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泪痕春雨漫评隋唐(三十二) 千秋功过大运河
userphoto

2022.12.08 湖南

关注
军事行动开始后,后勤问题是,常常是制约军事的最大瓶颈。
后勤对军事的制约有多大?沈括曾有一个经典的分析。

一个人通常只能背六斗粮食长途跋涉,而一个人一天需要吃2升粮食。
这样说来,如果用人背的方式保障后勤,一个士兵打仗,专门让一个民夫保障他的后勤。最远也就能走15天的路,就会把准备的粮食都吃光。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后勤全靠大后方供给,一个民夫保障一个士兵的后勤;最大的作战半径,也就是7.5天的路程范围内;因为回的路上还得吃饭。
就算作战的士兵,也背一些粮食;它最大的作战半径,也就是9天的路程范围。

沈括又说,马骡可以驮15斗东西;驴可以驮10斗东西。
但是,马骡驴也需要大量的进食时间,还得消耗大量的草料。所以用马骡驴运输,未必就比人背更经济。

两个民夫保障一个士兵的后勤,自然会更好了些。
但是,多一个民夫参与军事行动,就等于又多出一个人每天消耗2升粮食。所以它并不会让军队的行动半径扩大多少。
三个民夫保障一个士兵的后勤,自然会更好一些。但是,每多一个民夫,就意味着又多出一个每天消耗2升粮食的人;所以它的作战半径,依然不会扩大多少。


许多人在分析古代战争时,经常引用沈括这段话。
但是,用沈括这段话分析古代战争,显然会把后勤问题无限夸大。因为沈括分析的战争,显然是在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进行。
第一、那里没有合适车辆行走的陆路,更没有合适船行走的水路;所以只能人背、驴马驮运。所以他就没有考虑有车船运输的情况。
第二、战争经过的地区,都是广阔的无人地区。所以,他们没有考虑就地补给的情况。

从这层意义上,通常的后勤补给,并没有这样艰难。

第一、通常战争进行的地方,都是适合车船通过过的地方。
而且大规模的战争,通常不敢、不会远离这种地方。因为远离这种地方作战,后勤保障就会难得无法想象。
而车船可以运输重量,显然比人背扛、驴马驮运,要大的多了。关键是,按比例的消耗也小的多。

第二,军队行经的地方,通常都是经济富裕的地方;部队的后勤可以沿途通过购买、掠夺实现。
大规模的战争,通常都不会、也不敢远离这种地方。因为远离这种地方,就算有车船运输,难度也会非常大。


我无意说,沈括分析的战争情形不会发生,但它显然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战争。
从沈括这段话中,我们大约可以知道,一个中央政府想管理广阔的地区,必须得加强交通建设。否则,帝国政府难以控制的范围,那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地方稍远一点,帝国政府的军事力量就无法有效覆盖了。

在工业时代之前,水运是一种最优越、最便捷的一种交通方式。
但是水运常常受制于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河流,普遍都是东西走向;而且天然的河流,通常也不会成为巨大的网络。
说得具体点,你顺着黄河、长江一线从东向西走,自然可以利用水运;但是远离这些河流,水运就无法进行了;而且你想从长江进入黄河,也是无法实现的。

想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从理论上非常简单,那就是挖建人工运河。
这样一来,众多东西走向的河流,就被连接起来;这样一来,任何一个地区的货物,都可以通过水运到达指定地点。
水运实现了网络化,军事行动的后勤瓶颈,就比较容易克服了。
这样一来,军队的作战半径,就可以扩大许多倍。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对广阔地区、边远地区的控制力,才能充分实现。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人工运河的修建,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项目。

中国有七大水系。
抛开东北的松花江水系、岭南的珠江水系。由北向南一共有五条大河,分别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海河位于现在的北京、天津一线;钱塘江位于现在杭州一线。
只要把这几条河流贯穿起来,那中国普遍地区的货物运输,就都可以通过水运实现了。
最简单而言,四川有一批货物想运到河北,那它顺长江到达杭州,从杭州沿运河北上可以进入海河;就可以了。
当然了,浙江有一批货物想运到陕西,他可以从运河进入黄河,然后沿黄河西上;如果想更方便一些,还可以沿着相关的人工运河西进。

从理论上,建立一个水运的网络,并没有任何难度,只要修建足够的人工运河就可以了。
所以在隋朝开国之前,这几大水系,早就被人工运河大致贯穿起来了。

春秋时代;吴王夫差主持挖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这就是著名的邗沟。
战国时代,魏惠王主持挖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这就是著名的鸿沟。
三国时代,曹操的主持下,挖了平虏渠、泉州渠、白沟、利漕渠。这样海河与黄河也挖通了。
秦始皇、孙权、梁武帝都曾主持过江南地区的运河挖掘,在这种背景下,江南水系与长江水系也挖通了。

当然了,这只是一些标志性的运河工程,所以很容易就可以从史书上找到记录。
更多的相关工程,却只能在一些更专业的的历史资料中寻找了,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小河(这五大水系的支流),某年某月在某人的主持下挖通了,史书通常不会记录的;但水运的网络正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而且后来系统化的、规模化的运河工程,也是在在此基础上修建的。

总的来说,在隋炀帝上位时,中国水运网络已基本完成。
要知道,在过去的上千年历史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一直也没有闲着。

因为类似的原因,大运河有一段叫通济渠,这段运河长两千里。大业元年3月开始正式施工,同年10月就完工了。
这种工程量、工程效率,就是修复、拓宽、连接一下前人早已修建好的运河,也是惊人的。
如果真的用半年时间,修建这样一段人工运河,不要说以人力畜力为主的小农社会了,就是以机械为主的现代社会,也够人们吹了又吹的!至少,在21世纪,有几个国家,敢说自己能在半年时间内,完成这种工程呢?

