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泰伯篇第八

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今译】孔子说:“泰伯可以称得上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多次将王位让给三弟季历,人民不知该怎样称赞他。”【注释】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dán)父(即周太王)的长子,为了让位给幼弟季历,以便将来让周文王接任,便与二弟仲雍逃到勾吴,成为吴国的始祖。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评点】孔子生活在诸侯兼并,争王夺位连续不断的春秋时期,人民沦于水深火热之中,其罪恶根源在于王位的争夺,孔子对此深恶痛绝,所以对禅让王位的泰伯给予高度评价。

泰伯将王位让给老三季历,以便最终将部落领导权落实到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身上。

西周以小国取代殷商,崛起于渭河流域,开八百年周王朝基业,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起点。没有泰伯的高风亮节,周朝八百年天下的历史可能是另一番模样。对于泰伯的这种行为,孔子称之为“至德”,即至高无尚的德行。因为让王位行善是美德,但还有为名不为名之分。能做到不为名而分行善,无疑是“至德”了。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于笃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今译】孔子说:“只是态度恭敬而没有礼来指导,就会劳累不安;只是做事谨慎而没有礼来指导就会畏缩多惧;只是勇敢刚强而没有礼来指导就会胡来捣乱;只是直率而没有礼来节制就会尖酸刻薄。君子如果真诚地厚待亲属,人民就会兴起仁德之风;君子如果不忘故旧,老百姓就不会淡漠无情。”

【注释】葸(xi):胆小,畏缩。绞:尖酸刻薄。笃:真诚故旧:故人旧友。偷:感情淡泊。【评点】谦恭、谨慎、勇敢、直率,都是美德,但这四种德行都必须用礼去节制。礼的核心是“中”,无过无不及。上述四种德行,如果做得不够或者过分,这是违礼了,就会出现种种毛病,被人们视为缺点,甚至是不可原谅的缺点。为国以礼,这是为政者和百姓个人修养时都必须首先掌握的。

 “君子笃于亲”以下四句是讲以礼治国的方法。任何时代都存在一个上行下效的问题。领导者的作用就在于领路导航,因此,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邪下难正,上无常操则下多疑心,上贪下则奢。上正民风好,领导者榜样作用是无穷的,所以孔子主张为政者身体力行,从亲亲之义出发,兴民于仁,导致整个社会风气日趋于仁爱、和谐;从不遗故旧出发,不忘记老朋友、好传统,进行教化,导致民德归厚。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今译】曾参病了,他把学生召集来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深渊,好像脚踩薄冰。’从今往后,我知道自己身体会免于毁伤了。学生们啊!”

【注释】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是颜渊死后,孔子之道的直接继承者,在整理、编集《论语》时有其弟子参加,所以称曾参曰:“子”。启:同“启”,看。《诗》云:《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小心谨慎而内心惧怕的样子。临:面临,面对。履:步行,作动词用。免:避免。小子:对门弟子的亲昵称呼。

【评点】孔子曾对曾参讲过自己关于孝的理论,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教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见《孝经》)曾参临终时对学生嘱咐,要他们看看手足是否完全,有否损伤,认为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十分爱惜。他还借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表明自己一生小心谨慎,避免身体受损,算是尽了孝道。身体发肤不受损伤,这是初级的孝道。高级的孝道,最终的要求是“扬名声,显父母”。所以自古以来,一些忠臣义士,如岳飞,文天祥等,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人们并不说他们不孝,而是赞颂他们为忠臣,民族民雄,受到人们永远的尊敬。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大节不亏,就算对得起父母了,不必拘泥于小节。

84曾子有疾,孟敬之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今译】曾子病危,孟敬之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将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该重视的道德有三个方面:使容貌谦和严肃,别人对你就不会粗暴和放肆;使脸色端庄正派,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时注意言词和口气,别人对你不会粗野和背理。至于礼仪的细节,自有主管的官吏去办了。“

【注释】孟敬之:鲁国大夫仲孙捷。暴慢:粗暴和怠慢。辞气:语言和声调。鄙倍:粗野鄙陋。倍:同“背“,背理,不合理。笾豆之事:指代祭祀礼仪。笾豆:祭祀时装祭品的器皿。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评点】据《礼记》记载,孟敬之举动任性,出言鄙俗。曾参觉得孟敬之不好教育,但当曾参病重时,孟敬之来看望自己,表明他还有一点好贤之诚。曾参首先讲,“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动感情的话。其用意是请孟敬之重视他的临终嘱咐。

曾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其出入进退、行为举止要重视三点:“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是从学问修养入手,培养谦和安详的气质。“正颜色,斯近信矣”,是从内心修养出发,改变气质,取信于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是从学行修养入手,使出言吐语做到文雅。

