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月,介绍一些适合历史,文物入门和进阶的书和音频课

历史和文物不分家,这是一个普遍认知。

但是实践起来也不尽然。史书里学不到文物,考古报告看里也没什么历史故事。

反过来讲,喜爱文物,你又不能不懂历史,不然就不知道它的背景和产生的意义。

举个例子,我们并不需要懂世界大事才知道苹果手机。

但我们看到诺基亚手机的时候一眼就知道那是20多年前的东西。

这就是历史和文物的关系。

阅读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我不能代表任何人的习惯,所以今天只是通过分享一些我看的书,音频课,纪录片等来跟大家聊一聊我自己的学习过程。

首先介绍几本书,原则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

明朝那些事儿 - 当年明月


十来年前《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版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事件,从那以后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用轻松诙谐的笔风讲正史的历史书。但谁也没能成为第二个《明朝哪些事儿》。

虽然一直有人质疑当年明月的历史水平到底如何,但没人能否认这部书对把历史小白带进门所起到的重大贡献。比如当年的我也是其中一员。

我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学习通史太过宽泛,很容易看过之后等于没看,所以要给自己限定一个范围,重点吃透,再去渗透其他的朝代。但当时其他朝代适合入门的书又寥寥无几。所以明朝那些事儿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并且之后很长时间,我一直只看明朝相关的书。

他也帮我打开了一扇门,虽然门的另一边,路很漫长。

万历十五年 - 黄仁宇

作家写的历史只适合入门,进阶以后我强烈建议只看专业学者的著作,术业有专攻,你不能用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万历十五年》是各种书单,榜单的常客。主要原因在于他有足够的学术性,但并不艰涩难懂,不同知识储备的人看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与我而言,我看过黄仁宇大部分的书,我推荐他的书是不仅是因为书本身,而是他近乎传奇的人生,从南开大学到中央军校,驻扎缅甸,印度,又转战东北,一路打到长春,然后又留美,再驻扎日本。他接触的人是廖沫沙,是田汉,他见过史迪威,廖耀湘,孙立人,见过蒋介石,麦克阿瑟,日本天皇。

其实在所有的场景中他都不是什么重要的角色,但他偏偏都在,哪怕只是远远看着,也是实实在在的亲历者。作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他见证了那个时代里很多重要的事,重要的人。也正因如此,他的讲述才令人感觉更加亲近。毕竟我们都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学会用平实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历史才会变得鲜活。

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 - 吴钩

选择一个时期入门是为了打开我们的视野,但切不可因为只看了明朝就觉得自己只喜欢明朝。优劣是比较出来的,纵使历史不能横向比较起码也能找到一个更吸引自己的时代。

作者吴钩从名字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但他所写的宋朝颇受好评。

他切入的角度和对史料的应用要远高于《明朝那些事儿》。从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我们并不熟悉,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无比接近的宋朝。

足球的原型蹴鞠在宋朝很流行大家都知道,但高尔夫球的原型出现在宋朝你知道吗?宋朝市场经济发达,行业众多,有专门的玩具市场,各色各样的玩具,桌游宋代已经出现。社会风气开放,服饰多彩多样,女子流行美甲,香薰。

今天我们早晚刷牙,用牙膏,宋代已经如此,蛀牙能补牙,牙齿掉了还可以镶假牙。

宋朝坊市制瓦解,街市制开始形成,有公园,动物园,买鲜花,喝饮料,酒楼24小时营业,饿了还能叫外卖,夜生活丰富,勾栏瓦肆有相扑,以愉悦身心为主的宠物已经出现,有专门的宠物美容店。宋朝人爱旅游,甚至可以贷款去旅游,旅游可以买地图,有大把各种档次的旅店可以选择。

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商业信用也非常发达,出现了类似银行汇票的便钱,类似支票的现钱公据,类似有价证券的茶引,盐引,香药引等,还有最出名的类似今天纸币的交子与会子。最显著的特点还体现在到南宋的时候,宋朝的农业税收降低到15%以下。说明国家的绝大多数财政收入都来源于农业以外,这一点一直到解放以后才再次实现。

唐代是中世纪的黄昏,而宋代则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简读中国史 - 张宏杰

张宏杰虽然从履历看,怎么都是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但我更愿意把他归入作家一类。早年他以笔名“”赫连勃勃大王”写书出圈。这本简读中国史脱胎于他在喜马拉的有声课《张宏杰-极简中国史》。我认为作家写史和历史学家写史的区别在于作家会加入更多个人的解读,所以他们的书更有可读性。

这本《极简中国史》正是如此,从书中我们能读到一段十分有个人特色的中国历史,有的地方我觉得可能略微不够严谨。但并不妨碍这是一本优秀的书,因为每个人看到的历史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正是要多听不同的观点,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醉文明 马未都


文物是一个特别小众的领域,跟文物相关的无论文博还是收藏领域中,名气基本都在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之间打转。但马未都无疑是个例外,从百家讲坛2005年《马未都说收藏》至今的十来年中,从很多人都不知道五大名窑到现在不管真假都尝试收藏哪怕一点瓷片。我们不敢说马未都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国的收藏界,但说起文物和收藏,你还能说得出第二个名字吗?

