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6)

二六二、功夫若深铁棒成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译文】

把绳索当锯子魔擦久了可锯断木头:水滴落在石头上时间一久就可贯通坚石,同理作学问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细水汇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道细流,瓜果成熟之后自然会脱离枝蔓而掉落,同理修行学道的人也要听任自然才能获得正果。

【注解】

水滴:据汉·枚乘《谏吴王书》:“泰山之流穿石,殚极之便断干,水非钻石,索非锯木,渐摩之使然。”水到渠成:渠,人工挖掘的水道。水到渠成是比喻作事听其自然。据《冬余序录》:“东破与人书,闲及生事不济,轴自解日:‘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一任天机,完全听凭天赋的悟性。

【评语】

治学治家做事业有两条基本原则要遵循:一是要善于等待机会,不断充实自己而不是强求,不能一贼而就的思想;二是要勤于积累不断充实自己,如果自己没有水平,机会来了,就没有条件去把握。积累就得勤学。历史上勤学苦炼的事太多了,头悬粱、锥刺骨的故事代代相传。传说李白少年求学,遇一老人在磨铁棒,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奇怪地问原因,老人很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圳铁棒磨成针。李白由此得到启发。至于愚公移山的寓言。人们更加熟悉。这都在说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

二六三、落叶蕴牙生机含杀

草木才零落,例露萌颖于根底;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子飞灰。肃杀之中,生生之意常为之生,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译文】

花草树木刚刚凋谢,下一代新芽已经从根部长出,节气刚演变成寒冬季节,温暖的阳春就行将到来。当万物到了飘零枯萎季节,暗中却隐藏阎绵延不绝的蓬勃生机。在这种生生不息之中,可以看出天地的好生之德。

【注解】

零落:枯萎谢。萌颖:萌是草木的芽,颖是草木的小苞。凝寒:极度寒冷。阳气:指春天和暖的气候。飞灰:中国古时置葭木灰于筒中,到冬至之时一阳来复,其灰自然飞去,用来定时序。

【评语】

常言道“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天地方物就是如此生生不息。生死循环,相替而出。万物还没有诞生,然而生机已经孕育其内了。明白这样一个循环的规律,就足以知晓、行事的法则。万物在落枯萎之中尚存有生生不息之机,我们对事物就不该徒重外表形式,做事更木应以一时的成败定结局。事物总在变化之中,一个人要善于思考与研究事物的变化,善于抓住和把握变化的机遇,而不必因一时一事的失误止步不前。

二六四、不可徒劳不能太闲

人么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干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办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译文】

一个人整天太闲,一切杂念就会在暗中悄悄出现;整天奔波劳碌不堪,又会使人丧失纯真的本性。所以大凡一个有才德的君子,既不愿使身心过度疲劳,也不愿整天沉迷在声色犬马的享乐中。

【注解】

别念:杂念、邪念。真性:指心的真实天性,也就是本然之性。抱:保持。耽:迷恋。

【评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业的理解,不想做一点事,只想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种寄生虫生活的人少之又少,这种像植物人一样的人是难以生存的。人木可能什么也不做,反过来,人们都有一种生活体验,觉得长久无所事事则是很痛苦的。但是也不可以过于劳碌,否则就等于给自己当奴隶牛马,而丧失了人生应有的乐趣。这种既不可不闲。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劳逸结合。凡是与自己情趣、追求无关的事可以放一放,闲一闲;凡是原则和、和自己追求有关的事就要紧一紧,不停手地去做。一张一弛,才能忙闲结合。

二六五、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保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译文】

就母亲来说生孩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积蓄金钱却又容易引起盗匪的窥探,可见值得高兴的事都附带有危险。贫穷可以逼使人勤俭,疾病可使人学会保养身体的方法,可见任何值得忧虑的事也都伴随着欢乐。所以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总能把福和祸一视同仁,也就自然忘掉有兴和悲伤了。

【达用】

镪:古时用来贯串钱币的绳索。此处作金银的代称。戚:忧伤。

【评语】

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福可寸以转为祸,忧可能转为喜。老子关于福祸的名言“祸兮福所依,福今祸所伏”最有代表性,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喜忧祸福中之所以不动心,是因为他明确地认识了这个道理,年以他在失败中总能寻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时总能思虑危险的成份”在喜悦中总能注意探求不利因素。

二六六、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粒漫,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译文】

