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关中者得天下,唐以后为什么不灵了?关中战略地位变迁史!
userphoto

2023.02.03 湖南

关注

关中到底指哪里?

关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行政区域,所以关中的地理位置并没有确切的定论。

最早提及并大量使用“关中”这个地名的,是西汉时期的《史记》。据统计,共提及四十余次。其中最早的一处,是《秦始皇本纪》中的一条:“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按照《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说法,关中地区位于渭水、雍山以东,黄河、华山以西,“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有时也将汉中、陕北包含在内。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比如东晋人徐广提出的四关说,“关中阻山河四塞,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还有添加了潼关与金锁关、不知出处的六关说等等。

这些说法虽然晚出,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所谓“关中乃四塞之地”意义相同,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后来,随着潼关的兴起,函谷关逐渐没落,“关中”逐渐演变为“陕西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这里不仅将函谷关、萧关划出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其内。”(出自史念海等编写的《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

这也是汉朝以后的普遍观点,直到今天。

东汉以前关中的战略地位

关中成为帝王之地,是从周朝开始的,周武王从关中起兵,会盟天下诸侯,东出函谷,一举而夺天下。周朝虽然得了天下,却没有迁都中原,而是继续在关中建都,把广阔的中原分封给其他诸侯。当时周公旦对关中的评价是:“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在周人眼中,关中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哪儿都比不上。

周孝王六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在秦邑(今甘肃天水),成为周王室的附庸国,秦襄公在位时,利用犬戎入侵的机会,联合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以营救周王室的名义讨伐犬戎,将其赶出镐京。同时,他又在周平王东迁洛邑时,派兵护送,最后因为“救驾”、“拥立”之功被封为诸侯,并得到周平王的一句许诺:如果能赶走犬戎,许以岐山以西之地作为封地。

经过襄公、文公两代国君近20年的征战,秦国版图扩展至岐山。秦文公之后,又经数代国君的努力,“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荡平犬戎各部,收复杜、郑之地,版图推进至关中东端。

随后,秦国一路向东扩展,前677年秦迁都至雍(今陕西凤翔),至此,秦人经东周初期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大部分土地。

秦惠文王时,张仪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后来,秦人又以关中为基,南攻巴蜀,东取河东、汉中,最后统一中原。

秦朝灭亡后,项羽准备建都,谋臣韩生建议项羽说:“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可是项羽不以为然,竟取了自己的家乡彭城为都,结果被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抢先占领了关中。

关中殷富,士民百万,楚汉争霸时,刘邦屡次被项羽击溃,正是萧何不断的从关中募集兵源、补充粮草,才使“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因其饥遂取之”。

刘邦在选择都城时,谋臣娄敬建议:“夫与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娄敬的意思是,如果在关中建都,就扼住了东方各国的咽喉,按住了他们的背部,此乃必胜之地。

大名鼎鼎的张良则分析:“关中,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比起娄敬的夸张比喻,张良显然更实在,他认为关中只要守住东面就行了,进攻却可顺流而下,非常便利。

刘邦的另一个谋臣田肯同样描述过关中:“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意思是从关中出兵攻打其他诸侯,就像从高屋之上倒水一样有优势。比起娄敬的幽默,张良的实在,田肯描述的更精彩,“高屋建瓴”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

英雄所见略同,这么多人肯定关中,刘邦最终选择建都于关中长安,于是一个大汉王朝诞生了。

接下来,太史公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他对关中的地势也深有感触:“夫作事者,必干东南,收功实者,常干西北。”意思是成就大事称霸,东南的越国楚国是好地方,但是最终建立王朝,还是关中最佳。

不过汉武帝时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函谷关东移,致使关中向东扩展至今河南一线。

当时有“关中人”与“关外人”之说,汉朝人都“耻为关外民”,所以家在关外新安县的楼船将军杨仆上书汉武帝:“乞以家财东迁函谷关”,使自己变成关中人。汉武帝为了照顾他,特地将函谷关的关址向东迁移了三百里,等于将杨仆的家乡划入了关中,就这样,豫西的弘农地区也被划进了“关中”,直到北宋统一后重新划分政区,弘农才重新脱陕归豫。

西汉的这次迁徙,又经东汉末年曹操向北改道,函谷关地形不再如以前险要,军事价值大大缩水,加之潼关的兴起,函谷关就此没落。汉代以后,关中东门户的军事攻防战,开始主要围绕潼关进行。

董卓为何得关中没得天下?

