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隶书的学习方法--志茹

学书,要抓住所学碑帖的特点,从中学其方法,在书写中得以运用。碑帖的特点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较难识别。若没有抓住其特点,落在纸上的呈现,不是“看不出出处”,便是“味道不浓”或“味道不对”心里没有,笔下不可能呈现。那么,能够抓准、抓全一碑一帖的特点,有什么好的方法吗?一起聊聊。

《莱子侯刻石》

第一:对比式学习

     对比才能凸显,这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关于对比学习法的内容,可以参见本人小文《书法学习的方法》,里面有较详细表达。书法学习的方法——志茹)以下谈谈如何用对比法,学隶书。

安国墓祠题记

1、相同风格的对比学习:

     气质相近的碑帖,不易区别,学习中容易产生迷惑,尤其碑中细节观察有限。那么摆在一起,对比中各自的特点自然清晰呈现,尤其细节突然就很明显了。

     如《张迁碑》与《衡方碑》对比,显出《张迁碑》森严中的拙趣,衬托出《衡方碑》率真的野趣

迁碑》与《衡方碑》

     如,同是摩崖的《石门颂》与《西狭颂》,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地域书风,有着一定稳定性的书刻习惯《石门颂》线条的行走感更强,一根线如泉水般激荡而出,就这样荡平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奔流向前,缓笔送出,依石势而动,平直的线条中隐藏着起伏感。《西狭颂》点画轻松、不做刻意经心雕琢,实则笔力内聚,整个字被聚而为形,外松内紧,有雄浑宽大之气,不难让人想到颜真卿的楷书。

《西峡颂》与石门颂》

     再将《石门颂》与《开通褒斜道刻石》作比较,皆是笔画圆浑,健如钢筋。《大开通》其笔画之间更是“单纯”,横平竖直,但笔笔之间都有映带,这是我们在书写时最要关注的。如看似松散,便全做松散写,则荒谬了

《开通褒斜道刻石》与《石门颂》

     把《开通褒斜道刻石》与《杨淮表记》做对比,《杨淮表记》舒展依然,而跳宕之姿愈加精彩。你可以把这些摩崖刻石看作是不同的画,不同的音乐,不同的人;或者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状态。

《杨淮表记》与《开通褒斜道刻石》

      对比中可以进一步拿捏住气质,也更能看到笔法、结体上的细节。

     方正、朴拙一路《张迁碑》、《衡方碑》、《鲜于璜碑》等,对比后更显《张迁碑》用笔严谨,方折、齐整;《衡方碑》的方折圆转兼用,且丰满圆润见长《鲜于璜碑》能感受到加强粗重感趋向的书写,另外又有刻工的有意追求,造成方切沉重的笔调。

《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

     再比如清劲飘逸感的如《孔庙碑》、《阳嘉残碑》、《曹全碑》、《小子残碑》、《韩仁铭》等,对比中见出相似风格下的各自“套路”

《曹全碑》《孔庙碑》《阳嘉残碑》《韩仁铭》《小子残碑》

      规整一路如《史晨碑》、《乙瑛碑》、《华山庙碑》《熹平石经》等,结体平正,章法齐整,字形大小一律,点画均匀,且其形态用笔力求规范,不尚变化,可以说是汉隶的“标准版”。但于工整之下,各有风采。相比之下,《熹平石经》已近刻板

《乙瑛碑》《史晨碑》《华山庙碑》《熹平石经》

2、不同风格的对比学习:

     相同风格之间的对比,容易强化各自的特点,发现细节之处;而不同风格之间的对比,从相反方面也能达到相通的效果。尝试把风格不同,甚至有强烈差别的碑帖放在一起,《张迁碑》与《曹全碑》的对比,一个方正、朴拙,一个华美秀逸,对比下会更能写出《张迁碑》、《曹全碑》各自的特点,因为对比带来了强化

《曹全碑》与《张迁碑》

     再如碑刻与摩崖的对照,如《史晨碑》与《杨淮表记》的对比,一个规整到标准化,另外一个极尽开张、跳宕。而这种风格的强烈对比,对于自我书写的探索,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对比式学习,是书法学习的必备方法,而这一方法也可以换个角度说是:看图说话。书法学习只有看图,才能说话。