赏花卉以含苞待放时为最美,喝洒以喝到略带醉章为适宜。这种花半开和酒半醉含有权高妙的境界。反之花己盛开酒已烂醉,那不但大煞风景而且也活受罪。所以事业已经到、颠峰阶段的人,最好能深思一下这两句记的真义。

【注解】

烂漫:花朵绽放。酥酶:形容烂醉如泥的样子。

【评语】

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些虽然是出于天理循环,实际上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事业达于一半时,一切皆是生机向上的状态,那时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悦;事业达于顶峰时,就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就像喝酒喝到烂醉如泥,就会使畅饮变成受罪。有些人就上演了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往往事业初创时大家小心谨慎。而到成功之时,不仅骄奢之心来了,夺权争利之事也多了。所以每个欲有作为的人都应记住“月盈则志,履满者戒”的道理。

二六七、把握本质卷舒自在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郑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译文】

人生本来就像一场木偶戏,只要你能把控制木偶活动的线掌握好,那你的一生就会进退自如去就随便,丝毫不受他人或外物的操纵,能做到这些你就可以超然置身干尘世之外。

【注解】

傀儡:原是一个木头做的假人,由真人躲在幕后用线来操纵其动作。卷舒:伸缩。提掇:牵引上下。

【评语】

做事要注意发现规律,就具体事而言应发现其窍门,得窍则一通百通,就像看病对症下药一样。做人要善于发现优势、特长,看清本质,就可以使自己遇事进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人贵自知,处世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以做到卷舒自在。

二六八、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译文】

波浪滔天时,坐在船中的人并不知道害怕,而站在船外的人却吓得胆破心寒:公共场合有人放肆谩骂在座的人,同席的人并不知道警惕,反而会把站在席外的人吓得目瞪口呆。所以君子即使被某件事卷入旋涡中,但是心智却要抱着超然物外的态度。

【注解】

兼天:滔天,形容波浪极大。骂坐:漫骂同席的人。《史记·田粉传》:“劾灌夫骂坐,不敬,系居室。”咋舌:惊吓得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评语】

一个人做事就怕迷惑于事中却不自知,这样可能会把谬误当趔,把错误当正确。而要超然干事外,超脱于尘世,除了要有自身的高尚修养与较好素质,还要学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了解实际情况,所谓当局迷而旁观清,偏听信而兼听明。人处于事中不仅易迷且往往被其势所左右,变得激情磅礴,不能理智思考,冷静处之。故处事应身在局中而心在局外。

二六九、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人不得矣。

【译文】

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顺其自然发展,一切不可勉强;儒家主张凡事都要按照本分去作,不可妄贪身外之事。这“随缘素位”四个字是为人处事的秘诀,就像是渡过大海的浮囊。因为人生的路途是那么遥远涉茫,假如任何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必然会引起很多忧愁烦恼;反之假如凡事都能安于现实环境,也会处处悠然自得。

【注解】

随缘:佛家语,佛都以外界事物的来临,使身心受其感触叫缘,应缘而起的动作叫随缘。即听其自然不如勉强。素位:指本身应作的事,而不羡慕身外的事。例如《中庸》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世路茫茫:世路指人世间一切行支及经历的情态。茫茫当遥远解。

【评语】

人不应听从命运的安排,把自己的一生付诸天意。不能因为自己天生于贫困便安于贫困,天生子恶境便安于恶境,逆来顺受。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随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反之凭自己的主观努力一意孤行,不论怎样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儒家所主张“素位”,就是君子坚守本位而不妄贪其他权势,要满足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这和佛家所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是相通的。一个安于现实的人,能快乐度过一生;反之一个不满于现实环境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只会害己而害人。这里万事随缘,随遇而安,应从积极意义来理解。从处事角度来看。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有待待时机的必要,就需要安于现状而不是心慌意乱。凡事强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就难行得通。

蒙养篇

二七○、脱俗成名超凡人圣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入圣境。

【译文】

做人并不是非要懂得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一定要做大事业才行,只在能摆脱世俗就可脐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别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外界干扰保持宁静心情,也就可以超凡入圣。

【注解】

圣:道德文章都达到最高境界,据《管子·内业》篇:“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欲的意念。物累:心为外物所牵累,也就是心遭受物欲损害。圣境:至高境界。

