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4)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4)  

2009-08-28 13:20:20|  分类: 历史名人 |字号 订阅

 

一五一、烦恼由我嗜好自心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译文】

  只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会产生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古人说:“假如已经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贵呢?”又说“能明白连身体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拥有,那世间还有什么烦恼能侵害我呢?”这真是至理名言。

  【注解】

  烦恼:佛家语,原指阻碍菩提正党的一切欲情。破的:本指箭射中目标,喻说话恰当。【译文】

  古人的处世哲学,强调无我、无为的多,突出自我、自私的少。所谓耻于言利而突出义,就在于应当灭私欲而存大义。现代文明的发展,有人说人不自私天诛地灭,说明了自私乃人类天性之一。战国时杨子提倡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杨朱所以倡导极端自私主义,是因为战国时代的一些野心政客,经常以“国家人民”为借口,发动战争来满足更大的私欲,因此他才认为:“假如人人都为我而不为他,那岂不是天下太平了吗?”可见杨朱的自私和此处所说的自私,两者的含义似是却又不同。不管怎么说,极端的自私自利不足取,不能取,为人处世,太过自私难有朋友,难寻合作者,也因为个人私欲太强,便会带来物欲的不满,带来无穷的烦恼。现代社会强调自我,是人格气质的自我,而非物欲情欲的自我。

  一五二、以失意思制得意念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译文】

  从老年回过头来看少年时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争强斗胜的心理;能从没落后再回头去看荣华富贵,就可以消除奢侈豪华的念头。

  【注解】

  奔驰角逐:指拚命争夺利益。瘁:毁败。

  【评语】

  世事经历多了后,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叹。不管是道家奉劝世人消除欲望,还是儒家提倡贫贱不移的修养工夫,或者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诉世人,不要在富贵与奢侈、高官与权势中去争强斗胜,浪费心机。人尤其在得意时,要多想想失意时的心情,以失意的念头控制自己的欲望。

  一五三、世态变化万事达观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大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青矣。

  【译文】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所以对任何事都不要太认真。宋儒邵雍说:“以前所说的我,如今却变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到头来又变成什么人?”一个人假如能经常抱这种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烦恼。

  【注解】

  倏忽:极微不足道的时间。冒:结,牵挂,牵系。鲍照《芜城赋》有:“荒葛涂。”

  【评语】

  沧桑变幻,世事无常,人情冷暖依据旧。从古至今,嫌贫爱富的故事太多,趋炎附势的例子无数。“世态有冷暖,人面逐高低”,宇宙是永恒的,但是世间万物却是变化的,所以唐代诗人崔岳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世事的变化无常面前,人更应保持纯真无瑕的心性,抛弃追名逐利的杂念,以真待人,以情暖人,使人间弃满欢乐与美好。

  一五四、流水落花身心常静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这本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译文】

  古人说:“竹影虽然在台阶上掠过,可是地上的尖土并不因此而飞动;月亮的圆轮穿过池水映在水中,却没在水面上留下痕迹。”今人说:“不论水流如何急湍,只要我能保持宁静的心情。就不会被水流声所惑;花瓣纷纷谢落,只要我的心经常保持悠闲,就不会受到落花的干扰。”一个人假如能抱这种处世态度来待人接物,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该有多么自由自在阿!”

  【注解】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这是唐雪峰和尚的上堂语。竹影月影均幻觉,世间一切事物与天上明月才是实体,喻心智。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水流和花落都是动的物体,而静与闲是修养工夫。人的心智能到学静的境界,就不会受外界动境的影响而改变。

  【评语】

  水中月,梦中花不足为依,虚幻的东西不应以之为动。在古人看来,情欲物欲到头来同样是一场空,故心境宜静,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为欲动,让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悦。一五五、心地平静青山绿水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有,触处见鱼跃鸢飞。

  【译文】

  心湖没有波涛巨谰,到处所见都是一片青山绿水;本性保存受心善意,随时都像鱼游水中鸟飞空中那样自由自在。

  【注解】

  性天:本性、天性。化育:本指自然蜀生成万物,此处指先天善良的德性。据《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鱼跃鸢飞:鱼跃萝飞比喻自由自在的乐趣,《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房天,鱼跃于渊。”

  【评语】

  传统的修身养性之道,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心静,静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无识无欲,心平气和。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没有像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而来到人世就大可悲了。也正因为有知有识,有理想,有追求,才会经常陷于苦恼。有人认为,要想控制欲望消灭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对的,无止境的贪图是可怜的,但无条件的知足就变成虚妄。好比心静,静至只看到自己的内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闭,孤陋寡闻,就谈不上真正的快乐了。

  一五六、处世忘世超物乐天

  鱼得水逝而相忘今水,鸟乖风飞不不扑有风,识些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水。

  【译文】

  鱼有水才能优哉游哉的游,但是它们忘记自己置身于水,鸟借风力才能自由自在翱翔,但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置身风中。人如果能看清此中道理,就可以超然置身于物欲的诱惑之外,获得人生的乐趣。

  【注用】

  逝:行、游。

  【评语】

  处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乐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忧郁烦愁,忘乎所以反而其乐融融。人因物质条件的保证而生存,人们以追求物价的最大满足为幸福,人人都这么追求,烦恼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却这种物欲上的不满,放弃贪得无厌的追逐,而寻救精神自修之道,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安然,就可以超然于物欲外,自会减少许多惊险处而增添一些开心的东西。人的生活只有超脱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欲淹没。

  一五七、求心内佛却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太平道人!若骑驴义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

  刚跳上竹筏,就能想到过河后竹筏没用了,这才是懂得事理不为外物所牵累的道人;假如骑着驴又在另外找驴,那就变成既不能悟道也不能解脱的和尚了。

  【注用】

  筏:一种竹制的渡河工具。无事道人:指不为事物所牵挂而已悟道的人。不了掸师:六了掸师是不懂佛理的和尚。

  【评语】

  《传红录》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骑驴而觅驴,”《涅粱经》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见佛无须外坟,优在自己心中,人之内心部有佛却不日知而向心外去求,这就等于已绘骑在驴身上还要另外去找驴。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应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伏。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终的结果才是目的。

  一五八、彻见真性白达圣境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东,是圣危自臻。

  【译文】

  终日被物欲困扰的人,总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留恋于本性纯真的人,会发觉生命的真正可爱。明白受物欲困扰的悲哀之后,世俗的怀怀可以立刻消除;明白留恋于真挚本性的欢乐,圣贤的崇高境界会自然到来。

  【注解】

  羁锁:束缚。夷犹:留连《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今夷犹。”臻:到达。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则吾有何患”。有吾身则烦恼接踵而来,就难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扰了。佛的批义在于消除所有的烦恼,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劝世人要在彻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所谓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就能明心见性。人在自身修养中发现本,性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但达到彼岸便会感到一种修持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反省自己,修养身心,人间就太平多而纷争少了。

  一五九、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酋如何发忖?在世了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若,听吾侪善自修待!

  【译文】

  不受任向事物的迷惑保留一片纯真,心中却无示排除所有物象;执拗于某种形象虽然不能得到其理,不可破除所有形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请问佛如何解释?置身于世又想超脱世俗,拚命追求物欲是痛苦,断绝一切欲望也皋痛苦,如何应付痛苦只凭自己的修行了。”

  【注解】

  真空:佛家语。真,实在;诸法无实体叫空。真空是不为任何事物所迷惑但留一纯真。即佛教认为达到涅粱境界时,就离开了一切迷情所见之象,故叫真空。而”“不空”是涅粱境界,是超脱世间一切烦恼的清净境界,是对生死诸苦及其要源的彻底断灭。因为这个境界绝对真实,故称不空。《行宗记》:“真实即灭谛涅粱[指不为情迷归真返本],非伪故真,离相故空。”执相:执是执着,相是形象。执相,固执于个别形象。佛教把可以分别认识的一切现象称作相。世尊:佛家十号之一,此处指释迦牟尼佛。据(佛说十号经》:“天、人、凡圣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发付,发表意见。徇:拚命追求。

  【评语】

  这里包含了一个很明显的辨证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事都不是绝对如此而不存在变化。放纵人欲固然是一种大苦恼,不过灭绝人欲也未曾不是苦恼。置身火焰之中就会被烧死,但是如果完全跟火焰隔绝就会被冻死,所中对火最好是不即不离善加运用。同理,假如从人欲陷入着相,那弃绝人欲就会堕入杖相,两方都不免于苦恼,所以最好是不陷不弃不着不破,努力修持,由浅入深。这里不去考究深奥的佛理,仅从做人待世的角度来看,出世和入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不应绝对化,行事不宜走极端。

  一六○、欲望尊卑贪争无二

  烈士让千乖,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乞人号饔飨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译文】

  一个重视道义的人,能把千乘大国拱手让人;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连一文钱也要争抢。就人的品德来说真是有天渊之别,而喜欢沽名钓誉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同。当皇帝治理的是国家,当乞丐为的是讨一日三餐,就地位而言确实有天渊之别,但是当皇帝的苦思真想和当乞弓的哀声乞讨,其痛苦情形又有什么不同呢?

  【注解】

  烈士:重视道义节操的人。千乘:古时以一车四马为一乖。星渊:星星高拴在天空,渊是深潭,形容差别极大。饔飧:饔,早餐。飧,晚餐。泛指食物。霄壤:,霄是天,壤是地,比喻相差极远。焦:苦。

  【评语】

  每个人处的位子不同,面临的矛盾不一样。一个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无暇顾及也无法想像一个富商蹦顿饭吃什么,而一个富人认为是很简陋的东西对贫穷者来讲可能还是好东西。贫富有差距,但忙碌却是一样的。富商邑贾痛苦,所愁的是资金怎样周转,所担心的是公司的把衰;穷人痛苦,所愁的是一日三餐的有无,两者苦的性质与程度在这个意义上讲完全相同。同理好名之人跟好利之人,表面观之似乎好名之人品质较高,其实两者本质完全相同。孟子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人各有痛苦,追求有追求的失落,富贵有富贵的难处,安贫有安贫的烦恼。去掉私心杂念,保持平衡宁静,确非易事。

  一六一、彻见自性不必谈禅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译文】

  本性纯真的人,饿了吃渴了喝,无非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一个心地沉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讨论佛经,谈论禅理,不过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已

  【注解】

  性天“即天性、本性。康济:本指安民济众,此处作增进健康讲,据《书经·蔡仲之命》:“康济小民。”演偈:偈在梵语是伽佗,又可译为“颂”,有一定字数,四句为一节,是演法义赞佛德的一种诗句,演偈就是解释偈语。

  【评语】

  做什么事如果只求形式不讲实质不看结果就难见成效。一个真正信佛的人不一定要落发为僧,出家修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和尚,所以凡事不要拘泥于形式而应讲求实质,历史上达官人以至身为皇帝的人谈禅信佛乃至出家的人不少,可其中很多人只在教义上理解研究佛捶,只在形式上每天上香磕头,真的让他放弃应有地位去云游四方,让他行善而普狂众生是做不到的,他心中的各种欲念是难以消除的,以此论推而广之,一个人肤什么事关键在方实。在于结果如何,而不是看他说的想的怎么样。

  一六二、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这。”氏云:“不如改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猩狂,改者入于枵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改放自如。

  【译文】

  白居易的诗说:“凡事本如新放心大胆去作,至于成败一切听凭天意。”晃补之的诗说,“凡事不如小心谨慎去作,以期能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主张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沈于狂放自大,主张约束身心夺易使人用于枯福死寂。只有善于操纵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注解】

  晃氏:昂补之,宋野人,字无咎,善于书面,因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寂定:断除妄心杂念而入于禅定状态。

  【评语】

  诗人的语言总是带有夸张性的。人的命运不可能完全听从天意,也不可能完全让自己把持得进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说的“身心任天造”,类似宿命论的主张;而晃补之所说“身心会天造”,则带有深厚的绅家口吻。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磨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程度,那就实践墨子学派兼受的救世主张;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乇见自性体得真如”,也未尝不可以教化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极端而失度。操持身心同样需要适度,不宜忘却操持的目的是什么,不应放任而无所谓于一切;不应小心而与世隔绝。操持定于适度,而达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状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一六三、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同。

  【译文】

  在雪花飘落的月夜,天地间一片银色,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清朗明澈;在和风吹指万物一片生机的春季,人的情绪自然也会得到适当调剂,可见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的。