曾子教育孟敬之重视修身明礼,以礼治国,这对于修身治国者都有启发作用。对于普通人来说,怎样待人接物呢?怎样设计自己在公共场合中的形象,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容貌是否严肃,脸色是否端庄,言语是否粗谬,这种种外在的,容易引起他人第一印象的东西固然重要,但还属于操作性强而可以训练的内容。比这重要的却是一个内在的素质、修养,这就绝非一日之功了。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今译】曾子说:“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询问;有本事却好像没有,知识学问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注释】能:才能。寡:少,缺少。犯:被人侵犯或欺侮。校(jiào):同“较”,计较。吾友:我的朋友,大概指颜渊。尝(cháng):曾经。

【评点】所谓能与不能,多与少、有与无、实与虚,都是相对的概念。有的人自以为能,实际上却能的很少;自以为知,实际上却半知、不知。这牵涉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纵观孔门弟子,大概只有颜回才是如此的“谦谦君子”。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可轻视所谓“无能寡知”的人,说不定他们在某方面有你缺少的才能和知识,所以君子常无师。向一切人学习,正是人们的长处,而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正是人们的一个短处。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今译】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遇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而不动摇。君子是这样的人吗?君子是这样的人啊!”

【注释】托:委托。六尺之孤。6尺,古代尺短,1尺合现代尺6寸9分,一般指未成年的孩子,这里指尚未成年而登基的君主。孤:死去父亲的孩子。百里:指方百里的一个诸候小国。命:指国家命运。大节:指生死、存亡、安危的紧要关头。与:同“欤”,句尾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评点】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孔子在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上,不仅是他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今译】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不宽弘坚毅,因为责任重大而道途遥远。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重大吗?直到死才可以停歇,不遥远吗?”

【注释】弘毅:胸怀远大而意志坚强。弘:宽广,开阔。毅:坚强,刚毅。解决“任重”必须“弘”,解决“道远”,必须“毅”。仁以为已任:是“以仁为已任”的倒装。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如“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一以当十”,“仁以为已任”等等。

【评点】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的,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历史证明,孔子倡导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蕴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民群众所共识。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今译】孔子说:“诗歌使我修身,礼仪使我立足于社会,音乐使我事业成功。”

【注释】兴:振奋。起自明辨善恶之心。乐:音乐。

【评点】孔子总结了一个人道德人格的完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诗、礼、乐起着不同的作用。

孔子很重视诗教。他认为修身律已首先要依靠诗教。因为,孔子并不太注重诗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强调“诗言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是注目于诗的思想感情。他认为,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志。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能站得起来,贞定得住,要有赖于礼教。“立于礼”即以礼为准则做人。好的音乐,可以养人之性情,涤荡其邪秽。这是诗和礼所办不到的。孔子对乐的态度,不只是欣赏其美,尤其重视乐所象征之德。孔子的这一道德思想品格,对中国文化传统贡献很大。孔子在《论语·八佾》篇中对《韶》乐和《武》乐的评价,足以说明孔子对乐极尽赞叹,是在乐涵之善。《孟子·公孙丑上》也有记述:“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这正是对孔子重视乐的最好注释。

可见,诗、礼、乐三项内容,环环相扣,交替为用,达到为学、修身、成事之目的。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今译】孔子说:“对大道,民众能在使用中遵行,不能在使用中理解。”

【注释】由:遵循。使:使用。知:知道,理解。

【评点】孔子的这句话,争议颇多。批孔的人,认为这句话可看出孔子是站在当时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愚民政策。

从《论语》中可看出孔子的“仁者爱人”的伦理思想和“以政为德”的政治思想中,并没有愚民政策的迹象。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19.10)老百姓并不傻,搞愚民政策的统治者,怎么会取得人民的信任呢?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他怎么会在政治上主张愚民政策呢?那样,孔子岂不成了玩弄权术的政客吗?孔子是不会的。

此章所说的,不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而是民众与大道的关系。孔子认为,大道无处不在,民众对大道能不自觉地遵循使用,但不能自发地理解;要使民众理解大道,就必须进行教育。

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则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今译】孔子说:“爱好勇武而恨自己贫困,会闹乱子的。对没有仁德的人,厌恶的太过分,也会激出祸乱。”

【注释】疾:厌恶,憎恨。乱:祸乱,作乱。不仁:没有仁德。已甚:太过分。

【评点】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对本章从社会角度作了深刻分析,摘录如下:“一个社会到了贫穷的时候,人就不要命,好勇了,是乱源。以社会的观点看历史,一个时代好动乱,一定是在社会贫穷,经济衰落的时候,道德衰微,所有的人,心中没有爱人的心,大家自私,对失败、失足的人没有同情心,不能包容,这是社会的大病态,时积日久,社会就乱了。如果研究社会,政治演变的历史,都逃不出孔子这两句话的范围。一个普通人,要叫他只顾精神的修养,不受物质上贫困的影响,发挥出坚强崇高的人格,这是做不到的。可以如此要求少数人,却不能要求一般人。”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今译】孔子说:“假如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其他方面(包括美好的才能)也就不值一看了。”

