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丛专题丨以古为新、兼容通达的书画印大家——赵叔孺





以古为新、兼容通达的书画印大家——赵叔孺



/张奕辰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老岿然起东渐,书画金石蔚三绝”。这是王季迁先生对赵叔孺的评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上名家赵叔孺以书法、绘画、篆刻、鉴定四绝驰誉大江南北,当时艺坛高手如林,但具有赵叔孺那样素养全面且造诣高深者仍属凤毛麟角。赵叔孺出身世家望族,其儒雅高贵、书生意气的名士风骨,以古为新、兼容通达的艺术风貌,于当今篆刻书画界仍具有切实的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


赵时?(18741945),初字献忱,后易名时?,字叔孺,号纫苌,别署有蠖斋、娱予龛、橹声宦、仆累庐、宝松阁等。世居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为四明望族。父赵佑宸,字粹甫,清咸丰时入翰林,曾为同治帝启蒙师,官至大理寺正卿,称廷尉公。赵佑宸曾以名翰林简放江苏江宁府,后调守镇江府。同治甲戌正月二十四日(1874312日),赵叔孺诞生于镇江府署。镇江府旧名润州,府署筑在山上,相传为吴大帝故宫遗址。生其间者,谓主吉祥,其父于是为之起名润祥。赵叔孺天资聪颖,幼为其父所钟爱,其兄赵时桐在《舍弟叔孺太守六旬征文启》中回忆道:“光绪丁丑,甫四岁,先公指楹联中浅近之字授之,辄能默识……一日,抱入先公签押房见显皇帝御笔画马,口呼而手指之,一若不胜欢喜者。先公乃握笔,为白描状元骑马,以一笔绘成。叔孺得之,呈先妣徐太夫人珍藏焉。御笔画马,系初值上斋时,显皇帝所赐也。叔孺幼善属对,一日,先公方食刀鱼,即以命对,叔孺应声曰‘抢蟹’;有家人六指者,即以歧指命对,叔孺应声曰‘花翎’,其敏捷有如此者……叔孺每于课暇,或画马于纸,或刻几案,凡经叔孺所用之几案,多有刻划痕迹,其书画雕刻,殆天授也。”壬午年底,其父调补江宁,癸未春尝宴宾客于署中,客皆知名人士,席中有一位闽县林寿图,夙闻叔孺善画马,命当筵试之。叔孺伸纸挥洒,顷刻而成,神骏非常,一座惊叹,诧为神童。林寿图极为赏识,不数日,倩冰人说婚,许其七女为叔孺配,由是因缘,叔孺后成林氏婿。这是他青少年时代的一段佳话。



论语春秋在此罍 赵叔孺


光绪二十四年(1898),赵叔孺纳资以同知引见,分发闽垣,携眷赴闽,寓岳家。其岳父林寿图,字颖叔、恭三,号黄鹄山人、欧斋,闽县(今福州)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雅负时望,为闽中大收藏家,所庋藏商周秦汉及唐宋元明清之书画金石多且精。其中最著名的为唐吴道子画《历代帝王图像》(此件后为大汉奸梁鸿志所欺,售于日本人,得价14万银圆,而梁仅以6万元与林氏。梁、林本为亲戚,由此断交)。赵叔孺在为官之暇,深究三代吉金、唐宋元明古迹,肆力书画,常废寝食。他对商周秦汉铜器尤为关注,朝夕揣摩,寒暑不辍,又留心秦玺汉印,精心钻研,间或结合史书考证文物制度。如此三年,筑基深厚,因此见识大广,诸艺得以大进,这是他以后从艺生涯的重大转折点。