【评语】

摆脱物欲世俗的困扰,追求一种自我心理平衡,是孔子推崇颜回道德的地方,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笆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谓“一革食,一瓢饮”,就是过日常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颜回虽然过着低水准的生活,但是自得其乐,丝毫木受外界物欲的困扰。反之,人们为了追求生活享受,忽视精神价值,就会就成一个俗不可耐的物欲奴隶。人本要变成物欲的奴隶,虽说不能像古人说的那样成圣,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用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颜回自得其乐木只在于超凡脱俗,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坚强的意志,使他的精神总是充实的。

二七一、修德忘名读书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干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

求取学问一定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于研究,如果立志修德却又留意功名利禄,必然木会取得真实的造诣,如果读书不重视学术上的讨论,只把兴致寄托在吟咏诗词等风雅事上,那一定不会深入进天取得心得。

【注解】

收拾精神:指收拾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事功:事业并归一路:指合并在一个方面,也就是专心研究学问。实诣:实在造诣。兴,兴致。吟咏风雅:吟咏也作咏育,涤指作诗歌时的低声,朗诵,据《诗经·关唯》序:“吟咏性情。疏:‘动声日吟,长言日咏。’”风雅:风流儒雅。因此,后世以此比喻诗文。

【评语】

历来做学问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要想有高深造指全靠自己下苦功。读书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也不深圳,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到真才实学。修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索质,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真正进步。二七二、恶人读书适以济恶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颖盗粮矣。

【译文】

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以读全贤书,学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则,看到善行好事就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名言佳句就拿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就等于资助武器给贼子,接济粮食给强盗。

【注解】

心地干净:心性洁白无疵。心地是心田、在心中藏有善恶种籽、随缘兹长。朱子有:“有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的说法。窃以济私:偷偷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假以覆短:借佳句名言掩饰自己的过失。藉寇兵而责盗粮:李斯“《谏逐客书》中有“此所谓藉寇兵而资盗粮者也”。兵,武器。赍,付与。

【评语】

现在讲求的德才兼备和这个道理恐怕有相通的地方。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力了学问,可以洁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类有所贡献。,一个心术不止的人行了学问,却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作各种危害人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属于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因为这些小人会以自己的学问件为武器,在社会上无恶不作。有的以君子的姿态好话说尽却坏事做绝,有的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祸国殃民的勾当,所以做学问不能以一个“勤”字了得,还必须立身正才行。现在一些人花着国家紧张的外汇出洋留学。可一但学业有成,便黄鹤不返;更不要说一些人会以所学夹害人了。故古人讲立身修性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行;有学问的人未必就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人的手里,要看其品德如何。

三一四、守正安分远祸之道

趋炎队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谈亦最长。

【译文】

攀附权贵的人固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为此所招来的祸患是凄惨而又快速的;能安贫乐道栖守自己独立人格的人固然很寂寞,但是因此所得到的平安生活时间很久趣味也浓。

【注解】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

【评语】

历史上依附于权贵的奸佞之辈,一时荣华富贵作威作福,但他们所依附的权贵本身就如一座冰山,转眼之间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被祸灭全族,人们谁还会记住这些人呢?只有那些不贪名利不趋炎附势的人,每天过着自由恬淡的生活,才能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远祸而快乐,冷眼看世界。历史往往是“唯是隐者留其名,”那和奸佞小人们所追逐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一五、闲云为友风月为家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译文】

在满是松树的山涧旁边,拿着手杖一个人很悠闲的散步,这时从山谷中浮起一片云雾,笼罩在自己所穿的破旧长袍上,在简陋的竹窗之下读书,疲倦了就枕着书呼呼大睡,等一觉醒来寒月浸凉了自己的毛毡。

【注解】

衲:和尚穿的衣服,此处指宽大的长袍。毡:用毛所制的毡子。

【评语】松与竹,隐士高人所称羡之物:云与书,文人墨客不可须离之物。“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的句子,内容充满了老年无为的人生观,诗情画意,闲云野鹤,潇洒舒坦,优哉可羡。但一个有为的现代人如果安逸悠哉,就激发不出创业的斗志。只有在事业成功之后求取淡泊宁静,来过一段修身养性的晚年优闲生活才可取。

三一六、修养定静,临变不乱

忙处不乱生,须闲处心神养得甭;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译文】

事务忙乱不堪时,要想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休身养性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不留恋,必须在平日对人生彻悟,看破红尘。