《杨淮表记》与《史晨碑》

第二:联想式学习

     联想,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漫无边际,让自己的思想尽情地翱翔,飘到哪,就在那里展开思考,这是一个有趣且有意义的过程。联想学习可以拓展思考的范围,即开拓思路,让自己的书写站在更广阔的空间,更高的角度来展开。

     比如,学《礼器碑》,全碑书法遒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

      “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王澍 

      可见,《礼器碑》的艺术价值极高,所以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的经典。“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此碑中有奇有正,可以说充满了艺术上的“矛盾”。不论是线条分割出的黑白,还是线条的粗细轻重变化,都有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同时结体中充满了奇特变化,寓攲侧于平正中,取势顾盼;这些变化带来了鲜明的节奏感,让整篇作品跳宕而不失和谐。

     谈到“强烈的变化”,就联想到了“江湖体”。有人便问:“江湖体书法也多有跳宕变化,为什么说《礼器碑》是艺术,而江湖体就要被贬低呢?”

      变化是一种矛盾的创造,这是一种艺术的手段,重点在于如何运用。《礼器碑》与江湖体的区别,在于“有规律”与“无规律”这一组概念中。

     称得上书法艺术的作品,其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也是“无规律”的。

     “有规律”中的“规律”指的是“自然规律”,即笔墨书写的自然状态。比如一笔蘸墨下来写到哪会枯,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做作而为。笔画的形状的改变是顺应笔性自然流淌的,而不是故作改变,恶意造奇。

      这也是为何我们说魏晋书法不可超越?在王羲之尺牍中找书写规律,或许有,但决不象唐以后的书写那般,有丰富的规律可循,因为魏晋时的书写只有一个主要的规律,便是顺应笔性。这是萧散闲淡、不滞于物的心神所致,有时是无法学的。那么这个“无法学的点”便是“无规律”。

颜真卿《祭侄稿》

      再看江湖体,其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也是“无规律”的。

     江湖体中的“有规律”,是雷同化,是一招鲜,程式化。即,用同样的方法,或只有一个方法来书写,如某一笔,起笔等永远一个形状;或者一样角度,一样粗细的牵丝等。

     “无规律”,主要是只江湖体中的变化,不是遵循书写的自然状态而为,多是随意“做”出,更多的是“突变”,不符合正常书写状态的做作,刻意为之。江湖体之所以极尽变化而失却艺术感?因其没有真的气息关注,不是自然书写。可以说它的变化不是情感生发而来,而是毫无来由的一惊一乍。

      总结下来,江湖体极尽跳宕,但是非常突兀,没有艺术性;而《礼器碑》这样的艺术作品,能将自然产生的起伏变化,跳宕统一为和谐,值得思考和借鉴。(当然,江湖体与经典书法作品的差别不只于此,而在更多的方面。) 

第三:相参学习

     这一学习方法好似前面提到的对比法,实则不同。对比法重在“找不同”,而相参学习重在“找相同”。找到相同点,厘清来龙去脉,有助于学习借鉴;有助于彼此促进。

     如学《石门颂》,笔力劲健,结体舒展,说其气象之大“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

     《石门颂》中笔画之间的搭接非常自然,没有刻意而为。在虞晓勇先生的文章中把它叫做“去饰”。又举例《栾镇村画像石题记》的刻意用刀法进行装饰做了对比,更显出《石门颂》的自然率意,这与当时的通俗隶书有相同之处。于此,或许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通俗隶书,来提升书写《石门颂》时的轻松率意之感,这是一种“相参”学习。

     带着这个思路,我们又看到了《石门颂》中的长垂笔画,这是在简牍中较多用到的书写方法,于此,我们又多了参照,或许在书写《石门颂》时,可以去借鉴简牍书写中的自然之感。

栾镇村画像石题记

     用这样的学习法,我们再看看其他碑刻。如《景君碑》“骨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谶碑》相似;“隶法易方为长,已开峭拔一派”(翻看《景君碑》便觉字体稍显纵长),则“学信本(欧阳询)书,当从《郑固》、《景君》入”。所以,对于欧体的学习,在此引发着我们向上追寻。