关中自西周开始,秦、两汉一千多年来一直都是王霸之地,这里不仅雨量充沛、灌溉(郑国渠)系统完善,沃野千里,而且四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还有民风彪悍、兵员充足,陇右河西更是战马出产地,能够提供优质骑兵,所以天下动乱之际,最易得天下。

但是在东汉末期,先后占据关中的董卓,李傕郭汜,马腾韩遂等人都最终战败,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甚至连北方都没能统一,这是为何?

综合史料来看,李傕郭汜以及马腾韩遂那是一点机会都没有,而董卓虽然为人残暴,但的确是这些人中最有机会的。

先来看李傕郭汜。

《三国志·董卓传》:“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当时李傕是奉命东出,去打意在讨董的朱俊,回来时董卓已经被杀,而且还流传出,王允要尽诛凉州人的风声。为了逃难,李傕原本打算遣散所部,后来听了贾诩的建议,才率部杀回了长安。

虽然一路上加入李傕郭汜的董卓旧部越来越多,达到十余万,并以此攻入长安,掌控了汉廷,但是说到底,李傕郭汜只是董卓旧部的一个“名义”领袖,更像是暴发户。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后来李傕四处猜忌他人,甚至和自己的“好搭档”郭汜互相攻伐,这都是缺乏根基的表现。

这样的关中,谈何成为李傕郭汜夺取天下的根基,严格意义上来说,两人也远远没有达到掌控关中的程度。

缺乏根基、没有完全掌控关中,李傕郭汜失败是必然。

之后的马腾韩遂在关中就更没有根基了,他们原本是凉州的势力,是被董卓邀请进入关中的,兴平元年,马腾从陇右来朝,进屯霸桥。马腾韩遂是准备和董卓一起大干一场的,尴尬的是,他们赶到关中时,董卓已经被杀了,李傕主导各方势力占据关中,他对马腾韩遂不放心,想要将两人打发走,但是马腾并未离开,而是选择驻军关中。

李傕郭汜败亡后,马腾韩遂开始成为关中强悍的实力集团,但还是那个问题,马腾韩遂远远没有到掌握关中的地步。《三国志·钟繇传》:“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所以马腾韩遂的情况和李傕郭汜差不多,连关中都没有实际掌控,又怎么会有能力东出打天下呢?

再来说说最有机会的董卓。

当时的董卓不但手握关中,洛阳及河东也尽在掌握,就连割据陇右的马腾、韩遂都有意和他合作,可以说,董卓纯属是自己“作”没了。

1、乱杀一气

董卓入长安后的第一件事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他竟然以刘协更聪明果决,废黜了懦弱的刘辩,关键是他说的是正确的,凡是长点脑子的权臣都应该清楚谁更好控制。

更令人惊叹的是,不久后董卓还残忍地杀死了年仅十五岁的刘辩和他的母亲何太后。

历史上可以出现废黜君主,但是杀死?那就只可能是有篡位之心的人做的事。董卓的这一行为无异于向世人宣告自己想当皇帝,其政治破坏力可以想象。

紧接着,董卓还又杀死了袁绍、袁术在汉廷中枢的亲戚一百余人,其中就包括汉帝国首相袁隗。袁家四世三公,在社会上拥有崇高的声望,整个汉朝都充满了他们的学生和部下,所以董卓这一报复行动使他与同时代的很多社会精英直接结下了仇恨。

再之后,董卓又杀死了另一批高级官员,其中两个就是一直在充当袁绍集团卧底的周毖、伍琼。董卓连“自己人”都杀,无疑又为自己增加了一系列无法统计的敌人。

董卓比起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差的可真不是一星半点!