  【注解】

  心境:指心中的情绪。意界:习意的境界。造比:创造化育。

  【评语】

  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成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对月黑杀人夜,如果面对生死离别场,能总要求自己像老僧人定般用意念来控制自己吗?所以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因为春天一片生机而秋天一片肃杀,人们欢迎万物的生长,原因在于人们的萧瑟凄凉中难以感受人间的温暖。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炎夏。雪是冷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喻人的纯洁的性格停雪一样白,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因此古人才有“梅须逊雪三分日”的诗句。梅于文人是宠物,但于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这一点上人与自然是相融和的。

  一六四、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贸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译文】

  真理静止事物也随着静止,排除事物而执撤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内心空虚环境也跟着空虚,排除齐境的干扰而想保留内心宁静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东西却想排除蚁蝇一样愚蠢。

  【注解】

  理:宇宙的原理。遣事:排解、排除、放弃事物。

  【评语】

  静不能绝对化,空也是相时空。对于追求真理、执物不舍的人来讲,执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执理不舍的多半是学者。这里涉及一个哲学命题,即“存在决定意识”或是相反。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件用于存在。即没有。“境”,何谈“心勺对于求理、执事的人来讲,达到心境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

  一六五、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日“观心”重增其障;物木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日“齐日“方物”方,自的共同。

  【译文】

  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一体,又何必等待人来划一平等呢?庄于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等于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物性。

  【注解】

  心无其心:第一个“心”字指心的本体,后一个“心”字指一切思考与忧虑。心无其心是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观心:即哲学上所谓的“内观”,也就是自我省察。庄生:庄子,名周。剖其同:剖是剖天,万物本为一体,而“齐物一却是分割本来相同的事物。

  【评语】

  “拿着苕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心本来清净,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给扫起来。佛家的“观人”,庄子的“齐吻”,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之理。六祖惠能禅题就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木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他方面夹锻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象一个才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关键是保持下去,而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世俗的恶习。

  一六六、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笙歌正浓处,便自指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

  【译文】

  “当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时,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那些胸怀广阔的人就能在这种紧要处猛回头,真是令人羡慕;夜深入静仍然忙着应酬的人,已经附人无边痛苦中而不自觉,说来真是可笑。

  【注解】

  笙:乐器名。拂衣长往:毫不留恋。更漏已残:古代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漏是古代用来计时的仪器,更漏已残是形容夜已深沉。夜行不止:此指应酬繁忙。苦海:据《法华经,寿量品》说:“我见诸众生没在苦海。”

  【评语】

  做事勿待兴尽。用力勿至极限,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最为理想。生活上也该如此。“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真正乐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烂醉如泥,不但不是享乐反而是受罪,生活中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于交际应酬使自己隐于庸俗,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免乐极生悲。

  一六七、修行绝尘悟道涉俗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本乱,以澄悟吾静体;操持即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当意志还没有控制把握之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物欲就不会心神迷乱,才能领悟到清明纯静的本色;等到意志坚定可以自我控制时,就要让自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即使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心神迷乱,借以培养自己成熟质朴的灵性。

  【注解】

  把握未定:意志不坚,没有自控能力。澄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静,澄悟就是静悟。静体:指寂静之心的本性。风尘:风起尘扬,喻人世扰壤。圆机:佛教语,谓因机为圆顿的机根,一念开悟即得佛果的根性。

  【评语】

  修养自己品德,要有一个良好的处部环境。教育与环境之间,自己的品德修养与环境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没有定型品性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最容易误人歧途而堕落,所以这时肩负教导责任的师长,必须对他们严加管教,尤其是为他们所创造一个利于品性自我修养的好环境,制造一个首先自律的氛围。面对一个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来讲,却必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以磨练自己。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人,做人有自己的准则,就难以迷失方向。

  一六八、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欢清静讨厌喧器的人,往往离索居来求取安宁,却不知道远离人君只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的结果一旦遇到喧器就会成为烦躁的祸源。人我本是一体的,只知整洁味强调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安宁境界呢?

  【注解】

  我相:佛家语,是佛教四相之一。动根:动乱之源。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

  【评语】

  修身养性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能控制自己的物欲情欲,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静,环境在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一些清修的人喜欢远离尘器隐居山林,以求得宁静。其实,这样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欲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已和人群隔离,就表示你内心还存有人已、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所以必须完全场弃我相和动静不一的主观思想,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一六九、山居清洒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漳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无偏物不相磁,即此身亦属赘诜矣!

  【译文】

  隐居在山间胸怀自然开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见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脱俗的观念;遇到山谷溪间的流泉,就会引起洗洁一切世俗杂念的思想;抚摸耸立在风霜中的老桧寒梅,心中不由会涌起伞法它们威武不,屈的刚毅气节;终年与温和的沙鸥和麋鹿在一起,勾心斗角的邪念就会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烦嚣的都市,即使木跟各种声色环境接触,中会觉得自己就像旗帜的飘带而毫无用处。”

  【注解】

  胸次;次,中。”孤云野鹤,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之物。刘长卿《关分外上人》诗有“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伍。”澡雪:澡是沐浴,雪在此处当动词用,作洗涤解,澡雪是指除去一切杂念保持纯洁的心灵。《庄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麋鹿:麋,大鹿,性温柔。《孟子·梁惠王》上“顾鸿雁麋鹿”。寰:世界。旒:,当形容词,是多而无用的意思。旒是旗下所垂之穗,引申为多余的装饰物。

  【评语】

  环境造人。在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呼声很是强烈,因为在吵杂喧嚣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会心旷神怡,气朗身轻。更何况修身养性的人了。在人际间争斗久了,即使反感也会染上些习气;在大自然中陶冶惯了,和,自然万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而再回到尘嚣之中便会处处不适应。有一个好环境会对修省身心帮助不少。

  一七○、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受沉溺便为若海;一贪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船登彼。”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是由自己的观念所遣成,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名利的欲望太强烈就等于是火坑,贪婪之心太强烈就等于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伎火海变成乐园;”可巩意识观念略有下同,人生埃界就会全面改变,所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必须慎重。

  【注解】

  火坑:佛家语。极其的境界。贪爱:指贪着爱恋五欲之境而不能离舍。《法华经,方便品》“探着五欲如爱犁牛之尾,以贪爱自蔽。”烈焰成池;烈焰和火坑的意思相同。彼岸:佛家语,即成正果的意思。一念:佛教认为思念对境一次叫一念。

  【评语】

  佛家说“相由心生,相随心灭”就是这个道理。人一但起了利欲之念,心马上就会变成火一般炽烈的贪婪,这时你的人生幸福也就堕入痛苦地狱中。心能清净,即使已经出现炽烈般的欲火,也能把它化为清凉水池。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人幸福与否的决定条件有物质基础,有生活环境,有人生际遇等等,但人的幸福和精神愉悦、理想和追求的联系更紧密。在人的思想品德上多些理想少些贪欲。多些大家少些私心,格调自然会高,遇事自律性强,苦中犹含有乐。一七一、机息心清且到风来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若海人世,心远处自力车尘马迹,何须疾丘山。

  【译文】

  心中停止一切阴谋诡计之后,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因为从此不再为人间的烦恼而痛苦;思想远远超脱世俗之后,自然不会听到外面的车马喧器之声,也就不一定眷恋山野林泉的隐居生活。

  【注解】

  机息:机指心机,息是停止。心远:指思想超越尘业。瘤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痼疾丘山是指对山状有特殊的爱好。

  【评语】

  常言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可见心机的有无跟因果有根大关系。我们处世中不必枉费心机,凡事只要本心无邪,只要尽心尽力求其自然发展即可。人的行为也应真率求实。只要心地纯净,又何必求诸一种隐居山林的形式?只要自身道德高尚,又何苦求虚名以自扰呢?一七二、万钟一发存乎一心

  心旷刺万针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译文】

  心胸阔达的人,即使是一万钟优厚奉禄也会看成像瓦罐那样没价值;心胸狭隘的人,即使是如发丝细小的利益也会看成像车轮那么大。

  【注解】

  万钟:古量器名,万钟形容极丰的俸禄。瓦:古代用来装酒的瓦器,形容没价值的物品。

  【评语】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能视黄金如粪土,会把万贯家财作为仗义行事的资本;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么大,在财产上也如守财奴那般可怜巴巴。心胸开阔的人必须具有豁达的人生观,以义作为取舍,仗义而疏财,但决木挥霍浪费。一个人的心胸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心胸豁达往往是成功事业的基础。

  一七三、以我转物物勿役我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只以我转物,不参物役我,则嗜欲莫非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译文】

  大地如果没有清风明月和花草树木永不成大自然,人类如果没有感情欲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万物,绝对木可以物为中心来奴役自己,如此,一切嗜好欲望都会成为自然的天赐,而一般世俗情欲也都就为顺理成章的理想境界。

  【注解】

  以我转物:以自我为中心,将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运用。以物没我:以物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隶为物所驱使。天机:天然的妙机。《庄子,大宗师》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评语】

  空洞地谈控制欲望,不如现实地承认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否则,人何以图生存?没有生存就没有修省,而“以我转物”就是要求人应当不断修养自己,不应成为物欲的奴隶,而应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对物欲的贪念,通过道德自律来使外物服务于我。一七四、就身了身以物付物就一方了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才能也世间于世问。

  【译文】

  能跳出自我来了解自我的人,才可根据自然法则使万物按照本性去发展而各尽其用;能把天下还给天卞万民菜有的人,躯体虽然生存于世间思想却超越凡人。

  【注解】

  了:明白、了解、觉悟付:赋与、托付。

  【评语】

  佛家认为世事变幻无常,是一个由烦恼与劳苦交织的火窟,假如不及时跳出就得不到安乐,所以佛家才主张遁世任行。把这个道理引之于常人生活,即一个人不能总是在现实的尘世中忙忙碌碌,应该跳出自我的因子去考虑问题,逃脱功名利禄的缠绕,以使精神自由自在。

  一七五、处处真境物物真机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译文】

  人的心灵大半是从浮动处才失去纯真本性。假如任何杂念都不产生,只是自己苟坐腔思,那一切念头都会随着天际白云消失,随着雨点的滴落心灵也舍有披洗清的感觉,听到鸟语呢喃就像有一种喜悦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飘落就会有一钟开朗的心情。任何地方和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机。

  【注解】

  澄然:清澈,也就是心无杂念。悠然:闲静自得。潇然:豁达开朗,无拘无束。真机:指接触真理的抄机。

  【评语】

  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到处都是,关键就在于人能不能去发掘和领略,人心的真体,不论凡夫和圣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丧失一真体,当一念不生之时,善恶邪正的尘埃都起不来,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宁静。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宁静,周围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无限佳趣。生活就这么怪,以凡人而言,强求的东西往往带来烦恼却还得不到。“听其自然,心里不想耳中不听的东西有时送上门,送来了也不会喜得乐不可支,没有也依然平静如水,这样的生活总是令人愉快的。

  一七六、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耳根似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蜚具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译文】

  耳根假如像大风吹过山谷一般,经一阵哼啸之后什么也不留,这样所有流言蜚语就都不起作用,心灵假如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月亮既不在水中,水中也不留月亮,那么心中自然也就一片空明而无物我之分。

  【注解】

  耳根:佛家语,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耳根为六根之一,耳对于声尘而生耳识(识就是判别的意思)。谷:,是自下急上的风暴。飙谷是大风吹过山谷。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映出的月色。物我:外物和自我。

  【评语】

  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木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在内,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按现代人的看法,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则何以判断是否反映外物了呢?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缎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一七七、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苦海。不办公白山表、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译文】

  由于一般俗人都被虚荣心和利禄心所困扰,因此一开口就说人间是一个大苦海。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是白云笼罩下的青山翠谷,奔流河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风俗展的弃丽花卉,呢喃歌唱的可爱小鸟,以及樵夫歌唱时的山鸣谷应之声,这时才会恍然大悟人间既非尘嚣万丈,世界也非苦海一片,只是人门使自己的心落人尘嚣堕人苦海而已。

  【注解】

  谷称椎讴:讴,齐声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间的回音,樵是樵夫。谷答樵讴是说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

  【评语】

  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旧,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为物欲情欲所困扰,自己能看开名利,又怎能不见山川,不见美景呢?同理,世间本来就没什么苦乐可言,一切音乐皆由人心不足所产主。好名之人必为虚名所苦,重利之人必为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环,世人不要太积极于名利,以角作茧自缚。所谓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足贪图不止是堕入苦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苦、条件之艰可以通过多方的努力来解决,但内心的苦行动之艰却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欲:少求名利才可以解脱。一七八、体任自然不染世法山肴不受世间灌溉,野禽不受世间豢养,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译文】

  生长在山间的蔬菜根本不必人们去灌溉施肥,生长在野外的动物根本不必人们饲养照顾,可是这些野菜和野兽吃起来味道却特别其美可口。同理,假如我们人不受功名利禄所污染,品德心性自然显得分外纯真,跟那些充满铜锈味的人有明显区别。

  【注解】

  山看:肴本指荤菜,如鱼肉熟而可食都叫肴。此处的山肴似指香茹、木耳、竹笋等山产。豢:饲养。例:味强烈。世法:指世俗的功名利禄,即世间一切法。迥:相异。

  【评语】

  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长,一切顺乎自然无须人工,其味美而珍。此理来喻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的,即一个不受世俗点染的人总得有不与世俗相处的条件才可能,不受世俗点染便少有世俗的许多欲念而纯朴真厚。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凡于野山林生长因其与世隔绝就好;也不能因为少有而肯定,不能因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认后天教育的职能。这里作者仅做个比喻,强调人贵自然,本性纯朴,心地纯真,和世俗人相比他们厚重可亲。

  一七九、减繁增静安乐之基

  人么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拢,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此生哉!

