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懂人性规律,容易好心办坏事!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212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道德经》: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意思是:懂得规律的就叫做明;不懂得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现祸患。

我们为人处世,要懂得人性规律,不懂得人性规律,很容易带来相反的结果。

比如,你每天都给某个人一个面包,有一天你不给,他就会骂你,而你每天都在一个饥饿的人面前吃面包,只要有一天给他分了些,他就会万分感激。

“斗米恩升米仇”的事情屡见不鲜,这都是人性。

那么,这里面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经》说:

事有常,则为期,期而不行,而生言行之怨。

如果你持续做一件事情,形成规律,他人就会产生预期,只要你有一天中断了,他的期望落空了,就会对你产生怨恨。

有人会问,难道他人就不知道没有你,就不会得到这个好处吗?比如例子中,无论你给面包次数或多或少,都是因为你他才有了面包,他怎么就忘了呢?

其实,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的确清楚地认识到,都是因为你的存在,他才有面包,而且他也会感谢你每天坚持给他面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持续性的行为成为了常态,成为了规律,他的注意力就会放在这个“规律”上。

他会把你行为的“规律”,也就是“常”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文章一开始所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他“聪明”的按照以往规律性事情去安排自己的事情,但是,你的中断可能就会给他的安排造成影响。

比如,你这一天没有给他面包,他就会饿肚子。

有人说,自己饿肚子还怨别人了?

也许,如果他想到你可能不会给他面包,他也许就会去想其他办法找吃的,也就不会饿肚子,你的中断使他陷入了被动。

而且,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从外界找原因,而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即使问题的根源往往源于自身。

所以,当别人把你做的事当做“规律”,而你却不懂人性的“规律”,你被别人怨恨也就符合“规律”了。

这种人性的规律总结来说就是“常施者生怨”,这种人性规律,除此之外还包括:

常助者不满,常见者尊损,常遇者不礼。

你每次有求必应,有一次拒绝了对方,对方就会对你产生不满。

对方仰慕你,很少见到你,会对你会产生很大的敬意,跟你交流也会非常礼貌。但是,一旦经常能够见到你,尊敬和礼貌就会慢慢淡化了。

那么,面对这样的人性规律应该怎么办呢?

古有善施者,唯让恒常,以其不期,而得恩情。

古代善于施舍的人,不会让这种施舍行为成为习惯性的事情,这样别人就不会有所期待,从而会对施舍者产生感恩之情。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是利人利己,是双赢的。

为什么这么说?

一是,你要智慧的知道,一旦你持续的利他行为成为他人认知的“规律”,只要“规律”被打破,对方会受到影响,你也会遭受怨恨,这是一种双输的局面,所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双赢了。

二是,如果你在持续性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有时候不太情愿或者有其他事情与之相冲突,但是,你又不想中断这件事,也许是不好意思中断,也许是为了某个名声,而强撑着去做这件事。

你这就是“着相”了,你陷入了内心的虚妄。

所以,不愿意就停下,有事就去忙其他的事,放下面子,放下虚妄,对于你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一种自由。

当你懂得人性的规律,就会有智慧的做事,就不容易费力不讨好,好心办坏事,内心也会非常坦荡、轻松、自由。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可加微信号haoyunbaoze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心办坏事”,说明是非善恶的标准不清晰--《孝经》(连载037)
好人是如何办“坏事”的
人生察人观事,不可一叶障目
碗有三不端,忙有三不帮
第八章:“上善如水”的神奇(上)
为什么你总是出力不讨好?为什么你总是不会拒绝别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