辛亥革命后,赵叔孺挂冠归里,旋移家沪上,以鉴赏书画金石自遣,一时声誉鹊起,求者盈门。张大千曾在《赵叔孺先生遗墨序》中说:“先生虽以书画篆刻名海内,而专精独到,尤在金石刻。”赵叔孺曾自刻常用压角印语“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他庋藏彝器宝鼎甚多,不乏精品,尤其宝爱汉延熹、魏景耀二弩机,因颜其斋曰“二弩精舍”,晚又号“二弩老人”。宣统二年(1910),仁和叶为铭辑《广印人传》,叙赵叔孺史略,并列其二弩精舍收藏吉金,如商鼎,周叔氏宝林钟,仲五父敦、叔、觯,汉蓝田灯,魏景初帐铜构等,皆稀世物也。余杭褚德彝所编《金石录》亦详细记述其所藏近百件商周秦汉铜器。赵叔孺对收藏的铜器铭文细加揣摩考证,他在“魏景初元年帐铜钩”拓片上题跋:“海内只此一器。”并曰:“其书体似《孔季将碑》,甚得雅趣。”至今,我们乃有机会看到这类铜器的拓片。赵叔孺为帮助学生方介堪学习,曾将历年珍藏的古文字示之,并以拓片相赠。现方介堪艺术馆存有他赠的“周残尊”“秦壶”等拓片七件,方亦以所得的“汉延光二年弩”示赠予师,赵精拓并题识后回赠,此件亦存艺术馆内。


赵叔孺性情醇厚,诚恳虚怀,超尘绝俗,家中坐客常满。他与当时的大收藏家庞虚斋、龚怀希、周湘云、程霖生等契交。周湘云收藏古物书画,请同邑的他做“掌眼人”,周氏宝米室的藏品之精,与身边有赵叔孺这样的高人有关。他还为这些大收藏家刻过许多收藏印,如“庞元济书画印”“虚斋墨缘”“曾经雪斋收藏”“四明周氏宝藏三代器”“合肥龚氏瞻麓斋记”等。他还与当时的一些名流逸士如罗振玉、褚德彝、王福庵、丁辅之等过从甚密。赵叔孺成名曾得助于罗振玉,罗氏极赏识他的印艺,常向日本文艺界极力赞扬,故日本著名文士若长尾甲、中村不折等争相求赵治印,由此名声大噪于东瀛。


我向来认为,世家子弟有着优越的艺术环境、拥有更多的艺术资料。他们收藏颇丰,善于品评,借家藏之富传播笔墨语汇的传承造化。他们的研究是与家族及自己的交游圈子内的评骘观摩相结合的,因而具有极高的眼力和审美感觉,见识非常人所及,胸襟涵养自然迥异于常人。这是出身寒门的子弟望而不即的,他们虽有志于此道,却往往阮囊羞涩而不敢问津,诚如叶子先生指出的,“他们毕竟收藏无一,赏玩不深,鉴古不精,古法茫然,只能根据一些文献,结合一点感性知识,从推理出发,妄以己意炫奇,流传谬种,遂使古典传统荡然无存,而每见他们的作品,尤其是从传统笔墨内蕴上去审视,终有一股寒酸落魄之气荡溢其间,难成高逸正道”。书画金石家的鉴藏活动,无疑是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资任以借鉴创作和研究传统。赵叔孺因其兴趣广泛,阅历丰富,收藏宏富,直接滋益其创作,使之成为20世纪之书画篆刻名家,这些积累还对其考古论史助益良多,使其以鉴藏巨眼,为世所重,而其经眼及所藏诸品的题识,更是他研考、探究的可贵成果。张大千曾叹曰:“先生尤精鉴别,凡法绘名书,无不得以先生一言为定。”此非无因而至,亦非过誉。