【注释】吝(lìn):吝啬,小气。不足观:不值得一看,不可取。

【评点】本章孔子教人要谦虚、宽弘。一个人可取的话,即可教育或可重用的人,因他有必备条件:谦逊,乐于助人。骄傲者不可取,因为只有虚心方可纳物而可教育,谦逊方可客观公正理政而可重用。吝啬者不可取,因为乐于助人者爱人,是行仁,而吝墙则与行仁无缘。孔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学说,这就是为什么他特别反对骄傲与吝啬。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今译】孔子说:“学习三年,不想到做官,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得到的。”

【注释】至:想到。谷:谷子,小米。古代官吏以谷子来计算俸禄,所以“谷”常代指做官及其俸禄。

【评点】孔子是赞赏笃志于道的学习态度。他并不一概反对做官。如果学者一开始就志在做官,就不可取了。康有为的《论语注》说:“盖学者之大患,在志于利禄。一有此心,则终身务外欲速,其志趣卑污,德心不广,举念皆温饱,萦情皆富贵,成就抑可知矣,而人情多为禄而学,此圣人所由叹也。”

学者应该志于道,把它具体化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赞美学习而不想做官的人的高尚品德,目的是鼓励人们专心向学,提高仁德的修养,不汲汲于仕进。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今译】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好学,誓死守住完美的大道。不进入有危险的国家,不居留发生动乱的国家。国家在政治清平的时候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的时候就隐居。国家形势好时因无能而贫困、卑贱,这是耻辱;国家腐败混乱时自己却能升官发财,这也是耻辱。”

【注释】笃信:坚信。善道:此指仁义之道。危邦:危险的国家。乱邦:动乱的国家。见:同“现”,出现,此指参政。隐:隐居不仕。

【评点】孔子这里讲的是君子处世原则:坚定信念,勤奋好学,誓死捍卫完美的仁义之道。君子入与出、居与迁、仕与隐、贫与富、贱与贵,完全取决于国家有道与否,君子或入或出或居或迁或仕或隐或贫或富或贱或贵,都要体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一切因时而异,唯有信念坚定不移。

孔子认为,如果你是国家官吏,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你拿俸禄是应得的,因为“有道”局面有你一分劳作。然而在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时,你还拿俸禄,就是可耻了。因为“无道”局面也有你的一分责任。孔子的潜台词是:你为无道之君效劳,却没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却心安理得地领取俸禄,于心何忍!如果在“有道”局面下,你还是“贫且贱”,那表明你没有为国家和百姓出力,也就是没尽到应尽的职责,这是应当感到可耻的。孔子把个人荣辱同政治、履行公务联系起来,这是意味深长的,是极富有政治思维创新和启迪意味的。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今译】孔子说:“不处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干预那方面的政务。”

【注释】位:职位。谋:谋划,此指干预。

【评点】本章孔子教育居官者,当你没有专责,没有职守,你就不要干预其行政事务。因为一个单位内部,设官分职,各有所司,越俎代庖、越职侵官,这是不得体的。

从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来说,儒家提倡安分守已,有自智之明的处世原则。今天我们提倡关心国家大事,对领导进行监督,经常提出批评、建议,这当然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完全不同的。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今译】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开始,到结尾演奏《关睢》,悠扬动听的乐声,充满了我的耳朵。”

【注释】师挚(zhì):鲁国太师(乐官之长),名挚。始:古代奏乐时的序曲。《关睢》:《诗经》的第一篇。乱:乐曲的末章。洋洋:盛大的样子。盈耳:充满耳朵。

【评点】孔子对音乐很喜欢,并有较深的造诣,能从文化蕴含上有深刻的把握。这大概与母教基础有关(匡亚明先生所著《孔子评传》中登有孔母教育孔子学琴图)。孔子曾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他刻苦以求,精益求精,对乐曲《文王操》神韵的理解,使师襄子深感惊讶。据说,孔子在整理《诗》时,曾把它们配乐演奏过,“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本章记述是孔子参加鲁国乐官之长太师挚领衔演出的一次音乐会的盛况和感受。他赞赏师挚把《关睢》乐章作为合乐结尾的做法,并发出出自内心的叹美。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今译】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幼稚而不老实,表面诚恳而不守信用,我不知道这种人怎么会这样?”

