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和初中孩子沟通!给初中孩子的家长们推荐学习: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

       赋予孩子一个好人生,父母不光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更要掌握迷信的教育方法:人生引导+研习指导。初中生的教育,特别是七-八年级孩子的教育,对于所有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都是必需面对的一个难题。对此,许多家长频频向教师解惑:有什么好主见?有什么灵丹妙药?事实上,灵丹妙药是没有的,但迷信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却是可以通用的。在《7-8年级改换孩子一生的关键》中,我们将站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度,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从分析七-八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成长?征角度入手,向广大读者充分呈现《7-8年级改换孩子一生的关键》的四大特色:特色一:更注重的是方法;特色二:更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特色三:体现家校联合教育思想;特色四:倡导家长与七-八年级的孩子做友人。做友人,孩子才会与你无话不谈;做友人,才能让亲子之间的干系日益亲切;做友人,孩子才会愿意接受你所做出的正确指导或引导……

多年的教学经过中,我保持下来了这样一个风气,每当我接触新一批孩子时,我都会给他们的家长开一个会。在会上,我会问这些孩子的家长们:“你们认为初中三年哪一年最关键?”家长们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的说七年级重要,有的说八年级重要,但大多半的家长还是认为初中的末了一年——九年级最重要。

从小学到初中,孩子读了九年的学,为的就是中考时的末了一博,所以九年级对孩子来说确实很关键。但在这里,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必需向家长们明确的是:没有七、八年级的知识积聚,纵使孩子在九年级再努力,往往也会与好成绩失之交臂。

有过教育初中生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孩子在刚刚升入七年级,以及在八年级的研习和生活经过中,需要翻越很多道“坎儿”。也正因如此,很多教育专家乃至把七~八年级这个阶段称之为“翻坎”阶段。例如:

在七年级,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合,对新的环境不适合、对科目的增加不适合、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在这些“不适合”的影响下,很多孩子的心理开始出现问题,因此很多原来研习很好的孩子成绩开始大幅“下滑”;很多原来成绩不好的孩子干脆放弃了研习……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到了八年级,孩子遇到的“坎儿”会更多,由于没有了刚刚升入初中的那种新鲜感和拘束,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有些孩子喜欢拉帮结伙地打架,有些孩子开始出现了早恋现象,有些孩子贪恋上了网络……也就是说,只要家长和老师稍不留神,孩子就有可能走上舛讹的道路。在八年级这个“多事之秋”,孩子很有可能就会“悬崖勒马”。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家长们必需要树立这样的意识:七~八年级不光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期,更是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在与很多七~八年级家长们接触的经过中,最令我担忧的问题是,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的长大成人而感到欣喜,学习。但他们却不知道,在这一阶段,孩子要面临很多重大转变。当家长们对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不适合”时,他们只能是无从下手。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如果事前已经知道了天气的变化情况,我们就不会畏怯暴风雨的突然袭击。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变化洞若观火,那家长就能提前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的准备,从而就能做到自在地应对。

一般来说,到了七八年级,孩子和家长都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从研习方面讲,七~八年级,孩子将经由过程一个成绩渐变期。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以前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容易就“翻身”,而以前成绩很好的同学也很容易进入“差生”的行列。所以,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重视和利用这一研习成绩的渐变期,那孩子就能很轻易地步入优质研习的良性轨道。

从身体发育方面讲,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最易叛逆的青春期。他们会对自己身体产生的变化感到极度迷茫,因此很易走向消极和内向。

从心理方面讲,七~八年级是孩子的心理动荡期,最易出现问题。

……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资助孩子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呢?这也正是本章向要向您呈现的形式。

在当班主任的经过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开学不到一个月,一个七年级孩子的家长来找我,说是要给孩子转学。如何和初中孩子沟通。问他为什么,这位家长无法地告诉我:“孩子说不适合这里的教学方式,不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而且经常会莫明其妙就冲我们发脾气……最近说什么也不肯来学校了,没主见,只能给他再换个学校试试!”

看着这位家长为孩子的事情急得焦头烂额,我告诉他,孩子不用转学,他只是患上了“初中再生综合症”,只要资助孩子让这种症状消失,孩子很快就会投入到初中的研习、生活中来。

孩子刚刚升入初中,出现不适合的现象很一般。七年级是小初相连期,面对新环境、新科目、新老师等,孩子在心里不可必免地会有一些排斥成分。当然,当孩子的这种排斥转变成了不适合,他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易怒、厌学等问题,这就是我所说的“初中再生综合症”。如果家长真的因此而给孩子换了学校,家长浪费精神和财力不说,到了新的学校,孩子的症状只能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大多半的孩子在刚刚升入七年级时,都会或多或少地生存着“初中再生综合症”,这是由于孩子自身的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

到了七年级,孩子已经从儿童期迈进了青春期的大门,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并且要求独立的意识在迅速增进;另外,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增多,他们的身体也在呈加速度成长。思想和身体的变化使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小孩儿了,因此,这些孩子经常会对父母说这样的话:“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们不要再像对待孩子那样对待我。”

但是这些“小小孩儿”在升入七年级后却表现出了诸多的不适合,不适合新的同学和老师、不适合初中科目的增加、不适合研习形式难度的增加……前后落差的生存让他们感觉到迷茫、困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便出现了“初中再生综合症”的种种症状。

其实,要想孩子不患“初中再生综合症”也有很好的一个主见,那就是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即家长提前告诉孩子:升入初中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将面临什么。

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位妈妈,孩子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都会阅读大宗的教育书籍,从而使孩子少走很多没有必要的弯路。

在孩子升入七年级之前的那个寒假,她不时地会这样与孩子沟通:

“你说到了七年级之后,要学的科目将近十门,比以前都要多一半了,你会感觉到有压力吗?”她好像无意间与孩子提到这个话题。

“对呀,妈妈,到时候这么多科目我要忙不过来怎么办?”孩子也有点担心地说。

“不过我问过那些年级比你高的同学们,他们说如果在研习时能够做到有所偏重,就会紧张很多。比如在自己擅长的科目上少花时间、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多下点工夫等,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妈妈紧张地说。

“这些问题我要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去探讨一下。”孩子认真地说。

从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其实孩子的年龄只长了一岁,但孩子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初中知识难度的突然提升、初中科目的增加、初中老师教学方式的改换等,都有可能使孩子产生不适合的感觉。但如果家长提前把这一切告诉他们,并为他们推荐可行的解决方法,那孩子再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从容的多。

针对于此,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中学与小学在以下方面有着很明显的不同:

第一,从教学方法方面而言,中学与小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学的老师已经不像小学老师那样盯着孩子学、手把手地管着孩子学,而是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让孩子主动自发地去研习,因此进入七年级后,孩子应该提高研习的主动性。

第二,从教学形式上而言,小学的研习课程最多有5门,但中学的课程一下子增加到了10几门,每个孩子都会有一点应接不暇的感觉。针对这一点,家长可以鉴戒下面那位家长所提到的方法。

第三,从研习方法上讲,在小学阶段,只要孩子多记、多背、多写就能取得好成绩,但到了中学,除以上这几“多”之外,孩子还需要掌握知识的规律,养成精良的研习风气,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家长还应无意识引导孩子总结有效的研习方法。

……

当然,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去向那些刚刚走过七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去取取“经”,那就最好不过了。因为那些刚刚走过七年级的孩子肯定会有很多感想,也会搜求出很多的经验,当孩子掌握了这一切后,他就能以“伟人”的高度去看待他将要遇到的那些“不适合”了。

需要提示家长们的是,以上方法只适用于那些行将进入七年级,或者刚刚进入七年级不久的孩子。那么,对于那些已经患上“初中再生综合症”的孩子,家长如何做,才能引导他们尽快离开这些症状呢?

方法一:利用“新开端”让孩子重建信心

七年级对孩子意味着“不适合”的同时,还意味着“新奇”、意味着新的开始。也许孩子在小学时研习并不出色、也许孩子在小学时与老师之间发生过矛盾、也许孩子在小学时与同学之间有过误会……这一切都没有干系,因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我曾教过的一个孩子就这样,在小学时他的成绩很一般,怎样当好家长。但到了初中,家长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他信了。也正因如何,在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考试中,他一跃进入了前十名,从此他的成绩一直在呈上涨状态。

信心的气力是巨大的,如果孩子真的想改换,七年级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现在我所教的那个孩子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以下是他的原话:

当爸爸妈妈告诉我“七年级,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时,我就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一个研习好的孩子。”自从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我觉得自己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我好像抓住了一个我守候很久的时机来“翻身”,来改换自己、来证明自己。于是,整个七年级,我都在投入地研习。

正是由于信心的支撑,我会主动地去寻找最有效的研习方法,每天晚上除了做完作业之外,我还会把白天老师所讲的形式温习一遍,然后再预习明天将要学到的形式。尽管每天晚上都会到很晚,但我一点也不感觉委靡,而且睡觉也会睡得特别香。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是我过得最充实的日子,真有点“猖的七年级”的感觉!

看了他的自述,我真的会意到了这个孩子的投入。也许有家长要说,孩子这样投入会不会变成“书呆子”呀?其实不然,这个孩子不但研习好,而且人缘也很好,他身上似乎有一种奇怪的气力,使得当时班上的很多孩子都抢着与他做同桌。深入思索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正是因为他的那种“投入”精神,他不但研习投入,玩也玩得投入,做其他一切事情都“投入”,所以很多同学才喜欢与他接触、与他交友人。

所以,对于那些想改换的孩子来说,七年级一概是个最佳契机。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可能这样无意识地去引导孩子。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研习不好,那家长就告诉他:“在七年级,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去努力,任何人都有时机当冠军。”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不喜欢与人交往,那家长就告诉他:“七年级,是一个全新的开端,孩子经常说谎怎么办。只要你主动与别人交往,任何一私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成为你的好友人。”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与老师的干系不好,那家长就告诉他:“幸亏有七年级,你可以离开以前的环境,在新的环境里,一切又可以重新开始了。”

……

当家长拿出足够的理由让孩子去改换自己时,七年级很有可能成为孩子人生的“转折点”,成为孩子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间。

方法二:为孩子的“崛起”寻找理由

新的开端意味着新的开始,在七年级,面对很多的“不适合”,家长要想孩子尽快崛起起来,需要给他们足够的理由。

七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小孩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烈,而且基本上已经可以达到成人的理性思考水平。所以,家长要想让他们去努力、要想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初中的研习和生活中去,就必需给孩子一个充分的理由,让他以此说服自己、激励自己。

下面的这两段家长与孩子的对话把孩子的这种心理描述得极度清楚:

家长:升入初中了,你有什么打算吗?

孩子:有,好好研习。

家长:为什么好好研习?

孩子:不知道。

不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很听话,老师或家长让他们研习,他们就去研习;但如果老师或家长不提示他们,他们决不会主动去研习。这品种型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去研习,他们的研习没有动力,因此他们的成绩永远都不会太突出。但在这时候,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帮孩子寻找到认真研习的理由,那孩子研习的劲头就会大不一样。

家长:在六年级的时候,你的好友人被选为优秀学生,代表班里去参加角逐,孩子。你是不是很钦慕他?

孩子:是呀,我好想有一天我也能被选中,不过小学六年我都没有这个时机!

家长:你的时机来了,你马上就可以超过你的好友人了。

孩子有点惊讶,又有点怀疑地看着家长。

家长:到了初中了,你和你的好友人,包括所有的同学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只要你比他们的迅速快一些、比他们跑的时间长一些,你很快而且一定可以超越他们的。

相信孩子听到家长这样说,心里肯定是一阵欣喜。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初中的研习中去,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而去努力了。可以遐想,当孩子有了足够的理由去研习时,“初中再生综合症”不但不会发生,纵使孩子会遇到很多的“不适合”,他们也会自己寻找解决的措施。

在七年级,家长很容易就能找到让孩子“崛起”的理由,比如孩子在小学时很想当班干部,但一直没有如愿,家长可以以此为理由鼓励孩子在七年级好好表现自己;

如果孩子在小学时就已经很出色了,但他想在初中时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家长也可以以此为理由激励孩子继续去努力;

……

在小学时,孩子没有完成的心愿,以及孩子在中学阶段想达成的方针,都可以成为他们在七年级“崛起”的理由。如果家长的引导得当,这些都足以成为孩子“崛起”的动力。就像一位七年级孩子所说的:“在七年级,当我找到足够的理由去努力时,我觉得自己身体里积蓄很久的气力,在那段时间齐备爆发进去了。”如果每个孩子能够以这样的状态去应对七年级,其结果一定会另孩子以及家长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喜!

