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祭母文 文图/张文化

公元二〇二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五晚,不孝子文化、文超、文创等谨以戏曲雅乐、醪浆素果、香烛清酒馔饭之仪、致祭于我慈母大人灵柩前,曰:慈母生于一九三七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于二〇二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凌晨四时与世长辞,享年八十有五。

追忆苍桑岁月,望云思亲,怀念慈母之情,油然而生,令众儿女痛心疾首,声泪俱下,感天动地。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而博爱的一生;是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一生;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的一生。她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风范的女中强人。她是村内出类拔萃的贤妻良母。

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父亲主外、母亲主里。母亲既要服侍年迈的爷爷,又要管护年幼的我们七姊妹。十口之家的吃喝穿戴,洗涤缝补,全靠母亲一人承担料理。与此同时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特别是供我们七姊妹上学,由于家境贫寒,无疑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然而母亲毅然坚持家庭再穷,也不能苦了孩子,既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儿女上学。母亲关爱我们无微不至,从我们上学没少犯难,有几件事至今让我刻骨铭心、、历历再目,没齿难忘。

小时候的四弟文创,有一天晚上十一点,突然感冒、发烧,母亲不顾天黑路滑,她用瘦弱的身躯,背着四弟去大队医疗站治疗。

我文化在南郊上高中时,家中无钱,为了凑够学费,母亲东奔西跑,求人借钱。每到星期天,提前为我烙好了“狗舌头”馍及酸黄菜。在那极度艰难的岁月里,平时少吃俭用,让我们兄弟四人读完了高中。

母亲是一位勤俭过日子的行家里手,她把老大的衣服洗干净了,经过修改后,老二、老三接着穿,从不浪费。曾记得四弟和三妹去三渠上古会,母亲给了他(她)俩二分钱,把他们高兴的欢天喜地。

最让我难忘的是年过八旬的老母亲,重病缠身,念念不忘儿女,母亲去世后,我兄弟几个正为没有长袍孝服而发愁时,大妹子突然拿了母亲生前提前为我们缝制的白长袍,顿时,我们兄弟几个倾刻间,挥泪俱下,泪如泉涌。无不感谢 老母亲的英明伟大。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事例举不胜举。母爱博大精深,海水为墨,大地当纸,诉不尽,道不完。

抚今追昔,回首往事,知恩感恩,泪如雨抛,母亲的一生,几十年如一日,勤劳俭朴,风风雨雨,呕心沥血,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智,斗转星移,寒来暑往,不知早起了多少个五更天,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回顾我们姊妹七人由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那一步没有母亲的艰辛脚印;那一步没有母亲奔波忙碌的身影;那一步没有母亲的谆谆教悔之言;那一步没有母亲的心血与汗水。娘啊!养育之恩比天高;娘啊!母爱之情,情深似海。

慈母立香信佛,一心向善,大爱无疆,乐于助人,德高望众,众口皆碑,誉满乡里。

今夜晚在众多人参加悼念慈母之际,我们姊妹跪拜慈母灵堂前,立誓言、承家训。悲痛万分,心乱如麻,书不达意,文不尽情,以我们的践行报答慈母的恩惠。祝愿慈母在九泉之下,富丽堂皇府地安息吧!

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公元二〇二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五晚

关于作者

作者档案: 张文化,一九五七年生于兴平庄头镇庄头村。南郊中学七五届高一三班、高二六班学生。高中期间,曾任班上学习委员。高中毕业后,曾在陕西省轻工机械厂学钳工,后长期随庄头大队基建队干瓦工。三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毫无怨言,堪称楷模。工余常看书学习,热爱文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七七四九祭母
悼念母亲的祭文
祭母悼词
【我的卧虎湾】田家兄妹: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下)●我家好家风(82)
【烟火日子】母亲电话里的故事
祭 母 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