早就心态飘飘然了。

但朱元璋不是一般人,他时刻都保持着清醒头脑。

当下,徐达、常遇春正率军北伐。虽然明军北上后,攻取了不少州县,但明军一直未与元军精锐交手。

而此时的元廷,虽然混乱,但王保保、李思齐这些人,都是历经百战的老将。

这些人,真的好对付吗?真的会按照自己的战略规划,被徐达前者鼻子走吗?

朱元璋心里没底。他知道,未来还有更大的困难考验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北伐少有成功,徐达为何能以25万兵力灭掉强大的元朝?
中国历史年表(26-2)14世纪中20年
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明朝那些事之,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将
朱元璋:没有战术支撑,再伟大的战略都是空谈
元末拥兵割据的大咖中朱元璋排第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