方法三:教孩子学着列研习计划

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的研习是没有计划的,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去做,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监督。但进入初中以后,如果孩子还是按着小学的思维方式去研习,那研习成绩只能是一点点地“下滑”。

到了七年级,孩子要研习的科目与小学时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半,面对突然之间增加的这些新科目,很多孩子开始理不清头绪,乃至有些应接不暇了。就拿晚上造作业来说吧,在小学时,孩子天天围着数学、语文、英语三大主科转,时间还觉得不够用。现在一时之间增加了这么多新科目,孩子们的感觉只能用“难、乱、烦”来表示。因此,要想过初中科目多这一“难关”,家长就要教会孩子学会列研习计划。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她年龄要比同班的大多半孩子小一岁,但当大多半孩子都对突然增加的科目感到很累或者是无从下手时,她却学得很愉快、很紧张。当我让她给同学们分享研习的经验时,她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们列一个研习计划表,学起习来就不会那样累了。”

原来,在意识到初中科目单一有可能成为孩子研习的一大障碍之后,这个孩子的家长早早就开始教孩子做研习计划。当孩子能够自己列研习计划,并真正按着计划研习时,研习对她来说也就不算什么难事了。

那么,如何做研习计划呢?我们还是先来听听这个孩子的经验:

其实我的研习计划很单纯,完全是按着课程表来做的。比如,即日学了四门课程,数学、语言、历史、地舆,那我在即日晚上就会先把这些科目的作业先做完,然后再把白天老师讲的笔记和课文认真地看一遍,末了再把明天将要研习的几科形式大致地预习一下。

其实,这个孩子的研习计划之中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招术”,但却很具迷信性。我在她的研习计划中看出了这样两点很重要的研习方法:

一是及时温习。每天晚上把白天所学科目的笔记和课本认真地看上一遍,便是很好的温习。因为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如果新学的东西及时温习,便会记得很牢固。另外,由于初中的知识有很强的联贯性,及时温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对于后背知识的研习也有很大的资助。

二是提前预习。提前预习可以使孩子从主动研习向主动研习转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听课的效率。一般来说,预习科目以第二天的所上的课程为主。

孩子刚刚升入中学,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如果此时父母能够引导孩子列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研习计划,任何一个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孩子,都不会再为科目单一而愁,从而也能很轻易地离开“初中再生综合症”了。

方法四:与老师和孩子都多多交流

升入七年级之后,任何一个孩子在研习和生活上都要经由过程一个“适合期”。但由于孩子们之间生存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这个“适合期”也是长短不同的。迷信表明,这个“适合期”短则半学期,长则一个学期。

但正是由于这个“适合期”长短的不同,也造成了孩子在初中的成长速度不同。因此,家长越快资助孩子离开这个“适合期”,孩子的成长速度就越快。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资助孩子离开这个“适合期”呢?有数个事实表明,家长应该首先做到两个“多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多与老师沟通。

很多家长都了解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因此总是寻找时机为孩子的“崛起”寻找理由,总是会寻找时机说服孩子去努力。但大多半家长却忽略了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

在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老师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就是因为老师很随意的一句批评的话语,孩子就有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讨厌上研习。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患“初中再生综合症”的倾向,便要及时跟老师取得联系。

天翔是个很活泼的男生,但妈妈发现,自从天翔进入七年级之后,还不到两周的时间,这孩子就像变了私人似的,情绪低落,而且经常向妈妈抱怨班主任的不好。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

天翔妈妈意识到了孩子的变化,便总是问孩子:“是不是在新的学校有什么不适合的地点呀?”每次孩子都说他不喜欢班主任,妈妈再问他为什么,他就不好好与妈妈说话了。

为了弄清楚孩子变化的原因,天翔的妈妈主动找孩子的班主任谈了一次。在与班主任的配合探讨中,终于弄清楚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原来,在七年级再生报道那天,天翔早退了,严厉的班主任批评了他一句,并且由于当时同学们的座位都已经安排好了,班主任就先让个子并不是很高的天翔暂时坐到了末了一排。自后班主任因为事情太多,就把给天翔调座位的事情忘掉了,所以天翔就认为班主任对他有意见,从而研习、生活都打不起精神来。

在七年级再生刚开学的那段时间,班主任是最忙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时间和精神去研究每个孩子的心理。因此,在这段时间,家长只要发现孩子的情绪或心理有不对的地点,就应该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你知道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心得。及时沟通。

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有这样一种心理,他们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老师的话他们也很愿意听。就像下面事例中所说的天翔,如果在妈妈与班主任沟通之后,班主任能够及时给天翔解决座位的问题,并对他说几句鼓励的话,那天翔对班主任的意见就会马上消失,而且很快就会回复复兴以前的活泼。

所以,在这一阶段,尤其是孩子患有“初中再生综合症”时,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和交流更是十分必要的。

二、八年级——帮孩子顺利渡过“多事之秋”

经常听到一些同事这样抱怨:“这些八年级的孩子真不好管,他们好像总是故意挑拨老师的权威,有时一个孩子的一句话就能引起全班同学长时间的大笑、起哄、耻笑老师等现象,真不知道该拿这些孩子怎么办!”

与此不谋而合,家长们更是拿这些八年级的孩子没主见,曾有一位家长这样对我说:“我家孩子到了八年级就像变了私人似的,研习成绩明显下降不说,他还学会了撒谎、打架、谈恋爱……感觉一不小心他就会走上弯路,但我们好心资助他,他却不领情。”

实在,八年级是一个“多事之秋”,孩子变好变坏往往就在这一时期。在多年担任初中班主任的经过中,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八年级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是矛盾与纠纷最多的时期,也是初中最危险的时期。

在八年级,大多半孩子在思想品德、研习成绩以及能力等方面都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许多原来研习成绩很好的孩子,成绩开始大幅下滑;许多原来遵守纪律、积极与老师配合的学生,开始变得有对抗情绪、有破坏行为;很多原来不是很优秀的孩子,更是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内向、抑郁、放弃自己等心理问题……因此,很多教育界专家把孩子在八年级出现的这些问题,形象地称为“八年级现象”。

其实,在我看来,孩子们出现这些“八年级现象”是很一般的,这是由于八年级孩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不再是对世事懵然无知的儿童,但他们的心智也尚未幼稚,因此心理的变化和身体的发育会给这些孩子带来很多的困惑。在这段困惑期,他们很容易就会研习精神不集中、早恋以及熏染上抽烟、喝酒、看黄色书刊等不良习气。

例如,这些进入青春期的八年级孩子,由于对“性知识”的了解很少,他们会对自己身体的发育和变化感觉很迷茫,当然,他们又会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很强烈的需求。在学校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多半的家长又羞于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因此大多半的孩子会依赖黄色网站、黄色书刊等渠道获取“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

其次,八年级的孩子少了七年级孩子刚刚进入初中时的羞涩感,也没有九年级孩子的升学压力,因此在研习方面他们很容易和缓。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研习很好的孩子升入八年级,成绩突然下滑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八年级,孩子有绝对较多的时间来张扬、展示自己的个性,他们很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举个例子来说,到了八年级,大多半的男孩子会一改自己在小学,或七年级时楞头楞脑的毛头孩子形象,他们开始变得爱打扮,头发经常梳得光光的,衣服鞋帽开始讲究品牌。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为了追求“个性”、“不同凡响”,开始熏染上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我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孩子,在初一时还在班级前几名,但上了初中后变得爱打扮、讲“个性”,成绩直线下降,到了九年级时,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差生”的行列。

第三,到了八年级,孩子的成人感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因此这段时期也是他们心灵最易受伤的时期。八年级的孩子对中学已经很熟悉、对小学已经冷淡了。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希望做成人做的事,极力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希望他人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渴望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在大多半的情况下,他们面对的实际是:沉重的研习负担、老师不信任的眼神、家长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封闭心理开始表现进去,他们上课出神、经常会说自己很孤独、写日记、自己的事情不愿让别人知道、给自己的抽屉上锁等怪异行为。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会出现很明显的逆反行为,如故意与老师和家长对着干等。

如果在孩子升入八年级之前,家长们了解了孩子将要发生的这些变化,相信家长们就能以从容的心态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了。当然,家长们也能提前采取措施来预防孩子向不好的方面发展,或者采取措施引导孩子改掉某些不良风气。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资助八年级的孩子顺利渡过这个“多事之秋”呢?

方法一:给八年级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八年级之所以成为“多事之秋”,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由于孩子与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造成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论在研习还是生活上,孩子遇到困难或问题,总会向老师或家长寻求资助。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进,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强烈希望家长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然而大多半的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

他们要么仍然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对待八年级的孩子,过多地参与孩子的事情,如规定孩子交什么样的友人、限制孩子的自在等;

要么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如孩子放学后略微晚回家一会,家长就盘根问底地打探孩子的影迹;

要么总是打击孩子,孩子刚刚买回一件自认为很“酷”的衣服,家长就会浮夸地冲孩子大呼小叫:“你穿的什么奇装异服,赶紧给我脱下来!”

……

也许在家长看来,这些作法都是为孩子好,然而在孩子看来,家长的这些做法都是对自己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在自我意识极强的青春期,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能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么关闭心门,要么专门与家长对着干,这些都会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障碍。

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沟通障碍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它只会助长这些八年级孩子的不合作行为,或者是逐渐把孩子向逆反的道路上一点点推进。

那么,家长们如何才能与八年级的孩子畅通、有效地沟通呢?每当八年级孩子的家长这样问我时,我都会为他们开一付“灵丹妙药”——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行为。

也许有些家长会对我的这个方法产生怀疑,“仅仅是理解和尊重他们,这些八年级孩子的叛逆行为就能得以有效制止吗?”

是的,如果家长能够做到理解和尊重这些八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叛逆行为不但可以取得制止,而且家长很容易就会赢得这些孩子合作。改变孩子一生。

在教八年级的时候,我曾接触过很多家长们所谓的“坏孩子”、“问题孩子”,但在我的尊重和理解之下,大多半的坏孩子都进入了好孩子的行列。

林衡曾经是八年级一班“最坏”的一个孩子,给老师顽皮、捣乱不说,他还经常故意损坏班上研习好的同学的东西。在发现这个孩子的这些坏毛病之后,我没有批评他,更没有惩罚他,而是用理解和尊重赢得了他的信任,从而让他对我说出了心里话。

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破坏那些研习好的同学的东西?”

他说:“那些研习好的同学瞧不起人,我要让他们不舒服一下。”

真的是那些研习好的同学瞧不起人吗?其实更多的还是林衡嫉妒那些研习好的同学,他也想像那些同学一样研习好,但一时间又达不到,因此只能用破坏那些研习好的同学的东西,来发泄一下心坎的失落感。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这样对林衡说:“原来你是想成为研习好的学生呀,只不过你误解了自己心坎的需求。”

林衡疑惑地看着我。

我继续说:“其实要想研习好并不是很难,老师来资助你。”林衡更加疑惑了,有点感动又有点惊奇地看着我。

“你不是对数学很感兴趣吗?只要你加把劲儿,你的数学成绩一概不会比那些研习好的同学差。等数学赶上来之后,再冲击研习语文、然后是英语……一科科地突破,你的成绩很容易就会赶上来。”

最终,通过努力,林衡不但改掉了那些坏毛病,而且很快就进入了“好学生”的行列。

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正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孩子更是如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一定要坚信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坏孩子”,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在大多半情况下是被“逼”进去的。对于改变。

是的,很多家长喜欢高高在上地教育孩子,总是摆出“我教你怎样做”、“你必需这样做”的架式来教育孩子,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结果只能是“逼”着孩子不与自己合作、逼着孩子叛逆。就像下面事例中的林衡,如果他的家长试图用惩罚的方法来制止他的坏行为,那林衡的这种坏行为只能是愈演愈烈,只会铸就教育的失败。

通过多年与八年级孩子的接触,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不论孩子的表现多么的恶劣,在他们的心坎深处都隐藏着很强的上进心,就像下面的林衡一样,他不喜欢那些研习好的同学,但他又强烈地想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因此,他们需要的不是家长的批评和打击,而是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把他们的上进心勉励进去。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多半八年级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很多坏行为,往往是因为在研习或生活上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并且不知道如何向外界寻求资助,股权。于是便以一种叛逆的形式发泄进去。在这时,他们最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需要家长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们逃离“坏孩子”的深渊。

方法二:不要马上反驳八年级孩子

八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叛逆心理极强的青春期,他们已经具有了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尤其不喜欢听到他人反对自己的声响。因此,不论八年级孩子的观点有多么的可笑、八年级孩子的行为有多么的幼稚、八年级孩子的表现有多么恶劣……做家长的也不要马上反驳他们,而要用下面的话来庖代反驳的话语:

“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吗?”

“能告诉我你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

“你希望爸爸妈妈帮你做些什么?”

……

八年级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在进一步地完善,但在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心坎的真正需求,并不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或接下来要做什么。有时他们会很随意地就提出一种观点,但如果家长马上就对他们所提出的这种观点进行反驳,那孩子就会越来越坚持这种观点,进而使原先是很随意说出的一个观点,转变成了孩子的真正观点。

所以,当孩子说出自己随意的观点时,家长不应马上反驳他们,而是要对孩子提出下面提到的那些问题。这样,就能帮孩子廓清自己的想法,从而做出理智的决定。

一位家长曾这样介绍他的育女经验:

一天,我正上八年级的女儿突然告诉我:我不知道如何和初中孩子沟通。“爸爸,我要把头发染成火赤色。”听到女儿宣布这个消息,对比一下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在惊奇的同时,我感到有点气愤,并且一直在心里抱怨:“现在孩子的想法真是无法让人理解。”

但为了弄清孩子的想法,我隐藏了自己的满意,装作很平静的样子对孩子说:“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你能告诉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吗?”

“中国奥运会金牌数目世界第一,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为中国祝愿,所以我想把头发染成与中国的国旗一样的色彩。”

我强忍着想大笑的冲动,用微笑的表情对孩子说:“你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动运员都很少有你这样的创意。就拿奥运现场的那些礼仪小姐来说,她们头发的色彩和发型就很传统。”

“爸,这你就不懂了,那叫有中国特色。”孩子很认真地说。

“那你把头发染能赤色,人家会不会不把你当作中国人呀?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作为中国人真自豪,可不能被别人误认为是外国人。”我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与女儿说话。

女儿认真地想了好一会儿,突然对我说:“我还是先不考虑染头发的事情了,以免会被别人误认为是外国人!”

看看,我就是这样使女儿放弃了一个很奇怪的想法。

在八年级孩子的头脑中,总会“蹦”出很多奇怪的想法,往往他们不经过思考,头脑一热,就会宣布要实施这些想法。在这时,如果家长屏绝他们,他们反而会坚持。但如果家长都能像下面的那位家长一样,先赞同并玩赏孩子的这种想法,然后通过分析,让孩子认识到他们想法的不合理性,到那时候,一般不用家长直接屏绝他们,他们就会主动放弃这些奇怪的、不合理的想法。

另外,也许家长们都会有感受,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乃至是过分的要求。其实他们的真正目的不是真的要去达成这些要求,而是通过这些要求来试探父母,通过父母的反应来判断父母是否真的在意他们、尊重他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家长的更不能直接反驳孩子了。

方法三:不要给孩子贴反面“标签”

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八年级的孩子:

“这孩子头脑很聪明,但这聪明就是不向研习上用,整天想些与研习有关的事情!”

“这孩子就像没长脑子一样,做什么事也不知道思考!”

“这孩子总是很忽略,就凭他这忽略劲儿,他也考不上重点高中!”