双骏图 赵叔孺



早在13岁时,赵叔孺在力攻举子业同时,课余专心书画,而于画尤致力,咸以松雪为法,尤好画马,“立者、卧者、嘶者、下饮者、倚于树者,有所见,默识神会之”。20岁寓岳家后,有幸纵览林氏收藏的历代名画,“纵横今古,曹霸之马,黄荃草虫,心游造化”,给他提供了十分宏富的画学范本,也对他起到了艺事提高和眼光深化的效用,为他日后创作的登堂入室,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赵叔孺的绘画实践是多元的,他既擅花卉、翎毛、草虫,亦能人物、山水,皆重写实,工妙超俗,不落窠臼。中国画艺术以修身养性为宗旨,不管是何流派,关键要有内涵,也就是说,作品比之人的外表言谈,更直透出心灵的精微之处。赵叔孺的高明,在于他能不露痕迹地将广博的见识、严密的条理、深邃的意境和自己厚实的绘画功力捏合成各种绘画形象。综观他的丹青,所写马,在借鉴李龙眠、赵孟頫以及郎世宁画马传统的同时,去其板滞,益以风韵,加入了文人的书卷气与先哲的轩昂精神。马的形象画得极为出色,姿态各异,造型准确,皮毛的质感尤为真实突出,显示了他细致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写实功力。画面背景所营造的那种幽深静穆之美,动而愈静,格古韵新。因此,他在润格中特别注明:“补景外加,幅式大小照山水例算。”赵叔孺是郎世宁之后画马的一代大家,在当时有“一马黄金十笏”之称。他的花卉、翎毛、草虫以本门风格为主,兼参宋人、新罗、虚谷及王忘庵诸法,在意境和造型上每有独到之处。昔年在天一阁曾见赵叔孺画的六尺中堂《古柏凌霄图》,布局别致,笔墨淡雅苍润。两棵柏树盘曲多姿,枝叶茂密,一枝凌霄藤缠柏而上,画面上部盛开的凌霄花与苍翠馥郁的古柏相映成趣,使此图于静穆中寓勃勃生机。右上角题“直绕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不道花依它树发,强攀红日斗鲜明。甲戌冬日赵叔孺写宋人诗”。此画真、精、新、大,是他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神品。上海博物馆所藏两涂轩庄氏家族捐献的书画中,有赵叔孺绘画数轴,如《寒林平野图》轴,题署曰:“李营丘《寒林平野图》,藏之内府,曾载之《石渠宝笈》,兹拟其意,以应惠之八兄方家正之。癸酉夏日赵叔孺。”此画特具一种朴茂清新而又浑厚苍莽的风致,画中苍松参天,水泊湖岸,多层次、浓淡简繁相间的峰峦,灵现出简练稳实、清气沁人的气息。赵叔孺的绘画得力于对前人古迹的冥搜极讨、探幽穷源,他重视以读、临、仿为途径的学习传统,从中吸取营养,以达所绘之作形神兼足,法度赅备。他把宋人绘画的精工细致与元明清绘画的丰富笔墨相糅合,心手双畅,物我交融,直造古人之室而撷其精英。从《赵叔孺先生年谱》中,我们可以印证上述看法:“……七夕,为显庭临清湘小幅,三月写《高柳饮马图》,拟家藏宋龚圣與本。春拟戴醇士山水轴。二月写《关山行旅图》横轴。仿耕烟临巨然长卷一角。又仿六如《秋林觅句图》。夏为鲁庵写《五骏图》,仿松雪法。十二月写《水仙寿带》轴,拟吕廷振。九月朔,抚李龙眠五马图之一,又抚龙眠《满川花马》横轴,徐邦达补奚官。五月为鲁庵抚元人小品《牧马图》……”他的画笔可谓集众长于一手。丰富的阅历,多方的借鉴,加上他自己的性情,形成了他独特的风貌。时人对赵叔孺绘画的评价是:“斟酌龙眠沤波,山水绝似元贤,花鸟则兼宋法,浑厚之气,敛入毫芒。”




