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进篇第十一

先进篇第十一(共二十六章)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今译】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普通在野的人士;先做官,然后学习礼乐,是卿大夫的贵族子弟。如果,让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注释】先进于礼乐:指先修礼学文化而后进入士阶层的人。野人:在野的人,指没有世袭的“食田”和禄位的人,靠自己刻苦学习而进身的新士人。后进于礼乐:指先有士的等级身份而后学习礼乐文化的人。君子:指卿大夫子弟,依靠门荫入仕者。用:选用,任用。

【评点】孔子审时度势,反对世卿世禄的世袭制。由于孔子出身卑贱,而自己又有迫切希望从政参政的自我意识,使他感觉到必须排除世袭制这个影响自己走向仕途的障碍(孔子始终未受封爵),但更主要的是孔子要坚持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这样,孔子反对世袭制,主张不拘身分举贤任能的思想必然明确、鲜明,而且义无反顾了。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把那些没有爵位,因而先学习礼乐后任官职的人称为“野人”(原来不在位的乡野平民),而把那些有世袭爵位、因而先有官位,后学礼乐的卿大夫子弟称为“君子”。两者比较,如有用人需要,他主张选用那些“野人”。他的用人观点是非常鲜明的。这是社会变革在孔子思想上的反映,其基本观点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今译】孔子说:“曾经随从我在陈国、蔡国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注释】陈、蔡:陈国和蔡国。不及门:不在他的门不受教育。“门”指学习和受教育的场所。“及”:在,到。

【评点】孔子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9年,率领弟子们从陈国去蔡国。途中,被陈国人包围,师生绝粮7天。跟随孔子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回等,都饿得举步艰难。孔子回到鲁国后,子路和子贡先后离开,有的做了官,有的回老家,颜回也病死了。孔子晚年抚今思昔,回忆曾共患难的弟子,悲从中来,这是很自然的事。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今译】在德行方面优秀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言语方面擅长的有:宰我,子贡。政事方面能干的有:冉有,季路。文学方面出色的有:子游,子夏。

【注释】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文学:指通晓西周文化典籍。

【评点】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专长。孔子弟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指,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而上述十位学生,其成就最高。这十人是四科学生中的代表人物。

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今译】孔子说:“颜回啊,不是能帮助我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注释】说:同“悦”。心悦诚服。

【评点】此章是孔子对颜渊委婉的批评。颜渊是孔子人生道德理念的忠实践履者,七十弟子之冠。这并不是说颜渊是个十全十美的人,在教学活动中,颜渊从来没有提出疑问责难,缺乏质疑的主动性,对孔子的话无所不悦,这对喜欢教学相长,希望从学生的辩难诘问中得到启发、增智进益的孔子来说,未免感到遗憾。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子言。”

【今译】闵子骞真孝顺啊!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孝的话,人们总找不出可挑剔的地方。”

【注释】闵子骞:即闵损。民间传说“二十四孝”之一。间:间隙,引申为挑剔。昆弟:兄弟。

【评点】本章孔子赞扬闵子骞的孝行。闵子骞早年丧母,父再娶,又生了两个儿子,后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穿棉袄,给闵子骞穿芦花袄。父察其故,欲出后母。子骞哀求父亲宽容后母,乃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闻之,彻底悔改。可见,孔子提倡孝道,并不提倡父母之命是从。父母有不是之处,作为子女应该委婉劝谏,闵子骞正是这样做了,所以孔子称赞他的孝行,从而为后人留下好的传统。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今译】南容反复诵读《诗》中关于白圭的诗句,孔子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注释】南容:即南宫适。三复:多次重复。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中四句诗:“白圭之玷(diàn),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子:指女儿。妻:嫁给。

【评点】本章孔子赞美南容谨言慎行,道德日进。南容是一个尚德慎言,对嘉言懿行十分执着的人。文中提到“白圭”诗的意思是:玉石上的疵点尚可磨灭,而言语中的失误就不那么容易消除。南容诵它,说明他在警戒自己要慎于言。孔子赞尝他能谨其言语,谨慎处身,邦有道不废其位,邦无道免于刑戮,是一个会做人的难得人才,所以孔子将侄女许配给他。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今译】季康子问道:“您的学生中谁最喜爱学习?”孔子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爱学习,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好的学生了。”