  【译文】

  人生在世能减少一些麻烦,就多一分超脱世俗的乐趣。交际交酬减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困扰,闲言乱语减少,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和懊悔,思考忧虑减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聪明替智减少,就可保持纯真本性。假如不设法慢慢减少以上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千方百计去增加这方面的活动,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一生。

  【注解】

  怒尤:愆,错误、过失。尤,怨恨。耗:消耗、损失。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在此指人的本性。桎梏:古代用来锁绑罪犯的刑具,引中作束缚。

  【评语】

  《庄子》一书有一则关于“混沛”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名叫混沌的人,本来既无限睛也无耳朵,后来神给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说他应该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谁知他有了耳目之后却很,决就死了。当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恩,但一定要减繁增静才对。为人处世固然需要小心谨慎,凡事三思,小心撑得万年船,不过切忌思之极点,便会先人忧天。另一方面可以从修身来理解,即世人有耳目有见闻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欲念,有了欲念之后就会丧失纯真的本性。聪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赐,但是假如聪明过度,反而会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八○、口耳嗜欲但求真趣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羡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喝茶不一定要喝名茶,必须锥持壶底不千;喝洒不一定要叼名酒,但是必须维持酒壶本空。无法之琴虽然弹不出旋律来,然而足可调剂我的身心;无孔的横笛虽然吹不出音调来,却可使人精神舒畅。一个人假如能达到这种境界,虽然还不能算超越伏羲氏,但是起码也可媲美嵇康阮籍。

  【注解】燥:干涸。樽:盛酒的器具。羲皇:即伏羲氏,为上古时代的皇帝。匹俦:匹敌。匹恃在此作媲美解。嵇阮:嵇是嵇康,字叔夜,资性高迈不群,官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弹琴咏诗以自娱。阮籍,字嗣宗,好老庄,嗜酒善琴,对俗士以白眼而待。

  【评语】

  古代有根多沉浸干山木田无的诗人,比如阳沈明经过靠北窗高卧,在和风吹指拂之下抚无弦琴逍遣,自称“羲皇上人”,意思是说他生活在比伏羲还要古老的时代。嵇康和阮籍都晃竹林七贤中人,这些人处林泉之下,或自得敦乐,或漫议朝政,不与俗人往还,沈阳山林金樽。身处大自然的清静中,便可以体验大自然的真趣,故对茶琴酒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样,只求其中趣昧。

  齐家篇

  一八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经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耳中假如能经常听些不爱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些都像是敦品励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一样。反之假如每句话都很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药中了。

  【注解】

  逆耳:刺耳,使人听了不高兴的话,《孔子家语·六本》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拂心:不顺心。砒石:是一种磨石,粗石叫碗细石叫砒,此处当磨练、教训解。鸩毒: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为古时候所谓的鸩酒,人喝了酒后立即死亡。

  【评语】

  《孔子家语》中有“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这句话人们常说,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语言,最有价值。假如一个人听忠实良言感到厌倦逆耳,为仅完全辜负了人家劝戒的美意,关绞是难以反省自己言行的缺点,进而敦品励行改邪归正千就难以督促自己保持良好品德。听见逆耳的忠言绝对不可气恼,而人家一夸奖就得意洋洋,那你的生活就显得轻浮,在无形中会削弱自己发奋上进的精神,最容易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圳中。如此就等于自浸于击酒中而毁掉自己的前程,即使活着也等于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这就是说人生在世要经常接受各种横逆和痛苦的考验,必须经过几番艰苦的奋斗才能走上康庄大道。一生都想称心如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惜的是一些肤浅之辈,一听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顺利就怨天尤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然会有各种困难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么个道理说明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先要敢于磨练自己的品格,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勇于克服种种困难才行。

  一八二、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烘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彩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译文】

  粪士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虫,可是一但蜕化成蝉,却只喝秋天洁净的露水;腐败的野草本来毫无光华,可是一但孕育成萤火虫,却能在夏天的夜空中闪闪发光。由此可知,洁净的东西常常是从污秽中得到,光明常常在黑暗中产生。

  【注解】

  秽;凡是脏臭的东西都叫秽。粪虫:烘指烘土或尘土,烘虫是尘芥中所生的蛆虫,此处指的是螬(金龟子的幼虫),而蝉就是从蛴螬蜕化而成的。蝉:又名知了,幼虫在土中及树根汁,蜕变成肾后而登树,再蜕皮成蝉。饮露于秋风:蝉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为主,古以此为高洁这象征。据《淮南子·附形训》篇:“蝉饮而不食。”又陆土龙《寒蝉化赋》说“蝉含气而饮露是清。”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据《礼论·月令》篇:“季夏三月,..腐草为萤。”又《格物论》说:“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其实莹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在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评语】

  对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来讲,应具备这样一种认识:出身微浅不是有作为的决定条件,不能因此自艾自怨而自卑,而要想方设法去改变命运的安排。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如果是自然环境,需要自己能于克服困难,战胜环境的艰险;加果是生活环境,不能因此而同流合污而堕落。有的时候,先天的环境可能难以改变,但自我形象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变化。古语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见一个人不必为了环境不好而苦恼,关键是要自强、自尊、自爱、自律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不但如此,有时往往物极必反,生活环境越好越使人容易腐化堕落。人性也跟物性相同,越是温暖或暑热的地方,东西越容易腐臭,寒冷的地方却能使东西保持常久新鲜。人在清苦的环境中,最容易发斗志,古今中外很多伟人,都是从他们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环境中奋斗成功的。由此观之,环境的清洁与污秽是相对的,清洁中未必没有腐物,污秽中未必不出有益的东西。所处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吊约也是相对的。

  一八三、事悟痴除性定动端

  饱后思味,则浓谈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酒足饭饱之后再回想美酒佳看,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经全部消夫。房事满足之后再来回味性欲的情趣,鱼水之欢的念头已经全部消失。所以假如人们常用事后的悔悟,来作为另一件事情开端的判断参考,就可以消除一切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做事就算有了原则,一切行为自然都会合乎义理。

  【注解】

  痴迷:心中只想一事一物叫迷,痴迷是指见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对事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断却又全身心投入。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真心;定是安定,不动摇。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动。

  【评语】

  人们把事后才明白或后悔的现象称为事后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动,但是对于没经过的事,对于可逞一时之欢的事。人们往往不去考虑后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经过了、实践了,才会思考,醒悟,有时难免会乐极而悲。故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动”的经验之谈了。其实世间任何事都不可过贪,因为过分贪图享乐往往会得到反效果。但要达到遇事不慌,临风不动;行而不贪,做而不过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经过一个磨练过程,才会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先打破愚痴和迷妄的执着。唯有这样才能稳定住本性。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这样,对事物就不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使我们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

  一八四、原其初心观其末路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对于事业失败陷入困境而心灰意冷的人,要思索而不是责难,回想他当初奋发的精神:对于事业成功感到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长期坚持下去,考虑结局如何。

  【注解】

  蹙:穷困的意思,或精疲力竭。功成行满:事业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圆满。末路:本指路的终点。古语云:“行百里路半九十。”

  【评语】

  人生在世谁也无法预料成功与失败,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败的人也不少。可耀眼的花环总是戴在成功者头上,失败者面临穷途末路。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失败者来说,最要紧的是要静下心来,对大众而言,应当客观看待失败者,想想他创业之初是否居心善良?俗语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意思就是强调只要出发点正确就有可能创一番事业。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盖棺始能论定”。只要善于总结,失败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同时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却为贪小利而身败名裂,会让人觉得惋借,或者他自身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一种自私自利的基础上,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就是失败的开始。一八五、居安思危处乱思治居插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态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乡言之为躁。

  【译文】

  站在低处然后才知道攀登高处的危险,在暗处然后才知道置身光亮的地方会刺眼睛;保持宁静心情然后才知道喜欢活动的人太辛苦,保持沉默心性然后才知道话说多了很烦躁。

  【注解】

  居卑:泛指处于地位低的地方。处晦:在昏暗的地方。霭:云层聚集处叫霭。此处当显现、显露用。躁:不安静、急促。守静:隐居山材寺院的寂静心理。养新:沉新寡言。

  【评语】

  这是卑尊、晦明、静动、默躁的对比,强调的是人有所作为时应学会多向思维,也就是善于站在其相反一面来观察人生,对人生的体验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志形,被物欲权欲迷惑而不自觉。一旦从高处跌下之后,才明白身居富位的危险。人的体验往往是在对比之中才更加深刻。因此人们立身社会,在得意之时往往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一旦走出社会归隐家园之后,才思考奔波劳碌一生所得的究竟是什么呢?良多事是不能造作和强求的,因为体验太少,思路不清。这也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所以思考时要作面面观,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思维,有丰富的体验,思考问题能够由此及彼,由近思远。而从做人来看,不可因一时的荣辱明暗而自我封闭,过分地自卑或自傲。

  一八六、放得心下入圣超凡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译文】

  能丢开追逐功名京贵的思想包袱,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尘世,不受仁义道德等教条的束缚,才能进入呈贤超凡绝俗的境界。

  【注解】

  脱凡:脱是脱俗,即超越尘世外的意思。入圣:进入光明伟大的境界。

  【评语】

  任何事都不应走极端。寻求致富要在合法的范畴;有了钱财,可以为自己的作为打基础,为社会的公益做贡献,这是好事。希冀得到权力应通过业绩来升迁,有了权力,能够为国为民也是好事。如果为求取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以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去钻营,于是在无形中就发生了质变。所以一个人要在平凡中奋斗,不可太热衷于功名富贵。同理,仁义道德也非常重要,假如有人置仁义道德于不顾,那就跟一个不通人性的禽兽相同。但是假如太热衷于仁义道德,急著想做一个人人赞美的道德家,可事义上却没有敦品励行的毅力,于是就成了伪君子。或者把道德当教条,成了教条的奴隶同样是不可取的。只有胸怀开阔者才能冲破教条牢筏创造大农业。做人要有原则、要有灵活性,不能极端化。

  一八七、超越天地不求名利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群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译文】

  别人有财富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君于绝对不会被君相的高官厚禄所束缚或收买。人的智慧一定能战胜大自然,思想意志可以转变自己的感情气质,所以君子绝对不受命运摆布。

  【注解】

  彼富我仁:出自《孟子》一书:“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牢笼:牢的本义是指养牛马的地方,此含有限制、束缚等意。据《淮南子,本经》篇:“牢笼天地,弹压山川。”人定胜天:指人如果能艰苦奋斗,必然能战胜命运而成功。志一动气:志是一个人心中对人生的一种理想愿望,一是专一或集中,动是统御、控制发动,气是指情绪、气质、秉赋。《孟子,公孙丑》上:“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造化:命运。陶铸:陶是范士制器,铸是熔金为器。

  【评语】

  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物所累,诗曰:我行我素。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不得志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具有高风亮节的君子,胜过争名夺利的小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君子保持自我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超然物外,不为任何权势所左右,甚至连造物主也无法约束他。所以佛家才有“一切唯心造,自力创造非他力”一语。遵从大义,相信自我,一个有为的人理应锻炼自己的意志,开阔自己的心胸,铸造自己的人格,不为眼前的名利所累,把眼光放得长远。具有了人定胜天的气概,广阔天地任我驰骋。

  一八八、有木石心具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仓头,若一方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附危机。