在隋炀帝时代,把运河网络系统化,大约包括两个意思。

第一、把整个运河系统的各种瓶颈解决掉。
因为以前的运河修建,不是全面规划的。所以许多地方,因为各种原因,绕的弯有点大,或是挖的不够深、不够宽,甚至是某个关键的节点没有挖通,正常运行的船只,到了这里速度就会放慢,甚至只能转陆运了。
现在国家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把不必要的弯道取直它;把狭穿、低浅的地方拓宽它、挖深它,让断点连接起来。这样一来,整个水运网络,就比较畅通了。

第二、从理论上,运河沿线陆运也应该比较发达;但是,它也只是从理论上,许多时候未必如此,尤其是在许多地方,肯定不是如此的。现在国家调大量的人力物力,让运河沿岸的陆路也变得顺畅许多。

虽然说这个工程量,与从无到有挖通一条运河相比,那是小多了;但它也是惊人的。
这个需要国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更需要高度成熟的工程技术。


大隋帝国在完成这项工程后,难免会夸大它的工程量,更会有意无意的抹煞前人的贡献。
总而言之,在大隋皇帝的英明领导下,在工程负责人的正确指挥下,在百姓积极劳作下,我们大隋帝国,用了很短时间,就完成了一个接一个大工程。
这绝对是值得夸耀的事!
甚至而言,面对这种伟大的政绩,皇帝还会授意文人不吝词汇的夸耀它。总而言之,我们克服一个接一个的,人们都认为不可能克服的困难,挑战了一个接一个的人类极限。再总而言之,这样短的时间里,这样惊人的工程量,只有我们大隋帝国才能实现。

如果大隋帝国一直保持兴盛,类似的夸耀,怎么听,也没有什么刺耳的。因为怎么听,这也是歌功颂德的声音啊。

问题是,帝国突然喀嚓一声响,倒了!再回头看这种歌功颂德的文章,那可是大问题了!而且怎么听,也怎么刺耳极了。
因为,这就是政府滥用民力的铁证啊。
因为,这就是政府往死逼老百姓的铁证。
这样大的工程,得用多少劳动力?
这些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工程,你们却干成了?在此过程中,得逼死多少老百姓,才有可能实现啊!

仅此,就足以让隋炀帝认为是千功业的大运河工程,变得不伦不类了。
而人们在抹黑大运河工程时,还不只是从这个角度论证,因为人们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动机时,常常是说,这是因为隋炀帝想到江南游玩方便。
总而言之,为了自己的私人享受,就滥用民力到了如此境地,这是人干的事吗?

这种观点,因为传统史书反复强调,所以一度被许多人所接受。
但是时至今日,类似的观点,除了一些童话版的历史书,已没有多少历史学者愿意采用了。
因为这种空前庞大的、系统化的运河网络;对当时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对后世的历史影响,也是巨大的。它绝不可能是因为皇帝贪图享受就能推动出来。

对于政府所作的大规模基建;通常总会得到两方面的评价。
甚至在现代,每当政府干大规模的基建时,人们也是持类似的观点。你想盛赞它,就强调它的长远价值;你想贬低它,就强调它当时的劳民伤财。

说起大运河,从好的方面,我们自然是强调它的长远价值。
而大运河的长远价值,那绝对是巨大的。因为千年之后,我们想找一些,比这更有长远价值的大型基建,似乎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坏的方面,我们自然会强调它的劳民伤财。
而大运河的劳民伤财,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巨大的工程,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绝对是惊人的。关键是,以当时的工程技术、政治背景,还会死伤大量的民工。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分析大运河的修建呢?
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但是,大隋帝国很快灭亡了。所以,人们类似的问题似乎没有多少争议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大隋帝国不久后就灭亡了。所以,哪怕人们承认修建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也会认为它的修建,是隋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呢,只要我们不是倒推着看历史(带着有色眼镜看历史),自然会发现,运河工程本身,并不会危及大隋帝国的统治。
事实上,运河修建完成之时,我们实在看不到大隋帝国有灭亡的迹象;相反,运河产生的商业、经济价值,却已开始显现出来了。

但是大隋帝国还在继续不断折腾,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依然被帝国政府不断的挥霍着;终于渐渐进入了某个临界点,各种不满的力量开始积累,于叛乱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
关键是,当时的豪门贵族势力,依然还残存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也开始蠢蠢欲动,于是大隋帝国开始出现砖崩瓦解之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纪大工程——浙赣大运河,为江西崛起奠定基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朝大运河联通水系(图)
江西称为“世纪工程”的粤赣大运河,到底强在哪?又为何争议多?
江西为何称赣粤大运河为世纪工程?
拖了60年的超级大基建,终于来了?
古代大运河知识懂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