……

其实家长这样评价孩子,是给孩子贴标签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往往会使孩子放弃努力、放弃改换自己,从面真正供认家长给他们贴的这种“标签”。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做事总是很鲁莽,同学叫他去打架,他从不思考,跟着就去打,因此惹出了很多麻烦。我曾屡次劝他,做事情之前要用大脑思考一下,但他好像总是听不进去,总是在重复这样一句话:“我像我爸爸一样鲁莽。”

听他这样说,我感到很惊奇,于是我决定去他家做一次家访。见到他的父母,我终于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了。原来,孩子爸爸的性格确实很鲁莽,而孩子的妈妈又整天抱怨孩子:“你像你爸爸一样鲁莽!”“真是遗传呀,我看你这种鲁莽的性格是改不掉了。”……这样的话听得久了,孩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鲁莽。

父子之间的性格确实有遗传的因素,但是,如果这个孩子的妈妈一直在给孩子贴“鲁莽”的“标签”,那孩子就会对这种“标签”深信不疑,进而他的性格只能是越来越鲁莽。

其实,大多半的孩子都有改正自己坏毛病的欲望,相信下面的那个孩子也不例外。当老师或同学提示他性格很鲁莽时,他一定也想改掉这个坏毛病,但如果家长一直在他耳边唠叨:“你总是很鲁莽”、“你的鲁莽是遗传的你爸爸的性格”……那孩子就会完全供认这种性格,想改掉这种坏毛病的欲望也越来越小。而且,当有人劝他改正这种鲁莽的性格时,他乃至会这样反驳别人:“我的性格是遗传的我爸爸的,是改不掉的。”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推托责任。

任何反面“标签”的作用都是这样的,它会使孩子供认这种反面“标签”,乃至以这种反面“标签”为理由来推卸责任。因此,在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能给孩子贴反面“标签”。

当然,正面的“标签”是对孩子有激励作用的,例如,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很细心”、“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这样,孩子也会供认家长所贴的这种“标签”,进而也会为达成这种“标签”而努力。

方法四:巧妙运用孩子的逆反心理

八年级的孩子正值青春期,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最强烈的,他们往往会因为一点大事不顺心,或是自己心情不好等,就与父母对着干。

对待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家长不要对他们所表现进去的怪异行为,或逆反心理而感到惊奇,而是要理解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家长们乃至还可以巧妙运用一下孩子的逆反心理,来赢得孩子的合作。

运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就要学会在孩子面前装“傻”,例如,孩子对上网有点贪恋,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爸爸)也想赶潮流,也想学上网,你教教妈妈(爸爸)吧!”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但家长们接下来会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你慢慢对上网产生兴趣了,孩子对上网的兴趣却越来越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孩子上网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的不同点,如果上网也变成了父母的一种喜好,那孩子只得自愿放弃这种喜好。

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八年级的孩子:

她是一位有名的“王菲迷”,她的房间里贴满了王菲的照片、宣传画;电脑里全是王菲的歌、王菲的电影;不光这样,她还效法王菲的发型、穿衣服的风格;一听说王菲在某地开演唱会了,她纵使没有主见去演唱会现场,也要旷课在电视上看现场直播。

女儿这个样子,她的妈妈十分着急,于是向教育专家求救。教育专家给这个孩子的妈妈提了一个建议,让她也装作“王菲迷”。于是妈妈也效法起了王菲、听起了王菲的歌、看起了王菲的电影……结果女儿很快就把王菲的照片收起来了,也不再效法王菲的造型,并且一听到妈妈放王菲的歌她就很烦,“怎么又是王菲的歌呀?妈妈,你就不能换换口味吗?”

看,这就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他们需要与父母有区别,这也是他们逆反情绪的表现。当这个孩子的妈妈知道孩子贪恋王菲时,如果妈妈强制着孩子不去“追”王菲,那孩子肯定会想:“妈妈不让我喜欢王菲,对于家长怎样教孩子。我偏喜欢,看她能拿我怎么办?”而且对这种“与妈妈对着干”的游戏会越玩越起劲儿。

但如果妈妈不压制她,反而认同她,她逆反的动力就会消失,就像游戏失去对手一样,孩子最终也会放弃这个没意思的游戏。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很多七八年级的家长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研习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孩子,突然之间成绩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原来成绩很好的孩子,突然之间成绩会下滑一大截。因此这些七~八年级的家长,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实在,升入初中之后,大多半孩子的研习成绩都会发生或上或下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他们中考时的成绩。因此,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七~八年级,是孩子研习成绩的渐变期,到了八年级下半学期,孩子的研习成绩便基本上定型了。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首先,一些孩子升入七年级之后,研习成绩突然之间提升了很多,这是因为他们把七年级当作一个新的开端,在七年级这个新的起跑线上加快了速度,所以跑出了比别人优秀的成绩。当然,能够抓住七年级这个新起跑线的孩子并不是很多。

其次,大多半的孩子在七~八年级成绩会大幅度的下降,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小学是研习尖子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将大大削减。因为这种现象斗劲典型,家长们也最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在此我们就重点分析这种情况。

孩子的研习成绩之所以会在七八年级时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七~八年级的研习与小学研习有很大的不同。整个初中时期都可以称作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将要研习的形式、研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时,孩子是否能适合以及适合速度的快慢等,都将能够引起孩子成绩的渐变。

我总结了一下,说七~八年级是孩子研习成绩的渐变期,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七~八年级的研习形式逐步深化,很多孩子不能完全适合。

小学期间,孩子的研习形式斗劲单纯,主要研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课程。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以重复教学为主,便于孩子理解和记忆。

但到了七~八年级,孩子的研习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习的课目逐渐增加,形式也逐步加深。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经学过的科目,由直观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到了八年级,物理、化学等科目也相继开设,历史、地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研习形式。

这些科目对于七~八年级的孩子来说,都必需要掌握,这就使孩子学业上的负担大大增加了。而且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了,除了要求孩子记忆大宗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使得很多还处于小学研习思维中的孩子无法接受,因此研习成绩只能是大幅下降。

2.到了七~八年级,孩子的成绩与所下的工夫已不再成正比。

每次考试成绩发表之后,总会有孩子这样向我抱怨:“老师,我每天都在认真的研习,而XX研习并不是很认真,他好像整天都在睡大觉,为什么每次考试时,我的成绩却不如他呢?”

是的,我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七八年级的孩子,他们研习很刻苦,但研习成绩却总是不理想,而那些看起来并不很用功的孩子,却次次都能考高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也许大多半的家长会说,这两类孩子的智力有差距。实在,智力的差距确实会影响孩子的研习成绩,但很多教育学家的教育研究结果表明,因为智力因素对孩子研习成绩的影响是极度小的,大约只占总因素的5%。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两类孩子之间成绩的差距呢?

——是研习方法的不同。初中与小学的研习方法是有很大折柳的,在小学时,只要孩子认真去学、认真去记,仅靠重复记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但到了初中却完全不同,它不光需要孩子记忆,更需要孩子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知识之间的规律。因此,有些孩子由于能够掌握迷信的研习方法,研习显得紧张自在而依旧学不足力;而有些孩子还在套用小学时的研习方法,所以越学越费劲,末了研习变成了孩子的负担,研习成绩只能是越来越下滑。

另外,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在七年级,孩子所学的科目比小学时多出几门,在研习方法上就处于一种“爬陡坡”的状态,“爬”下去的孩子在八年级阶段的研习就会八面见光;没有“爬”上的孩子在八年级阶段的研习就会力不从心,并且会因此受挫而失去研习的信心,造成研习上的恶性循环。

3.很多孩子不能改正小学时不良的研习风气。

在七~八年级,孩子的研习成绩大幅度下滑,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孩子沿袭了在小学时的不良研习风气。

就拿考试时做题的速度来说,小学高年级考试形式用120分钟完成,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斗劲宽松的。因此孩子在考试时不会紧张,他们会慢慢地做题;而老师和家长也要求他们慢慢做,这样孩子就养成了“慢”的风气。

一到七八年级,考试时间异样是120分钟,可是考试形式多了,难度大了,很多孩子都还不适合,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试题才做了一半,考试成绩可想而知会有多差。

其实孩子的这种“慢”的风气不光仅表现在考试中,在平常的研习中也会有很明显的表现,比如造作业慢、记笔记慢……这些都会成为孩子研习成绩下滑的隐患。

另外,孩子在小学时沿袭下来的忽略、边学边玩等坏风气,也将成为孩子研习的障碍,促使孩子的成绩下滑。

那么,在七~八年级,家长应该如何预防和制止孩子研习成绩的滑坡呢?

方法一:引导孩子做好初中开学前的准备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孩子的读书方面也是如此,家长和孩子在了解到初中与小学的不同之后,就应该为适合这些变化做好准备。

然而,事实上,大多半孩子七年级开学前的那一个假期都是玩过来的。放假了,小学因为孩子们已经毕业而不再给他们留作业,中学则因为还未报到也无法要求什么,所以这些行将升入七年级的孩子就会认为:我可以利用这60天的时间好好休息了。

其实,升学考试的结束,只说明小学阶段的研习任务完成了,为了顺利进行中学阶段的研习,寒假中除了积极地休息外,相比看给初中孩子的家长们推荐学习:7。聪明的同学还会做好如下准备:查缺补漏;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准备适合中学的研习方法;通过阅读、参观等扩展知识面;学会生活自理;学会安排时间;积极锻炼身体;准备一些其他的物质准备,等等。

当然,要求这些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去做这些事情是不实际的,在大多半情况下,这需要家长的引导。

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位家长:

在孩子行将去读初中的那个寒假里,他帮孩子借来了七年级的历史、地舆、生物等课本,让孩子去读。

一开始,孩子很不理解,便问:“爸爸,你为什么让我读这些‘副科’的课本,而不让我预习那些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形式呀?”

这位家长笑着对孩子说:“到了初中,研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有很多的技巧和研习方法可言,这些在老师讲课的经过中才可以体现进去。爸爸希望你到时候认真听课,所以不赞同你提前预习那些学科。而历史、地舆、生物则不同了,这些学科记忆性的东西很多、有意思的形式很多,你现在翻一翻这些书,日后等老师讲完课,你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些形式记住了,就不用在这些科目高低太大工夫了。所以,到时候你再学起习来就八面见光了。”

孩子真的按着爸爸所说的去做了,结果在七年级,这个孩子很快就进入了初中的研习状态。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家长的英明,让孩子在假期里像阅读课外读物一样阅读初中的历史、地舆、生物等课本,孩子极有可能就会对这几本科目产生兴趣,因此当孩子开学后再学起这些形式来就会紧张的多,从而能把大部分精神都放在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上。

当然,在初中开学前的那个假期,家长也可以不引导孩子去预习功课,但却必需引导孩子多与那些高年级的孩子多多接触,引导孩子去了解初中的环境和生活、引导孩子去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生活……这些对孩子适合初中的研习状态、适合初中的生活等,都是有很大资助的。

方法二:热处理——让孩子产生明确的研习目的

到了七~八年级,孩子们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女生喜欢收藏漂亮的首饰,男生迷上了手枪、汽车。在学校里,我们老师常把孩子们的这些“喜好”称为孩子的“热点”。

大部分家长都会认为孩子的这些“热点”会影响孩子的研习,因此家长们对这些东西十分反感,经常把孩子的这些东西锁起来、藏起来,或者干脆毁掉,对比一下7-8。并且还会很生气地教训孩子:“现在都上初中了,哪有时间玩这些东西,还不赶快去好好研习!”但家长这样做不但没有使孩子好好研习,反而会使孩子怨恨家长。

其实,我认为,对待孩子的“热点”,家长就要实行“热处理”。“热处理”不光能使孩子心甘甘愿地去研习,而且能使孩子明确为什么去研习。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很不爱研习,但特别喜欢汽车,他的卧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并且每种汽车的标志他都能清楚的记得,而且能够很流利地说出这些汽车的出产国。他不光爱汽车模型,而且爱真车,每当听说他所在的都会有汽车展时,他都会旷课去一饱眼福。

这个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热点”深恶痛绝,又不知如何对待,于是他们找到了我,我给他们提了一个这样建议——对孩子的“热点”进行“热处理”。即家长也要培养自己对汽车的兴趣,努力理解孩子的行为。

于是,这两位家长阅读了大宗关于汽车的书籍,参观了好几次车展,在做好了准备之后,家长开始与孩子聊天。这次不聊研习,专门聊车,什么世界上最贵的汽车、世界上名目最好的汽车……从世界最顶级的造车技术,到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一家三口有问有答,聊得不亦乐乎。

在这种聊天氛围中,亲子之间的感情在一点点升温,孩子对父母既感激又尊崇。这时,孩子的爸爸趁热打铁道:“你对汽车如此熟手,说不定你将来能成为汽车研发人员呢?”

孩子听了很高兴,说:“爸,你知道我为什么对汽车这样感兴趣吗?我就是想成为一名汽车研发人员。凭什么外国的造车就得先进,凭什么中国人制造汽车还要从外国进口零件呀?”

“真没想到你有这样大的抱负,你看家长育儿心得。但汽车制造行业需要的是高科技人才,一般人是进不了这个行业的。”

“那怎样才能进入这个行业呢?”

“只有进入高等学府去进修,掌握大宗的迷信知识,在古人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说到这样,孩子真正明白了:他应该去好好研习了。自后,这个孩子真的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汽车制造系,正用自己的行动在一点点达成自己心中的理想。

对孩子的“热点”进行“热处理”,其实就是帮孩子确定研习目的的经过。到了七~八年级,家长利用这种方式对孩子进行研习目的教育,不光容易使孩子接受,而且不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痴迷的“热点”时,做家长的不要认为孩子是不务正业,而是要玩赏孩子的“热点”,并利用这种“热点”引导孩子明确研习的目的。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如果孩子痴迷漫画,家长可以告诉他:“为了将来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漫画家,现在就为画漫画打好迷信知识的基础吧!”

如果孩子对化妆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告诉他:“为了成为著名的形象设计师,那就从现在开始来增加自己的内涵吧!”