  【译文】

  磨炼心性提富道德修养,必须有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一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包围困惑。治理国家服务社会,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一样的淡泊胸怀,假如一有贪恋名利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

  【注解】

  修道:佛家语中“谓见道之后,更修习真观”,泛指修炼佛道两派心法。木石:木柴和石块都是无欲望无感情的物体,喻无情欲。《孟子·尽心篇》中“与木石居,与鹿游”。云水:佛家称行脚僧为云水,这种和尚手待三宝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毫无牵挂,行迹飘忽有如行云流水。他们不受物欲束缚而具淡泊雅趣。贪著:对富贵等欲念的执著。

  【评语】

  古人修身养性讲究心定,不为外物所扰,排除一切杂念。这种寻求内心悟性的方式用之于经邦济世,从政当权,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个当权者可能权倾朝野,一个有钱人或许富可敌国,一个人仕者可能雄心万丈,但决难具备隐世者的淡泊趣味,及行脚僧人手待三室云游天下,那种无忧无虑飘然出世的风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绝对不是一个奔波于名利中的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但一个经邦济世的人也应具有这种胸襟,这样就可能看淡名利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贪恋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就等于一个一心向上的人没有基础而终有。一日会跌落无底深圳,不仅不能为国为民服务。恐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保全。权力能使人腐化,不断修省,时时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心性而在名利声中保持清醒,才可能不去随波逐流,自觉抵制贪污腐化。

  一八九、吉人安详恶人杀气

  吉人力论仕用各样,即梦寐神钧无非中气;凶人无论行事狠度,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译文】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言行举止总是镇定安祥,即使在睡梦中的神情也都洋溢着一团祥和之气;一个性情凶暴的人,木论做什么事都手段残忍,甚至在谈笑之间也充满了让人恐怖的杀气。

  【注解】

  吉人:心地善良的人。作用安样:言行从容不迫。梦寐神魂:指睡梦中的神情。声音笑语:言谈说笑。浑是杀机:言谈间流露着害人的迹象,杀机是指令人感到有杀人的恐惧感。

  【评语】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的个J 性可以表现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想伪装是很难的,是不会长久的。大凡一个遵守礼法的人,由于他的内心毫无邪念,所以言行显、得善良,每个人都觉得他和蔼可亲。由于心地善良,不论处在任何时候,都能散发出一种安祥之气;反之一个生性残暴的人,不论处于何时,总会令人感到一种恐怖之气。因为这种人时时想着算计别人,占有其它。可见一个人是善是恶,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察觉,即使在婪中也显出各自的心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在工作中必须善于识人才对。

  一九○、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怒知多心之为祸。

  【译文】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无扰心的琐事可牵挂,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琐事缠身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宁静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注解】

  少事:指没有烦心的琐事。

  【评语】

  一个有为的人应当具备“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琐事缠身,不会为闲言困挠。而一个平常人的生活,也应该是以一生平安无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的。所有端多阗是由多事而招平,多事又源于多心,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所谓“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于疑心而把事情弄坏,其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怀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闲人才整天为闲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人言碎语费尽心神地猜疑,可见他们的恩想境界很低,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可悲。

  一九一、崇俭养德守拙全真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文化教育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译文】

  奢侈无度的人财富再多也感到不够用,这怎么比得上虽然贫穷却生活节俭而感到满足的人呢;有才干的人假如由于心力交瘁而招致大众怨恨,哪里比得上笨拙的人由于安闲无事而就能保全纯真本性。

  【注解】

  劳而府怨:劳苦而怨谤集身。逸而全真:安闲而能保全本性,本为道家语,因为道家把完美无缺的人称为真人。

  【评语】

  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不以相对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会走向绝对,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变。像钱财于现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为生活的全部就走向了极端。生活奢侈的人,无论有多少财产,到头来也都挥霍精光,表面看来他好像很快乐,其实他内心常感不满足,因为他的财产越多欲望越强,可见人的欲望有如永远填不满的沟整。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他们平日能量入为出,虽然并非富有,但是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足,因此在欲望上也就没有非分之想,平平安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工作中要讲究方法。不能因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亲躬,处处亲劳,结果可能会招致怨恨还办不好事情。对于一般人而言,能而劳,可能就压抑了别人的才能,使别人无从表现:如果是当权者,其能不应表现在自己如何亲为上,而在于怎样组织、管理,使每个人都可显其所能。而且,任何矛盾的出现是因为事做了,局面活了,矛盾便开始出现了;一潭死水时人们心意相对稳定。那么谁做谁就成了矛盾中心,不集怨而何?闲者置身局外当然会有时间去评头论足了。所以能应是相对的,个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做事前理应先看看想想。

  一九二、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译文】

  在困苦的逆境中能把握方向不屈奋斗,常常可以感受得到内心奋斗的喜悦,这种喜悦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时骄纵狂妄,往往会种下日后祸患的根苗,导致痛苦的悲剧。

  【注解】

  甘心:困苦的感受。悦心之趣:使心中喜悦而有乐趣。失意之悲:由于失望而感到悲哀。

  【评语】

  任何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苦悲可以转化,得失不是永恒。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看主观上用什么态度对待人生。人间悲苦是无情的,用这种心境来看待人生,那耳目所触尽是悲苦,结果就使人容易产生悲观思想,甚至造成厌世自杀的悲剧。人生本来是多灾多难的,但是我们必须征服这种苦难,绝对不可以抱着失败主义思想。另一方成“乐极生悲”,“盛极则衰”,“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及时彻底铲除苦恼的根苗,那得意过后失意的悲哀就会接踵而来。人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决定自己的一生,不能因一时的苦乐而放弃人生的奋斗。

  一九三、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得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译文】

  当春天到来时阳光和暖,就连花草树木也争奇斗艳,在大地铺上一层美景,甚至连飞鸟也懂得在这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里宛转动听地鸣叫。士君子假如能侥幸出人头地列入杰出人物行列,同时每天又能酒足饭饱过上好生活,却不想为后世写下几部有益的书,做一些有益于世人的事,那他即使活到一百岁的高寿也如同一天都没活过。

  【注解】

  好色:美景。时和:气候和暖。啭:鸟的叫声,发出宛转悠扬声。头角:指气象峥嵘,比喻才华出众,据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虽年少,己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一般说成“崭露头角”。

  【评语】

  从古到今,身前重名,身后重誉是一个传统。尤其是对当权者,他的声誉取决于他的政绩如何,所谓“得时当为天下语”,一定要为天下苍生和后世子孙多做一些好事,假如不能这样,也应退而求其次完成几部不朽名著。因此宋儒张载才发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呼声。既“幸列头角”,就应当有所作为,能为平民百姓请命是为清官,能为国家兴利除弊是为贤达,能为后人著书立说是为贤哲。人生在世如果有了作为的条件,理应为自己的抱负,为国家的兴旺去拼搏一番。

  一九四、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译文】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不一定有根响亮的名声,那些到处树立名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注解】

  大巧:聪明绝顶。

  【评语】

  生活中,人们对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很讨厌,对欺世盗名之辈更是深恶痛绝。因为好名声必须凭真本领,如果为了博取人们的歌功颂德而不择手段,虽然可以名藻一时,却欺骗不了历史。所以一个真正廉洁的人,由于他廉洁的动机不在于让人歌功颂德,自然也就不会廉名远播: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决不会靠卖弄小聪明,炫耀才华来提高价,想做点事业的人,应该认清真廉之名,大巧之人,以防被伪君子和耍小聪明的人所迷惑。

  一九五、居安思危天也无法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闭而生变化,因此就用机缄来比喻气运的变化,支配事物变化的力量。抑而伸:抑是压抑,伸是舒展。播弄:玩弄、摆布。

  【评语】

  世事变化难以逆料,天机奥妙不可思议,不要说来的事难以推测,目前的事也很难判断,就连古圣先贤也无可奈何。所以孔子对于处事有“尽人事以听天命”之叹,即对天命而言只好逆来顺受了。因为人的所知是有限的,对智力所不及的事情,很难违背自然法则。但这不意味着听天由命,个人的一生完全以天命来决定。人对自然的探求已历几千年,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那么人们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与日俱增。以前认为是天命的东西以后完全可以科学解决,以前不可抗的东西现在以人之力也做到了。唐太宗要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时,如果以占卜吉凶来定行止,很可能就没有以后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登基后,蝗虫肆虐成灾,玄宗如果信天命不敢灭蝗,可能就没有以后的“开元盛世”了。一个人不应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应居安思危,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不断探求思考,不断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天命其奈我何?

  一九六、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译文】

  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炽热,仿佛跟他接触的物体都会被焚烧;一个缺乏同情心刻薄寡恩的的,他的言行就像冰雪一般冷酷,仿佛任何物体碰到他都会遭到残害。头脑顽固而呆板的人,像死水朽本,已经完全断绝了生机,这都不是建功立业为社会人类造福的人。

  【注解】

  中和:不偏不倚叫中,不刚不柔叫和。凝滞固执:凝滞是停留不动的意思,比喻人的性情古板。固执是顽固不化。

  【评语】

  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必须认清人的个性。每人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就很难与之共事:性情急躁而慌慌张张的人,刻薄寡恩而无情无义的人,顽固不化而固执己见的人,都难以相处,性情急躁的人对于任何事都缺乏全面考虑,完全听赁自己的浮躁之气去作,毫无沉着稳重之谋;他的个性好像一团烈火,遇事好生气,事后求原谅,即使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不久也会破坏无遗自毁前程,刻薄无情的人,或许有一副冷静的头脑,但是他对人对事冷酷无情,人们见到这种人就觉得不寒而栗,与别人很难建立起信任,他在事业上很难有什么建树。顽固不化的人,遇到事丝毫不讲究通融变化,他们的心性就宛如死水朽木毫无生气,认定一样东西,不管对错坚到底;自以为是坚持原则,实际上是在坏事。所以这种人根本谈不上创造性。要寻求事业上的合作者,必须是志同道合,能知人容人用人的人。

  一九七、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译文】

  一个人只要心中刹那间引出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刚直的性格变得很懦弱,聪明被蒙蔽得很昏庸,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很残酷,原本纯洁的人格就会很污浊,结果是毁灭了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零,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一生。

  【注解】

  一念:一刹那所引起的观念,《二程遗书》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变恩为惨:恩,惠爱。惨,狠毒。度越:超越的意思。据《汉书·杨雄传》: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心度越诸子矣。颜师古曰:‘度,过也。’”

  【评语】

  品行的修养是一生一世的事,艰苦而又有些残酷,尤其古人对品行有污染者很不愿意原谅。王阳明的理学主张“致良知”,他说:“良知无待他求,尽人皆有,只有被物欲泊没了他。”要求为人绝对不可动贪心,贪心一动良知就自然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正邪观念,正气一失,其他就随意而变了。刚毅之气也就顿时化为乌有,而聪颖智慧也就变成了糊涂昏聩,仁慈之心也就变成了残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满了污点,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产。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贪”字,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在商品社会,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诱,以身试法。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鉴,却晚节不保,诚可惜哉。“不贪”真应如利剑高悬才对,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一九八、保己成业防末来非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译文】

  与其谋划没有把握完成的功业,不如维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侮以前的过失,不如好好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注解】

  业:指基业、事业,据《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失:错误。非:过失。《礼记·礼运》篇:“鲁之郊缔,非礼也。”

  【评语】

  人的一生可划成三个阶段,即过去,现在,未来。人应当抱着不懊悔或夸耀过去,要检讨或反省过去;不轻视或不满现磁,要把握或迁就现实;不梦想或恐惧未来,要策划或努力未来的态度才行。古人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明训,说明我们可以检讨过去来借鉴眼前策划未来,而最关键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对已经过去了的东西的纠缠上,像一个老人一样不停地回忆,而要把立足点放在眼下,从现在做起,这才是干事业应有的认识。

  一九九、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木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当风吹过去后竹林并不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潭会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飞过后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没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见,君子遇事其本性才会显现出来,事后其本性也就恢复了原来的空虚平静。

  【注解】

  寒潭:大雁都是在秋天飞过,河水此时显得寒冷清澈,因此才称寒潭。

  【评语】

  人不能总为烦恼扰心,不能老让琐事缠身,当人间万象纷至沓来时,一个有修养的人是善于调节内心平衡的。佛语有“象由心生,象随心灭”。当风来竹子就知道风因缘遇合,风过去之后缘尽又一切皆空。所以说“风过而竹不留声”,事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最终不由个人意志决定。所以人生应当抱定随遇而安的态度,事情来了就用心去服务,事情过去之后心像要立刻恢复寂静,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用这种心态来处世,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这不是逃避社会责任,而是一种办事方法,因为事有大小,如果事事劳心挂念,整天在事务中忙忙碌碌,分不清大小主次,同样会没有效率。

  二○○、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客,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咸,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译文】

  清廉而有容忍的雅量,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不防害细察,刚正而又不至执撒,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即不过分的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的咸,一个人要能把持住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处人做事的美德。

  【注解】

  伤察:失之于苛求。蜜饯不甜:蜜饯不过分甜。懿德:美德,例如《诗经》中有“民之秉彝,好施懿德”

  【评语】

  严于品德修养是好的,但严的结果应该是符合中庸之道,这样行事才可能不偏颇。不能认为因为自己品格优良或做好事就自然正确,往往正确过头却适得其反。一个清廉自守的人固然值得尊敬,可是他们往往轿枉过正,把自己的格调提升得很高,对于社会上的万事万物容不得一点沙子,嫉恶如仇,结果就变成毫无容忍雅量的偏激。这样行事其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很可能相反。反之一个宽宏大量而又居心仁厚的人固然受人爱戴,这种人可能又往往缺乏果断力。这样可以成一个老好人,却办不得大事。一个聪明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不能在处事中掌握好分寸,聪明会对他造成妨害,就是通常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人很糟明,可精明到至清便可能一事无成。可见做事要保证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一致,一方面要求品德端正,另一方面得把好做事的尺度,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才行。

  二○一、穷当益工勿失风雅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驰哉!