智名句法魏碑七言联 赵叔孺



赵叔孺自述其习书渊源,早年学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其后,以学赵孟頫、赵之谦为主。他对二赵特别钟爱,昵称他们为“吾家”,此二家不仅精于绘画篆刻,且于书法四体兼擅,无一不精。赵叔孺学之亦十分娴熟,得心应手。他认为赵孟頫才高学博,精力绝人,在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乃开宗立派之巨匠,而书法则直接晋唐,用笔精熟,气韵生动,平淡天成,故推崇备至。因此,赵叔孺取法赵孟頫时间最久,于赵书《寿春堂记》《仇锷墓碑铭》《胆巴碑》等反复临习,探赜钩深,以求真谛。由于他长期寝馈于金石文字中,其行书大具赵书风神面目,且较赵书厚重沉稳,用笔的提按顿挫带有篆隶笔意,舒缓伸展,逸韵里倾注着超脱,静穆中流寓着动势,有古秀之趣。赵之谦于北碑重在领悟笔意,入纸深而行笔涩,婉转圆通,化刚为柔,其用笔方中带圆,结字茂密洞达,能别出心裁而自成一格。赵叔孺追摹赵之谦,其所书?叔魏碑字体,是标准的“颜底魏面”,结字谨严端凝,运笔雄健沉酣,在技法上改变了赵之谦刻意切入魏碑笔法的生涩、雄厚和方劲,消解了赵之谦在笔法、字法、章法上将篆、隶、楷、行及魏碑互相交融的努力,而将其变得平和、简净、端正,于生涩劲健处偶现一二婀娜笔墨,故能得其神髓,极富金石气。赵叔孺的隶书章法整饬森严,结字规矩精确,既无局促险谲之态,又无剑拔弩张之势,从容蕴藉,深厚得体,有潇洒秀润之感。他对许多汉碑,如《礼器》《曹全》《张迁》《史晨》《华山》《西狭颂》《石门颂》等都下过功夫,特别对东汉武梁祠画像字理解更深。由于受赵之谦影响,他偶尔在隶书中融入篆、魏笔意。赵叔孺的小篆由《峄山碑》及唐李阳冰《三坟记》入手,结合赵之谦篆书笔势,去其恣肆过甚处,运笔饱墨中锋,飘逸优雅。他的玉箸小篆取法李少温、钱十兰,线条修长优美,如琢玉屈铁,洋溢着秀丽典雅的书卷气。他的大篆得力于商周金文,方圆并举,厚重而不呆板,结字平正,无险峭之形。他不像吴昌硕那样大胆结字,而是忠实于范本原貌,然不落前人窠臼,更着意在气息韵致上古调新纳。连他自己都十分自负,在《赵叔孺润格》中特地说明,“篆隶魏碑行草同值,钟鼎石鼓加半”。


赵叔孺书法的特点和他的绘画一样,主要表现为他在个性发挥上的适度与节制。这种品位的形成,实是源自于他对历代名绘法书的揣摩品鉴及艺术创作中对传统的敬畏与虔诚之心。或谓赵叔孺的艺术倾向趋于复古,非也,复古是指承继,恢复已失却的古代传统,以廓清流俗与时弊,使创作归于正道。诚如钱锺书先生所说,“复古本身就是一种革新”。赵叔孺饱蓄传统艺术菁华,融会贯通,是善用古而能变古自用者。刘熙载《书概》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市、匠、腐、江湖气……皆士不取。”赵叔孺笔墨可证之矣。赵叔孺于艺事几乎无所不窥,从先秦至清末,淹博通达,而于篆刻用力最勤,成就最著,所作神凝气静,渊雅闳正,开整饬一派,在当时与吴昌硕并称。评者云:“悲庵家法得真传,壁垒能争缶老研。”




雪庵铭心之品、五百图书之室  赵叔孺



赵叔孺于篆刻似乎没有正式拜过师,他刻印早年由浙派入手,多取赵次闲及陈鸿寿法,兼仿邓石如,同时沉浸在三代彝器、古玺、秦汉印中。他在自我摸索中建立起了一套审美标准,基本上有比较明确的审美意象,即“规抚秦汉,力求平正,以纠宋元之纰缪”。这正是他从其所见、所藏的三代吉金文字、秦汉玺印的研习考释中,通过鉴别探究,并在篆刻实践中做出新的技法和风格定位的结果。这种用以古为新的态度去发掘、整理、组合传统并融于自我,对传统做出了理想诠释,既古意盎然,又不失自己,这正是赵叔孺篆刻的特点,也是他品格修养的外化反映。




