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业时代男女的性关系
userphoto

2023.01.29 湖南

关注

一件事情如果是所有人都如此,

那它不会是人设计出来的。

进入农业时代以后,男女分工的局面就随之而来,

男主外女主内,这可不是单独的某个地区的文化,偏好,

而是全世界的特征。

其中缘由,我上篇文章已经讲了。

但大家不要误解,男主外女主内和后来所说的男尊女卑,

可不是一回事。

男外女内只是一种社会分工,分工本身是没有尊卑的。

但我们也不必自欺欺人:

一个医生和一个外卖员,他们身份一样吗?

阶级是你即使不明面说,也依然存在的东西。

起初的男女分工,还保留着大流浪时代的平等性。

这是因为大流浪时代的公平文化还依然发挥着作用。

也因为起初的农业效率相对低下,

女人靠着采集野菜野果,也提供了一半以上能量补给。

但随着后来,农业越发的高产,农活越加的多而重,

野菜野果就显得越发鸡肋,女人在生产上越发的边缘化。

她们变成主要在家里活动的人,磨谷煮饭,织衣带娃。

男女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

最首要的变化是女人的贞洁。

一个农民在外勤劳耕作,累死累活的时候,

他最不能接受的是被绿。

这意味着他的一切努力辛劳,都化作泡影。

养别人的孩子,这对农民来说是万万不可接受的。

在大流浪时代,性是相对随意的。

除了族内之人,男女可以自由结合。

孩子的父亲,具体是谁,并不重要。

因为都是大家一起养。

那个时候还主要是母系文化,

孩子生下来,由这边外婆舅舅这些人帮着一起带大。

直到现在,有些少数民族或者地区,

舅舅的地位都特别高,甚至高于父亲。

到了农业时代,这发生了变化。

男人的产出越来越高,农业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男人开始有了话语权,他们不想再养别人的孩子。

他们要养自己的孩子,他们还要确定这一定是他的孩子。

这就是女人受到的第二重驯化-贞洁。

当土地变成私人的,一切也跟着变成私人的。

田里的老牛,成为私人的。

女人,成为私人的。

孩子,成为私人的。

这就有了父权制的家庭。

这套模式,一直保留到现在。

我们中国人常常说:

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庭是最小的权力机构,要讲到国,你不得不先讨论家庭。

一个农业时代的家庭,是可以完全自给自足的。

他们所需的一切,土地都会给他们。

他们可以自己做耕犁,自己做斧刀,自己做陶鼎,自己种菜养牛。

但独独有一项,是不行的。

他们不能自己创造孩子。

因为繁衍有着天道的必要性,社交也就有了不得不的必要性。

你的孩子总是要和别的家庭的孩子结合的。

这大概是社交最根本的需求。

所以一个村子,全住着同族,

也是一定要保证能和别的村子有着沟通渠道的,

而且也一定要吸收别的村子成员,才能维系。

这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姻,就滋生了农业时代最原始的交换。

女人=什么?

是一头牛,一担谷,还是一亩地?

女人变成了财产的一部分。

这就是女人的另一重驯化。

他们已经脱离了人的属性,成了一种可被交换的财产。

也就是咱们政治体系里常说的那个词:

物化。

这就是父权下的女人,

男人权力的大厦,契基的第一块砖,是女人。

这不是人刻意去设计的,而是顺着这条路走下来,

自然的就形成了这种局面。

当土地变成私人的那一刻起,

人的三六九等也就随之而来。

你的一亩地,和他的一亩地,绝不会是同样的一亩地。

土地本身的秉性养分就不同。

一亩良田和一亩烂土,在产出上肯定不同。

即使是一模一样的两个农民,他们最后的命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

人们开始有了贫富之分。

女人,财富,成了权力的两大基石。

而这也最终驯化了男人。

男人追逐权力的路,从彼时彼刻,一直到此时此刻。

这实在不是男人的一己私欲或者其个人的偏好,

这是天道生存下的必然。

我上篇文章说过:

两性关系中,处于劣势的那一方,才会豁出性命的高调。

从进入农业时代后,男人就成了处于劣势的一方。

女人不再是人人可得的,变成了一种可以交换的资源,

有人三妻四妾,就有人孤苦伶仃。

为此,他们才会如此看重女人的贞洁,自己的财富,才会不惜性命的为了这两样东西,发动战争,耍尽心机。

因为这事关他们的生存和繁衍。

万物求生,天道自强。

这是很残酷的,这种残酷性我引用一段材料:

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陈熙《延续香火的理想与普遍绝嗣的现实——基于家谱的人口数据》统计了清代福建西北山区松源魏氏家族的香火,统计的结果是:

才几代而已,就有十分之九的初代断了后。

在清朝267年的时间里,松源魏氏出现了以下情况:

清初,松源魏氏共计169名男丁。

第一代繁衍时,淘汰了43.8%的支脉,即只有95人留下了后代,其余74人断后。

至第二代,则累计淘汰了62.13%的支脉,起初的169人中,已有105人断后,有64人还有后代。

到第三代,淘汰了71.60%的支脉。

此时,松源魏氏的绝大多数支脉(121人)已经断后,只有48人有后代。

才第三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然而整个松源魏氏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最终是有1360名男丁。

这说明什么?

大多数人口,是由少部分人繁衍的。

到1917年,初期的169个支脉中,有86.39%断后。

即,清初这个村镇的169个男丁当中,到民国初期,只有23人还有后,其余146人均绝了嗣。

清代是中国人口增长最稳健的时代,血脉传承尚且如此,就不难想象其他时代的情况了,说留存率万分之一绝不为过。

经分析,影响松源魏氏香火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生育子女数

②妻子数

③社会经济地位

④过继

历史上很多县都是著名光棍县,有的县适龄男丁一半打光棍。

而与此同时,帝王中,宋徽宗85个子女,康熙97个孙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到明朝结束的276年间,他的直系后代达到了数十万。

权力意味着更大的生育权,这就是权力的天道性。

穷不过三代,是因为三代之后,就再无传承,香火已绝。

我们现在活着的很多人,往上倒腾倒腾,说不定都是帝王之后。

一件事情如果是所有人都如此,

那它不会是人设计出来的,

但,那一定是顺应天道的。

酋长随笔

2022120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趣的男女两性关系新图解
有趣的男女两性关系新图解 网友真是太有才了(多图)
奇妙的男女两性关系!
男女两性关系解密
现场,讲解男女两性关系!
男女两性关系新图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