  【译文】

  一个贫穷的家庭要经常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贫家的女子经常把头梳得干干净净,摆设和穿著虽然算不上豪华艳丽,但是却能保持一种高雅脱俗的气度。因此君子一旦际遇不佳而处于穷困潦倒的时候,为什么要萎靡不振自暴自弃呢!

  【注解】

  益工:更努力下功夫。寥落:寂寞不得志。吕温诗中有“独卧郡斋寥落意,隔帘微雨湿梨花”废驰:应做而不做。王冕《剑歌行》中有“学书学剑俱废驰”。

  【评语】

  贫与富是身外物,家贫家富都应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气质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质所能决定的。贫穷人家虽然身居茅屋草舍,但是假如能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也会使精神愉快培养出清雅气象。一个人生长在贫穷人家,所穿的虽然都是粗布衣裳,但是如果衣冠整洁仪态大方,精神充实,举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气质。可是却有一些修养不够的书生,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如此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失去风雅,终将一事无成。二○二、看破认真可负重任以幻境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以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得,才可以任天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译文】

  世事变幻无常,不管是功名富贵,即就是自己的四肢躯体也是上天赐给的;我们超越一切物相来看客观世界,不论是父母兄弟,甚至连天地间的万物也都和我属于一体。一个人能洞察物质世界的虚伪变幻,又能认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恒价值,才可能提负起救世济民的重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人间一切困扰你的枷锁。

  【注解】

  世相:指社会现象及社会形态。本体:指事物的根本原理和真象。幻境:空虚境界。委形:委,赋予,委形,上天赋予我们的形体。例如《列子·天瑞》篇:“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真境:是超物质的形而上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物相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物我合一永恒不变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缰琐:套在马脖子上控制马行动的绳索,比喻人世间的互相牵制。

  【评语】

  人必须不为外物所累才能保持心灵的安宁、淡泊,但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追求金钱,讲求致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当人的心灵被金钱所锈蚀,那么人已经不再是自己精神的主宰者,而完全成为物质文明的被支配者。有的大款曾感叹自己是除了钱以外什么都没有,越是富有,贪图物质生活享受越多,精神越是空虚。假如过分强调返朴归真操守清廉是不现实的,但一个人不讲道德情操,一个社会不讲精神追求,以至学子放下学业先生丢下教鞭下海追求金钱致富,那么这种富是畸形的。对一个有作为的人来讲,不摆脱物累而加入世俗的争逐就不会有为有成。

  二○三、持身勿轻用意勿重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译文】

  君子平日待人接物绝对不可轻浮急躁,因为一旦轻浮急躁,就会把事办槽而受到困扰,这样自然就会丧失悠闲宁静的趣味;处理事情不可思前虑后想得大多,不然就会陷入外界制约,丧失潇洒旺盛的生机。

  【注解】

  持身:做人态度、原则。轻:轻浮,急躁。扰:困扰、屈服。泥:拘泥。

  【评语】

  生活中,我们很钦佩那种在危急关头临阵不慌、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这种风度决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于后天的修持。持身不可轻,用意不可重,可以看作人的性格磨炼。轻重是相对的,一个人做事固然不可过于鲁莽,也不可考虑太多,否则势将什么大事也做不了,轻与重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二○四、人生无长不可虚度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这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译文】

  天地万古运行不变,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后就不再复活;一个人最多只会活百岁,可是百年的时间跟天地来比只不过是一刹那,逝者如斯。有幸诞生在天地间,既不可不了解我们生活中所应享的乐趣,也不可蹉跎岁月,而有虚度一生之叹。

  【注解】

  万古:永恒不变的时间,喻其长。虚生:虚度一生无所作为。

  【评语】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惜时如金是千百年来古人的明训。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操叹“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的一生太短了,短暂的一生是像庄子那般有“梦为蝶,蝶为梦”的感伤不息呢?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钦呢?人要珍惜人生之乐,但“不可虚度”的标准在于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去,只有在为国为民的服务中才会更觉人生之乐,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人。

  二○五、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万兢兢焉。

  【译文】

  年纪大时,体弱多病,都是年轻时不注意爱护身体所招来的病根儿;一个人事业失意以后还会有罪孽缠身,那都是得志时埋下的祸根儿。因此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环境处在事业巅峰,尤其要兢兢业业,戒骄慎言,为今后打下好基础。

  【注解】

  待盈履满:盈是丰富,履是福禄,持盈履满是指已达最好程度的美满的物质生活。兢兢:小心谨慎。

  【评语】

  人总喜欢回忆过去,而很少实实在地预测未来。人的一生变化无常,“得意无忘失意日,上台勿忘下台时,”所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要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免得失势以后留下罪孽官司缠身。世事变幻难测,所以,一个人不论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荣耀,尤其在官场上,所谓多行善事正是为今后着想;就像是人的体格,青壮时不注意保养锻炼,老来多病又能怪谁呢?而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顺境、在有势时,总是小心翼翼,居安思危,决不会像市井之徒那样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人态度。

  二○六、却私扶公修身种德

  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译文】

  施恩惠给别人收买人心,还不如以光明磊落的态度去争取社会大众的舆论;一个人与其结交很多不能劝善规过的新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跟老朋友之间的情谊;一个人与其想法子提高知名度,倒不如在暗中积一些阴德;一个人与其标新立异去显示名节,倒不如平日谨言慎行多做一些好事。

  【注解】

  市私恩:市,买卖。私恩是出自私所施的恩惠,指收买人心。扶公议:公议是社会舆论,扶是指扶持。扶持公议,就是以光明正大的行为争取社会声誉。敦:厚,加深。庸行:平常行为。

  【评语】

  一个想从政济世的人以什么态度立身是决定他将能否有功于国的基础。是怀着天下为公的抱负还是只为追求功名,是实事求是还是标新立异只为一已之私誉,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紧紧相联。汉有一个高尚的品德而从政,没有悬壶济世的本领却硬要悬壶,结果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悬壶欺世”,最后总是找出一些看似合理实际根本不合理的理由搪塞民众。这种不知积德的伪君子比之小人更可恨,他们手里有权,便可以任意胡来,劳民伤财。所以选择德与才兼备的人是政治清廉的首要条件,而从政者自身不加强修养,是谈不上建立真正功业的。

  二○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

  【译文】

  做人做事即就是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有所疏漏;即使在没人听见没人看见的地方,也绝对不可以做见不得人的坏事:尤其是处于穷困潦倒不得意的时候,仍旧不要忘志。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作为的英雄。

  【注解】

  渗漏:渗,水从上往下慢慢滴,有侵蚀和走漏的意思。怠荒:懒惰无进取心叫怠,荒有颓丧不上进的意思。

  【评语】

  英雄未必都做大事。一个人的成就是平时点滴积累而致。意志、品德、待人,无不从小处做起,而能成大事者关键是志向远大,胸怀宽广。有时,一个人一生事业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节上,“千丈之堤,毁于一蚁之穴”。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本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料正当他统率马其顿大军策马东征之际,突然被他的一个亲近恃卫刺杀身死。原来这个侍卫跟他的一个恃宠而骄的妃子发生争执,侍卫就向他诉苦申告,可是他当时正忙于接应各国贵宾,一个小小的侍卫何心去理睬他,随意申斥几句就不理了。侍卫气愤难消,竟拿起佩剑当场把他刺死。相反,周恩来总理在国宾馆看到工作人员把口水吐到了地毯上,并没有去训斥,而是亲自用手巾把口水擦掉。身教胜于言教,小事中见伟大,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同样,欲有为者应大处看眼,小处着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八、盛极必衰居安虑患

  衰疯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必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译文】

  衰败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祸根,机运转变的种子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所以君子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一旦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紧牙关,坚定信念继续奋斗,以求事业成功。

  【注解】

  衰飒:飒,本义是凡吹落叶的声音,衰飒就是凋落、枯萎,指境遇衰败没落。发生:生育、生长。机缄:关键因素,指运气的变化,据《庄子·天运》篇:“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零落:指人事的衰败凋落,例如陆机有“亲友多零落”的诗句。百忍:比喻极大的忍耐力。

  【评语】

  日月盈亏是自然规律,人生兴衰也是不断变化着的。《易经》提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就说明了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在极盛时代就已经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人的一生同样如此,盛的时候应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衰的时候不应自暴自弃。所以,意志、修养在盛在衰之时都应具备。

  二○九、奇异乏识独行无恒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非恒久之操。

  【译文】

  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甚至喜欢怪诞不经的人,不会有高深的学识和远大的见解;一个只知道苦苦恪守名节而自以为清高独行其事的人,无法保持长久的信心操行。

  【注解】

  恒:长久不变

  【评语】

  喜欢新鲜好奇是人之性情所决定的,但对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来讲,不应把精力投之于此;对于一个性格稳重、修养厚实的人来讲,不应当像孩子那样见异思迁。应当重视平素的言行,而不要标新立异耸人听闻。奇特怪异之行多了只会使人看了讨厌,对于自己的前途事业绝无任何好处。例如一些未成年的中学生,竟以会抽香烟而洋洋得意,旁人看来,这正是代表他们的无知,生活中的修行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格守一些教条,把自己锁进道德圈子里就算是有修养,而是要脚踏实地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二一○、震聋启聩保持清醒

  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

  【译文】

  头脑感到昏沉纷乱时应该平静下来让头脑清醒;工作烦琐情绪紧张时,要懂得把工作暂停一下,以便使情绪恢复镇定轻松。否则恐怕刚刚治好昏沉纷乱的毛病,便又处在左右为难思绪摇摆不定的困扰中。

  【注解】

  昏散:迷惑。憧憧:心意摇摆不定。

  【评语】

  工作要讲方法、有效率,不能认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有成绩,工诈紧张而又条理清楚,收效显著才称得上有效率。所以一个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劳逸结合。一个人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固然很重要,但不可过分劳累过度紧张,否则把弦绷得太紧,就会有突然断裂的危险。人的情绪,必须随时做适当的安排与调剂,既不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过分疏懒,也不可日夜不停,机械般作个不停。不会休急就不会工作,而那种处于昏昏然工作状态的人,辛苦固然可叹,成效却不见得明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自己的脑子都不清醒,何谈事业?这是不足取的。

  二一一、辨别是非认识大体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译文】

  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或就放弃个人的独特见解,也不要因个人好恶固执已见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不可因个人私利搞小恩小惠而伤害整体利益,更不可以借助社会大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人原望,发泄个人不满。

  【注解】

  快:称心如意,满足、发泄。

  【评语】

  事物总是相对的,什么事一但过度便变质。人固然要有从善如流的习惯,但决不是人去亦云,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真理还在少数人手中,该坚待的原则决不可动摇。不过有时自己的见解也未必高明,那时就要本着谦逊的态度多听听人家的话。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在能明辩是非,认识大体,在众多议论中保持清醒,而个人的真知的见又是建立在集体的智慧之上。从现实而言,不可能有绝对的民主,也不可能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志办,必须经过公议,也必须有,最后的决策者。但决策人要善于公正地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不存私心地采纳意见,这样最后的决策才可能正确,有见地。