《天发神谶碑》《景君碑》《九成宫醴泉铭》

     同样的,颜楷也可以如此相参学习。如《西狭颂》的结体宽博,点画撑在字形的四周,字型宽博方整,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西狭颂》的风格与唐代颜真卿楷书《李玄靖碑》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西狭颂》与《李玄靖碑》

     《衡方碑》笔健骨壮,朴茂雄强,亦是与颜楷气质相通。而其外拓笔法,宽博的结体“宽绰而阔”,能找到颜体的因素,“似开后来颜真卿正书之渐”。于此,也是学颜楷可相参之处。

《衡方碑》《颜家庙碑》

     相参的学习法,让我们对某一元素变得敏感,与不同的碑帖中能准确嗅到。或许拓展了学习的思路,或许发现了学习的重点,都有所裨益。

     除了学习方法外,还有两个需要关注的点。

关注点一:不可只写形

     只写形,写出来的是美术字。临字千万不能摹形,要抓住气质,琢磨这一气质在笔墨上如何体现出来。这点在碑的学习上尤为明显,即敏感度超过帖学,因碑与笔墨有一道转化的过程。所以,通过碑学的学习,是可以提升帖学临习的敏感度及究竟度。即,以往临帖多重摹形,而全然不察,则只有通过学碑后,才深刻感受到这一重点。

《郙阁颂》

     比如,临《郙阁颂》等这样的碑刻,根本没有字能看得清清楚楚,怎么临?没有形可临。只有通过对汉摩崖刻石的多方面学习,如《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大开通》等,在这些崖刻学习的基础上,再透过隐约可见的字型及笔画,揣摩抓住《郙阁颂》的气息,如字形方整,结体茂密,点画雄浑厚实,力能扛鼎等,而后用笔墨来表达。这便是说《郙阁颂》的文字,它骨子里面是入古的,高古、厚而穆、且雅,要表它的这些内容,而不是“形”象。用笔墨去书写隶书,是在展现隶书的“气韵”“气度”等,而不在摹形,现形。(《武定本兰亭序》的魅力似乎也在于此,对它的学习或许有所启发)

《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

     清代书家在努力地展现隶书的“韵”“气”“神”,只是他们彼此用的方法不同,且想要展现的点也不同。

     展现不同碑的特点,如《曹全碑》的飘逸,《张迁碑》的方拙,《衡方碑》的野趣等。

      或是展现隶书的特殊气质,如强化岁月的剥蚀感的何绍基;或是体现高古感如汪士慎;或是表达古厚感的,如邓石如。

      用的方法也很丰富,如颤抖,推顶,圆浑流畅等等。不同碑刻,扑面而来的感觉很不同。抓大特点,思考怎样落到笔墨上,气息上的,技法上的等。

《莱子侯刻石》《五凤刻石》《杨亮买山记》《麃孝禹刻石》《山鲁市东安汉里禺石》

     比如,书写技法上的尝试。即,如何把碑上的艺术效果(如,金石气),用笔墨表现出来。

     表现剥蚀感:如以涨墨表现石刻线条的残损剥蚀;如在线条的交界处,笔重一些、停留时间长一些,能创造出金石的剥蚀气。

      表现粗糙感(苍茫感):以顶锋逆笔表现石刻线条的粗糙感等。

      表现石面凹凸感:以提按起伏表现石刻线条的深深浅浅、凹凸不平,线条要走的跌宕舒展,好像走在高低不平的山崖石壁上。

     表现线条的凿刻感:让线条有枯湿浓淡的变化,凿出来、刻出来的感觉便会有所呈现。

      表现灵巧感:(避免呆板)起笔和收笔适当的露锋,让点画活起来。中间的小线条,写的短些细些(弱化),变化的趣味就出来了。强者不用加强,只需弱化细小处。

      表现线条的厚重感:中锋用笔,笔锋始终是顶着纸面运行的(推顶运行)。

       表现气势:例如摩崖,运笔要纵横开合,但一定要气息连贯,如,《大开通》,结体极力开拓,但哪怕线条再长,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碑刻隶书书写,一笔是一笔,但每一笔之间都有气的连接,势的贯穿。