如果孩子对武器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告诉他:“为了能够成为军事家,那就向着军校的方针迈进吧!”

……

方法三:帮孩子战胜惰性

到了七~八年级,孩子研习成绩忽然下降,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与他们自身的惰性也有很大的干系。

家长们应该有会意,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只要在家,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躺在沙发上;家长让他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喊累;纵使什么事情都不做,他们还是喊累……

其实,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体的第二个“迅速发育期”,身体的快速生长会斲丧大宗的能量,所以这些孩子经常会感觉到很累。同时,由于青春期孩子的自控能力斗劲差、意志力也正处于微弱阶段,所以在研习方面,孩子很容易就会成为惰性的“俘虏”。

惰性不光包括身体的怠惰,还包括思想的怠惰。身体的怠惰会使孩子慢慢遗忘研习的方针、失去研习的动力;思想的怠惰会失孩子找不到初中研习的规律,丧失创造力。因此,在惰性的影响下,孩子的研习成绩会一天天下降。

那做家长的应该如何资助这些战胜惰性呢?一位家长这样介绍经验:

上初中以来,孩子慢慢变懒了,为了资助他战胜惰性,在我和他的磋商下,我们决定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帮孩子克服惰性心理。

这个作息时间表很详细,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整天的安排都明确地标示进去。例如,每天的作息安排是这样的:

早晨

7:00——起床;

7:05~7:20——洗漱完毕;

7:20~7:35——吃早餐;

7:35——准时出家门,去学校;

晚上放学回家

6:00~6:45——看电视、玩;

6:45~7:20——吃饭,饭后把自己的碗筷收拾好;

7:30~9:30——写作业、看课外书,中间可以休息10分钟;

9:30~9:50——洗漱、洗澡;

10:00——准时睡觉。

从这个时间表执行之前,我就告诉孩子,要想完全战胜惰性,就在严酷按着这个作息表的时间安排行事,否则这个作息时间表就是一张废纸。

孩子也怕战胜不了自己的惰性,就这样对我说:“爸,早上起床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了,这样吧,就先辛苦您两天,如果7点的闹钟响了,我还是不肯起床,你就把我‘拎’起来。”

就这样,我“拎”了孩子两天,他就能自己战胜惰性,自己准时起床了。在这个作息时间表的资助下,孩子比以前勤快、积极多了,当然研习成绩也一直在上涨。

这位家长做得很对,作息时间表能够资助孩子战胜惰性。但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表现未必就这样理想。就拿早上起床来说吧,不论是春夏秋冬,想让孩子离开舒服的床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可能也学学这位家长的做法——与孩子达成协议后,“拎”孩子起床。

家长们这样做是不给“惰性”可乘之机,起床的时间到了,如果孩子头脑里到现的是“我是不是可以再多睡一会”,那孩子与“惰性”的“战争”就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哪方取胜就很难说了。但在时,如果家长不给“惰性”介入的时机,直接“拎”孩子起床,就这样坚持几天,孩子都会能够做到准时起床。

从起床这些大事做起,如果家长能够胜利地帮孩子战胜“惰性”,那孩子的思想和行动就会便得积极起来,从而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研习了。孩子的研习态度积极起来,提高研习成绩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方法四:给孩子介绍迷信的研习方法

到了七~八年级,父母不应该过多地介入到孩子的研习中去了,但也不可对孩子的研习情况一点都不关注。到了初中,孩子的研习状况与小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异,孩子仅仅是埋头苦学并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时,家长可能给孩子介绍一些迷信的研习方法。

一位家长是这样教孩子研习的:

李晓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小学时,家长学校学习心得。她从来没让父母为她的研习操过心,每天放学回家就会主动写作业,研习成绩一直都是压倒元白。但上了初中之后,8年级。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她开始觉得老师所讲的形式有点难了,研习成绩也一直呈下降状态。

一次测验之后,李晓的成绩很差,她的情绪悲哀极了,这时爸爸这样对他说:“爸爸刚考上初中的时候,在研习方面也感觉很费劲,但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位高人,高人教我了一个有效的研习方法,从那以后,我的研习就进入了状态。”

“什么高人呀?也介绍给我认识吧?”李晓有点兴奋地说。

“只可惜那位高人现在不在了,不过我可以把那个有效的研习方法传授给你。”爸爸神秘地说。

“爸爸,你就别卖关子了,快点说吧!”李晓有点着急了。

“这个研习方法叫做‘过电影’,也就是每天在睡觉之前,躺在被窝里记忆、思考当天学过的形式,想想当天学了些什么?哪些懂了?哪些还没弄懂?然后起床翻书看一下不懂的部分,看完书后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归纳一下要点,以加深记忆。这样,当天学过的知识,就在这种‘过电影’中消化了、记住了。”

李晓觉得爸爸的这个方法很有道理,便火烧眉毛地去试用了。没想到试用了还不到一周,她便告诉爸爸这个方法很有效,因为她觉得研习不再像以前那样费劲了。

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内里有很强的迷信性: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像放电影一样,把一天所学的知识在大脑里过一遍,就等于是把所学的知识做了个总结,并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都串起来。这其实是一个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经过。并且在这一经过中,孩子对知识的记忆也加深了,等于把所学的知识又温习了一遍,所以研习的效果会很好。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的“高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学不会知识,家长可以手把手地教他们;当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家长不可能再像小学时那样教孩子,但家长们可以在大的方向上予以孩子指导——教孩子有效的研习方法。这样在“高人”的陪伴下,孩子在学业上才能一点点走向胜利。

(注:关于研习方法的介绍,我们将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具体介绍。)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一再表示:“七~八年级的孩子真难管、真难教。”其实,孩子是否好管、好教,与孩子所读的年级没有太大干系,但与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却有很大的干系。七~八年级的孩子大都十三、四岁,正处在青春期初期,而青春期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危险期”。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青春期孩子的三个特点:

一是脾气不好,情绪容易冲动。每位做家长的都知道,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脾气会莫名其妙地变得很大,而且因为一点点大事就会闹情绪。如果家长跟他们理论,他们的反面情绪就会越来越多,乃至会发生离家出走的事件。

其实,家长们不应该过多地责怪这些孩子脾气坏,他们坏脾气的酿成是有一定原因的。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身体的“第二个迅速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孩子赢来了他体内激素大宗分泌期,在这些激素的影响下,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小孩儿,但由于他们短缺生活经验,因此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想像与实际的差距使他们不能接受,所以情绪就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频频追求个性、自在,但父母和老师满意的指责和管制,频频会成为这些孩子坏脾气的直接诱因。

二是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感觉很迷茫。到了七~八年级,男生和女生都惊奇地发现,自己以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的身体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女生的胸部开始突起,男生的喉结开始长出,声响也开始变得浑厚起来。

而且,男生和女生的身体都在经由过程着不好意思的变化,女生开始来“月经”,男生开始出现遗精现象。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相比看沟通。这些孩子会感觉到很迷茫:“我这是怎么了?我病了吗?”当然,由于不好意思跟家长说这些事情,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些变化:一些女生开始束胸;一些男生以为自己病了,乱吃一些药。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强壮发展。

三是性意识开始崛起,对同性开始产生好感。陪伴着身体的这些变化,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发现自己对同性有了莫名的好感,很多孩子都已经有了自己心仪的同性,而且很多孩子过早地出现了校园恋情。

以上的三个特点是令家长们最头痛、最担心的问题,如果对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那容易冲动的孩子很容易就会走上斜路;如果说得重了、管得严了,孩子又很容易叛逆,这更不利于孩子成长。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才能使他们顺利渡过这个“危险期”呢?

方法一: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要宽严相济

在给七~八年级的家长开家长会时,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抱怨:“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穿奇装异服、留爆炸式发型不说,还男生和女生打扮成一个样子,真不知道他们哪里美!”“整天满嘴都是鸟语,自以为很时髦、很酷,其实只会招人烦!”……

家长们对这些青春期孩子的满意还有很多,很多家长就是因为看孩子不顺眼,初中。经常指责孩子,所以亲子干系特别紧张。

青春期的孩子是极具叛逆性的,同时他们又格外主张个性、自在,在他们眼中,那些奇怪的衣服、个性的发型、时尚的话语等都是美的,家长们可以不接受他们的观点,但他们不希望家长阻止他们去喜欢这些东西。如果家长真的去阻止了他们的行为,那么这些叛逆的青春期孩子就会故意与家长对着干,并且还为理所应该地这样认为:我有喜欢这些东西的权力,你越是不让我喜欢,我偏喜欢。

所以,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没有必要在穿衣服、留发型等大事上与对他们寻瑕索瘢,因为这样只会使自己与孩子的矛盾更加深化。与其这样,家长不如在把握孩子成长精致向的基础上,对这些大事宽容以待。

对此,一位爸爸曾这样介绍经验:

教育青春期的女儿,我只注重最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宽严相济,因为这样不会使我们之间的干系总是紧张,还可以给女儿更大的成长空间。

具体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就是:

虽然我对女儿染赤色的头发、涂赤色的指甲感觉到很厌烦,但我不会去计较这些事情,但当女儿满口脏话时,我就坦率地告诉她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

她可以借妈妈漂亮的衣服来穿,但如果她不小心把妈妈的衣服弄坏,她必需为这一行为负担;

……

因此,虽然我周围的家长都说自己与青春期的子女很难相处,因为这些孩子情绪不稳、脾气极差,但我和女儿一直都相处的很好。

这位爸爸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与青春期的孩子计较太多,那家长每天都有生不完的气,孩子也会有说不完的委屈,所以。教育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好的主见就是宽严相济,关注最重要的那些事情。

当然,8年级。做家长的一定要把握住孩子成长的精致向,那就是,当孩子的行为违反品德,或不利于精良品格的培养时,家长一定要严酷地指出孩子的舛讹,并引导他们去改正舛讹。

方法二: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说,青春期的孩子是颗不定时炸弹,说不定在哪个时候就会突然爆炸。实在,在我多年与这些“不定时炸弹”相处的经过中,我屡次领教过他们“爆炸”时的表现。当然,根据他们性格的不同,会有明显不同的表现:外向型孩子的“爆炸”是热烈的,当他们不顺心或者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摔东西、摔门、跟人打架等;内向型孩子的“爆炸”是外表平静但心坎热烈的,当他们不顺心或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更多采用自我伤害的手段,如用小刀在自己的胳膊上刻字来发泄怒气等。

不论是哪种性格的孩子,如此发泄自己的坏脾气,对他们性格的培养以及心理的强壮发展,都将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想主见通过正确的渠道让孩子去发泄情绪。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呢?这是很多家长都头痛的问题,每当家长们为这个问题一愁不展时,我都会这样给家长们支招:

首先,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坏情绪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危害。例如:

一个孩子因为生气而把同学的MP4摔到地上而摔坏,等孩子平静后,家长就应该告诉他,做人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担,就要赔偿同学的MP4。当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用勤工俭学,或帮家里做家务的方式来获得赔偿同学MP4的费用。

其次,家长可以帮孩子找到正确的渠道发泄怒气。例如,当孩子发怒时,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可以生气,但不可以伤害别人或自己,也不能用摔东西来发泄怒气。当然,家长还可以把孩子带降生气的环境,并试着分别他的注意力。如果这样孩子还是生气,家长先暂时不要理会孩子,先不要介入其中,让孩子明白家长不会被孩子的怒气所控制。

另外,家长还可以教孩子一些消除怒气的方法,例如,让孩子对着自己的毛绒玩具发泄怒气,或者让孩子去打打篮球等。

当然,要想把孩子的坏脾气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家长的最应该学会肯定和领受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放学一回到家里就噘着嘴,并不停地挑父母的毛病:饭做得不好吃、不让他看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面对这种情况,大多半的父母肯定也会为孩子坏脾气的影响,而生气地冲孩子大嚷:“我生你、养你,不是为了看你发脾气的!”那肯定会引起孩子一连串的坏脾气,亲子之间的战争也将由此开始。

但明智的父母一概不会这样做,以下是一位明智父母的做法:

学校组织看电影,琪琪从电影院回来,显得极度生气。她看到桌子上的晚饭,禁不住大声抱怨:“妈妈,你又做胡萝卜!你知道我不喜欢胡萝卜!”接着她又喝了一口汤,然后大嚷道:“连汤都这样咸,为什么就没有一件事情顺心呢?”

看到女儿的在理取闹,妈妈没有跟她计较,而是很自然地问她:“你即日好像不开心呀。”

“我很生气,我坐得很靠后,什么都看不到!”

“怪不得你不高兴,坐得那么靠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当然了,而且在我前面是一个高个子男生,他险些挡住了我的齐备视线,而且他的头还不停地晃来晃去!”

“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直坐在后背,还有一个坐不住的高个子男生。太糟糕了!”