  二一二、暗室磨练临深履薄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缲出。

  【译文】

  青天白日一般光明磊落的人格和节操,是在暗室漏屋的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凡是一种足可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策略,是从小心谨慎的做事中磨练出来的。

  【注解】

  青天白日:光明磊落。节义:名节义行,此处指人格。暗室漏屋:二词同义。漏屋,无人处。经纶:本指纺织丝绸,引申为经邦冶国的政治韬略。缲:同缫,抽茧出丝,此处做整理领悟解。临深履薄:面临深渊脚踏薄冰,比喻人做事特别小心谨慎。据《诗经·小雅》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评语】

  俗话说“滴水穿石”,英雄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一夜寒彻骨,哪有腊梅扑鼻香,成大功立大业,都得经过艰苦恶劣环境中的奋斗。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仅仅接受磨难是不够的,因为受磨难和受得了磨难的人很多,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他们的事业绝对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的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因此胸怀上博大宽厚,光明磊落;细节上点滴积累,大事上眼光长远;加上坚强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就奠定下厚实的基石。

  二一三、分清功过勿显恩仇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隋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译文】

  对于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模糊不情,功过不明就会使人心灰意懒而不肯上进;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假如对恩仇太鲜明就容易使人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

  【注解】

  隋隋:疏懒堕落,灰心丧气。携贰:怀有贰心,有疑心。

  【评语】

  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别人的人,在待人方法上有两条原则,即对人要功过清楚,赏罚分明;对已则恩仇勿显,兔去猜疑。从领导者来讲,固然需要“恩威并用”,同时必须恩赏过罚。赏罚是使人努力的诱因,一个丧失工作诱因的人,他的工作情绪必然不会高昂。假如是一两个人这样还不要紧、万一群体也如此,这个集体乃至社会必然要陷于不进步的停顿状态,所以赏罚又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历朝皇帝打天下,哪一个不是以论功行赏作为调动文臣武将积极性的手段呢?就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讲。不论是做官还是一般人的交际,还需要克己,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恩怨分明本是做人的原则,但在这里需要忍耐,其目的就是分清功过而勿显已之恩仇,以便使大家能为一种共同的副业团结一致。

  二一四、位盛危至德高谤兴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译文】

  宫位不宜太高权热不应太盛,如果太高就会使自己陷于危险状态;一个人才干所及的事不应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如果都发挥出来就会处于衰落状态;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不可以标榜过高,如果太高就会惹来毁谤和中伤。

  【注解】

  爵位:君主时代把官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指官位。行宜:合乎道义的品行。

  【评语】

  任何事都有个度,所谓“官大担险,树大招风”“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都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人的爵禄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须急流勇退,古代开国功臣大多被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能急流勇退。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最曲型的例子是汉初三杰,帮刘邦打下天下后,结局都不相同,因此司马光才很感慨他说:“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其实,何止在做官上应知进退,其他事同样应知进退深浅。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因利益之急,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因才能之较都可能结仇生怨,故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

  二一五、以德御才德才兼备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译文】

  品德是才学的主人,而才学不过是品德的奴隶。一个人假如只有才干学识却没有品德修养,就等于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奴隶当家了,这又哪能不使家中遭受鬼怪肆意侵害呢?

  【注解】

  魍魉:泛称山川木石的精灵怪物,例如《孔子家语》中有“木石之怪日魍魉。”猖狂:过分放纵。

  【评语】

  品德需要意志长久磨练,需要静心思考体味,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养成。品德不苦磨练而来,在最关键的时候才可队表现出品德的高低,于是生活中人们不重视品德的事很多。人们更重视的是眼前的利益。其实人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才智,重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两者都极重要缺一不可。商品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似乎在下降,但社会对个人的品德要求却越来越高。如诚信、意志、忠恕等等。一个人恃才傲物,就是没有品德修养的明证。有的人喜欢猜忌,有的人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有的人喜欢两面三刀等等,这样的人再有才能谁又敢放心的使用呢。

  二一六,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锄奸杜伟,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笔俱咬破矣。

  【译文】

  铲除邪恶之徒杜绝投机取巧的小人,有时应留一条改过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他们毫无立足之地,那就好像为了消灭一只老鼠,而把老鼠的一切逃路都堵死了,可是其他一切好东西却也都被老鼠咬坏了。

  【注解】

  投鼠忌器,想打老鼠又怕把东西打坏,比喻做事有所顾杜:当动词用,阻止。伟:用手段谋取更高职位的人。

  【评语】

  “穷寇勿追”,是为了防止困兽之斗,垂死挣扎,或者是为投鼠忌器,但心适得其反吧。这不是说落水狗不能打,坏人因其垂死或势败而可原其所恶。在具体的事上存在着具体的解决方法,对坏人和坏事都应当加以区别。生活中,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有时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因为天地问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物降一物的法则下生存。例如毒蛇有害可对人类对植物也有贡献。万物互相制衡互相依存,人固然吃内,可是牛羊也是依赖人类生存。善恶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对的。恶尽善也就不能成立了。“恶”要看到什么程度,是否非得采用根绝方式。所以除恶的方式有很多,有快刀斩乱麻,有纯刀割肉,有只剔去恶处;既可以用非常外力加以根治,也可以到一定程度听其自灭,还可以放一条改过的生路。除恶如此,在待人的方法上也必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一七、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要有跟人共安,安乐则相仇。

  【译文】

  应当有与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不要有共享功劳的念头,因为共享功劳彼此就会互相猜忌;可以有与人共患难的胸襟,不要有跟人共安乐的贪心,因为安乐之中彼此容易互相仇视。

  【注解】

  患难:患是忧愁,患难就是艰难困苦。

  【评语】

  从古到今,能够同享安乐共受富贵的便子不多,倒是兄弟相煎,君臣猜杀,父子干戈的例子俯拾皆是。争杀的原因大都为富贵、安东而相仇。想想人生在世,不过短短数十寒暑,争名夺利的结果,到头来也不过是黄土一堆而已。谁都知道这个道理,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功名富贵恰似过眼云烟,偏偏是当局者迷,不到盖棺难以清醒。人为什么只在患难之中才会团结呢?人在有过之时盼望别人的原谅,人在病中、在弱时盼望别人同情,可得势、强健时便忘乎所以。所以处人待世要勿争,争则陷入一种自寻的烦恼之中,不争则是与人相安的一种方式,而且欲为大事者连世俗之利都看不透,何谈追求。

  二一八、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当以彼易也。

  【译文】

  一般来说副业和文章,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伟大的精神万古不朽;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移,忠臣义士的志节却会永远留在人间。可见一个君子绝对不可以放弃能留名青史的气节,去换取会随身销毁的东西。

  【注解】

  逐世:随着时代转换。千载一日:千年有如一日,比喻永恒不变。

  【评语】

  精神、志节不是空的,不能脱离一定的事而存在,青史留名的人其精神气节往往是在一定的事中表现出来的。事业有大有小,有好有坏,坏人小人也可以称自己的钻营为一种事业,造福万民的伟大事业,为一种善政德政而永垂不朽。同样此处的“文章”也是指普通毫无内容的文章,是抒发病态之情,咏风弄月、堆砌词藻的作品。得以留传至今的经典、文史之作,几乎全靠文章薪火相传之功。司马迁曾有精辟的见解,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利;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论何时何地,应保持一种高尚的品德,伟大的理想,使自己的事业的充溢着伟大的精神,在实现理想中保持着如一的气节。所谓功名一时,富贵难久,而精神不死,气节千秋。

  二一九、自然造化智巧不及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译文】

  本来是张网捕鱼,不料鸿雁竟碰上落在网中;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蝉,不料后面却有一只黄雀想要吃它,可见天地间事太奥妙,玄机中还藏有玄机,变幻中又会发生另外的变幻,人的智慧计谋又有什么可仗恃的呢?

  【注解】

  鱼网之设二句出自《诗经·邶风·新台》篇。罹:遭,碰上。鸿:雁中最大的一种,俗称天鹅,头和背部呈暗褐色,腹部白色,尖嘴,翅膀长约一尺七八寸。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比喻人只见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背后的灾祸,据《说苑·正练》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评语】

  孔子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对于人来讲,不可知的东西大多了,许多事往往用尽心思仍一无所得。而在生活中,所谓“螳螂捕蝉,黄崔在后”的事太多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事更是俯拾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物欲的贪求、有时偏偏“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的时候却是“机关算说大聪明”,最终一无所得。当然“智巧何足恃”并不是说人应任凭大自然摆布,一定要探索自然,克服天敌,进而认识掌握事物的变化周期和发展规律。

  二二○、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咋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译文】

  做人没有一点真情实意,就会变成一个一无所有花子,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踏实;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不懂得一点灵活应变的情趣,就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不论做任何事都会到处碰壁。

  【注解】

  花子:乞丐的俗称。

  【评语】

  华而不实的人可能会给人一个生动的印象,但决不会长久;心地诚善的人或许不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信任感到诚善之中就越来越强。作事如果不诚恳,对方总认为你滑头滑脑,就不敢跟你一起做出任何重大决断,这样你就什么事也无法进行,当然也就谈不到创任何大事业,到头来必将一事无成。即就是在相互倾轧的生意场中也讨厌一褪子买卖的人。“诚信”是个首要原则,当然诚而善只是基础,办事还须灵活,尤其是具体事物应有变通之法。待人上更要有人情味和幽默感,往往很严肃很尴尬的事,由于当事人富有幽默感,说上几句很逗趣的话,大家哈哈一笑,事情也办通了。有的事这样办不行换个方式就行,此时不行换个时间就成。尤其是现代社会,既要讲做人原则,也要求办事效率。

  二二一、情急招损严厉生恨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顽。

  【译文】

  很多事情越是急着想弄清白越难清楚,倒不如暂时放一放缓一下,也许头脑冷静之后事情自然就弄明白了。千万不可大急躁,以免增加情绪上的紧张气氛;很多人指挥他他根本不愿服从,倒不如放松不管,让他自由发展,他也许会慢慢觉悟,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增加他的专横和固执。

  【注解】

  宽:舒缓。自化:自己觉悟,《老子》中“我无为而反自化”。

  【评语】

  口中讲究办事效率的人爱讲:立竿见影,追求实效的人爱强调欲速则不达,这是孔子讲的为政之道。生活中的处世待人同样如此,因为时间是消除偏见、误解,缓解紧张情绪的最好的催化剂。一个人不论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产生相反效果。就像梨子未熟非要摘下来尝尝,味道自然不好。办事要有诚心,还要有耐心;要有方法,还要看时机。

  二二二、回归自然述古畅怀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诙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迷古人看嘉言懿行。

  【译文】

  交一个市井之人做朋友,不如交一个隐居山野的老人;巴结富贵豪门,不如亲近平民百姓;谈论街头巷尾的是非,不如多听一些樵夫的民谣和牧童的山歌;批评现代人错误,不如多讲讲看看古圣先贤的格言善行。

  【注解】

  山翁:此指隐居山林的老人。朱门:本指红色的大门,比喻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白屋:平民穷苦人家的房屋,用简陋的材料搭建,因此就用“白屋”来代称。

  【评语】

  发思古之幽情入自然之怀抱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听渔翁樵夫歌,与世外高人交是雅士交人的一种追求。所谓修身养性。如果结交的是市井小人,所听的是追逐利益的俗事;如果整天奔走富贵豪门之家,听到的都是功名利禄的权势之争;假如经常谈论左邻右舍的是非,昨日今日的闲言,那么心难静,气不顺,神不宁,心则何安?人不能逃避世事,不承担社会责任,但为大事者必须要有超脱世俗的心境,才可能修身养德,才可能为一展大志不息奋斗。

  二二三、勿昧所有勿自夸耀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放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译文】

  前人说:“放弃自己家中的大量财富,却摹仿穷人持体乞讨”又说:“暴富的人,不要老向人家夸耀财富,其实哪家的炉灶不冒烟呢?”上面这两句谚语,一句是说自己看不见自己所有的人,一句是说那些夸耀自己暴富的人,这些都是做学问的人必须彻底戒除的事。

  【注解】

  无尽藏:佛家语,是“无尽藏海。的简称,比喻无穷道德,此处有道德和财富的双重含意。《大乘义章》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之德,包含曰藏。”谁家灶里火无烟:是说任何人家多少都有点财产。