      以上技法上的尝试,皆需一个心理状态,即感受作者心境。比如摩崖,唯有与山川的雄阔有所共鸣,才能心胸畅达,落到纸上则如在崖壁上凿刻的工匠一般,让点画从容荡开,极力舒展。

杨岘隶书 

关注点二:思想、情感的参与

     隶书的学习,需要在情感上靠近、思想上理解,那个时代。汉朝是统一的王朝,从黄老思想到独尊儒术,汉文化中既有大气势,亦有精丽之处。如汉代的建筑气势恢宏;而漆器、织锦等又工艺精巧。汉赋,汉代文学的典型样式,既文气跌宕,又辞藻精致。汉代的文字——隶书摩崖多颂赞开拓性的伟绩,气势宏大;碑刻多彪炳礼仪儒学,书写刊刻精整。

《孟孝琚碑》

     如,摩崖刻石,如果在情感上能感同身受的话,每次观看,便激动不已。崖壁的广阔空间,为恣肆的笔势运动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天地;崎岖不平的石面,为线条的流淌带来了跌宕起伏的变化;为跳过崖壁的瑕疵,使得结字因石而动,便参差错落、古拙天成;自然的风雨雷电,带来了剥蚀后的漫漶之感。摩崖刻石,是壮观的自然景观与张扬的人工伟力所合铸的艺术结晶;是“大地书法”,是把人工融入自然的杰作。山川的壮阔与人力的渺小,相融。壮者愈加阔大,小者愈加微茫。刻石中有山川之豪迈,亦有人工之深情。有对自然的感叹,亦有对生命的亲近。

       如,东汉碑刻,在动笔书写时,若想能靠近那一时代,或许有个指导思想:用篆书的线条,有点画的意识。因为那一时代就是这样:篆书在向隶书过渡,最明显的便是隶书点画意识的形成,而同时又未完全脱掉篆书的线条。只有在思想上理解这一时代的书写,才会写出恰当的味道。试着在落笔写隶书时,用篆书的线条,带有初具的点画意识去书写。

《南阳许阿瞿墓志》

关注点三:不只要答案

     如说东汉碑刻隶书艺术风格的分类,莫衷一是,且各有所依。如,朱彝尊“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王澍“汉隶有三种,一种古雅,一种方整,一种清瘦。”康有为又将东汉碑刻分为八类:“俊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而且分类的出发点,又可以从书家风格、文化功用、刀刻功夫、石质石势等多种角度。

《肥致碑》

      这些只要一翻书便能看到,而如果只是“看到”的话,很快就会变成“看过”。有时不能说自己读书不多,只是多成了“看过”。翻书得到,或听老师讲授而知道,多属于“直接拿结果”,这对自己的提升意义有限。唯有亲自“丈量”才有意义。

      自己去行动、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梳理,可能来回废了很大的劲,最后得出与你之前翻书便能看到的一样的结论,好似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但你的内在,尤其是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思考力,是自己于世间存在最根本的自信。也是于己,在所追求的事物上,将走向何方、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

《子游残碑》

     所以,对于东汉碑刻隶书,那么丰富多彩的经典,不该停留在“看到”、“看过”的程度,而要亲自“丈量”,用自己的思想去丈量。

      比如,每一碑刻认真地观赏;多方面的资料查询;反复质疑、提问,逐一化解问题;参见多家评论;再综合自我理性判断,感性共鸣;同时用笔书写,走进碑刻,一段时间后得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经过这些后的你,是从前的你,所无法企及的。

                                            ——志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汉隶书《石门颂》
包焕新:谈谈我的汉代隶书临摹感悟
摩崖石刻《石门颂》,应是当之无愧的“神品”
《石门颂》临习浅谈
书法视频:翰墨春秋(七)汉隶的辉煌 | 书法欣赏
摩崖 | 汉中三颂,谁与争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