“确实够糟。”琪琪慢慢平静了下来,“妈妈,你即日做的胡萝卜馅饼好像比以前好吃。”

青春期的孩子们动不动就会给父母们演一场“戏”,他们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在这个时候,父母最舛讹的做法就是否定孩子的情绪。例如,下面的事例中,面对女儿的挑剔,家长教育孩子文章。妈妈这样对她说:“你又在为什么而发脾气,我辛辛苦苦给你做饭,可不是让你来挑剔的!”“就是因为电影没看好,你至于见到谁都发脾气吗!”……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欢自己的感觉、情绪遭到别人的否定,所以,当他们的情绪遭到他人的否定时,他们的坏情绪只能是愈演愈烈。

青春期的孩子强烈需要他人的理解和领受,当他人不是认为他的情绪莫名其妙,而是体谅并领受他的情绪时,他心中的怒气就会消减一大半,并且他还会意识到自己以前坏脾气的冲动。例如,下面事例中的琪琪便意识到了自己的坏脾气,所以,用“妈妈,你即日做的胡萝卜馅饼好像比以前好吃”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方法三:通过正确的渠道让孩子了解必要的性知识

七~八年级,孩子的性意识已经萌芽,他们对“性”充满着猎奇,总想想方设法地了解它。在中国现行的教材制度中,还没有专门的“性”教育课,所以孩子在学校并不能学到性知识,但是,如果孩子不通过正确的渠道了解必要的性知识,他们很可能就去黄色书刊、黄色网站上寻找那些令他们猎奇的知识。因此,让青春期的孩子了解必要的性知识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而在大多半情况下,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家长身上。

大多半的家长都会抱有这样的观点:“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情呀!”“这些事情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然而,据权威调查,大多半孩子性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家长那里,而是从同龄的孩子那里、从黄色书刊、黄色网站上,正因如此,很多无知的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的道路。

因此,每位做家长的都要予以这件事情以足够的重视,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渠道了解正确的性知识。

那么,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

其实,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很多时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一位妈妈的做法便十分聪明:

当儿子唇上的小胡须变得浓密、声响逐渐浑厚低沉时,她既没有张惶,也没有陷入对同性子女进行有关教育的狼狈。而是走进书店,精心拣选了一本形式强壮、文字流畅的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书籍,放在儿子的床头,并且告诉儿子:“你长大了,一些事情应该懂得,有空时把这本书读一读吧。”

还有一位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月经来潮时便将其中的道理及与此相关的生殖、生命知识一一讲明清楚。当然是妈妈和女儿单独谈的,谈话中没有一丝诡秘的滋味,而是体现着生命迷信的精神。

但在性教育方面,有些家长的做法却很不利于孩子成长:

一天,一位七年级的男生从卫生间进去后,惊奇地向父母宣告说自己的“小鸡”上长毛了!妈妈的反应很灵敏,严肃地对儿子说:“是吗?儿子,那我要恭喜你了,你长成大小伙子了。让我摸摸你喉结是不是也长进去了?啊呀,真是有一点了,你自己摸摸腋下,就是胳肢窝里,是不是也有毛了?告诉你,以后毛还会越长越多呢。不过,可别容易对别人说,自己的身体变化有些属于隐私,知道吗?”

这个小男生很严肃地点颔首。

但就在这时候,爸爸发出了一阵笑声,并且不停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傻呀,是不是缺心眼呀……”随着爸爸的笑声,孩子原先坦然的表情逐渐转变成不好意思,末了他的脸变得通红,他开始有点生气了。

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的性教育可谓圆满,但却被孩子爸爸的那阵笑声破坏了。确切地说,这位父亲的做法有点渎职。首先,这位父亲放弃了一次迎刃而解与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机,原先他可以因势利导,和儿子单独谈谈,告诉他一些男人的“隐秘”,比如遗精现象、生命的起源等等。

其次,他的笑声使孩子很受伤害。这位父亲的这种做法,暗示了孩子触及了什么不可告人的隐秘,将原先一般自然的事情变得似乎很不体面。也许孩子再也不会说这样的“傻话”了,但从此在他与家长的交流中完全封锁了一条通道,这对孩子的顺利渡过青春期是很不利的。

方法四: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恋爱观

到了七~八年级,出于对同性的猎奇心理,很多孩子开始搭上了早恋这班列车。很多家长把初中生谈恋爱视为“洪水猛兽”,总想采取措施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但家长的这一做法很容易就会引起亲子之间的对抗,进而使孩子感觉到很受伤。

其实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进,身体发育越来越接近成人,岂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更加幼稚,因此,遇到一些男女感情上的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曾仔细研究过这些早恋的孩子,这些孩子大致可以分为三品种型:

一是,生活在“问题家庭”中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在家里找不到爱和关怀,于是便想在同性身上取得抵偿;

二是,自作多情型的孩子,这些孩子频频会认为某人对自己有意思,或者自己对某人有好感,因此逐渐走进感情的漩涡之中,乃至还会出现单相思的现象;

三是,没把心思齐备投入研习中的孩子,这些孩子频频会感到精神空虚、落莫,又不愿意研习,没有事情可以做,那就谈恋爱吧;

四是,趁波逐浪型的孩子,这品种型的孩子异样对研习不感兴趣,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在谈友人,反正没有事情可以做,于是便跟随着“潮流”谈起恋爱来。

了解了孩子早恋的原因,家长应分析自己孩子早恋的具体原因,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第一品种型,家长首先要自我反省了,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并且尽量做到不要因为成人之间的感情问题而影响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第二品种型,家长就要正确引导孩子,帮孩子快刀斩乱麻。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第三、四品种型,那家长就应该帮孩子树立信心,激励孩子好好研习。

但不论孩子属于哪品种型,家长都不要用粗暴的手段去阻止孩子谈恋爱,而是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恋爱观念。

上八年级的儿子谈恋爱了,爸爸没有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做任何评价,而是跟儿子讲起了自己当年的恋爱史。

“爸爸在上初中的时候也谈过恋爱,但是没谈几天,爸爸就‘失恋’了,原因是当时那个小姑娘嫌爸爸研习不好,说爸爸以后不会有前途。”爸爸很平静地说。

“那自后呢?”儿子猎奇地问。

“自后爸爸考上了大学,到了一个大都会,而那个小姑娘却在那个县城里早早地嫁了人。相比看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爸爸觉得很幸庆,因为我在大学里遇到了那个值得我爱一生的女人。”

“那就是妈妈吧。”孩子笑着说。

“是呀,你看现在我和妈妈多幸运呀,还有一个这么优秀的你。对了,跟你好的那个女孩怎么样?”爸爸很自然地问。

“我不知道,我就感觉她很会关心人。”

“会关心人,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女孩。不过爸爸给你一个建议,要想真正对这个女孩负担、真正对自己负担,那就给彼此一个期限。比如,等你们都考上大学后,再开始一段美妙的爱情也不晚呀!”

儿子认真地点颔首。但不久后,爸爸就听说儿子与那个女孩已经离婚了,儿子是这样与那个女孩说的:“我们要想对彼此负担,要先对自己的未来负担。”

对于这些早恋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理解是把他们拉出感情旋涡最好的方法。这位爸爸做得极度对,他没有把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而是用自己的经由过程去劝儿子,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半的父母都认为“早恋猛于虎”,一旦发现了孩子“早恋”,就忙着责骂孩子,还有些家长向孩子灌输“早恋光荣”的思想。父母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这种反应态度而叛逆:“你越不让我谈恋爱,我越谈!”乃至有些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这些孩子,家长要予以他们足够的理解、关心和耐心,巧妙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大开心扉。这样,父母想要向孩子传输的恋爱观才会深入到孩子的心坎中去。

五、七~八年级,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一个七年级的女生,看到另外两名同学有说有笑,而且有时还说些悄悄话,她心里就不舒服,并且总认为这两位同学在说她的坏话。于是,趁别人不注意,她将这两位同学的书包扔到了楼下……

一个八年级的男生,研习成绩一般,在班里很少说话,但他记了厚厚两本日记,并且这些日记的形式大多都是“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好……”

……

很多家长经常向我反映这样一个问题:自从孩子上了初中之后,他们的很多行为都变得很古怪,例如,孩子频频会表现出暴力倾向;孩子有时很自信但突然一下又变得很内向;孩子经常会莫名其妙地不说话、不理任何人……

孩子的每种行为面前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其实家长们反映的这些问题,还有下面的两个事例,都说明了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到了七~八年级,孩子在心理上进入了一个关键期,这也就是教育学家所说的“心理性断乳期”。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的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初步定型,而且很多的心理问题也会在这一时期显露进去,并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发展。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取得及时解决,那这种心理问题很容易演化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孩子很可能就会变成第二个“马加爵”,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和幸运。

在多年与这些初中孩子接触的经过中,我把这一年龄阶段孩子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总结成了以下几点:

1.暴力心理。

孩子的暴力心理表现熟手为上就是,对他人或自己进行伤害。现在具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孩子很多,他们经常因为一点大事不开心,就会对他人大打出手,或骂骂咧咧,有些孩子乃至以伤害、打击别人为乐趣。

2.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指一种长期的心境低落状态。这些初中的孩子在研习方面、交友方面、与父母沟通方面等,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果这些问题和困难长远生存,就会招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进而出现内向、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等现象。

3.多疑心理。

孩子的多疑心理表现熟手动上就是敏感,很多孩子频频把别人无意中说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是对自己的轻视或耻笑,并为此温文尔雅,严重影响到一般的研习和生活。

4.内向和自信交替出现。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智力潜能,他们很难对自己做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而只凭一时的感觉对自己下结论。每当取得成绩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但每当遭遇失败时,他们又会因为自己的极度无能而内向。其实确切地说,这些都是孩子不够自信的表现,都是孩子的内向心理在做怪。

5.有自戕倾向及行为。

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自戕倾向和行为是很少出现的;而在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这种倾向和行为就会明显上涨。有时,这些孩子因为一点大事就会产生自戕念头,如成绩没考好、与父母发生辩论、与同学发生矛盾等。不论是处于什么具体原因,总体来说都是由于青春期孩子需要面对的困难和郁闷突然增多而引起的。这些困难和郁闷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积聚起来而招致心理崩溃,进而使这些孩子产生自戕的倾向及行为。

因此,从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方面讲,很多教育专家都把七~八年级这段时期定义为“危险期”。因为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相处,我曾翻阅了大宗资料,并根据教学实践研究分析过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我发现这些孩子之所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不协调而引起的。

在人生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此人的身心发展才能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十分迅速,大约两年的时间身体发育就会达到幼稚状况。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是绝对迟钝的,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幼稚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七~八年级孩子的身心就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例如,身体的幼稚会使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成人感,他们希望尽快离开小孩子的状况,进入成人的世界,他们渴望取得社会、老师、家长等予以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由于他们短缺社会经验,他们的行为频频会表现出幼稚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出现认识和情绪方面的障碍,事实上家长三生教育心得体会。如窄小、抑郁、内向、对抗、猜疑等。

了解了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资助孩子预防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了。当然,这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具体的做法家长们可以鉴戒以下几点:

方法一:及时帮孩子排解“压力”

与小学相比,到了七~八年级,孩子将面临很多“压力”:研习任务越来越重了;人际干系越来越复杂了;家长越来越不理解自己了……孩子每天都在承受着来自于不同方向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及时取得排除,那孩子还不算太幼稚的心灵很容易就会不堪重负,产生心理问题,乃至会引起孩子性格的缺陷,影响孩子的一生。但如果孩子心灵的“压力”能够取得及时的解决,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在多年教学的经过中,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教学风气:让孩子们写“日记”。说是“日记”,其实每周写两篇就可以了,在“日记”中,同学们可以把他们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对家长和老师的满意都写进去,然后我会帮每一位同学出计算策,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一经过中,我对青春期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把握得很准确。事实也证明,只要把他们遇到的郁闷和问题及时解决掉,这些孩子的心理永远都会处于强壮的状态。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成绩很好,是个很文静的女生,但有段时间她的研习很不在状态,上课经常出神。自后,我在她交上的“日记”中发现,是因为她与父母之间产生了矛盾。她在“日记”中是这样写道:

爸爸说我穿的衣服是奇装异服,非让我穿那些“老土”的衣服,我不穿,爸爸就说我“翅膀长硬了”,还和我吵架,我感觉到很气愤,为什么我连决定自己穿什么衣服的权力都没有呀!

在看了这个孩子的“日记”之后,我找这个孩子的父母谈了一次,并告诉这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过多的管束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父母不应该在穿衣服、留发型等这样的大事上与孩子计较很多。

之后,这双父母听从了我的意见,孩子的爸爸向孩子道了歉,这个女孩很快又回复复兴了以前的研习状态。

七~八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是这样,一点大事就会影响他们的研习和生活,有时这点大事乃至还会成为他们心灵上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应时刻保持给孩子“减压”的意识。其实,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如父母太注重孩子的成绩、不理解孩子、不给孩子自在、不尊重孩子……如果父母把自己这些舛讹的教育方法改掉,那就等于给孩子削减了很多“压力”。

那家长如何给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减压”呢?在多年与这些孩子接触的经过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1.不要逼着孩子去研习。七~八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研习的重要性,父母过紧的督促不光会使他们感觉到厌烦,而且很容易就会使研习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

2.多鼓励,少批评。例如,当孩子成绩没有考好时,家长不要说“你总是考不好,我看你是没前途了。”而是要说“认真总结一下失误的原因,你下次一定能考得好成绩。”

3.不说“你必需……”,而说“你觉得应该怎样做”。客气的语气能让孩子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这会使他们的成人感取得一定程度的满足,进而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取得缓解。

方法二:父母要学会谛听孩子的心声

在一次初中孩子的家长会中,我问这些家长:“你了解你的孩子吗?”说到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表现出明确的满意:“孩子小的时候还什么事都对我们说,现在越来越大了,反而什么都不说了,有时我们问,他都不会说。老师,你说我怎样去了解他们?”

实在,到了七~八年级,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他们有了自己的隐秘,他们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把心里的事情都讲给父母听了。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也有向父母诉说的欲望,这时往往是家长的态度让孩子完全关闭了心门。

例如,在生活中,我就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伤心地对妈妈说:“气死我了,中国队的足球又输了!他们的表现让全中国的人民都失望!”

妈妈听后很不高兴地说:“足球输了赢了关你什么事,你还总让我们失望呢!要是你把这种精神头用在研习上,没准你就不会再让我们失望了!”

