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好,李焕英》:为母亲痛哭的人

昨天从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老婆问我,“你哭了没有?”

我没有回答她,问儿子:“电影是不是很感动?”

“嗯。”天天说。

“天天都看哭了。”老婆说,“天天,我们家谁的笑点最高?”

“爸爸。”天天说。

“谁的泪点最低?”老婆又问。

“你。”天天说。

“我要去一下洗手间。”我说。

在洗手间我照了照镜子,我的眼睛还很湿润。我承认我的笑点确实比较高,但是泪点绝对不高啊。 

在贾玲一路奔跑一路痛哭的时候,我的眼泪也在飞。

假如时光可以倒退,我想许多人都想回到从前,重新改写人生。贾玲肯定无数次这样想过,在2016年她就在同名小品《你好,李焕英》中表达了对意外去世母亲的思念。

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你是否会明白生活重点?贾晓玲穿越之旅的重点就是:做些让妈妈高兴的事。

让妈妈拥有厂里第一台电视机

让妈妈参加排球赛不错过“大好事”

让妈妈不要嫁给“爸爸”,嫁给厂长的儿子

------

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想用“让父母高兴”来证明自己长大了,告诉父母找到第一份工作,领了第一个月工资,给父母第一次买衣服,告诉父母自己处对象了,告诉父母自己要结婚了,告诉父母自己有了孩子------

没有父母参与的人生,总有点高兴不起来。

有一次主持人问贾玲:“你快乐吗?”

她回答:“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快乐了。我成功了又如何?能嫁给一个很好的人又如何?一想到我妈妈看不到这些,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这个已经闻名全国的喜剧演员的心里却有一个永远的悲剧,那就是再也无法让母亲高兴了。

小的时候,贾玲一家人生活在大山里,直到她11岁才第一次走出大山,通往山外的路上有一个化工厂,她的父母就在这里上班。父母是普通工人,喜欢搞文艺,耳濡目染下,贾玲和姐姐也能唱会跳。

高中毕业后,贾玲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准备考北京电影学院,结果第一次没考上。后来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她在北京边打工边准备二次考试。2001年,贾玲被中戏录取。她的姐姐贾丹则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

到了报考专业的时候,贾玲报了“戏剧表演”和“喜剧表演”两个专业。学校招生办的老师给贾玲家里打电话听听他们的意见,结果贾玲的妈妈口音重,老师就听成了“喜剧表演”,贾玲就这样阴差阳错的读起了中戏的喜剧表演专业,这也为其后来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2001年贾玲读大学的时候,她的父母开翻斗车拉稻草,一趟又一趟来赚钱给女儿读书。不幸的是,有一次稻草垒的太高,翻斗车发生事故,坐在稻草上的妈妈李焕英摔了下来,当场去世。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永远都无法修补的遗憾。

但是父母对于子女的荫庇即便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还在以某种方式在照拂着子女。


贾玲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为了拍李焕英才当导演了。”

贾玲成了中国影史票房最高女导演,票房还在不断攀升。这何尝不是去世母亲对于贾玲的另一种成全?

以前她只一个人哭自己的母亲,十年后的她快要让春节变成了母亲节,让许许多多的人一起为母亲们而哭。

我为母亲哭最早的一次也是在电影院,那个满地都是瓜子壳的电影院。去看电影之前,我就听人说:每一个人都会哭的。那时候我是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学生。

我不记得怎样混进去电影院去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无论怎样,我肯定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的。我贡献了个人史上最滂沱的哭泣,屏幕上每一声哭喊都像拧大眼睛里的水龙头,我的眼泪哗哗而下。我怕被人看见,可又无法竭止,悲伤和羞赧置我于水生火热之中。那个电影院早就消失了,但是坐在电影院里我为母亲哭的那一幕一直深埋心中。

自那以后,我也有过多次在荧幕前泪花闪烁的时刻,但没有再那样泛滥成灾过。长大了,就很少哭了,有的人因为小时候哭高兴了,有的人是因为忘记了怎么哭。

我曾为生活中的母亲痛哭过一次。那是一次我和母亲争吵后不久,弟弟发给我一张母亲四十岁左右时的一张照片,母亲站在桥头,抬手撩开被风吹乱在脸上的头发,天色是昏沉沉的,她的脸是光亮的、年轻的,充满活力。那一瞬间,我泪如泉涌,不能自己。

母亲很少有年轻时的照片,这张是算是她最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她正是我如今一般的年纪。岁月一点点夺走她的光彩、她的力量,现在她老了。