【注释】狂:狂妄。直:正直。侗(tóng):儿童,引申为幼稚。愿:老实。(kōng):表面诚恳的样子。

【评点】孔子对一些人难以理解,这些人的特点是“狂”,缺少自知之明,然而加上“不直”就缺德了。“侗”缺少阅历,然而加上“不愿”也是缺德了。“悾悾”表面诚恳,然而加上“不信”,也就缺德了。一个人缺什么都可补,唯独缺德最难补救。孔子的这番话或许是对学生中不堪造就的某些人而发的,他会不禁浩叹:这些人为什么被生活扭曲成这个样子!可见其教育难度是相当大的。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今译】孔子说:“学习像赶路,担心赶不上,学到一些知识,还担心失去。”

【注释】不及:赶不上,来不及。犹:还。

【评点】孔子说的是一个好学者的应有心理。“学如不及”,才能不断下苦功去追求。“犹恐失之”,才能“学而时习”,巩固所得。孔子在勉励大家不可自满,也不可懈怠。学习是无止境的,其中充满辛酸苦辣的滋味,只有全力以赴才行。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今译】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禹得到天下,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

【注释】巍巍:崇高的样子。舜:即虞舜,远古部族的首领,是一位圣明君主。禹:夏代的开国君主。据传他受虞舜的禅让而即帝位,他治理洪水共13年,胼手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功勋卓著。不与:不求而得之。

【评点】孔子赞美舜、禹两位远古时代的君王。舜禅让于禹,禹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大功于天下,从他为了反对春秋时期篡弑争位目的来看,孔子所以用“巍巍”来赞美舜、禹人格的崇高、伟大,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尧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光辉传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这样的圣人可以效法天,说明孔子已深刻认识到天人不可分的关系,但他还没有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今译】孔子说:“尧作为一个君主,真伟大啊!真高不可攀啊!只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学习天。他的恩泽真是无处不到啊,老百姓真不知道怎么称赞他才好!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他的礼仪制度也真光辉夺目!”

【注释】尧:即帝尧,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尧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后将帝位禅shàn让给虞舜。则:效法。荡荡乎:宽广无边啊。名:称赞,作动词用。焕:光明,光辉。文章:指礼仪文物典章制度。

【评点】这简直就是一曲尧的赞歌。

尧、舜是孔子心目中最伟大的君主,是后世一切君主都应该效法的榜样。中国从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者们就把帮助君主效法尧、舜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因而,尧、舜不仅成为好君主的榜样,也成为一切好人的榜样。这就为所有的人提高道德水平提供了一个努力的目标。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今译】舜有五位贤臣,天下便太平。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之际,到今天的周代,人才最为兴盛。但在十位的能臣中还有一位是妇女,其实只有九人罢了。周文王时已得到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还向商纣王称臣,服侍殷代。周朝的仁德,可以说是最崇高的了。

【注释】五人:指舜臣禹、稷、契、皋陶、伯益。武王:周武王姬发。乱臣:治乱之臣。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天、敢宣生、南公适、太女以人。才难:人才难得。唐虞:唐尧,虞舜。唐,尧的国号;虞,舜的国号。斯:代词,代指周武王时代。妇人:指文王之妃、武王之母太女以人。“三分”句:相传当时天下分为九州,文王得六州,占三分之二。至德:最高的道德。

【评点】此章孔子赞叹周代盛德,并指出人才难得。治理天下以得人才为最重要。孔子认为,周代的德行之所以能达到“最高”,与“武王时人才最多”有很大关系。在今天,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对“人才强国,别无选择”是达到共识的。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至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今译】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挑剔了。他自己吃得很差,却把祭品办得很丰盛;穿得粗劣破旧,祭祀的礼服礼帽却做得很精美;自己的宫室很低矮,却倾全力于兴修水利。禹,我对他真是没有挑剔了。”

【注释】禹:夏朝第一个王,曾经治平洪水。间(jiàn):间隙,引申为挑剔,批评。然:形容词词尾。菲:菲薄。恶(è):粗劣。美乎黻(fú)冕(miǎn):使祭祀时的帽华美。黻:祭祀穿的礼服。冕:祭祀时戴的礼帽。卑宫室:宫室低矮简陋。沟洫(xù):沟渠。

【评点】孔子推崇、歌颂夏禹的功德。大禹生活艰朴,却讲究祭祀,因为在我国古代,神权政治;对神的虔诚,就是对国家的忠诚。他尽力于公务,为兴修水利“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禹作为全心全意为民众办事的好国君,除了由衷地赞颂,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注解8—10
第08章 泰伯 | 论语 | 儒家
安德义论语解读8——泰伯篇第八
论语·泰伯篇译文
8泰伯篇。
《论语·泰伯》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