  【评语】

  《佛学人门》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心就是佛,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应求诸内心而勿求诸物外。做人也是这样,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而古圣先贤只在自己内心求道,使得修心养性的能力超人。可惜很多人不自知不自修,抛却自家无尽藏。做事做学问的人更要以不自夸不自满为戒,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视实质上的成效;不能妄想走捷径搞短频快,而忽视扎实刻苦的基础;不能总想着外力作用,而忘却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二二四、信人己诚疑人己诈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译文】

  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全是诚实的,但是自己先做到了诚实;一个常怀疑别人的人,别人虽然未必都虚诈,但是自己却先成为虚诈别人的人。

  【注解】

  信人:信任别人。疑人:怀疑别人。

  【评语】

  疑神疑鬼,不信任别人的人是成不了气候的。尤其是一个有创造大业雄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须出自真诚,注意疑人莫用,用人莫疑。使大家精诚合作。诚信是传统的做人原则之一,真诚待人终究会感动别人。但是真诚待人不是见什么都把自己和盘托出,就是见了作好犯科的歹徒也去真诚相待,期望以此感化他。如果人人这样,社会责任法律义务谁来承担?故诚也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二二五、自薄而厚先严后宽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自严而宽,先宽容后严者,人怨其酷。

  【译文】

  施人恩惠要先从淡薄逐渐浓厚,假如先浓厚后淡薄,就容易使人忘怀这种恩惠;树立威信要先从严而逐渐变宽,假如先宽后严厉,那部属就会怨恨你冷酷无情。

  【注解】

  惠:恩惠。酷:冷酷,暴虐。

  【评语】

  同时有两种食物,假如先吃美味佳淆,后吃粗茶淡饭就难以下咽;反之就觉得这餐饭吃得很香甜。当然这是在肚子饥饿的前提下。从事管理工作以及人际交往也应如此。常说“恩威并用”、或“宽严兼施”,其实最理想的待人方法就是“先严而后宽”、“先淡而后浓”,当然浓淡宽严的前提是真诚而不是虚伪。

  二二六、人情冷暖原非奉我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悔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译文】

  我有权势人就奉承我,这实际上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贫穷低贱人们就轻视我,是轻视我的布衣草鞋。既然如此,这些人原本不是奉承我,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呢?原本不是轻视我,我又为什么要生气呢?

  【注解】

  峨冠大带:比喻官位。布衣草履:喻出身贫贱穷苦。胡:疑问副词,为什么。

  【评语】

  对于人际间的炎凉冷热,的确要有些超然的态度。六祖惠能名谒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都是光身空手进人尘世,假如能悟出这种道理,对人间事就会进入人我两空境界,对于世态变迁就会看得淡漠了。其实,人去埋怨别人趋炎附势,看到别人见利忘义,也正说明自己名利之心未泯;有的人为陷入人际间的矛盾而苦恼,其实质是各利思想在作怪。抱着名利之心居官位,那么官位会成为众矢之的;抱着名利之心享富贵,那么富贵会成为烦恼之源。如果自己陷于名利场不能自拔,以为名利非我莫属,那么期望越高,失望会越大。

  二二七、无事昏冥有事奔逸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译文】

  平日闲居无事时,心情容易陷入迷乱,这时应用平静的心情来警觉地处理问题;有事忙碌时,感情容易陷入冲动,这时应利用理智、冷静的头脑加以控制。

  【注解】

  昏冥:昏昧不明事理,冥是愚昧。惺惺:聪明,机警。寂寂:沉静落寂。

  【评语】

  一个人生活中太闲易于懒散,懒而堕志,销磨心性;工作中太闲没事会生失落感而怨气多,由此变得没有朝气。可一个人太忙又容易冲动,处理事情难免欠妥。因此,人人都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多用脑子想而不是只凭一时的光致去盲目蛮干,不能由于一时的冲动而坏了平生的追求。二二八,超然事外明晓利害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志利害之虑。

  【译文】

  评论事物得失,以超然的身分置身事外,就能了解掌握事情的始未通晓利害;反之如果以当事人的身分,而置身事中,就要暂时忘怀个人的毁誉,才能专心策划并推动所担负的任务。

  【注解】

  任事:负责某事。

  【评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见要想对某事作公平的论断,超然事外,将会使自己的思路得以拓展。而且有时迷于局内时,可以先放一放,别让思路限于一隅。可事情往往并不等你避开就劈天盖地而来,这时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公正的心态把个人的恩怨、毁誉放到一边,一心一意去把事情办好,为公众服务。

  二二九、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易,毋少随而近腥膻之觉,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

  【译文】

  君子身居政要地位,必须操守严谨,行为磊落,心境平和,气度宽宏,绝对不可接近或附的营私舞弊的奸邪之辈,也不要因偏激而激化矛盾,触怒那些阴险狠毒的屑小之徒。

  【注解】

  权门要路:权门指有权有势的政要。例如《后汉书》的“权门请托,残吏放手”。操履:操守和行事。腥膻:鱼臭叫腥,羊臭叫膻,比喻操守不好的人。蜂虿之毒:虿,毒虫名,属蝎科,比喻人心险恻恶毒。

  【评语】

  正与不正是对立的,清廉与腐化、真诚与奸邪是难以相容的,士君子以其高雅的风范,严正的操守自不屑于奸邪小人,也为此辈所不容。但仕途是人际倾轧最利害的地方。鱼龙混杂,清浊同在,往往汉渭难以分清。尤其是为官之道,需要一套高超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政治本身是一种艺术,不会平衡协调矛盾,不能容忍难忍之事就不可能办好事情。权门要路当然不能让小人好党占据而祸国殃民。而做官本身是需要销磨自己个性的,这当然不是说应当八面玲珑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不倒翁,这种五朝元老的政客在君子却不屑一为。但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只知意气用事,这样往往会形成主观本意与客观效果难相一致的局面,有的时候不仅办不成事还要坏事,引起与主观想法不一致的结果。

  二三○、坎坷世道耐而撑持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

  【译文】

  俗语说:“登山要耐得住斜坡上的考验,走雪路要耐得起过危桥的惊险。”可见这一个耐字具有深长意义,正像是险诈好邪的人世情,坎坷不平的人生路,假如没有这一个“耐”字苦撑下去,有几具会不堕落到杂草丛生的深沟里呢?

  【注解】

  榛莽:榛,荒地丛生的小杂木,草木深邃的地方叫莽。坑堑:堑,深沟叫堑,就是有深沟的险处。

  【评语】

  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人们喜爱它们是因为它们耐得住寒,耐得住寂寞,耐得起风吹日晒。这种精神为人们所景仰,所企盼。只有经得起痛苦煎熬的人才能创造大事业,正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且不说立雄心大志,建丰功业,就是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又哪里有那么多顺心如意的事呢?哪里有那么多对路可意的人呢?无一个“耐”字又怎生了得。要耐困苦,耐空寂,还得耐辛酸,如逆水行舟耐住劲,咬咬牙便是一重关隘又在回首处,一阵波浪又在用力撑持中消失。

  二三一、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译文】

  忙碌时,也要设法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让身心获得舒展,把要做的事先做一规整,掌握要点。喧嚣中保持冷静头脑,就必须在心情平静进事先有个主张。不然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随事盲目而行,往往事情有弄得一团糟。

  【注解】

  把柄:把就是柄,比喻做事能把握要点。主宰:主持、主见。因境而迁:迁,转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事而靡:靡当动词用,散败和损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盲目地随其后。

  【评语】

  要做到临事不慌,就应当事先计划,静的时侯要有主张。忙的时候要会求静,待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中庸》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待人做事要讲方法,保持心静,学会求静,深思熟虑是关键。

  二三二、修养自身大业之始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译文】

  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不尽人情的事情,不过分使用浪费物力,假如能做到这三件事,就具备了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万民创造不息的命脉,而为后世了孙创下幸福基础的基本条件。

  【注解】

  不昧,昧是昏暗,此处作蒙蔽解。竭;穷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是建立,心指自然本性。据《易经·复》:“复见天地之心乎?”注:“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疏:“本,静也,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宋代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方世开太平”。

  【评语】

  古圣先贤有“内圣外王”之说。这也就是“先成己而后才能成物”的人生哲学。假如一个人连“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的起码修养工夫都不具备,就谈不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业以古人此论推而广之,一个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基本的口德修养也应具备,对传统的美德也应继承。人们的生活环境需要这样一种道德秩序,社会对人们的素质也有这样的要求以保证社会的安定,人际的和谐,人类的幸福。

  二三三、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译文】

  当你居富拥贵时,你要了解贫贱人家的痛苦才行;当你年青力壮时,应当想到年老体衰后的悲哀。

  【注解】

  痛痒:痛和痒都是一种病,此处比喻痛苦。王阳明《传习录》有:“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评语】

  阵胜没有称王的时候,曾和同伴相约:“苟富贵,毋相忘。”可陈胜真的富旦贵的时候,把这句话就丢到脑后去了。贫穷和富贵是相对立的,从古到今,很多人一但有了权势,便觉身价百倍,不思为民造福,忘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古训;有了财富,便显得趾高气扬,骄奢淫佚,仿佛自己的血统都比别人高了。在高贵时想不到贫穷,既难使富贵长久,也谈不上具备好的品德。一个人不管身处贫困富贵,都应珍惜时间,爱惜生命。“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可不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要特别珍惜青春而顾念晚年的衰老生活。惜时如金是事业的最基本要求,否则,一生一事无成,看来不堪回首将何其凄凉。

  二三四、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译文】

  夕阳西下时,在天空所出现的晚霞是那么灿烂夺目,深秋季节金黄色的柑桔正在吐露扑鼻的芳香,所以到了晚年君子更应振作精神奋发有为。

  【注解】

  烟霞绚烂:烟霞是云气,绚烂是光采夺目的景色。芳馨:香气四溢。

  【评语】

  人的一生习惯于分年龄段计算其作用,而现代社会更重视年轻人的闯劲,发挥其创造力,使老人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以至有人慨叹“人到中年万事休”。否认年龄差异,不讲生理机能之别不切实际,硬要说“人生七十才开始”的话,只能是从精神而言。每个年龄段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四五十岁的中年正是一个人奋发有为创造事业的黄金时代,六七十岁的人可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生活经验指导后来居上的人少走些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岁寒而后知松柏之苍劲”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阳黄昏之叹,但“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之雄心更显得辉煌。人的一生,没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当少年,但颓靡自堕,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即使在老年却生机勃勃,又何来“徒伤悲”之叹呢?

  二三五、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译文】

  老鹰站在那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样子,但这正是它们准备捉人吃人前的后段。所以,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聪明,不显露才华,如此才能培养出肩负重大使命的毅力。

  【注解】

  攫,鸟兽用爪或翼取物。噬:啃咬吞食。肩鸿:鸿与洪通,大的意思。肩鸿即担负大责任。

  【评语】

  老子说:“大智若愚”,是说有大志向、大智慧的人无暇去忙世俗之事,表面看起来就是一副忠厚而愚的样子。常言道“一瓶个满,半瓶子醋晃当”,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绝不会自我夸耀,因为他清楚学无止境;一个具有才华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态度,否则容易招致周围人们的忌恨。成大事者先得会保护自己,因此先人才有“良贾深藏苦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名言。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忙于小便忽于大,贪得多便难以专,正因为如此,不露才华不显聪明,才能为以后的大业积攒力量。

  二三六名位声乐不可贪图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译文】

  经常宴饮作乐,不是一个正派人家;习惯于靡靡之音和华丽艳服,不是一个正派书生;名利权位观念太重,不是一个好官吏。

  【注解】

  士子:指读书人或学生。

  【评语】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王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也。”一个有志于学业,有为于未来的人,在享乐上过于贪图,在名位上太过看重是难以有所成就的。人的品性修养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不论是读书求知,不审居官从政,或是日常生活,只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达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损于集体,有损于公德。其最终结果是败坏自己的形象。而热衷于饮宴声乐之辈,必然轻浮;一门心思在名利场钻营,定然不会是为民造福坚持正确原则的人。

  二三七、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译文】

  世人都认为能满足心愿就是快乐,可这种愿望常常被快乐引诱到痛苦中;达士平日能忍受各种横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种磨练中享受奋斗抗争之乐,最终换来真快乐。

  【注解】

  心肯:肯是可的意思,引申为顺,心肯就是心愿满足。心拂:拂就是违背,心中遭遇横逆事物。

  【评语】

  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从恶劣环境中奋发而来,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苦尽而甘来,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在顺境中不知满足,不断求进。逆与顺是相对的,逆境中条件艰难,需要不气馁;顺境中谨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满,只有不自满,为志向而奋发,才会有抗争之乐,否则就会由顺境转向逆境,乐极而生悲。