“打我有记忆起,

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

所以我总忘记,

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她不仅仅是我的妈妈,

她还是她自己。“

就如贾玲所言,没有哪个孩子见过妈妈的花季少女时代,可每个妈妈都见证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

我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很多时候并不开心,她的性格缺陷给这个家蒙上沉重的阴影。我们子女感到痛苦,想逃避她的唠叨,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她深爱着我们。她固执地用她那令我们痛苦的方式爱着我们,她对于我们的爱也令她自己痛苦。我们看到她的痛苦,也明白她的爱,所以我们总是走开,又总是回头来安慰她。为了让她安宁下来,我们屡次努力,也屡屡败下阵来,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坦然接受,人生不过如此。

同样执拗的父亲非但不能安抚母亲,有时候还成为火上浇油的人。他也一样是痛苦的人,有着许多得不到慰藉的苦闷,有着许多有心无力的无奈。他对于子女的爱从来不是语言,而是血汗。他愿意用身体里的血来浇灌儿女,却做不到用言语来抚慰孩子。

我看到父母有时候任性倔强得像孩子,看到他们的身后空空荡荡,想到早已经离开他们的他们的母亲。我的外婆在母亲四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一次次叹息她母亲的命运,那时尚幼的她应该已经记不住母亲的样子了。贫苦跌宕的岁月,小小的疾病就可以夺走一个生命,外婆连埋骨何方已经无问东西,母亲连“站到母亲墓前哭泣”的机会也没有了。

父亲很少谈起他的母亲。在五十多岁时他掉了两颗牙,父亲说奶奶三十几岁时牙齿就差不多掉光了,这应该是遗传。我的奶奶在生她第六个孩子时难产去世,那时候父亲不过十岁多点。我想,奶奶的牙齿脱落很可能是因为缺钙,那个年代有多少嗷嗷待哺的孩子,就有多少缺钙的母亲,可我没有对父亲这样说。父亲说这是遗传时,那个瞬间似乎他又和他的母亲骨肉相连。

世间的道路千万条,可没有一条路能抵达妈妈的身旁。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我的父母他们两个人都受苦于早年丧失母亲的可怕痛楚之中。我相信他们从来没有从中恢复过来。

过去我对于父母亲都太理所当然了。听他们说他们各自的母亲时,我的心为早逝的奶奶和外婆掬一把泪,却没有细想一下他们曾是失去母亲的孩子,没有想象他们童年时代深埋心中的无以告慰的痛苦。

作为儿女,我安之若素地享受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却不曾想过他们年轻过,不曾想过他们也曾对于生活一无所知,他们笨拙地练习如何为人父母,然而却没有一个老母亲可以伸手帮他们一把。

这个世界没有神,却有神一样父母和神一样的孩子。

失去母亲的孩子摇摇晃晃地长大,长大了也做父母亲,也用血汗来养儿育女。他们的心因为孩子们东奔西走而四分五裂。我母亲总是惶惶不安,觉得孩子不在她的身边,就是在受苦。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为父母的争吵哭闹和害怕的时候,我们依然相信父母是深爱我们的。我们怀揣着这份深信不疑的爱长大,无论什么时候,父母沉甸甸的爱都坠在我们的心上。我们彼此劝说彼此宽慰,又一起回到那个家,那个至今我们阖家团圆时还心惊胆战的家,那个偶尔还会闪现童年时代阴翳的家。但是,我们明白,这一切终将会失去。父母坐在一班正开始加速的时间列车上,而前方已经隐约浮现出终站的灯火。

我曾经在看另一部电影《记我的母亲》时为母亲哭过。

在原著《我的母亲手记》书中,井上靖这样说:父亲还在的时候,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像父亲,周遭的人也都说我和父亲的性格正好相反。自从父亲过世后,我不时发现自己有许多和父亲相似的地方。是的,我就是父亲的孩子,而父亲就是我的父亲。

父母是竖立在子女和死亡之间的屏风,父母还活着,作为孩子的我们得到了有力的庇护。

井上靖听闻母亲过世的消息,不仅潸然泪下,说出:母亲,为仅此一人的母亲。

人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有人将你放心上,是因为有人将你放在他们自己之上。母亲和子女之间,妈妈总是那个付出更多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一个独一无二的母亲,为仅此一人的母亲,但是妈妈也是我们最容易辜负的人。

“我未来的女儿啊,

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

为母亲痛哭过的人,请用微笑对待我们所爱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这一生,只欠两个人
今日重阳: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你好,李焕英》虐哭上亿人:尽早尽孝,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原来每个妈妈,都藏着一个秘密……
9张漫画画出爸爸和妈妈之间的育儿差异!
《你好,李焕英》: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在父母生前没有做这两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