【注释】孰:谁,哪一个。亡(wú):同“无”,没有。

【评点】本章孔子极力称赞颜回的好学精神,可惜他英年早逝,表达了痛惜之情。

118颜回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我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今译】颜渊死了,他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置办外椁。孔子道:“不管有才还是无才,总说是自己的儿子呀!譬如我儿子鲤死了,也只有内棺而无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替他买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按礼,是不能徒步行走的。”

【注释】颜路:颜回的父亲,名无繇(yóu):路是他的字,也是孔子的学生。椁(guo):外棺。才:才能。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他去世比孔子早,他死时孔子年七十,据推算,孔子说这番话时,孔鲤还没有去世,只是以此来作比方。徒行:步行。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之后。孔子当时已不是鲁国的大夫,但他不说曾当过大夫,而说“从大夫之后”,这是谦逊的说法。

【评点】颜回死,其父亲颜路家贫,就要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买椁。但孔子不能卖掉自己的车子,因为根据礼制,像他曾经当过鲁司寇的官员,也算有身份的人,是不能徒步出门的。孔子怕颜路误解,又用自己的儿子来打比方。可见,孔子处事既讲情,更考虑是否符合礼,坦率地回绝了颜路的无“礼”请求。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今译】颜渊死了,孔子道:“唉!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老天爷要我的命!”

【注释】噫:唉。

【评点】颜渊病逝,还只有40岁,英年殂谢,当年孔子已71岁了。孔子视颜渊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把传道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现在颜渊早亡,自己又年老,悲叹圣道将无人继承,这使他悲痛万分,在“天丧予”的重复呼唤中,使人感受到他扣人心弦的哀痛之情。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今译】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随从孔子的人说:“先生太伤心了。”孔子道:“真是太伤心了吗?我不会这个人伤心,又为谁伤心呢?

【注释】恸(tong):痛哭流涕,极度悲伤。夫(fu)人:这个人,这里指颜渊。

【评点】本章记叙孔子吊颜渊之丧的哀恸之情。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中,可看出颜渊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孔子把传道寄希望于颜渊,在好学和尊师方面,颜渊起到了旁人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是孔子,才能识颜渊之才德,正是颜渊才能赢得孔子的哀痛热泪。可见其师生之情深。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孔子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颜渊死后,曾子是个很好的传道者,接着有子思、孟子等连绵不绝。儒学就是这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逐步发展至今。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予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今译】颜渊死了,弟子们想丰厚地安葬他。孔子说:“不可以。”弟子们仍然丰厚地安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呀,把我看成他的父亲,而我却不能把他看成儿子。这(厚葬)不是我的主意,是你的同学们要这样做的呀!”

【注释】厚葬:丰厚地埋葬。犹:动词,好像。夫:代词,那。二三子:指学生们。

【评点】儒家认为,葬礼的丰菲要依据地位、财力,地位不允许不能丰,财力不允许不能丰。从颜回的家境贫困、社会地位低下来看,都不具备厚葬的条件。再看,孔子对颜回的父亲颜路说的话:“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孔子假设自己的儿子鲤死了,也是有内棺而无外椁。现在,孔子视颜回如子,其葬应与孔鲤一样薄葬;如果厚葬,岂不淡薄了孔子视颜回如子的感情?孔子总是要循礼而行。孔子的那些学生们对颜渊的丧事未能从简,有越礼之嫌,所以孔子才这样不胜感慨。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今译】子路询问怎样服事鬼神。孔子道:“还没能事奉好活人,怎么能事奉鬼神?”子路又道:“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活的道理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注释】季路:即仲由,字子路,亦字季路。焉:怎么,疑问副词。敢:表示尊敬对方的谦词。古代地位低下者向尊贵者进言,多用之。

【评点】孔子的人生哲学是现实主义的,他要求门弟子对现实的人生世相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在迷信风气弥漫每个角落的春秋时期,有几个人敢“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自称为殷商的苗裔,却尊尚周代的文明,即开始摆脱原始命运和鬼神的桎梏,走上诗歌礼乐文化的道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谁能说清楚神秘难测的鬼神问题?孔子提出“先事人”、“先知生”的观点,是强调“事人”、“知生”的首要地位。儒家只重视今生今世,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为高尚的君子。对于死,则表现为大大方方处之坦然,认为只有立足于人生,才能参悟死亡的真谛。由此可见,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是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不理会神界存在的真实性而突出宗教的道德和心理功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把神道归属于人道,这是一种非常理智和通达宽容的态度,即不会流于狂热,又不会陷于武断,表现出难得的人文主义精神。

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今译】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子路刚强英武的样子;冉有、子贡安详从容。孔子感到高兴,他接着说:“像仲由这样的人,恐怕不能善终吧!”

