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秋节不仅要快乐,还要一起涨知识。

赞赏能够帮我走得更远,感谢支持。

最近工作变动,没太多时间更新。刚好对中秋节做了一下功课。发现网上的资料基本都是有问题的。

重新梳理了一下,发出来。看过以后,你就会对中秋节有全新,有条理的认识。

中秋的基础

自从人类能够人工培育粮食,秋天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季节。

因为丰收的日子到了,事关能不能吃饱饭活下去,或者活得更好。

所以我们重视四季,重视节气。因为它和农业息息相关。

国外有黄道十二宫,我们有二十四节气。山西陶寺距今4000年前的古观象台已经可以观测到20个节气。

陶寺古观象

我们还有二十八星宿,分为四个方向,分别是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节气加星象结合起来,成为历法的基础。

而历法,是统治的根基。封建王朝一些特殊的政治家改朝换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改正朔。比如结束西汉的王莽,三国魏明帝曹睿,女皇武则天和安史之乱后急于证明自己合法性的唐肃宗都改过正朔。

正朔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几月过年。今天我们都知道农历正月过年,但武则天时期则是十一月过年。

历法并不仅仅用于农业,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化认同,比如过去朝鲜,越南等国都用中国的年号,这就是一种文化强势。今天我们用公元纪年也一样是因为今天西方属于文化强势的一方。

为了找出天体运行的规律,古代有个专门的机构叫做钦天监(或者其他名字,不重要)。官不大,每天你的工作就是抬头望天,新出现了哪些星星,不见了哪些星星,都要一一记录下来。

从《史记·天官书》开始,2000多年间记录了29次哈雷彗星的出现。

也就是说,一次都没落下。

钦天监并不是什么肥差,除了看星星,还要预测,预测不准要受罚。而且钦天监是世袭的,老子做了这一块,儿子就要接着做。

古人就是这么夜复一夜抬头望天,靠着一代代人的积累,记录构建了我们古代的天文学。

想象一下,在抬头就是星空的情况下,古人对于天上的一轮明月自然不可能视而不见。尤其水银泻地这样的场景在无法大规模照明的古代对人们有着今人无法理解的吸引力。

所以“床前明(看)月光”这样的诗句才能流传千古。

西汉马王堆帛书《五星占》

明月加丰收,意义自然非凡。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被分为孟,仲,季。分别是上中下旬。

中秋节在中间,所以最早被称作“仲秋”。

古人无法正确理解月盈到月亏的过程,这种死而复生,周而复始的现象使得先民们赋予了它更多的神性意味在里面。

每到仲秋之夜,便会有一些庆祝或者祭祀活动。这样的习俗,今天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留,根据地区不同被称为“跳月”,“追月”,“寻月”,“行月”,“串月”等。

大多是青年男女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如果郎有情女有意就终成眷属。

关于中秋的传说:

常见的中秋传说,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梦游广寒(玄宗游月)。

桂树,嫦娥,玉兔,广寒宫等也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但是你知道吗,他们出现的时间其实并不相同。

出现最早的是嫦娥。

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竹简《归藏》。其中的《归妹》卦辞为: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西汉初年编写的《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初学记》卷一引古本《淮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

嫦娥原写作恒我(姮娥),是后羿的妻子,不管是后羿偷还是她自己偷,反正就是偷了西王母的长生药,然后跑到月亮上成为了月精。

注意,此处说的是嫦娥成为月精或者蟾蜍。所以月亮上的嫦娥其实在最早的一千年里,其实是只癞蛤蟆。并没有后世传说中那么美好。

另外,嫦娥奔月这个故事里,并没有月兔的存在。

那兔子和月亮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还是有的。

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东汉张衡:“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

这种提到兔子的观点,应该是出于最直观的观察,当屈原和张衡看像月亮,月球上的阴影像兔子,于是便有了兔子的传说。

兔子和蟾蜍一起成为月亮的元素,出现在许多汉代文物上。

比如马王堆的T形帛,左边月亮中有蟾蜍和兔子,右边太阳中有金乌。

海昏侯墓错金青铜当卢

同样也是左边月亮右边太阳

但这些和捣药没关系。

汉代画像砖中有不少玉兔捣药的形象,并没有直接表现月亮。

但比如下面这个和蟾蜍一起捣药,旁边的是西王母。

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汉画像石墓门楣西王母仙界图像局部 (拓本)