正在气头上的孩子没有理妈妈,摔门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看,如果这样的场景一天发生好几次,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才怪。因此,父母要想了解七~八年级的这些孩子,首先要跟他们保持精良的沟通,而使这些孩子大开心门的关键,就是擅长谛听孩子的心声。例如下面的事例,如果妈妈仅仅是静静地听孩子诉说,也许他很快就会把中国足球输了的事情忘掉,但是那位妈妈的做法却让孩子感到厌烦,进而产生了不被父母理解的压力。

其实,对于一生。在很多的时候,孩子把一些伤心的事情讲给父母听,比如,与好友人发生矛盾、自己养的小植物死了等,他们并不想要父母给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仅仅是想把这些事情说进去,想取得父母情感上的认同。但如果父母认为他们的这种情感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只会对父母紧紧关闭心灵的大门。

因此,当孩子跟你说,他跟好友人闹别扭、与老师发生误会时,父母不要说孩子“不务正业”,也不要试图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仅仅是静静地听孩子诉说,并认同他们的情绪即可。

方法三:相信孩子并予以孩子自信

内向是孩子的一种不良心理,这种心理会演化成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多疑等。而七~八年级的孩子又是很容易内向心理的,例如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会因为自己的胸部过平而怀疑自己的性别;男生会因为自己的个头比大多半人矮而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当然,不论是女生还是男生,如果他们连续几次遭遇失败,他们很容易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产生内向情绪。

因此,对于这些敏感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能打击他们,这样只使孩子陷入深深的内向之中。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很聪明,但他研习成绩不好,因此很内向、很忧郁。于是我每天都会鼓励他,上课请他回答问题,有了点滴的进步我马上表扬,因此这个孩子成绩进步很快,并且也活泼了很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又回复复兴了以前的状态,乃至比以前更忧郁了。

自后,我找这个孩子谈心,问他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没想到他这样对我说:“老师,你别管我了,我这辈子是不会有出息了。”这个孩子的这种表现让我很惊讶,自后经过与他更加深入地交谈我才知道,在家里,只要他一做错事,他的父母就会说他“没出息”。

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纵使一个天资生活这个的家教环境中,他的潜能也不会发挥进去。任何一年龄段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父母的肯定,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内向,他们的成长更需要家长的肯定。

没有一无可取的孩子,也许孩子的研习成绩不好,但他很会体谅人;也许孩子不够细心,但他很有审美天赋;也许孩子不爱说话,但他擅长用文字表达自己……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是优秀,他们才有可能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教学多年,我的学生有很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研究过这些胜利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胜利,与他们的自信有很大的干系;而他们的自信,往往来自于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

于艳,上了初中才学画画,一开始,她画得那些东西苹果不像苹果、西红柿不像西红柿,但她的妈妈却告诉她,那叫创意。结果画到现在,这个孩子成了一位小有名望的画家。

孟猛,上了初中后,他跟父母说想将来想当记者,父母马上回应他:“你将来想去中央电视台,还是想进凤凰卫视?”现在的孟猛虽然没有上成记者,却成了某电视台的一位编辑。

丁玉,因为爸爸妈妈的赏识,她从小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工作后很顺利地进入一家外企,并且有望成为一名经理人。

看看,家庭教育真的可以使孩子产生这样大的折柳。在青春期这个“危险期”,如果父母总是向孩子传达消极的语言,“你这辈子就不会有出息了”、“你就不是研习的‘原料’”、“你就没有让我费心过”……那孩子的行为真的会朝着父母所说的这个方向发展,不光如此,这还会使孩子陷入内向之中,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问题,进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但如果父母用知识、鼓励的家教方式对待孩子,那孩子的行为很有可能就向着父母所说的方向发展,坏毛病消失了,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优秀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下,能够获得一颗强壮而自信的心。

一、升入中学,家长引导孩子必做的五件事

二、家长要巧妙把握与孩子之间的干系

三、让孩子走向胜利,家长必需要坚持的观念

四、七八年级,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关键期

五、七八年级,家长要引导孩子确立人生方针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很容易就会走向失败。这一原则运用到教育孩子方面更是如此:只有在孩子降生之前,父母提前了解了如何照应宝宝,在遇到问题时,做父母的才不会束手无策。异样的道理,在孩子升入初中之前,只有父母了解了孩子可能发生的变化,在面对孩子表现进去的种种问题时,家长才知道如何去应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发现,升入初中对于这些孩子来讲,不光仅意味着要面对新的环境、科目的增多、研习难度的增大,更意味着将要面临突出其来的身体、思维和心理的变化。当然,在应对这些变化时,孩子会呈现出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表现:

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内向,乃至因为内向而不敢去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

他们会公然顶撞父母、批评父母教育方式的舛讹;

他们开始不好好研习,乃至会拉帮结派、谈恋爱;

他们对现在和未来都很渺茫,如果有人问他们:“你为什么而研习?”“你将来想处置什么工作?”……他们会皱皱眉头,不耐烦地说:“不知道。”;

……

面对孩子的这些变化,做父母的应该如何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成长道路上来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家长呢?

从一名老师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在孩子升入七年级之前,家长就应该做好准备,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转变。中学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在飞速发展,他们的自尊心在日益增强,如果父母再用教育小孩子的方式,如讲道理、“打屁股”等方式来对待他们,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反抗。因此,父母要用尊重、协商等方式庖代“小孩子式”的教育方式。

第二个“转变”:教育理念的转变。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有人请高考状元的家长分享教子经验,这位家长是这样说的:对待孩子,小时候要“严”,我不知道家长育儿心得。长大后要“宽”。实在,每一个孩子都像一棵小树苗,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们要严酷地要求他们,以防他们长“歪”;但当他们长大之后,父母也要给他们一个自在、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茁壮、快乐地成长。

在这里,孩子长大的分界线,就是孩子升入初中。到了初中,在孩子的自我意识里,他们已经是小孩儿了,他们强烈希望自己能够享受“成人式”的待遇。因此,这时如果父母的教育理念顺势转变成“宽”,孩子取得的不光是自在和快乐,他们的意志也会取得锻炼、能力更会取得提高。

第三个“转变”:教育方向的转变。在小学阶段,父母更多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好风气,如细心、讲卫生、讲礼貌等生活风气以及精良的研习风气,但到了中学阶段,父母更多的则是要教育孩子树立明确的方针,并勇于朝着这些方针去努力;要能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去主动把握自己的未来。

有过教育初中生经验的家长都知道,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好在经由过程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正克己于研习成绩的渐变期、心理的“断乳期”、情绪的浮躁期……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一不留神,孩子的一生就可能由此而走向坏的转折。但是,如果做父母的能够提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点,并做到下面所讲到的三种“转变”,那孩子一定能够平安、快乐地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并且孩子的人生,很容易就会由此而改换!

在我刚刚从教的那几年,每界毕业前的末了一次聚会中,总会有考得不理想的孩子这样对我说:“老师,如果我在七八年级能够听您的话,我敢肯定我即日的分数会高很多。”这是孩子们的心里话,但却使我感到很失落、很遗憾。

是的,七八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幼稚的理性思考能力,那些好好研习、认真听课、淳厚做人等道理他们都懂,但他们缺少的是行动力、意志力和自控能力。

在与这些七八年级孩子相处的经过中,相信大多半家长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虽然孩子很清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需完全的素质,但每当家里有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们总会想独自据有;

虽然孩子知道不好好研习,将来前途很可能就会不清朗,但在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偷偷地玩一会儿;

虽然孩子知道,与社会上那些“小痞子”交往很容易就会走上“斜路”,但在虚荣心、利益心的差遣下,他们还是喜欢与那些“大哥大”、“大姐大”一起玩;

……

因此,每当送走一界毕业生时,我心里既有欣喜又有自责。欣喜的是,很多孩子的理想终于达成了;自责的是,对于初中三年收获不大的孩子来说,如果当时我能够对他们再多些耐心、再多些教诲……也许这些孩子的收获会好很多,他们未来的道路也会宽广很多。

从这以后,为了使每一个孩子在初中三年里都会有收获,在接下来教育初中再生的经过中,我又多了一条经验——在他们的行动力、意识力、自控能力等方面下足工夫。具体的做法就是从七年级开始,让孩子们每天问自己几个问题:

即日上课时,我积极思考问题了吗?

即日值日时,我积极的劳动了吗?

即日回家后,我孝敬父母了吗?

即日,我对自己一天的表现满意吗?

明天,打算怎样改换自己?

……

家长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它的作用比座右铭可要大的多,具体到理论上,它还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只黑猩猩戴着漂亮的花照镜子,一连照了十天。突然有一天,心理学家把黑猩猩头上的花摘掉,然后再让它照镜子,没想到这只黑猩猩竟然主动去找来一支花,并示意心理学家给它戴上。

由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清楚自己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会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每天我让孩子自问那些问题,其实就是让这些孩子在寻找自己理想与实际行动的差距。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动不够时,自然会主动熟手动高低工夫。在这一点上,一个孩子是这样说:“我觉得老师的这种方法很高深,每天让我们自问这些问题,每当我做得不好时,心里就会产生内疚的感觉,为了尽快使这种感觉消失,尽管十分不甘愿,每天我还会把这些事做好,这样我的心里就会舒服了。”

实在,七八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会有这样一个特点,虽然他们的行动力差,但当他们应该去做、或者计划去做的事情而没有去做时,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当然,这种内疚感很容易消失,但在此时,如果有父母在他们身边提示、引导,这种内疚感就会转变成行动力。

因此,在我这条新教育方法实施以来,再参加初中生的毕业聚会时,很少有学生说“初中这三年一无所获”,或者“为自己这三年的行为表示悔恨了”。

很多时候我们必需供认这样一个事实:提高孩子的行动力、意志力以及自控能力,是孩子踏踏实实地走过初中三年的关键。但在此,我要提示家长们的是,孩子这些能力,仅仅靠在学校的锻练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改换、一点点提高。因此,在孩子进入初中的那一刻起,家长就应该无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

那家长们具体该怎样做呢?我通常会建议家长们引导孩子做以下几件事:

方法一:闹钟一响,马上起床——锻练孩子的行动力

“闹钟一响,马上起床”,看到这个题目,肯定有家长想,这个建议很不好使,闹钟响上三次、五次,我家的孩子都不会起床,这对于这些“懒”孩子来说太难了。

是的,在早晨的时候,要想孩子离开温暖、舒服的被窝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赖床”不光会助长孩子体内的“怠惰”细胞,而且会使孩子的行动力大大减退。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喜欢喜欢“赖床”的孩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拖”:

家长让他们去造作业,他们会说“再五分钟再去”;

家长让他们去锻练身体,他们会说“等一会儿再去”;

老师让他们去扫除卫生,他们会说“等两分钟再去”;

……

因此,就是在这种“等一会儿”、“等几分钟”等的拖延经过中,孩子的行动力在一点点的减退。当拖延成为孩子的一种风气时,他们就会把拖延当成一种理所应该,当他们在拖延时,他们的内疚感也会消失。也就是说,“怠惰”会毫不费力地战胜“理智”,家长育儿心得。这对初中孩子的发展来说,将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这种“怠惰”行为往往是由家长造成的。孩子早晨不起床,家长为他们准备两个或三个闹钟,再不行,家长会亲自执行闹钟的“职责”,亲自叫孩子起床,而家长的这一做法,便成了孩子“再睡两分钟”理由。第一个闹钟响了,孩子心想:“反正有第二个闹钟呢,再睡几分钟吧!”第二个闹钟想了,孩子会想:“反正我不起床,爸爸妈妈也会来叫我起床,再睡两分钟吧!”在这种心理下,孩子的行动力永远也不会强。

所以,要想锻练孩子的行动力,家长只需要做到一点就可以了,送孩子一个闹钟,这个闹钟只能订一个闹铃。闹铃想过之后,起不起床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起床晚了就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吧。

升入初中之后,爸爸指着韩波的小闹钟对他说:“初中的作息时间跟小学不一样了,你看你是否应该跟你的‘老友人’商量一下,改换一下作息时间呢?”

韩波想了想,把闹钟提前了半个小时。

七八年级的孩子什么道理都懂,在很多时候,他们是看家长的态度“下菜碟”的:如果家长送他们两只闹钟,并时刻关注他们的起床情况,他们就会把起床当作一种艰难、不能轻易完成的任务,乃至有时还会以不起床来压制家长;但当家长送他们一只闹钟,并坚定地告诉他们,起床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起不起床由他们自己决定,在这个时候,七八年级的孩子当然知道,起床晚了早退了要受到老师的惩罚,当然自己就会主动去把握起床的时间了。

这也就是说,在锻练孩子的行动力方面,家长必需要给孩子一种明确的态度:行动不行动是你自己的事情,行动慢了,或者没有去行动,那你就必需接受自然惩罚。

方法二: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转变孩子的小学思维

洗衣、做饭以及一些单纯的家务,其实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时就应该学着去做。但在这里,我特别把它作为中学生必做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定目的的。

首先,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自立是每位优秀中学生都必需完全的素质,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必需完全的能力。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有洗过衣服、没有做过饭的却大有人在,因为有些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因此把这些事情都大包大揽了;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做不好,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自己的精神,所以所有事情都由自己代劳了。其实,如果家长能够这样想,就能够坦然地让孩子去参与家务劳动了:洗衣、做饭以及让孩子做一些单纯的家务,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实际上是在帮着孩子转变小学思维。

所谓小学思维,就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特有的思维。具体来讲,就是孩子总是认为自己年龄小,需要人照应。家长不要小看这种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孩子会理所应该地怠惰、不经受责任、不去面对实际……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度不利的。

我曾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

有些孩子上了初中,还在让妈妈洗内衣、洗袜子,妈妈让他们自己洗,他们却说:“我还是小孩子呢,你就帮我洗了吧!”

有些孩子上了高中,还不懂得照应父母,父母对他们的行为满意,他们却说:“等我长大了以后再照应你们吧!”

有些孩子上了大学后,总是以一副需要人爱惜的神态示人,亲人友人劝他们幼稚些,他们却说:“人家比你们小吗,你们就应该让着我!”