趛鼎楼藏汉碑、自怡金石奇缘 赵叔孺



赵叔孺对赵之谦尤为心仪,认为“咸同以来,篆刻之妙,当推吾家?叔”。赵之谦的取资宏博给他启示尤深,赵之谦的艺术思想与他的禀赋更是十分地投合。随着赵叔孺于印学研究入之愈深,见之愈奇,他的综合融会能力也日益见长,遂“前追赵次闲、赵之谦,兼取赵孟頫、邓石如,然后再上溯汉铸印、周秦小玺,以增古意旧气。汉铸印的典雅厚重、古朴沉静,周秦小玺的完整流美,赵叔孺多取其中细腻灵巧的阴柔之美”。赵叔孺认为,“宋元人朱文,近世已成绝响”,故刻意追摹之。因熟识古文字,精通玉箸篆,所以赵叔孺的圆朱文印无论是篆法还是章法都具有极高水平。申生曾在《圆朱文前无古人的赵叔孺》中云:“在圆朱文方面,他取赵孟頫的圆、赵次闲的巧、赵?叔的秀,参用秦玺汉铸的古厚滋养互补,去其板滞,得其雅饬,形成一种空前精到、圆润秀劲、平实生动的气格韵味。在当时即被罗振玉、褚德彝等推为当代第一,尤其是他刊刻的魏碑体式的边款文字,最为精饬流畅,秀腴漂亮,无与伦比。连他自己也非常自豪地说过,虽源自北碑,却有‘刀刻得出,笔写不出’的美意。”沙孟海曾在《沙村印话》中感叹道:“历三百年之推嬗移变,猛利至吴缶老,和平至赵叔老,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


赵叔孺的书画篆刻丰赡妍美,风流婉约,是高贵、古雅的象征,也是他雅怀怡介的自然流露。他的艺术影响至今而不衰,作为近代艺坛泽被后学的先驱,他给后来继起者带来许多启迪,其立足点也比同时代人站得高。他教学生十分强调学习古人的精髓,不拘泥于模仿老师的面目。他曾对陈巨来说:“你最好专学汉印,不必学我,学我即像我,我总压在你头上。你看,吴昌硕许多学生无一能成名自立的,因为太像昌老了。”他常对弟子说:“古人学书,欲求一碑一帖,常跋涉数百里,向戚友恳假,或耗半生所蓄,仅换得一纸半缣,终生研求,亦得成名。然其艰苦可知。今则影印真迹,迭出不穷,钻研便利,而艺事反远逊古人,何以故?今人人事繁,嗜好多,志不一,心无恒耳。”他还常于畅论艺事之后,兼涉立身处世之道,于逸趣中寓正义,正与其金石书画的作风相同。




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 赵叔孺




合以古籀 赵叔孺




赵时?印 赵叔孺



赵叔孺于绘画、书法、篆刻、鉴赏无所不能,且无所不精,手段鱼龙变化,故其所授弟子云集一时,也是各呈姿态,各尽其能,所谓得其一鳞可化为龙也。


需要指出的是,像赵叔孺这类在艺术上所谓开宗立派者,未必是尽善尽美者,他的弟子们单就某一作品而言,未必会逊色于乃师,有些甚至比他更为成熟完美,如陈巨来的圆朱文印成就之高,为前所罕有。




鲁庵集印图 赵叔孺 西泠印社藏



传统的本质是保存,不是任何流传下来的东西都能成为传统。要形成传统,需要肯定、掌握和培养。因此,师生关系是默会知识得以有效传递的基本模式。就默会知识的传递而言,师生之间的个体性接触十分关键,学生只有通过内心的揣摩、联想、体会等,才能获得技艺、鉴别力等默会知识。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因为他典范性地体现了艺术研究的卓越标准,展示了艺术的趣味,对重要而深刻的问题有一种独特的敏感。赵叔孺作为成功的艺术教育家,他深知传统艺术的培植是慢工细活,需要的是耐心,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只会将传统艺术斫伤于无形。“他深入传统和广泛地取资探索,为艺术观念、个性才情、知识结构不尽相同的后学提供了基础深厚而可以自由驰骋,左右逢源的广阔舞台。二弩精舍弟子的佼佼者并不单纯以继承乃师的风貌为己任,而是通过不同的取舍和研究上的侧重,结合自身多方面的修养,或将一种风貌不断完善推向完美的极致,或加以综合提炼达到风格上的强化和扩展,或博采众长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意境。”陈巨来、方介堪的篆刻,誉满艺坛,南北书画耆宿所用印,均出两人手,而陈巨来的圆朱文印,方介堪的汉玉印和鸟虫篆印,咸称海内第一。张鲁庵精篆刻,收藏历代印谱甚富,捐赠西泠,嘉惠印林;自制鲁庵印泥及刻刀,品质优良,一时无双。叶潞渊的篆刻媲美丁、黄,所写花卉,堪埒南田。沙孟海集众艺于一身,学识渊博,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而书艺及书学尤为世重。徐邦达精山水,铸古熔今,更以鉴定名世,赵门中允推独步。戈湘岚善作翎毛、花卉、鱼虫、走兽,尤以画马著称。陈子受擅画花卉,而于赵书,能承衣钵,且藏历代碑帖最多。陶寿伯工篆刻,有万石楼之名,画梅高超似王冕。其他门人亦各有擅长,如方节庵、支慈庵、沈叔羊、林今雪、俞叔渊、张雪父、叶黎青、赵卫玉、赵鹤琴、潘子燮、应昌期、厉国香等,都能传其薪火,负有盛名。赵叔孺次子敬予亦能传父艺,可谓克家有子。