【注释】闵子:即闵子骞,子是尊称。侍侧:晚辈陪坐在长辈身旁。訚(yín):温和正直而恭敬。行行(hàng):刚强而勇武。侃侃(kǎn):从容不迫的样子。不得其死:得不到善终。然:句尾语气助词,同“焉”。

【评点】孔子的这四位门弟子都是他比较满意的。只有子路生性好强,易受伤害,当时孔子才说他“恐怕不能善终”。后来,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里的家臣,遭逢卫国内乱,子路本可脱难,但他抱着“食其食(领受他人的俸禄)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死于乱中。孔子对子路的告诫竟不幸而言中。当然,这不是孔子会算命。孔子是“知命”之人,他看到的人和事太多了,他是根据春秋末期的各国混乱无序的政治形势和子路的性格(子路必然要参政)所作的预言。预言要应验,是要合乎逻辑的。

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今译】鲁国的执政者要改建国库。闵子骞说:“按旧规制,怎么样?何必改建?”孔子说:“这个人不说则已,一说就言中肯。”

【注释】鲁人:指鲁国执政者。为:做,这里是“改建”的意思。长府:鲁国的国库名。仍旧贯:仍:相因,沿袭。贯:指规制。夫(fú):此,这。中(zhòng):指说话正中要害,说到点子上。【评点】闵子骞认为长府国库没有必要进行改建。如果改建,势必劳民伤财,不如“仍旧贯”。孔子认为闵子骞崇尚节约,爱惜民力,是合理的,因而对他的为人处事作了很高评价。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行堂矣,未入于室也。”

【今译】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弹到我的门口来呢?”学生们就不尊敬子路。孔子又说:“仲由的学问已经升堂了,但是还没有入室。”

【注释】由:仲由,即子路。瑟(sè):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形似古琴。登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后入室,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

【评点】孔子认为音乐的曲调要合乎《雅》《颂》那样的中和之音,而子路鼓瑟却有“杀伐之声”(据《孔子家语》),因而孔子不满意,认为有悖于乐道,所以说了上面这番话。

孔子又考虑到自己的话恐怕会影响子路的威信,就向学生们进行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一个人的学问、技艺能够得到孔子的“升堂”的评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从发展的眼光看,如能继续努力,既会“升堂”,就有“入室”的希望,达到精湛的高度。从而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切。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今译】子贡问道:“子张与子夏两人谁好一些?”孔子说:“子张做事要过头,子夏做事有些赶不上。”子贡说:“那么,不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

【注释】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过:过分,过度,过头。不及:赶不上,达不到。愈:好。犹:如同。

【评点】本章是孔子对子张、子夏的评论。这两人都是孔门的高材生,是七十二贤人之中的。孔子认为这两个学生都有美中不足:子张总要说过头话,做过头事;子夏则失之保守,说话、做事都有些保留。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即过头与跟不上同样不好,这个论断充分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道。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今译】季氏的富有超过了在周王朝任职的王族,而冉求还替他搜刮钱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这些后生公开声讨他都没有关系。”

【注释】季氏:季孙氏,鲁国的权臣。周公:泛指在周王朝任职的王族。聚敛(liǎn):收集。此指增加赋税,搜刮民财。附益:额外加收,附带收取。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评点】冉求当时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替季氏征收田赋。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即给百姓的好处要多一些,要百姓做的事要量力而行,向百姓索取的东西相对要少一些。结果冉求没有听从老师的意见,反而邦季氏重税盘剥百姓,还征收附加税,这就引起孔子的恼怒,几乎不承认他是学生,还让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见违反了仁政的原则,即使是相当亲近的学生,孔子也绝不轻饶。

孔子虽然没有点季氏的名,间接斥冉求也没有正面公开地为民代言,但他所声讨的是季氏聚敛百姓财富,实际上他是站在民众一边,为民众利益讲话的。

1118柴也愚,参与鲁,师也辟,由也。

【今译】高柴愚笨,曾参迟纯,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注释】柴:孔子学生高柴,字子羔。鲁:迟钝。师:即颛孙师,子张。辟:偏激。由:即仲由,子路。(yàn):鲁莽。