2、作风腐败

除此之外,入主长安的董卓很快就抛弃了自己早年艰苦朴素的传统,转而开始追求物质享受。他一边不断提高自己的官职和爵位,一边在长安西边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巨型城堡,并将搜刮来的财富美女一一放置其中,其中就包括皇帝本人的财产和妃子。与此同时,董卓还大力提拔重用私人,不管这个人如何的不堪一用。

朝政的腐败很快败光了董卓的人品,想啖其肉寝其皮的大有人在。

3、执政一塌糊涂

董卓入主关中之初,东汉虽然经过戚宦之争、豪强兼并土地,洛阳作为都城还是有一定财力物力的,但是经过他的一番大肆搜刮之后,粮食短缺,物价奇贵,然而他不但没有厉行节俭,平抑物价,反而为了搜刮民财,开始在洛阳大规模铸造钱币,大肆购买奢侈品,结果又引发了一场可怕的通货膨胀,《三国志·董卓传》记载:“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不久,董卓见洛阳已经刮无可刮,甚至出现了粮食不够吃易子而食的情况,于是他又西迁长安,放弃了河东之地。

可以说董卓如果有曹操的能力,不搞暴虐那一套,以关中为根基,择机拿下凉州和益州,再向东进取,慢慢经营的话,一统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是董卓弄得天怒人怨,最后也只有被诛杀的结局了。

所以,得天下的关键是人,而非地方。

唐朝是最后一个据关中而得天下的王朝

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向其父建议先取关中:“关中豪杰并起,未知所附,若鼓行而西,抚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出自《资治通鉴》)

李世民将关中的地位再度拔高,不但肯定了关中的地理优势,而且提到关中的人比较善战,只要控制了关中的豪杰,统一天下就像驱虎擒狼,有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后来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建议,果然是先取关中,后得天下。

唐朝之后是宋朝,赵匡胤虽然定都开封,但他真正理想的建都地方是长安。赵匡胤曾经言道:“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所以,976年,赵匡胤逝世前一年,就打算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为此他还专门亲自去洛阳、长安考察了一番,但是当他回来后将这个想法公之于众,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赵光义更是用一句“在德不在险”来堵皇兄的嘴,最终赵匡胤放弃了迁都,但留下一句话:“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之民力殚矣。”结果不出其所料,为了防守四战之地的开封,冗兵成了北宋的一大负担。

北宋灭亡后,赵构重建南宋,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大臣李纲建议:“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

李纲的话还是相当有水准的,所谓自古横扫天下的帝王,大多来自西北关中,占据东南地方的,历史上很少有打到关中甚至统一天下的。

但是此时的关中已经不是“四塞”,而是“四险”,北临漠南,西靠西夏,南有吐蕃,东边又是强敌金,以赵构的胆量,自然不想身处险地,所以他最后选择了下策的建康。

宋朝之后的元朝,北京继西安之后成为了帝王之都,关中的政治影响下降,再加上通往关中的道路过于险峻,导致经济也开始落后,自此关中再也未成为建都的首选。

唐以后为什么失灵了?

一、经济重心转移

关中除了地利优势以外,就是经济优势。然而随着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迁,关中经济权重下降,得关中者得天下越来越难。

在西汉以前,南方地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汉武帝时期,开始在南方设立郡县管辖,迁移人口进行开发,到了东汉时期,江浙的经济已经比较繁荣;在三国时期,荆州成为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中心,用司马徽的一句话说:“天下英才皆出于此地。”。

西晋末年,中原大家士族为躲避战乱,将大量中原的文化和财富带往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又使得南方的物资可以畅通地运送到北方,此时的中原已经非常依赖南方的粮食供应。

隋朝末年,由于北方战乱影响,大批工商业、农业者逃亡至南方和华北平原一带,这也造成了唐朝时期南方经济的繁荣;到了北宋时期,北方成为与党项、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峙的前沿,更不会受到政府过多经济上的重视,最终在南宋初年,南方经济地位彻底超过中原,成为了经济之重心!