天地间有数文字 赵叔孺




赵?私印 赵叔孺



赵叔孺这位名重海上的大家身后却十分寂寞,名焉不彰。国家文物局1795年至1949年间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中不列其名;近年来出版的许多近代书画家名录很少收录赵叔孺的条目,如果有也只寥寥数语,似乎他在中国艺坛上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这与他生前的名声和地位颇不相称。赵叔孺在后世艺坛上的影响究竟在何层位?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思考之余,不揣冒昧,谈些个人看法,以求教于高明。




特健药 赵叔孺




蒋祖诒印 赵叔孺



一般来说,人文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极左文艺政策的时代,传统派可谓江河日下,儒雅不再、风流不再、书卷气不再、贵族气不再,它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人不可避免地被粗鄙化的过程。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学院中都提倡写意,这种状况恐怕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写意与工稳、传统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其间或多或少还与各种难易之别的投机心理,更与一些热衷于逞奇炫巧的急功近利现象相关联,这一意象透出了几分荒谬,后世之有心者当能从中咂摸出一些意味深长的东西来。




周雪庵读碑记 赵叔孺




辛酉十二月四明赵叔孺得梁玉象题名记 赵叔孺



赵叔孺的书画篆刻既有传统,又有难度,且不乏新意,但平心而论,他的创作思想与审美情趣尚未超出古代传统艺术的范畴,他的作品留给人们的印象仅仅是崇尚古法,入多出少也就容易为传统所束缚。就创新意义来讲,其艺术成就的确稍逊于吴昌硕等。究其因,与他的阅历有关,他研究艺术是与收藏、鉴定相结合的,虽然具备极高的眼力和审美感觉,但从探研深广的角度看,几近于程式,很少僭越,这一点有同于吴湖帆。令笔者惆怅的是,那些无所师承,庋藏无一,纯粹依据个人嗜好,任凭个人情绪抒发,不对传统作深究,乱涂乱撇,甚至是初学涂鸦的人物,反而极负盛名。原因非常复杂,好在人心是碑,一位真正艺术家的造诣在人们心目中是抹杀不了的。


以赵叔孺的才华、经历和活动天地,他完全可以在艺苑独领风骚,他就像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陈年老窑里精心烧制出的一件精致瓷器,他不以黄钟大吕著称,美学风格不是崇高一派而是秀美一路,虽无振衰起懦之功,却总是让人低回不已。但是他的名士气太重,散淡惯了,并且无意以艺名留世,以致给我们留下太多的遗憾。这既有社会的责任,也有他个人的责任。然而,在当今书画篆刻界轻视传统和古法的时风下,赵叔孺以古为新的古典主义思想及其成就,就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近代艺坛举足轻重的大家,赵叔孺为中国书画尤其是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他的艺术之树正焕发出常绿的生命活力,显示出这一流派的蓬勃生机和光辉前景。



本文编辑丨《西泠艺丛》编辑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叔孺的得与失
张奕辰:专精独到,神与古会——介绍赵叔孺
赵叔孺丨书画金石蔚三绝
赵之谦:中国篆刻史上最大的天才最悲情的一生
驰名印坛的二弩老人赵叔孺
书画全才---赵叔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