山东滕州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

桂树

《太平御 览》卷九五七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

桂树在画像砖中也有体现:

东汉 月神画像砖 

有蟾蜍,有桂树。

也就是说嫦娥,玉兔,蟾蜍,桂树这些元素,起码在汉代都已经齐备。

但是要等他们成为我们印象中的样子,要等到500年以后。

从汉到魏晋,随着神性的下沉,人们对月亮从敬畏转变为欣赏。祭月也逐渐变为赏月。这其中有厌疾,缀露的习俗。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载:“民并以朱水点小儿头额,名曰“天炙”,以厌疾。

加之屈原的《离骚》原本就记载“朝饮木兰之缀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内容。

这些特定的习俗使得仲秋之夜变得越来越特殊和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

唐代:

虽然中秋节作为一个固定名称在唐代时还没出现,但八月十五节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日子。

加之农历八月的长安夜晚大概比今天(17,18度左右)大概高1,2度。气候宜人,十分适合赏月。有观点认为正是这段温暖的时期,作物丰收造就了盛唐。中唐以后气候变冷,唐王朝也逐渐衰落。

《全唐诗》中有65个诗人111首咏八月十五的诗,其中有30多首直接以八月十五为题的诗。诸如杜甫有《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刘禹锡有《八月十五夜观月》、《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白居易有《答梦得八月十五夜玩月见寄》、《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刘沧有《八月十五夜玩月》秦韬玉有《八月十五夜同卫谏议看见》韩愈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陆龟蒙、皮日休都有《天竺寺众月十五日夜桂子》等。

都是头部大诗人。

文人们流行“玩月”,尤其“不以耽玩为耻”。并不觉得沉迷其中有什么问题。

应该说并不是只有文人热爱,而是文人的文字容易保留下来。

跟今天人爱熬夜一样,唐人玩月也会熬到下半夜甚至通宵。

甚至还有连续玩月好几晚的,比如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杜甫就曾经连续玩月三天,并留下《八月十五日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诗作。

其中第一首如下: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最后一句“此时瞻白兔”,今天看可能并什么特别的,但今天我们看到的白兔是近百十年培育的结果,中国过去的兔子就是野兔的颜色,是灰色的。那时出现白兔是官方认定的中瑞。需要抓活的送去首都,就算抓不到,也要画图呈送。

遇到了多云天气如果看不到月亮,还不舍得走,傻等月亮露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影透衣香润,光凝歌黛愁。斜辉犹可玩,移宴上西楼。”半夜终于等来了月亮。

有等来的,就有等不来的。元凛的《中秋夜不见月》则描写了后者:“蟾轮何事色全微,赚得佳人出绣帏。四野雾凝空寂寞,九霄云锁绝光辉。吟诗得句翻停笔玩处临尊却掩扉。公子倚栏犹怅望,懒将红烛草堂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出现了中秋夜,但仍然没有提起中秋节。

“中秋节”作为一个节日的名词出现,要到北宋。

玄宗游月

敦煌文书中,有一篇《叶净能话》,其中记载了唐玄宗游月宫故事。

其中红框里有两句“皇帝又问曰復著何衣服,净能奏曰可著白锦棉衣”

下面请出刚随神舟十二号出差回家的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位航天员

白色的宇航服,正好对应1200年前唐人的想象。当然,唐人说白衣可能是为了对应月白高洁,而现在的宇航服白色主要作用你可能想不到——是为了防止跑丢。在漆黑的宇宙中,白色最容易被看见。实际上世界各国的宇航服也不都是白色的。

玄宗游月的故事在唐代就有很多版本,后世如初刻拍案惊奇等更是越来越丰富。其中柳宗元或者托名柳宗元的《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比较有代表性:

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道士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师作术,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过一大门在玉光中飞浮,宫殿往来无定,寒气逼人露濡衣袖皆湿,顷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其守门兵卫甚严,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时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峨,但闻清香霭郁,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人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笑舞于广陵大桂树之下,又听乐音嘈杂亦甚清丽。上皇素解音律熟览而意已传。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风中飞舞袖被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丽无复加于是矣。

比起敦煌本,柳宗元版新增了两个新的元素:一是广寒宫出现了,二是玄宗把月宫的音乐记录下来,编成“霓裳羽衣舞曲”。这都能反映当时社会流行的新内容。

前面说的月中桂树也在唐代出现了“吴刚伐桂”的传说。

也就是说起码到中唐时期,我们今天关于月亮的所有传说,已经都齐了。

宋代 唐王游月宫菱花镜

拜见西王母仙道故事镜 宋代

仙道故事图像景 宋

北宋关于中秋的记载似乎不多,一是靖康之难,能带走的都带去了南方,没带走的估计也就毁了。

所以对于中秋的记载主要来自于南宋初年回忆开封的记载。

比如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四“中秋”条下写道: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

月饼

穿插一下,讲讲月饼。

汉代的面食不管形状,都叫饼。

到了南北朝,开始往里面加骨髓、油脂、蜜等。后赵石勒就喜欢吃用干枣、胡桃瓤为馅的蒸饼。

隋唐时期,胡饼、蒸饼、汤饼都是流行的面食。

但起码从文献可以看出,唐代的八月十五节是要吃饼的。至于是什么饼,没有确切的证据出土。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中,出土了类似今天月饼的糕点,但因为不能破坏文物,所以其成分我们不得而知。所以也不能确定这就是月饼。

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有一位专卖四季小吃的张手美,“每节专卖一物”,到中秋就卖玩月羹。这是第一种见于记载的中秋节令食品。

最近一期的综艺《邻家诗话》就复原了玩月羹。

到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一次记载了一种名为“月饼”的蒸饼。但他仍然写道:“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此时的月饼可能只是月亮形状的饼,类似于今天的韭菜盒子,并且一年四季都有卖,并不是特别的东西。

苏东坡有一首诗名为《留别廉守》

编萑[huán]以苴[jū]猪,瑾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其中第二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今天很多人说是记载了月饼。

但实际结合上下文,你会发现并没有证据体现这是月饼,或者中秋节。

元代食俗基本延续宋代的格局,而食物名称跟现代更接近。“胡饼”的名称一般不再使用,而改称“烧饼”。南北朝时也有叫“烧饼”的面食,但南北朝的烧饼相当于今天的馅饼。元代的烧饼和今天一致。

到了明代,祭月之风又起。

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的记述明朝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中对中秋节的描述:

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跌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至此,月饼才和中秋节绑定,并且也有了团圆的寓意。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对于中秋节的全部认知,直接继承自明代。

《中国清代习俗史》中记载:“清宫有皇后祭月至俗,地点在御花园,园内东向立一屏风,屏风两侧摆有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一八仙桌,桌中摆一特大月饼,周围缀以糕点和水果类,以为祭月供品。当月亮初升之际,皇后亲向月神行礼,祭月后,按皇帝家人口数目将大月饼切成若干小块分给诸人,每人吃一点,谓之“团圆饼”,然后是丰盛的合家宴会。”

至于月饼的来源,传说有几种,有兴趣的自己去查,囿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总结一下:

先秦时期,祭月。

汉代,关于月亮的传说开始出现,比如嫦娥,桂树,月兔捣药等,但还没成为一个整体。

魏晋,从祭月转变为赏月。

唐代,八月十五节出现,文人流行“玩月”留下大量诗篇,有八月十五节吃饼的习俗,但月饼还没出现。

宋代:“中秋节”正式出现。出现了“月饼”,但还不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月饼。

明代:“祭月”再度流行,月饼和中秋节成为固定搭配,阖家团圆成为中秋的意义。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你也许不知道的中秋故事
原创首发|中秋节:若不知道这些秘闻,你的节日可能白过了。
中秋节起源在开封
岁时年节----北京人的文化(9)
陈珞珈中秋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