关于文物入门,我推荐马未都的这一套大书《醉文明》,从2010年到2019年,马未都在广西卫视做了一档节目《收藏马未都》,一共做了467期。

一个非职业电视人,在电视上做了将近500期节目,这个数字是很可怕的。更何况这其实是一个科普类节目,这么多节目需要有多少知识点?这是多么可怕的知识储备,更难的不是你要懂这么多东西,而是你能把你的知识从大脑中提炼出来。

所以在节目播出的同时,《醉文明》的单行本在逐渐出版,一直到收藏马未都节目完结后,推出了十本成套的收藏版《醉文明》

九年,467期节目,数千件文物,上万个知识点。就是这套《醉文明》。

从一个藏家来讲,他的经历可谓丰富,最有名的学者,最知名的藏家,最有名的文物,他几乎都产生过交集。

马爷常说:“我不是收藏家,我是一个布道者。”

这一点,只有当你自己也从一个听故事的人变成一个讲故事的人时,才能明白。

当然于情于理,马爷说的不可能100%都是对的,很多东西本来就没有定论。可是你总不能把几十种可能性都说一遍。

布道者就是帮你过滤掉绝大多数你用不着的信息。只告诉你你能容易理解的。

就算免不了有点错误,一你也未必记得住,二如果能帮你成功领进门,那你逐渐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布道者布的不是真理,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我跟你说这个东西有这个特征,大概80-90%的同类器物都符合。如果发现有例外,那不就是前进的动力吗?如果真的没有例外,那不就对了吗?可是你也要知道有这80%,才能有一个尝试去理解对比甚至批判的基础,而不是永远在门外转圈圈。

看完这套书,并不能帮你看懂文物,但和其他所有书一样,它的作用是在你心中种下星星之火,等到有一天你真正接触到这些领域的时候,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便会结成一张大网,对你有所帮助。

另外,你有没有注意过,所有的鉴宝节目最后都跟你说估价,拍卖行情。但是马爷从来不说,他说的永远只有文化。

另外,还要介绍两个音频课。分属于两个音频软件。

喜马拉雅FM - 孙英刚精讲唐史

阅读除了主动阅读,还有被动阅读,尤其现在很多人难以静下心

我是孙英刚教授的铁粉,一年多来90%的时间都在反复收听,至今起码听了几十遍,虽然不甚认真,其中很多观点已经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再次去到很多唐代相关的地方或者博物馆时,想起的不再是道听途说的一些故事,而是一个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些文物为什么这么设计,为什么在这个时期是这个特点,后来又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课程的主旨是“讲述有思想的历史”。孙英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以同时具备东西方的视野,作为国内很有影响力的学者和顶尖学府的教授,他有充足的资源接触到各种最新最全的考古成果,比如文献,墓志等。加上这个课程本质上就是浙大历史系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所以有着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听真正的专业学者讲课,你会觉得接收到的知识密度很高,这里说的不是知识点的密度,而是观点严谨且符合逻辑,并且史书中有很多曲笔隐晦等也能有经得起推敲的解读。

孙老师是那种特别懂得怎么让你听懂的人,尤其是教给你思考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告诉你一件事和为你打开一扇窗,显然后者更加受用终身。听完这个课,你也会像专业学者一样谨慎接受知识和仔细求证观点。

三联中读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三联出品的品质自然是有保障的,但三联中读知名度远不及喜马拉雅,但三联的调性决定它的课程相对比较进阶。

比如同样是文物科普类的节目,喜马拉雅有马未都的《国宝100》,主要是讲故事和文物知识,明显马未都的内容更偏向大众,内容难免有些不严谨的地方。而三联中读的《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的讲述者则都是知名的考古学家,研究员,他们带来的除了基础知识,还有最前沿的研究资料和鲜为人知的第一手小故事。毕竟他们和很多文物的发现者是同事或者干脆就是本人。信息自然更加准确。

随便看一下讲述专家的阵容:

讲史前文物的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李新伟

夏商周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讲授,原殷墟考古队长 唐际根

讲秦汉是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大云山汉墓发掘者 陈刚

隋唐五代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齐东方

……

都是今天文博界的中流砥柱,这样的阵容,很多时候就算刻意去找他们的专著也未必能获得如此有高提炼度的内容。比如我经常引用的一个小故事:司母戊鼎制作的时候应该是成对的,他也不会是商代最大的青铜鼎,我们在殷墟发现了比司母戊鼎鼎腿还粗的青铜器内模,推算下来整个鼎的尺寸可能比司母戊鼎大30%以上。

类似这样的信息,一是在外面看不见,二就算看见了也不敢信。但是由主持殷墟考古工作20余年的唐际根先生说出来,自然就有说服力了。毕竟在这一领域内,谁能了解实际情况比他多呢?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这个音频课特别适合文博爱好者,尤其是进阶的爱好者,当你不再满足于普遍存在的介绍文物就是讲故事,尤其是一些可能以讹传讹的故事以后,《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所传递的信息会非常有价值。

篇幅所限,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介绍,我在下面列了一些书,音频课和纪录片的名字,有部分是我觉得适合入门,还有些是我个人推荐的,有兴趣的可以都多了解一下,按需阅读。

历史入门: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半小时漫画历史系列

绘画本中国通史(老书)

趣说中国史:如果把中国422位皇帝放在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些什么

故宫解谜手册

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进阶:

简读中国史(1+2

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三部曲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时间简史)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所有的书都可以看

黄泉下的美术 巫鸿

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 吴钩

文物入门:

如果国宝会说话

国宝100 马未都

国宝三部曲

考古三部曲

国宝沉浮录 杨仁恺著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世界简史

丝路明珠-敦煌石窟在威尼斯

除了看书,还能看看哪些东西?

纪录片

中国通史

河西走廊

神秘的西夏

大明宫

玄奘之路

佛国记——法显西行

公元一六四四

西汉帝陵

大唐帝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入门到进阶:普洱茶迷必备的10本好书
看视频 看书
他的后半生,北大历史系容不下他,社科院没重视他的专长
考古的联想
纪录片《考古中国》合集(共42集)
中国考古探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