【评点】孔子指出四位弟子的缺点,说明孔子对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只有如此,才能因材施教,以使他们匡正自己的不足。这里更见孔子人品、师德的高尚——对学生的一腔热忱和一片爱心。试想,如果孔子没有对学生的爱心,他能逐个去了解、研究学生的特点吗?这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问题。

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今译】孔子说:“颜回呀,他的道德修养大概差不多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安本分,而去经商,猜测则常猜中。”【注释】共: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恐怕。庶:差不多。一般用在称赞的场合。屡空:常常贫困。赐:端木赐,即子贡。不受命:不接受上天的命运安排。此处的“命”可释为“本分”。货殖:通过交易使钱财增多,即从事商业活动。亿:猜测、判断。中(zhòng):猜中。

【评点】本章孔子议论颜回和子贡。颜回安贫乐道,孔子是赞扬备至的。而对子贡,孔子在赞扬其智谋之余,却微有讥评其不愿安贫乐道之意,表现出他有重义轻利的思想倾向。子贡“不受命”,按自己的想法安排人生。他不愿做官,而走上经商之路,并且凭其天才,在商贸战线上“亿则屡中”。他在孔子生前已是巨富;孔子去世后,他庐墓六年,这一点谁又能做得到呢?子贡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儒商吧!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今译】子张询问做善人的道理。孔子说:“如果不踩着前人的脚印走,学问道德就不能达到高深的境界。”

【注释】善人:此指本性善良的人。践迹:循着前人的脚印。入于室:一个人想从外面进到内室,必须先入门,再升堂,最后才能入室。入门、升堂、入室,常用来比喻做学问、学技术的三个阶段。因此引申为学问精深。

【评点】本性善良的人,要进步,要使自己的道德学问达到高深的境界,孔子认为必须向前人学习嘉言懿行,循着成功者走过的道路前进。否则,就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应走的道路,更不可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而成为君子。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今译】孔子说:“言论笃实就赞许,但要分清他是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注释】论笃是与:“与论笃”的倒装。“是”起帮助“论笃”这一宾语倒装的作用,并无实义。此类倒装句式还有“唯利是图”、“马首是瞻”。论笃:言论笃实。与:赞许。色庄:伪装脸色庄重。

【评点】本章是说,不能以言取人。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有过教训,他曾说:“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本书《公冶长》篇)。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之’,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今译】子路问道:“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没有得到允许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行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行。”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行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您:‘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行吗?’您说:‘听到一个道理就行动吧’这使我感到迷惑,所以大胆地来问您。孔子说:“冉求做事退循,所以要促进他;仲由性格急躁,敢于作为,所以促退他。”

【注释】闻斯行诸:斯,代词,此指代道理。诸:“之乎”的合意。由:仲由,即子路。惑:迷惑,糊涂。赤:公西赤,即公西华。敢问:大胆地问个明白。敢:自谦之辞,有冒失,大胆的意思。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喻好胜。

【评点】本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同样的问题,因询问者的情况不同,孔子的回答也不同。“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约束他们)于义理之中(不偏不倚),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弊病)也”(朱熹《集注》)。一个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二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像孔子那样的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热生的心。

11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今译】孔子在匡邑被拘禁,师生失散,颜渊最后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渊回答说:“您老人家活着,我颜回怎么敢轻易死去。”

【注释】畏:囚禁。匡:地名,在今河南长坦县西南。后:指最后到达。女:同“汝”,你。回:即颜回。

【评点】本章是师生在患难中会面的感人情景的真实记录。由卫国去陈国的途中,孔子师徒被匡人围困起来。后经孔子的解释,使匡人知道自己不是残害他们的阳虎,才得以脱险。孔子与颜回师生之道不同一般。如果孔子死难,颜回必然不会偷生。既然孔子还健在,那么颜回就不敢轻易去死。仁者并非无勇,问题在于有没有必要。

11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今译】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是问别人,原来问的是由和求呀。我们所说的大臣,应该以仁义正道来奉事君主,如果做不到,就宁可辞职。如今由和求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属。”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服从上级吗?”孔子道:“谋害父亲和君主的事,他们是不会服从的。”

【注释】季子然: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同族人。异之问:问别的人。曾:乃、竟、原来。止:停止,指辞职。具臣:备位充数的臣属。从:顺从,服从。弑(shi):古称下杀上为弑。

【评点】本章孔子通过轻视子路、冉求来讥讽季氏的不臣行为,表现对权臣季氏的不满态度。当时,子路和冉求是季氏家臣,屈从于季氏,所以孔子不以大臣相许,有意压低他们的才能。只说他不过是备位充数的一般臣属。孔子相信自己的学生会深明大义的,一般问题他们可以听从,如果是“弑父与君”之类大逆不道的事,他们是不会听从的,君臣之道他们还是能分得清的。由此表明孔子不满季氏僭越的鲜明态度。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今译】子路让子羔去费地担任行政长官。孔子说:“这是误人子弟。”子路说:“那里有百姓,有政府,何必非读书才算是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厌恶巧言强辩的人!”