【注解】

不乱性:指本性不乱。《大学》中有:“好人之所恶,恶人这所好,是谓指人之性。”不动心:指镇定、不慌乱、不畏惧。据《孟子,公孙丑》篇:“我四十不动心。注:‘言四十强而仕,我志气已定,不妄动心有所畏也。”

【评语】

面对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镇定自若,做到“木乱性,不动心”,关键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更说“吾四十不动心”,他们都能彻悟人生,以天下为已任,以大义为追求。所以当孔子被匡人围困时才发出“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而文天祥更在《过零丁洋》诗中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从古至今,无数先贤面对生与死,大义凛然,凭借正确的人生观,耿直的正义感,以及良好的品性,而致临变不乱,遇事不慌,镇定自苦。这些人看破红尘,领悟人生不是去消极遁世,老死荒郊,而是积极行道,肩天下重任。

三一七、隐无荣辱道无炎凉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译文】

一个退隐林泉之中与世隔绝的人,对于红尘俗世的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忘怀而不存荣辱之别:一个计讲求仁义道德而心存济世救民的人,对于世俗的贫贱富贵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注解】

炎凉:炎是热,凉是冷,以气候的变化来比喻人,清的冷暖。

【评语】

道家提倡出世,故隐者之所以无荣辱之感,原因在于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榜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看来不过有如镜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两忘,恩怨看空”。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儒家讲的是世间作为,所以凡事都权衡轻重,而且处处以中庸之道为准。两种世界观决定了对劳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传统思想中,两种观念往往融为一体,即既提倡出世不计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义不计荣辱,故无所谓炎凉。

三一八、除去恼热身心安乐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东窝中。

【译文】

夏天的暑热根本不必用特殊方式消除,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犹宛如坐在凉合上一般凉爽;消除贫穷也不必有特殊方法,只要能排除因贫穷而生的愁绪,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乐世界一般幸福。

【注解】

遣:排除,送走。安乐窝:窝是巢穴。安乐窝指舒适的处所。

【评语】

人们有“心静自然凉”的经验。夏季炎热是自然现象,人通过心理调节,可以从心理上去热。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修行工夫,因为一个道行达到炉火纯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对寒暑冷热也毫无感觉,佛家才又有一句“安禅何必须山永,减去心头火亦凉”的名句。至于说到穷不穷木完全是观念问题。孔子称赞颜回不忧愁居陋食答,而以心乐,安贫乐道的操守志向。生活中的贫穷之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个修养好、志向高的人却能正视现实,甘于清贫,沉浸于自己追求的乐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尚才能使身心愉悦。

三一九、贪富亦贫知足安贫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候,权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貂,编民不让王公。

【译文】

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公爵还怨恨没封侯爵,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人位却等于自甘沦为乞亏;自知满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袄貉裘还要温暖,这种人虽然说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还要高贵。

【注解】

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藜:一种可供食用的野草。膏粱:形容菜肴的珍美。据《孟子·告子》篇:“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朱注:‘膏,肥肉;梁,美毂。’”狐貂:用狐貂皮所制的衣服。编民:也作编氓,批列于户籍的人民,也就一般平民。据《史记·货殖列传》:“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评语】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乐常之理。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须的、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三二○、隐者高明省事平安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译文】

一个喜欢夸用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1 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

【注解】

矜:夸大、炫耀。

【评语】

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处世哲学;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错,不作少错,不作不错”,对隐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人世出世表面上矛盾。实际上又一致。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在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三二一、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大。

【译文】

喜欢宁静的人,看到天上的白云和幽谷的奇石,也能领悟出极深奥的玄理;热衷权势的人,听到清歌,看到妙舞,就会忘掉一切疲劳。只有了悟人生之士,内心既无喧寂也无荣枯,凡事只求适合纯真天性而处于逍遥境界。

【注解】

玄:指深奥微妙广大无边的哲理。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自得:真正彻悟人生,保有自然本性。

【评语】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雅趣,凡事都不受任何外物影响,没有喧嚣寂寞的分别,也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们永远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反之如果受环境的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木算是一个真正得道之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当年老庄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提出“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是可以的,但当成现实生活就难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典故。凡事走极端是不可取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菜根谭为人处事智慧 蒙养篇(四)
《菜根谭》注译【四】闲适篇(一八七——二三一)
《围炉夜话》全文及译文26
【四】 闲适篇 (132--231)
庄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小窗幽记译文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