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乐三的舅舅是吴昌硕,诸乐三兄弟姊妹八个,人人都精通诗书

那些书法家们~第539篇

诸乐三的舅舅是吴昌硕,诸乐三兄弟姊妹八个,人人都精通诗书!

文/卢秀辉

诸乐三的父亲诸献庄,是清代光绪年间秀才。他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一门心思以耕读为生,门楣上“耕读传家”四个大字,乃吴昌硕亲笔手书。他在自己家里开设私塾,名谓“九房书厅”,聘请了当地乡村有名的读书人梁漱石老先生执教。学生保持在八、九人左右,前后加起来有百多人。学生中有自己的儿子,还有黄埔军校一期的胡宗南、十六期的诸维等人。诸献庄性情恬淡,雅好诗文,还能书善画长于篆刻。  

诸献庄有八个孩子,六子两女,舅舅为大名鼎鼎的吴昌硕。舅舅的强大基因,使他的外甥、外甥女们都能诗画。老大诸闻蔚,读书好、记性好,擅诗文,先为县立中学国文教师,后成为税务官;老二诸文韵,又名诸闻韵,擅长诗、书、画、印,堪称四绝,誉满海内外。为近代美术教育先驱之一;老三诸文艺,小时受伤,有所不便。尤喜作诗,一日一吟。他和潘天寿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是同学,号称“天北诗人”。出版有《艺桔园诗钞》、《艺橘园诗集》,被郭沫若誉谓:“火侯颇深,五言比七言好,质朴有唐人味”;老四诸文萱,即诸乐三,少年病体,学医自疗,后随吴昌硕学画,成为一代名家;老五诸文萃,以文为生,以教师为业;老六诸文华,自幼抱负远大,后考入黄埔十七期。抗战时,在邮政部门工作;大女儿诸文蕙、小女儿诸文兰,高中毕业后出嫁,也都有诗画才能。

诸乐三14岁时,就能赋诗作字,家里因为设馆,常有乡邻找来书写楹联匾额等文墨之事,父亲就令他应酬。诸乐三从小身体瘦弱,父亲命他专攻医书,日后行医为生,也能照料自己。他18岁时,作有自画像,并题诗道:

如此形骸眼孰青,

风尘落拓负儒名。

聪明每为无恒误,

事业终输有志成。

颇乐短衣从战伐,

何曾长揖到公卿。

年华二九匆匆过,

莫把先鞭让祖生。

1919 年,诸乐三19岁时,就学于杭州中医专门学校。次年,转学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得校长丁甘仁、儒医曹家达器重。丁先生课后,常带诸乐三去其家中见习,给他抄写医方的机会。他在专心攻医的同时,随晚清举人、儒医曹家达学诗文。业余时间,更是念念不忘书画印,常与师友切磋学习。

当时《中医杂志》开辟了“文苑”专栏,并规定“刊载(上海中医学会)会员诗词,藉助余兴,会外投稿者不录”。以此为阵地,凝聚了陈杰、诸乐三、严云、宫昉、徐先慎、徐嘉树、许观等一大批雅好诗词的中医,为稍后沧社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翌年,他们成立诗词社“沧社”,并以同名刊物《沧社》为社刊。诸乐三对诗学情有独钟,经常与曹家达参加沧社的活动。

二哥诸闻韵也在上海,在上海美专教书,同时,也在舅舅吴昌硕家兼做家庭老师,诸乐三与诸闻韵同住在吉庆里舅舅吴昌硕家,除专心医学外,还拜舅舅吴昌硕为师,成为吴昌硕的正式的入室弟子,备受舅舅吴昌硕的赏识,对他极为器重,寄予了厚望,并称赞他笔下有自己的神韵。吴昌硕曾赠《佛手水仙图》并五律一首:

何药能医国?

踌躇见性真。

后天扶气脉,

本草识君臣。

鹤麓有源水,

沪江无尽春。

霜红寻到否?

期尔一流人。

诸乐三与舅舅朝夕相处的这四年中,不但得到了舅舅的亲授,还深入堂奥,吴昌硕说“乐三得我神韵”。

1922 年,仲兄诸闻韵赴日本学习考察,诸闻韵与学校商量后,让诸乐三代其在上海美专授课,得到刘海粟校长同意后,诸乐三开始在上海美专执教,其教学方法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也得到了刘海粟的肯定。1923 年,上海美专成立中国画系时,学校请诸闻韵担任系主任,诸乐三教授花鸟、书法、篆刻课,以及后来的中国画论、诗词题跋等。与陈师曾、潘天寿等共事,也趁便向同行高手请教、探讨。

1930年后,诸乐三先后担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及杭州国立艺专教授。教学之余,诸乐三时向王一亭、朱彊村、诸宗元、冯君木、任堇叔等前辈请益。1932年,又与姜丹书、朱屺瞻、潘天寿、张书旃、吴茀之、张振铎等人协同仲兄诸闻韵组织“白社”,一时,诗文造诣日进,画艺也有大观。1935 年,刘海粟组织“百川书画会”时,诸乐三也忝列其中,与黄宾虹、夏敬观、潘天寿、张善孖、张大千、王个簃、谢公展诸贤达成为会友。

抗战爆发后,一家逃难返回故里,诸乐三悲愤之余作诗以哀之:

倭寇呈强暴,

扬旛海上来。

谁知将战阵,

竟尔逼山隈。

苕上连烽燧,

鄣南半劫灰。

潜身何处好,

沟壑与蒿莱。

在乡间,他用自己的一己之长,为乡邻诊病就医。因为日寇,中国生出无数灾民,诸乐三更是施舍医药,救济他们,在桑梓之地,他深得乡民爱戴,父老交口称许。1938 年,国立艺专在湖南沅陵复课。仲兄诸闻韵抱病辗转于长沙、沅陵道上,劳顿成疾,肺病发作,请弟弟诸乐三前来诊治。在沅陵,诸乐三接受了国立艺专的聘请,在该校任教。年底,仲兄病情愈发严重,此时,潘天寿夫人也生病了,二人无法随行,潘天寿只好将家属先送回浙江缙云岳父处。而诸乐三与潘天寿同行,送病重的仲兄诸闻韵回乡。回乡后,仲兄诸闻韵还是死于病中,令他顿感伤心、无力。他与仲兄除手足外,还是朋友、还是同行、还是知己、还有师生之谊,而诸乐三也不思颠沛,在孝丰的浙西第二临时中学、浙西第二临时师范任校医、国文和美术教师。

日本投降后,1946年,诸乐三应聘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教授,主讲花鸟画、书法、篆刻、画论及诗词题跋等课。翌年,复有《诸乐三先生画集》、《希斋题画诗选》、《希斋诗抄》等书出版。

解放后,李可染、李桦、洪毅然撰文批判文人画、倡导新国画后,在中国艺坛投下了一块巨石,山水、花鸟画怎么为工农服务,怎么为政治服务,中国画无用论甚嚣尘上,许多院校感到了迷茫。浙江美院执行政策者偏左,将国画系进行了压束,诸乐三从教授降为教务科员,终日做抄抄写写的事,他只能在自己的业务中攻艺不止,寻找新的平衡点。当时,古字画市场价格极其低廉,诸乐三常陪潘天寿与吴茀之等人光顾字画市场,为学校选有价值的艺术品。

1955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改名为浙江美院后,在潘天寿的坚持下,将中国画系分成了人物、山水、花鸟三科。诸乐三参与了重建中国画系,并专程赴上海招兵买马。1962年6月12日,潘天寿出席文化部全国美术教学会议时,建议设置书法专业,文化部批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增设并试办书法篆刻专业。潘天寿回来后,成立了书法篆刻专业筹备组:潘天寿、吴茀之、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朱家济、刘江共七人,委托陆维钊负责筹办,浙江美院成为全国美术学院中独一无二的书法教育阵地。

“丙午之劫”中,造反派逼诸乐三写潘天寿院长的黑材料,被他断然拒绝。当时,各地外调历史问题的人有很多,造反派找他,让他按造反派的授意写其他老师的调查材料,他顶住威吓,仍然绝不屈从。他在他的《风竹》画上题了一首诗,表明心迹:

苍翠贵四时,

坚贞抱高节。

风来势飞腾,

虚心不可折。

1979年,浙江美院招收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年事已高的诸乐三仍然挑起导师的重担。1980 年后,诸乐三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等地举行“诸乐三书画篆刻展”。1983 年,他的家乡新建了一座大桥,派专人请他题字,当时诸乐三病重正在住院,已经不能站立,但他还是题写了“鹤洛溪桥”,这是他的绝笔。

1984年 1 月,诸乐三因病逝世,享年 83 岁

诸乐三为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及浙江省四届政协常委等职。

诸乐三著有《希斋印存》、《诸乐三书画篆刻集》、《诸乐三画辑》、《诸乐三近况集》、《希斋诗抄》、《希斋题画诗》等。

诸乐三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深邃,享有盛誉。他深厚的诗文修养,往往未作画时先有诗,以诗入画,以画达意。他的绘画得吴昌硕真传,擅长写意花鸟,并工山水,用笔苍劲雄浑,生辣拙朴,墨气淋漓,色彩古艳,饶有金石味。篆刻亦出自吴昌硕,广涉古玺汉印,兼采封泥砖瓦,巧于疏密,朴茂沈雄,自成面目。

诸乐三的书法,初从钟繇入门,对唐诸家下过一番苦功,转攻汉魏碑版及二王、倪瓒、黄道周等。他的篆书转益多家,从石鼓文入手,兼收钟鼎、甲骨与砖瓦文字,将石鼓文融入甲骨文中,化尖锐为圆浑,发展了篆法。他的行草,熔冶篆籀笔法,落笔潇洒,跌宕有致,苍劲中姿媚别出。正如他自己所说:

始学钟繇二十年,

琅琊秦篆两求研。

再从石鼓参三阙,

一体浑成极自然。

诸乐三(1902年2月14日—1984年1月29日),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昌硕:乐三得我神韵!(高清65幅)
一代宗师吴昌硕的三儿子吴东迈,擅画工书法,书作沉雄老辣
潘天寿、吴昌硕、张大千、黄胄等8位名家画兰,你更喜欢哪幅?
清代巴慰祖,书法高超,但是不以书法闻名于世
吴昌硕书法8幅:多体皆能书写,先生不负大名
近现代文化名人 吴昌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