由此,关中地区的经济优势自然大幅下降,特别是粮食产量无法和华北平原一带相提并论,关中地区也就失去了曾经作为帝国兴兵的起始点和根据地的经济优势。

二、饱受战乱摧残

关中虽然是四塞之地,易守难攻,但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导致关中地区长期饱受战乱摧残。先有秦朝末年项羽火烧咸阳,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后有西晋末年刘曜攻破洛阳,杀晋官民三万余人,焚烧洛阳城,再有安史之乱,叛军在洛阳同样烧杀抢掠,损毁严重,最后,后梁朱温迁都洛阳时也是火烧长安城。

除了各种火烧,每逢乱世关中都是首当其冲。东汉末年李傕、郭汜、马腾、韩遂在关中混战;“五胡乱华”为祸最烈的地方是关中;唐朝“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吐蕃和回鹘攻破长安,关中依然是损失最重的地区。

长期战乱导致关中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人口急剧下降,北宋以后关中再也没有恢复往日荣光。

三、军事地位下降

从秦汉到隋唐,中原地区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北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关中地区不仅易守难攻,且较为接近战略前沿,军事地位自然极高。

不过,随着周边形势的变化,关中地区的军事地位同样在不断下降:

1、陇西地区逐渐平定

从秦汉开始,中原政权就多次向西北用兵,隋唐之后陇西地区基本被中原王朝掌握,毕竟隋唐的皇室本就是陇西贵族出身。

陇西的逐渐平定,关中地区西部防线便失去了原有作用,此后朝代的西部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域,战略前沿业已延伸到了甘肃、宁夏一代,关中地区已经从战略前沿,变为了第二道防线。

2、北部威胁的逐渐加深

西北方向虽然逐渐平定,但北方的威胁却在不断加深,鲜卑、突厥、蒙古、女真的先后崛起,使得中原政权北部始终面临威胁,因而使得长城沿线的军事地位开始不断上升,榆林、大同、宣府、太原、蓟州、幽州、辽东等北部边关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以说,随着周边形势的变化,关中地区已经相对安全,军事重心向西和向北转移成为必然趋势。即使从战略半径角度出发,中原地区的地位都要高于关中地区。

四、热兵器的发展

在宋朝以前,关中地区之所以被历代帝王重视,关键还在于它特殊的地理造就的关隘重重,但随着热兵器的发展,关隘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宋朝时,宋军已经有了完善的对付城池的方案,比如射程可以达1000步的床弩,能抛出90斤石弹的抛石机等等。而且,更关键的是宋军还装备了火药武器。在征南唐时,宋军就装备了火箭、火炮等火器,《武经总要》记载的火药武器就有10多种,如火炮、蒺藜火球、铁嘴火、烟球、毒药烟球等,有的已经是爆炸性的火器,杀伤力特别大。

到了明朝,火器的应用更加普遍,朱元璋早在刚起兵那会就开始了火器的使用。《火龙经》中记载,朱元璋在江北和州招兵买马时,有一位叫焦玉的工匠向其献上几十条“火龙枪”,大将徐达派人对这种武器进行了试射,结果它能轻易击穿一层皮革。

而有关朱元璋首次使用火器的记载,是在与张士诚作战的时候,当时是至正十九年(1359年)二月,朱元璋的骁将胡大海向绍兴发动进攻。防守绍兴的是张士诚的手下吕珍,他指挥部下用火筒,火箭,炮石从城上往下射击,一时将胡大海部打得狼狈不堪。不久胡大海也推出了火筒,火箭,铁弹丸等火器,其中还使用了人类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金属弹——铁质弹丸,最终将绍兴城门打成了筛子。

史载,朱元璋的水师也装备了大量的火器,主要有火铳、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大小火枪、火箭以及燃烧性火器“没奈何”等。

而且,朱元璋军所用火器的规模不小,《保越录》记载,洪武十三年,每一个100人的百户中,就有10人使用火铳、20人使用刀牌、30人使用弓箭、40人使用长枪。火铳占了其武器装备总数的十分之一。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百户装备的火器比例已经达到了八分之一。因为明军在洪武二十一年就已经有能力用枪炮连续射击了。这件事直接导致军队火器数量的急剧增加。

所以,随着热兵器的发展,关隘虽然依然发挥着作用,但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邦建立大汉朝,最初定都洛阳,1个小兵却建议其改在长安
千年神都,战火焚毁十多次,洛阳就是半部中国史
三分钟了解华夏龙兴之地——关中,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唐晓峰|关中
文苑列传(一)
河洛地区,中国的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