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悟《道德经》

  《道德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的优秀代表,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宇宙的基本原理,指出万物的本源“道”,它的运作特质,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因为“道”是创造者,有无所不为的能力和智慧,没有“道”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要让“道”来解决人生的问题,就必须让人性符合“道”性,让人心顺“道”而行,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因为“道”就是在自然而然的运化中,达到完美的创造,人只要顺“道”而行,就能得到“道”的加持和帮助,而达到自我人生的成就。

  人是万物之灵,为“道”所生,人的先天本性,就是“道”性,本身有“道”,但是人出生后,就不太符合“道”了,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会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遮蔽,不能与“道”相应。主观意识里总有自我的一些不自然与客观道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私心妄欲,使人符合自然之道,即人心退位,道性当家。道之性,法于自然,“常清常静,无为而无不为。”那么如何才能与道的清静、无为、自然相符呢?课诵《道德经》,可以晓自然之心,与清静相感,明修道之路,得以复元阳之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无欲”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依道而行,人生才会进入顺途,反之,人被私欲所驱使,常会背道而行,而强大的自然力会让背离它的人吃尽苦头。

  故,修道,即是修德,事事顺应客观,即是“德”,“德”者,“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其意是:人只有除私遣欲,放弃主观妄想,才能做到处事应物合乎自然,而不敢妄为,从而得到道的滋养和护佑,获得平安和吉祥。老子称此为“早服”,“早服”即是对自然的尊依,不敢违背,身心臣服之义。故“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段话的意思是:只要抱持万物本源“道”之无为自然,可积深厚之德,有深厚之德,可以做到无所不克,不但无所不克,而且莫知其限量,莫知其限量之德,可使天下国家无不在道德淳化之中,从而达到大治,实现长治久安。治国平天下如此,修身亦是如此,对自然的顺应依从,也是对客观现实的接受,认同、担当、珍惜和感恩,从而使身心世界达到整合和统一,实现生命的圆满和究竟,与天地同其德,与日月同其明。

  下面几点,就是读《道德经》时要领悟的几个要点:

  一、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清静无为的,在那虚静的极处,积累和孕育了无所不为的智慧和创造力,宇宙万有,莫不是由这种能力所创造。所以,“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而无失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独立运行,从不改变,永不停息,说明“道”做事,它总是独立不改初衷,始终如一的行动下去。

  人为了整体而存在,整体也赋予人以使命,人在为自己负责时,也要为社会负责,为他人负责,为自然负责,这就是人的使命。人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勤勉不辞,利天下而去私心,为他人、为社会、为自然做一些有益的事,并把它当做毕生的事业坚持到底,这样你的人生境界才能升华,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彰显。

  “民之从事,常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在开始时一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在最困难的时候,有所秉持,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的成功。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将人身予以自然化,返朴以归简,才能与道同化。

  二、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因为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还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这就是“道”的清静,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己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这就是“道”的简单、朴素、微小使它成为了造就万物的素材,天下万物莫不由微小组成,故道常居于小。舍出自己而成就他人,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做“柔弱”,即永远把自己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 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水虽然柔弱,但用它攻击坚强的事物,没有比它更厉害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的朝气和无穷的力量呢?因为他们的精神状态符合了“道”的特性。因此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这种品性内化成自己的品德,这样人生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三、行动与“守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守中”就是行事合理有度,无过尤不及,就修心而言,要有宽容的胸怀,不追求(认为好的),不逃避(认为不好的),勇于担当和承受人生负面的存在,此为人生之“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即连续不断,“若存”即似有若无,心法曰:“勿忘勿助”,“存无守有”,此为功法之“中”,只要我们掌握“中”的要领,才能达到身心的和谐和统一。由此可见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和“守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踏踏实实从简单的积累开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毫末之长、垒土之增、足下之步,虽然简单,但简单当中蕴含着不简单,一个能活在当下守住简单的人,他一定不简单。

  四、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和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和积累。“道无空虚点”,道做事没有空虚之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样从细微处不断积累的结果,一个美轮美奂,奇妙无比的大千世界,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大道的“德”,即“玄德”。“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 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效法“道”的这种精神,没有自我的想法,不设想大事,他只是顺其自然,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故能够成就大事。

  五、谦卑处下,心怀感恩。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道”的伟大还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和不争)——虽然成功,做出过丰功伟绩,但自己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保有就不会失去。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因为这是符合道德的,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的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我们不仅要成功,而且还要能把成功长久的保持下去,那些修道有成的古圣仙贤就是我们的榜样。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包括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

  六、入世与出世。

  入世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对当下的融入,要做好每一件事。出世则是对现实的超越,没有执着,不为境所迷。顺应自然和对现实的超越,所体现的,就是自然与无为,而自然与无为,就是实与虚,有与无的统一,就是将极端的对立消弥于一体的“和”,也就是道的常态,即和谐、合理与完美,故道法不离世间法,离开世间不是道,只要我们掌握了《道德经》里的修道要领,在世自可出世,居尘自可离尘,迥出是非之门,直达无为之路,逍遥自在,快乐无忧。

  七、“为学”与“为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是“有欲”,知识虽然越积累越多,但所观察到的只是事物的表层,而要探究“道”的奥妙,却要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的清静,“无欲”才能观察到事物的本质,故知识是学来的,智慧则是修来的。

  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其它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内心的心里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技能所能办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认知观念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当人的想法和行为都顺应自然了,那么为人处事就会合理有度,符合道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要成功,就要通过修道来修正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八、课诵与功德

  《功课经》序云:“课诵诸品仙经及群真宝诰,虽是随堂之功课,实为祝国祚之大猷。朝夕诵念,穷自然之心法,了真性于默默,参道玄于杳杳,昼夜忘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为人之上事,大丈夫之道德也。”故课诵《道德经》,是用道德的能量和境界,帮助人回归自然的本性,找回心灵的家,并从中获得快乐与安详的人生享受!

来源:玄门道语杂志第9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触和心得体会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赞歌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孔子见老子,犹见神龙,三天都不会说话
道法自然谈建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