【注释】子羔: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贼:害,毁坏,坑害。民人:平民和贵族,这里偏指老百姓。社谡(jī):土地和五谷。代表政权。恶(wù:讨厌。佞(nìng):花言巧言,无理强辩。

【评点】子路担任鲁国聊大夫季氏的总管,颇得季氏信任。子路推举比自己小21岁的子羔去担任季氏采邑之一的费邑行政长官,孔子认为子羔年事太轻,学业不圆满,处事不达权变(孔子曾说他的缺点“愚”,见本篇柴也愚章),不具备出仕条件。更何况费邑是一个多事之地,民情多变,鲁国内乱,有几次就源于此。所此说子路这样做是“误人子弟”。子路情知理屈,却强行辩解,这就更引起孔子的反感和厌恶。这是孔子爱护学生、对自己学生负责的表现。

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不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今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奉孔子闲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拘束。你们平时总是说:‘没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想用你们,你们又能怎么样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礼义。”孔子听了微笑一下。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啊?”冉求答道:“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生活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那要等待贤德的君子去实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啊?”“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能够做到些什么,而是很愿意学习啊。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上,或者与别的国家的盟会中,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正在弹瑟,声音渐渐稀疏,铿铿的一声停了,离开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妨碍呢?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嘛。”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去沂河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缓缓而归。”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三人出去了,曾皙问孔子:“这三位说的话怎么样呢?”孔子说:“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何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邦国之事吗?”孔子说:“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难道公西华所说的就不算治国了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那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还能做大相呢?”

【注释】曾皙(xi):曾参的父亲,名点,孔子的弟子。一日:比喻年岁相差之短。是谦逊的说法。毋吾以:“以”同“已”,此处是停此、受拘束的意思。居:平时。率尔:轻率地、急忙地。千乘之国:指拥有纵横一百里面积的诸侯国。摄:含有局促、受制约的意思。师旅:犹言发生战争。饥馑(jīn):荒年。比及:等到。知方:懂得道义,遵守礼义。哂(shěn):微笑。俟(sì):等待。赤:即公西华。会同:诸侯会盟。端章甫:“端”是礼服,“章甫”是礼帽。泛指宰穿着礼服。小相:在祭祀,会同时,行赞礼的人员,“小”是谦逊的说法。希:通“稀”。稀疏(节奏速度放慢)。铿(kēng):尔:铿的一声。作:站起身来。三子:三位。“子”是对同学的尊称。撰:此处指想法、内容。伤:妨害,妨碍。莫:同“暮”。既:已经。成:定,穿得住了。冠者:成年人。沂(yí):沂水,在山东曲阜县南。舞雩(yú):古代求雨的祭坛。唯:语首助词,无实际意义。

【评点】本章记载孔子与四个弟子谈志向的事。孔子开始时就叫弟子们不要拘束,因此大家谈得坦率、自然、各言其志。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一般都作了肯定。唯独曾点与其他三位谈得不完全相同,他所谈的不是事功,而是乐道。孔子十分赞赏曾点的春风沂水的情怀。那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情怀,正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展示和流露。曾皙向往的悠闲自得的生活,正是孔子所追求的太平社会的缩影,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目标的形象表述,所以孔子情不自禁地赞同曾皙的志向。

本章在《论语》中文字最长,是一篇优美的、文学性很强的散文。从四位学生各其言志中,展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展示了孔子与学生间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深明事理、关心弟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子路是一个豪爽率直而略带鲁莽性格的形象;冉有是一个诚实爽朗、虚心谨慎的形象;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余、掩饰真情的形象;曾皙洒脱、闲适,是一个志向高远而性情淡泊的形象。如同其他章节一样,本章写人偏重于人物精神世界的刻划,偏重于人物品格的表现,体现了儒家散文普遍的审美情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德义论语解读11——先进篇第十一
安德义论语解读—先进篇第十一(5)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第11章 先进 | 论语 | 儒家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孔子眼中最优秀的十大弟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