  二三八、冷静观人理智处世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译文】

  要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人,用冷静的耳朵听别的的话,用冷静的心情处理感情,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注解】

  当:持,处理。

  【评语】

  古人强调的“忍”“恕”等等修身之道无不和“冷”带些关系,因为只有情冷才能心静。常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热情如火可以给人以生命力和无限温暖,但是冷静如水却有助于思考精深判断准确。一个成熟的人待人的冷静的,处世是现智的,这样遇事才不会感情冲动不知所措,做事才会有条不紊有序而行。而观察人则是一门委高深的学问,需要一个很长的了解过程,孔子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没有一个冷静的心态,理智思维是难以建立起来的。

  二三九、恶不即就善不即亲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译文】

  听到谁说人家有过错或做了坏事,不可信以为真马上就起厌恶之心,必须经过自己一番冷静的观察,这样就可以判断是否进谗小人的诬陷泄愤;听到谁赞扬某人有善行做了好事,也不要立刻就相信他去交往亲近他,必须经过自己一番冷静观察,以免被那些奸人作为谋官求职的手段而引狼入室。

  【注解】

  就恶:立刻厌恶。谗夫:用流言来陷害他人的小人。

  【评语】

  常见生活中工作上一些人往往爱打听是是非非,喜欢听信别人说某某如何,形成是非小人、长舌妇人生存的环境。对于一在个事业上想有作为的人来讲这是大忌。孟子在识别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这,见贤焉然后去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人生在世欲有所为,不论是从政还是经商,首要问题是识人用才;而识人用才的关键是自己有标准善恶、有立场原则,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不致人云亦云,宠信奸小。

  二四○、性躁无功平和徼福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译文】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么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无成;性情温和心绪平静的人,往往各种福分会自然到来。

  【注解】

  微福:徽,求。《左传》昭公三年中有“徼福于太公”。

  【评语】

  《大学》中所说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定,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就是训练和要求一个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气和。一个平心静气的人由于思考得周详,做事当然不会盲目乱撞,避免不知所做何为的现象出现,一个心浮气躁的人由于不能深思熟虑,往往会使所进行的事功败垂成。所以必须磨练“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细”的修养工夫,胆大心细的人才不致一事无成。做事如此,待人同样是这个道理,只要冷静观察,自然相处,不强求,自然就无烦恼。

  二四一、刻失人和滥招恶友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谈者来。

  【译文】

  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太刻薄就会使想为你效力的人离去;交友不可太多太浮,如果这样,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你,来到你的身边。

  【注解】

  滥;轻率,随便。贡谀:贡即贡献,谀是阿谀,说好听话逢迎讨好的意思。

  【评语】

  孔子把朋友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益友,一种是损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友宜益人,恶人岂能称友?高山流水,难得知音,以至知音成为后人择友时的一个向往。许多人一诺之功,一酒之饮,一事之助便以为友至矣,这样是没有真朋友的。故俗语有“酒肉朋友不可交”的说法。交友不可滥,待人用人不能刻薄。尤其一些有点权力的人,往往既出于公心,又刻薄待人。办事往往以为只自己正确,待人总是按我这要求,还偏生说是为公,实际上是不懂得尊重人,不知道怎样用人。这样做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里还谈得上以为公?

  二四二、居官有度居乡易交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犊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钜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译文】

  一个人做官的时候,对于求荐的书信不能无节制地延揽接待,处人要保持一种严肃恭谨的态度,对于有所求的人要尽量少接见。一但去官闲居田园乡间以后,就不能再摆那种高不可攀的官架子,平日跟家乡父老应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态度,以便敦睦乡邻的感情。

  【注解】

  竿牍无节:竿与简通,竿牍就是简牍,就是书信。杜钜端:杜是杜绝,钜端是非分幸进。崖岸太高:比喻性情高傲。

  【评语】

  一个人的品质、气节在什么地方都要保持,而待人的态度却应随条件变化而调整。在朝为官因为手中有权,如果不使权力有一定威严,却去大开方便大门,就很容易使权力变成结党营私、贪污腐化的法码。关于在朝为官和退休乡居的应有态度,《论语·乡党》篇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固阎如也。君在,阎间如也,与与如也。”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在官谋政事;闲居后,在山野父老面前或故作高深,或自持清高,或自我吹虚,这都是把自己放在过去的回忆中而不能面对眼前,不能摆正自己的位子,很快就会与人隔绝,产生失落。实质上,这和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关,只有热衷于功名。死握住权力不放的人,才会要闲居时因失落而自我封闭。二四三、逆境比下怠荒思上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译文】

  事业稍不如意而处于逆境时,就应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怨天尤人的情绪会自然消失;事为顺心而精神出现松懈时,要想想比我更强的人,那你的精神就自然会振奋起来。

  【注解】

  拂逆:不顺心不如意。怨尤:把事业的失败归咎于命运和别人。怠荒:精神委靡不振,懒惰放纵。

  【评语】

  做事业没有总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一帆风顺的人们的愿望,却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事业上选一个参照物是决定进退的重要因素。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决难成事,这时应调整一下心态,观察一下得失,可能会发现有很多人的景况还远远不如我,前人骑马我骑驴,利于恢复信心而不颓唐。而成功时容易自满以致腐化堕落,这时应当记住“逆水得舟,不进则退”“心如平原纵马,易放难收”的道理。不自满不自堕而向上看齐。事业上没有向上之心难以向上,生活上却不能如此,因为更多地向上看齐便容易走向庸俗而无事业心可言。

  二四四、言而有信恒心如一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填,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译文】

  不要乘着高兴对人随便许下诺言,不要在醉酒时不加控制乱发脾气,不要乘着一时称心如意不加检点惹事生非,不要因为疲劳疏懒而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注解】

  生嗔:生气。嗔,发怒。鲜终:鲜,少的意思。鲜终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

  【评语】

  人有根多毛病往往是不自觉的。高兴时有求必应,轻诺寡信,于是奸小之辈往往投其所好察其所喜,并有意制造一个让人高兴的环境,通过各种手段来等待“轻诺”。借酒发疯,是一种失控的表现,是有德之人所木为的。由于失控,就必然失言,以至酒后无德。人在枚势头上在富贵乡中往往说话一无逛拦,财大气粗,摆不正自己的位于,忘记应尊重理解别人,忘记应收敛检点自己。炙手可热,得意忘形,实际上是做人本成熟的表现。更有的做事有始无终,畏难而退,虎头蛇尾,终究将一事无成。待人行事宜言而有信,恒心如一。二四五、下愚可教中才难与至人何思何虑,愚人不谡不知,可与论学亦可与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知识,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难与下手。

  【译文】

  智慧道德都超越凡人的人,他们心胸开朗对任何事物都无忧无虑,天赋愚鲁的人,想得少知道得不多,脑中一片空白,遇事也就不懂得勾心斗角;这两种人既可以和他们讲学问也可以和他们共建功业。唯独那些天赋中等的人,智慧虽然不高却什么都懂一点,这种人遇事考虑最多,猜疑心也极重,所以什么事都难以和他们合作完成。

  【注解】

  至人:指智慧和道德都高人一等的人。例如《庄子·天下》篇有“不离于真,谓之至人”臆度:推测、计算。

  【评语】

  从选择合作伙伴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有高下,每个人学有所专,事有所长,除了自暴自弃的人难以改变外,只要愿意努力做事,人人都可以使用,都可以用其所长。但对于那种什么都知道一点又不求甚解,什么事都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的人确难合作。这种人对什么事都好猜疑,无远见卓识。与其如此,倒不如选择有专长的专门之才,或者是选择从头学起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合作,以保证合作的可能,事业的成功。

  二四六、守口须密防意要严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译文】

  口是心灵的大门,假如大门防守不严,内中机密就会全部泄露;意志是心的双脚,意志不坚定,就可能会像跛脚一般走入邪路。

  【注解】

  意乃心之足:形容心灵统帅意识。邪蹊:指不正当的小路。

  【评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愿人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从自己的言行中露出。有时你认为信得过的人可能偏偏与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已,随事物变化就有可能为敌,故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名谚。处世必须作到“隔墙有耳,守一如瓶”。守口是需要意志来磨练的,因为好说话来表达思想、表现才“能本是人的一种需求,由好说到守口如瓶,没有控制自己的坚强意志的能力很难做到。岂止是如此,意志不坚定更是一个人创业的大敌,克服各种困难要有意志,战胜私心杂念同样需要意志。坚定意志才不致误人歧途。

  二四七、得休便休了时无了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字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办不了。前人云:“如今体去便休去,务瓦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译文】

  人做事,应罢手时就要下定决心结束,假如犹疑不决想找个好时机,那就像男女结婚虽然完成了终身大事,以后家务和夫妻儿女之间的问题还很多。人们别以为和尚道士好当,其实他们的七情六欲也未必全除。古人说得好:“现在能罢休就赶紧罢休,如果说找个机会罢休,恐怕就没了罢休的机会。”这真是一句极高明的见解。

  【注解】

  僧道虽好:僧是指憎人,道是指道士。好是美、善,此处指清静无外人干扰。

  【评语】

  当断则断,丈夫所为,犹豫不决,儿女情长,又哪是成事气象?做事如此,名利头上急流勇退更难,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渊明那弱不恋功名而毅然回归田园?例如他在《归去来辞》说:“归去来今,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迫。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张良以勇退而全身,韩信因恋功而被杀。后人很钦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很欣赏张良看得破眼前而退隐山野的选择,但轮到自己又当何如?得休便休,当机立断;犹豫留恋,了时无了。

  二四八、知足则仙善用则生

  本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译文】

  对来到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事物感到满足的人就会享受神仙一般的快乐,感到不满足的人就摆脱不了庸俗的困境,事物总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假如能善于运用就处处充满生机,不善运用就处处充满危机。

  【注用】

  杀机:害人损物的危机。

  【评语】

  人不可能也不会安于贫穷,精神食粮是不能填饱肚子的。可一个人不论拥有多少财富,假如不知满足,就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中,那种奔波忙碌的情景用为生活苦苦挣扎的穷人并无差别。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应当有知足常乐的思想。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发挥才智,展现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贵中拼杀的人来说,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二四九、退步宽平清淡悠久

  争先的栓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楚一分自悠长一分。

  【译文】

  争强好胜,道路就觉得很窄,假如能退后一步,自然觉得路面宽平很多;大过浓艳的味追是短暂的,恨洲能清淡一分会觉得滋味历久弥香。

  【注解】

  争先:此指好胜逞强。

  【评语】

  假如世人都能抱有这种“退步宽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存在一个适时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争胜,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退让。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中,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一下有何不好?

  二五○、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著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译文】

  事业顺利进展时,应该有一个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将来像山羊角夹在篱笆里一般,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刚开始做一件事时,就要预先策划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罢手,不至于以后像骑在老虎身上一样,无法控制形成的局面。

  【注解】

  触藩:进退两难。据《易经》“大壮卦: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疏:‘退谓退避,遂谓进往’”。“骑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险。据《隋书·独孤皇后传》:“当周之宣帝崩,高祖居入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虎之势不得下,勉之。’”

  【评语】

  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凡事都弩马恋栈,不能在权势头上猛退,到头来难免像山羊触藩一般弄得灾祸缠身。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不可取,犹犹豫豫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居安思危,处进恩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二五一、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译文】

  每当周围环境喧器杂乱使心情浮躁时,平日所记忆的事物,就会忘得一千二净;每当周围环境安静使心神平和时,以前所遗忘的事物又会忽然浮现在眼前。可见浮涤和宁静只要有一点点的区分,那么昏暗和明朗就会通然不同。

  【注解】

  恍尔:恍然、忽然。

  【评语】  有句俗话叫“心静自然冰”,对于一个人的心态调整来讲同样适用。在吵杂的齐境中,人的情绪易受波动,脑子不太清明。这时就需要调节自己。心情平静,精神自然集中,精神集中思考自然周密。所以,人应当不以物喜,木以己悲,不可拂意则忧,匝意则喜,志得则扬,志阻则馁,七情交逞,此心何时安宁?木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以成就事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菜根谭全文带译文(注释)(中)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60-99)
菜根谭为人处事智慧 闲适篇(五)
《菜根谭》教我们为人处世(含翻译)  (八)
【四】 闲适篇 (132--231)
《菜根谭》全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