……

不论是在家长眼里,还是在他人眼里,这些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是永远长不大的。而事实上,他们也实在真的没有长大,虽然他们的身体在成长,他们的年龄在增加,但他们的心理年龄并没有跟随身体一起成长。也可以说,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小学阶段。由此我们可以想像出这样的画面:当这些孩子走向社会时,由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小学阶段,他们肯定会被实际打击的鳞伤遍体。纵使他们在实际的社会中,思维方式在一点点改换,但他们的发展将远远落伍于那些同龄的孩子。

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让孩子尽快离开小学思维尤为关键。而让孩子洗衣、做饭以及做一些单纯的家务,恰好是帮孩子离开小学思维的最好方法。

孩子的衣服脏了,家长告诉他:“你已经是初中生了,必需要自己洗衣服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光使孩子学着去洗衣服,而且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必需要自己去做了。

周末,家长请孩子给全家人做饭,并这样对他说:“初中生应该学着照应家人了。”那孩子就会取得这样一种思想:照应家人是初中生的责任。

……

任何一个刚刚升入中学的孩子,都会带有很严重的小学思维,但如果家长及时采用让孩子用洗衣、做饭、做家务等方式教育孩子,那孩子的思维就会一点点被扭转过来。

当孩子完全离开小学思维后,你会发现,孩子就像完全变了一私人一样:他们变得积极、勤劳、负担任,更重要的是,面对问题,他们不再逃匿,而是主动去解决问题了。

方法三:让孩子每天都去读报纸、看新闻——开阔孩子的视野

看到这个题目,肯定会有家长会问,到了初中,孩子们的时间比以前紧多了,让他们每天去读报纸、看新闻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实在,事实上家长。升入中学之后,孩子们会明显地发现,时间比小学时要紧迫得多。但是事情并不像家长们所说的那样,因为孩子的时间变得紧迫了,让孩子读报、看新闻就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读报、看新闻确实会占用孩子一定的时间,但孩子在读报、看新闻的经过中所获得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在同时间内研习的价值。

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初中生与小学生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他们的视野要不同。小学生每天关注最多的事情,就是自己身边的这些事情,而中学生的视野就不能仅限于此了,他们要把视野从自己身边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视野的开阔能够使孩子思维活跃、心态平和,从而使孩子能够以最优异的状态走过初中阶段。

也许又有家长会说,让孩子每天主动去读报、看新闻很难,我们总不能欺压他们去做这些事情吧?

实在,家长不能欺压这一阶段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否则只会引来孩子的越来越反叛。“对付”初中阶段的这些孩子,家长们必需要讲究方法,这也是我在教学经过中不断总结进去的。

每当我接触新一界初中孩子时,我都会告诉他们:“为了开阔你们的视野,你们应该每天读些报纸、看些新闻。从即日开始就要多关注新闻了,明天老师发问呀”

第二天,当我跟这些孩子分享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时,险些所有的孩子都用迷茫的眼光看着我,我知道,放学回家后,他们中的大多半人都没有看新闻。然而从们的眼光中我可以看出,他们对我所说的这些新闻很感兴趣。于是,从那一刻起,我决定改换措施——每天把我看到的那些新闻分享给他们听。在分享完新闻后,我请同学们来评价这些新闻,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没想到这种措施坚持了一个学期,这个班上的同学险些齐备都会主动去读新闻、看新闻了。如何。更重要的是,在读、看新闻的经过中,孩子们收获颇丰:一些孩子坚持每天都读报纸,在视野开阔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在日益提高;一些孩子在新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立志要做一名国家经济的管理者……

实在,读报、看新闻能让孩子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当孩子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时,家长可以通过巧妙地引导,使孩子爱上这些事情。

例如,一开始,家长可以讲新闻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到读新闻的乐趣;

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多接触一些爱读新闻、视野开阔、知识渊博的人,让孩子找到榜样;

当然,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与那些爱读新闻的同学多交流,在同龄人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就会接受读新闻的重要性。

方法四:多培养一个好风气——孩子比别人更优秀的资本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初中三年,这个孩子的成绩很出色,英语成绩尤为出色。她是我们班,也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坚持用英语与英语老师交流的学生,也正因如此,她成了全校驰名的“明星”。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问这个孩子的爸爸:“你是怎样把孩子教育得这样优秀的?”这位爸爸想了半天,说:“我觉得我家孩子比别人多的仅仅是一些好风气,比如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背几个单词、坚持与英语老师用英语交流等,也许正是这些好风气,使她的成绩比别人略微好一点吧。”

这位爸爸说得很有道理,他说出了孩子成才的隐秘,这个孩子的这些好风气,就是她比别人优秀的资本。其实,不论孩子在小学时表现如何,升入初中之后,所有的孩子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一新的起跑线上,险些所有的孩子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向前跑,他们之间要想拉来差距是很难的。但如果孩子身上的优点多一点、好风气多一点,这些就会成为孩子比他人优秀的资本。

也许家长们会说,小时候是培养孩子好风气的最佳时期,但现在,这个最佳时期已经错过了,想再培养他们的好风气已经很难了。

家长们的这些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孩子小时候,由于他们的合作欲望斗劲强烈,孩子很容易就会养成好风气。但这并不是说,上了初中之后,孩子就再也不能再养成新的好风气了。家长们应该明白,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风气都不算晚,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风气都是必要的。

自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家长们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多培养孩子一个好风气,孩子就会比同龄人更优秀一点。所以,家长们可能就从现在开始,从细节处入手,培养孩子的好风气。

就像下面那个事例中那位家长所说的那样,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只多记住两个单词,积少成多,初中三年读完,孩子很可能就会记住一本英语词典中所有的单词;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每天记住一个数学公式、一个成语,就在这种记忆和巩固的经过中,孩子比别人优秀的资本就会一点点显露进去。

……

当然,家长也可以培养孩子别的方面的风气,如资助他人、孝敬父母等,这些好风气不光能使孩子顺利地渡过初中三年,而且也将成为孩子以后人活门上的资本。但父母们还要特别注意一点:孩子的好风气不在多,贵在坚持到底。所以,父母还应在孩子的意志力上多下工夫。

方法五:本日事,本日毕——锻练孩子的意志力、自控力

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这些初中的孩子可谓是“性情中人”,高兴的时候,他们会把该做的事情统统都做完;不高兴的时候,他们干脆手一甩,该做的事情也不去做。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讲,这将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长。同时,这表明孩子身上生存着至少两个缺点:一,没有时间观念;二,没有做计划的观念。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由于七八年级的科目要比小学时多得多,知识的难度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在这时,孩子只有学会做计划、学会利用时间,才能尽快适合初中的研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其实,不光仅是研习,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只有孩子有了做计划的意识、有了时间观念,所有的事情才会按部就班地完成。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有时间观念,也知道做计划的重要性,但一遇到困难,他们的计划就要宣告失败。我就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

在放寒假之前,这个孩子就把自己假期每天的任务安排好了,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做一点作业、读5页课外书。

寒假的第一天,由于新鲜,孩子的这些计划很快完成了;第二天,同学来找他玩,并且很晚才回来,他想完成即日的任务但又觉得很累,于是他对自己说:“明天再把即日的任务补上吧。”结果明天又有特殊情况,晚上他又对自己说:“明天再把这两天的任务补上吧。”……就这样即日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这个孩子已经完全遗忘了他曾经做过的计划。

初中的孩子往往就会这样,计划做得很好,但执行起来却没有那么顺利,频频是即日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长很有必要让孩子明白“本日事,本日毕”的重要性了。

当然,也许“本日事,本日毕”的重要性,孩子都明白,如何和初中孩子沟通。但就是做不到,那家长就要从孩子的自控能力高低工夫了。

对待这些意志力不坚定的初中孩子,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

我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事最容易拖沓,于是我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我经常这样问他:“如何到了该锄草的时候,农民不去锄草,会出现什么情况?”

“那杂草会在田地里越长越多,末了会影响收成。”孩子认真地说。

“那如果即日应该做完的事情,很多人却频频会拖到明天去做,会出现什么情况?”

“那这些人只能是越来越怠惰了。”

“那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为了防止你变怠惰,妈妈应该如何资助你呢?这样吧,你自己订一个规矩,告诉妈妈应该如何资助你?”

“那好吧。”孩子一口答应了。

结果,孩子自己订下了以下这一规矩:

规矩

如果以后我即日的事没有完成就想去睡觉,我赋予妈妈权力,妈妈可以这样对待我:

1.提示我把即日的事情做完,否则不允许我睡觉;

2.如果我耍赖,妈妈可以以后不理我,让我尝尝甜头;

3.当然,妈妈最好是采取措施,让我快乐地把事情去做完。

订规矩人:李肖

有了这个规矩,孩子很少再出现拖沓的现象了,而且基本上已经做到了“本日事,本日毕”。改变孩子一生。

家长要想让这些初中的孩子做到“本日事,本日毕”,必需要给他们一定的规则,而这一规则的制订人最好是孩子自己。

其实,这些初中的孩子很清楚自己的缺点,只是在做事情方面,他们没有足够的意识力和自控能力。但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又一般不希望父母插手他们的事情。因此父母就要找时机让孩子认识到拖沓的危害性,并找准时机让孩子自己制订一个规则,来管制他们的行为,使他们真正做到“本日事,本日毕”。

家长不要小看孩子自己制订的这一规则,更多的时候,其实不用家长的参预,这个规则本身就对孩子起着督促作用。例如,当孩子没有做完作业就想睡觉时,在意志力与身体或心理上的怠惰成分在做搏斗时,因为有孩子自己制订的这一规则生存,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就会偏向意志力一方,从而很轻易地就会战胜怠惰。

当然,当孩子的意志力真正被打败时,家长也要坚持原则,按规则办事。孩子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完,纵使拖到了晚上十一点,也要等他们把事情做完后,才能允许他们睡觉。这一经过不光培养的是孩子的意志力、自控能力,更会使孩子明白:明天要想早点休息,就要早点把该做的事情做完。由此,孩子的行为就会进入“自控能力增强——意志力增强——效率提高”的良性循环中。

在与家长们沟通时,我频频会听到家长们这样抱怨:“上了初中,我家那孩子就像忽然变了私人一样,变得敏感、爱顶嘴,有时乃至好几天都不理我们,我真不知道如何跟这个‘小冤家’相处了!”

实在,在大多半家庭里,自从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家长与孩子就好像变成了“冤家”,要不是家长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要不就是孩子看家长的行为不顺眼,总之,家里的空气好像时常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其实,这么多的家庭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的两种特殊生理周期发生了碰撞——家上进入了更年期,孩子进入了青春期。

我曾认识这样一对母女:

妈妈40多岁,女儿14岁。最近一段时间,母女俩都变得特别奇怪,妈妈变得多疑、心烦、爱发脾气,而女儿也变得挑剔、没有耐心、很容易发怒,因此,每天母女俩的战事都不断。

这不,一家人正在吃饭,女儿不经意地说起了班里一个男生:“他个子高高的,长得帅极了,尤其是打起篮球来,头发飘飘的,我们班的女生都看迷了……”

女儿还没说完,妈妈就生气地把筷子摔到桌子上,冲女儿吼道:“不把心思用在研习上,你关注人家男生干吗?这么大的女孩了也不知道害臊!你能有什么出息!”

女儿被妈妈吼愣了,但她马上也用最大的声响回应妈妈:“我怎么了,我又怎么没出息了,你就是看我不顺眼!”说完扔下筷子,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这是家有初中生的家庭经常发生的现象,由于矛盾的不断出现和加深,频频使家长和孩子都处于很痛苦的状态。其实,在这两个特殊的生理周期内,使亲子干系一般化的最好主见就是,亲子两边都多理解一下对方。

但是,要想让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去接受和理解父母的坏脾气,这似乎不太可能。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心理等都处在一个渐变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去会意他人的感受。所以,为了使家庭中这种“战争的硝烟”不再弥漫下去,家长必需试着去克服自己烦躁、易怒的情绪,进而努力地去理解孩子、宽容孩子。

在多年的教学经过中,我也曾屡次调处过孩子与家长的矛盾。在这一经过中,我总是在寻找引起家长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其实,仔细想想,原因无非有两点:

一,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满意,如家长看不惯孩子穿奇装异服、留奇怪的发型、与同性同学在一起玩等。

二,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方式满意,如孩子觉得家长太“唠叨”、家长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等。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如果家长与青春期的孩子计较太多,那亲子之间的辩论只能是越来越多,所以在教育这一阶段的孩子时,父母应该拿出足够多的耐心和宽容。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引起亲子之间辩论的重要原因。

在学校七八年级的班里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让这些初中的孩子写出一句他们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结果有将近60%的孩子写的是对父母教育方式的满意:事实上给初中孩子的家长们推荐学习:7。

“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不要再说我没出息,不要再说我是‘笨蛋’、‘懒虫’!”

“爸爸妈妈,我已经是大孩子了,请你们尊重我!”

“爸爸妈妈,请给我点鼓励,有你们的鼓励,我也会做得很好!”

……

实在,我曾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案例,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正确,亲子之间发生了很多矛盾和辩论,乃至还酿成了很多悲剧。其实,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从孩子进入初中那一刻,我们就应该明白:孩子在发生着改换,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必需发生改换。

那么,在孩子进入初中阶段,为了孩子的强壮成长、为了亲子干系的一般发展,具体来讲,家长的教育方式要发生哪些改换呢?

方法一: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最讨厌的教育方式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一直在抱怨孩子不听话,但却很少怀疑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其实,如果家长们了解孩子对这些教育方式的反馈,往往就能意识到自己的舛讹了。

在一个教育网站上,有这样一个论坛——中学生自在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随意说出自己对家长的满意。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贴子,一个孩子总结出了家长的“十大罪孽”:说话粗鲁、态度浮夸、张口就骂、动手就打……这个帖子后背,跟了很多留言,大多是中学生们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以及家长们的反醒。

看到家长们的这些“回贴”,我终于明白这位网站的建议者开办这一论坛的目的了。看着如何辅导一年级孩子。他们是利用这一渠道让家长们来了解孩子对家长教育方式的反馈。

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最强烈,他们强烈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令他们讨厌,他们肯定不会恪守家长,那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只能是算作“有效教育”,乃至会演化成“有害教育”。因此,做家长的一定要了解孩子最讨厌哪些教育方式。

那么,孩子最讨厌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在多年的教学经过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父母说话不算数。

每位父母都在教育孩子做人要讲诚信,要说到做到,但在很多时候,父母们自己却频频做不到这一点。例如,父母们经常向孩子同意:如果你考好了,你可以容易看电视、容易打游戏。然而,当孩子真正考得好成绩时,家长们却又给孩子讲道理:现在还不是玩的时候,等你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

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最痛恨家长们的这一行为了,因此,当父母们再对他们说“等你考得好成绩,我就……”时,孩子就会想“你们别再骗我了,我才不会再上你们的当”,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2.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他们自己却做不到

“要讲礼貌!”

“绿灯亮了再过马路!”

“不要赌博!”

……

李磊的父母险些每天都在这样教育他,但他的行为却一点都没有改进,遇到熟人从来不打招呼、过马路从来不看红绿灯、经常和一些高年级的孩子在一起赌博……

为此,父母骂他、打他,不但没有一点效果,而且他的坏行为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自后家长没有主见,只得去请教教育专家,在教育专家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我的父母每天都在打麻将,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行为的导师,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教育只能是“有效教育”。

3.不讲理。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不合作行为无法时,就会采取一些不讲道理的措施。例如,到了吃饭时间了,孩子还在打游戏,妈妈叫了很多遍他都不理,妈妈一生气,就把电脑的电源切断了。结果,孩子辛辛苦苦打的分数齐备丢掉,害得孩子一周没有理妈妈。

在与孩子相处的经过中,家长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原先是很小的事情,但由于自己被怒气所控制,就会做出一些不讲理的事情来,进而使事情越来越糟,使得孩子对自己越来越反感。

4.不肯认错。

我曾认识这样一个孩子,他在面前叫父母“常有理”,我问他为什么,他这样对我说:“我的父母经常误解我,但当他们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他们从不会向我认错,而是找出好多理由来证明他们是对的,因此我叫他们‘常有理’。”

初中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已经很强了,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父母的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舛讹的。如果父母总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纵使自己出现了舛讹,也不向孩子认错,那孩子只能是对家长的教育越来越不服气,进而越来越叛逆。

当然,孩子讨厌的教育方式还有父母打骂自己、不体谅自己、不尊重自己等。其实,总得来说,孩子讨厌的并不是父母某一种或几种教育方式,而是父母的教育神态。如果父母的教育神态正确,那上述的这些舛讹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就不生存了。所以,家长要想离开这些舛讹的教育方式,必需从摆正自己的教育神态做起。

第一,父母决不能以高高在上的神态来教育孩子。这种教育神态只会让孩子产生不被尊重、被控制的感觉,一概不会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且很容易使孩子反感,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家长正确的教育神态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

第二,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自己却做不到,幼儿园家长教育孩子心得。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们必需坚信一点:胜利的父母是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成为那样的人。

方法二:家长千万不要试图用“发脾气”来使孩子屈服

在聊起教育孩子这方面的话题时,我的一位友人总会炫耀自己的教子经验:“每次我冲儿子一发脾气,他就会服我,乖乖地按我所说的去做,因此,我们做家长的必需要‘振’住孩子。”

对此,我感到很奇怪,初中的孩子怎么还有服“硬”的,于是便问这位友人:“你家孩子是上初中吗?”

“没错,即日上八年级了。”这位友人自豪地说。

我耐心地提示他:“对待初中的孩子不要来‘硬’的,这些孩子不会吃你这一套。”

这位友人笑笑,没有再说什么。但不久后我就听说,这位友人与孩子反目成仇,乃至还动起手来。

事实上,家长们在与孩子相处的经过中,也应该能够总结出经验:初中的孩子与小学时候的孩子已经完全不同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向孩子一瞪眼,孩子就会畏怯,就会与家长合作。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进,他们越来越不信服家长的“脾气”了,有时,家长还没有发脾气,孩子的坏脾气却提前发作了。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他们最不怕别人跟他来“硬”的,遇到“硬”,他们会强烈的反抗,因此青春期又被称“反抗期”。因此,家长跟这些初中的孩子发脾气,不但不会使孩子屈服,而且势必会引起孩子最大程度的反抗,进而使孩子越来越反叛,使亲子干系向越来越糟糕的方向演化。

在我多年与这些青春期孩子相处的经过中,我发现,这些孩子不怕“硬”,但他们怕“软”。举个很单纯的例子来说明:

妈妈看到孩子把客厅弄得很乱,便大声向孩子吼道:“快把客厅收拾干净,一会要来客人!”孩子肯定不会去心甘甘愿地收拾客厅,而且他乃至还希望客人快点来,好让妈妈出丑。

但如果妈妈换一种态度,那孩子的表现就会大不一样:

妈妈这样对孩子说:“儿子,快来帮妈妈收拾一下客厅,一会儿家里要来客人,如果让客人看到咱家这样乱糟糟的,妈妈会很没面子。”听了妈妈的话,孩子肯定会积极地资助妈妈收拾客厅。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经验:父母冲孩子发脾气,只会引起孩子的回手;但家长客气而礼貌的地请求,我不知道孩子说谎的危害。却会使孩子反抗的气力完全消失。因此,教育这些“吃软不吃硬”的青春期孩子,家长一定要坚持“以柔克刚”的原则。

方法三:少教训多指导

进入青春期之后,这些七八年级的孩子会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的行为会变得奇怪、情绪变得变化无常、心理变得无法猜测……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总想通过教训孩子使孩子发生改换。但有数事实证明,家长们的这一做法不光是徒劳的,而且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我们教训孩子时,这些孩子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用你管!”

在青春期,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岂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在大多半情况下,他们不需要父母的任何资助,而且他们也不希望父母参与到自己的事情中来。所以,面对家长的“教训”,孩子会厌烦,当他们厌烦到一定程度,他们乃至会与父母对着干。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情:

在我刚刚教学那一年,我所带的那个班纪律很乱,仅仅是随地扔渣滓的事情就让我很头痛。我在班级的墙上贴上大大的“禁止乱扔渣滓”的标语,并且在班上屡次宣布:谁要乱扔渣滓,罚值日一周!但孩子们乱扔渣滓的行为永远没有改善。

自后,我把这件事情对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师讲了,他笑了笑,很神秘地对我说:“你在教室的后背放个渣滓筐,然后在墙上贴上‘请在此处丢渣滓’,再试试效果。”

我按着老教师所说的去做了,让我很惊讶的是,很少有孩子再随地扔渣滓了。

也就是由这事情,我懂得了:孩子们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教训!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是非善恶标准他们懂,大道理他们明白,但他们缺少的是行动力和自控能力。因此,我经常建议这些孩子的父母:要想使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乐意与你合作,平时少教训,关键时刻多些指导就可以了。

具体来说,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七八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贪玩而耽误了研习,家长不要去教训他们,给他们一些克服爱玩心理的建议,对孩子的资助会更大。

七八年级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太重“义气”而频频去做一些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家长们也不要去教训他们。让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是“义气”,反而更有利于他们明白,应该为好友人做些什么。

……

但是,家长们也应该明白,对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指导得太多、太频繁,就会使这种指导变成“唠叨”,变成干与他们的事情。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把握好指导孩子的时机,平时少干与孩子的事情,在必要的时刻予以孩子指导就可以了。

方法四: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要太敏感

“现在这初中的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除了打扮让人不敢奉承之外,他们的行为也好像是为了专门气我们的!”

“现在这孩子真是叛逆的不成样子,你一管他们,他们就会冲你大嚷‘我不用你管’、‘我没你这样的父母’……真拿这些孩子没主见。”

……

每当我与七八年级孩子的家长沟通时,这些家长都会表现出很多对孩子的满意。是的,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特点的话,家长的眼睛就必然总会盯着孩子的缺点看,亲子干系总会处于紧张状态。

大多半的家长都知道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行为最容易叛逆,但很少有家长知道他们具有如何一种叛逆心理。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发育要经由过程两次反抗期,第一次出现在2~3岁,表现为任性,不听话,爱哭爱闹;第二次发生在青春期,大致从12~14岁开始,要持续3~4年,表现为任性、爱竞争。家长育儿心得。

一般来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与他人竞争来增强自信心的。但在这一经过中,他们不光仅是找与自己同龄的“优秀生”竞争,而且他们特别喜欢挑拨“权威”,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挑拨父母和老师的权威才是最有意思的事情。

具体到生活和研习上,这些孩子“挑拨权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当家长“教育”他们时,他们会反驳,乃至要求家长不要管他们;

2.他们会时常挑家长的毛病,希望家长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3.对老师不再尊崇和尊敬,却换之以评头论足,乃至以牙还牙;

……

这些青春期的孩子试图通过这些“挑拨”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往往会将“挑拨”的对象锁定在自己家长的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与家长“对着干”的原因。

因为青春期孩子的这种“叛逆”属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这些表现不要过于敏感和紧张,而应该“怡然接受”。

近几年来,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必需的,家长礼仪教育心得。孩子只有在青春期经过这种辩论才能初步建立未来社会竞争力的基础,为日后的社会竞争提供最初的心理自信心基础。因此,当孩子对家长表现出“挑拨”的迹象时,如果家长能够表现出有原则的示弱,这将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

所以,当父母的更年期与孩子的青春期“相遇”时,为了孩子,家长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并无意识地克服自己在更年期中的“反常”表现。

由此,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家教真理: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决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它需要父母不断去“充电”,并提前做好准备去认真地对待。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青春期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家长的方法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能否与孩子和睦相处,能否使孩子顺利、强壮、快乐地渡过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每当与这些七八年级孩子的家长沟通时,我都会听到家长们这样抱怨:“现在这孩子跟我们以前可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在这个年龄时已经是一个‘小小孩儿’了,但现在这孩子一点小孩儿气都没有。”这时,我都会告诉这些家长们:“不是孩子没有小孩儿气,而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是‘矛盾体’。”

是的,初中阶段的孩子就是“矛盾体”,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小孩儿了,因此他们总是试图效法小孩儿的行为,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太少,在更多的时候,他们却又表现出很幼稚的行为。例如,他们经常以“老师说”、“爸爸说”、“某某说”等为口头禅,缺少独立的见解,而且有时,他们乃至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仔细想想,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我每天都在与这些类型的孩子接触:

有时,他们傲气十足,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但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其实是舛讹的,就会万念俱灭,相比看如何和初中孩子沟通。进而怀疑自己的一切;

有时,他们很懂事,但他们又频频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最重要,并认为他人也应该予以自己异样的关注。因此,在班集体中,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一旦与他人发生辩论,他们又会感到痛不欲生;

有时,他们很自信,认为自己身上有无量的气力,但因为一点大事,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内向之中,一旦陷入内向之中,他们就会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而且会肆意缩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

其实,总体来说,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识没有取得正确发展的表现。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孩子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以及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他人。

从专业角度来讲,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对自己身体、学业思维、情感、意志,以及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状况的意识。并通过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心、自豪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形式表现进去。

很多家长肯定会觉得奇怪:“初中阶段不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吗?”是的,家长们说的没错,初中阶段是孩子们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但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的自我意识仅仅发展迅速是没有用的,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强壮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是每位家长想看到的最终结果。

其实,初中阶段不光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迅速期,更是家长对孩子自我意识进行辅导的关键期,而这是有一定心理学依据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经过是有一定的关键期和敏感期的。在这些关键期和敏感期,人的某种能力会发展得很快,如果家长在孩子的这个敏感期去教育他们,会比任何其他时候的教育所取得的效果都要好。进入初中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处在人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往往又会有很多不幼稚的表现:

在自我评价方面,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产生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又会依赖于他人。例如,学习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孩子刚买了一件自己很喜欢的衣服,但当有同学说不都雅时,孩子马上又会讨厌这件衣服,进而怀疑自己的审美品味。

在自我体验方面,孩子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和成人感,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和感觉频频得不到满足。

……

因此,这些孩子频频会感到矛盾、困惑、苦闷、挫折。所以,在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他们需要成人予以足够的鼓励和引导,他们的自我意识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我多年与这些初中孩子接触的经过中,我发现,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他们的仪容、体型、家庭条件、研习成绩等有很大的干系。

那些仪容、体型、家庭条件、研习成绩等都好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都会很高。但这些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很脆弱,一旦他们值得骄横的某项资本消失,他们很容易就会陷入消极的评价中,乃至不能自拨;

而那些仪容、体型、家庭条件、研习成绩等都不是很好的孩子,他们很容易轻视自己,而且要想使他们变得自信、积极起来,是极度困难的事情。

其实,不光仅是这些,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将对孩子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影响孩子心理的一般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深有会意,初中的孩子在研习、人际交往和身体的发育经过中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他们在心理上频频会产生种种的压力、困惑、挫折和失败的感觉,但他们是否能够调节这些心理上的矛盾辩论,使自己的心理强壮成长和发展,却与他们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干系。

那些自我意识水平高的孩子,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的人、事物以及环境之间的干系,能够合理评价自己的行为,并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些都将有助于解决这些矛盾,增进心理强壮。

而那些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孩子,要么自我评价过低,短缺前进的动力和竞争的勇气;要么总是高估自己,经常受到实际的打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自我意识水平高的孩子纵使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挫折,也能恰当地转危为安,而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就不会对自己有正确而合理的认识和评价,不能化解心理的矛盾与压力,久而久之必然会有损心理强壮。

2.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与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干系,我们都知道,孩子如何做出判断、如何做出选择、如何评价他人等,都能很明显地体现孩子的个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自我意识又决定着孩子的选择功能、评价功能,由此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发展。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自我意识是“门卫”,它担负着选择的任务。也就是说某种观念、情感、记忆或知觉,如果不被自我供认,就永远不会进入意识之中。其实每天我们都会有数不清的体验,但它们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可能被意识到,因为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我们的自我意识已经把它们淘汰了。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来讲,如果家长懂得了自我意识的选择性,就可以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完全起来。例如,孩子做事总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家长就可以无意识地多向孩子灌输做事果断的克己,久而久之,果断就会被孩子的自我意识选择,就这样孩子个性中的果断就体现进去了。

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自我意识通过选择、评价决定了一私人道格发展的方向,影响着一个性格的发展速度,因此家长对孩子自我意识进行引导有助于孩子好的个性的酿成和发展。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自我意识朝着强壮的方面发展呢?以下是我在多年的教学经过中总结的经验,可供家长们参考:

方法一:创建民主型家庭

在与各种各样家庭打交道的经过中,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如何,往往决定着孩子自我意识是否强壮发展。

我们都说现代的孩子是个性张扬的一代,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这些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更加主张“个性解放”,因此他们穿奇怪的衣服、留怪异的发型、说家长们搞不懂的流行话语……而孩子们的这种“个性解放”正是家长们所看不惯的,大多半家长都会认为孩子是在哗众取宠,孩子们的这种行为不可理喻。因此,孩子的个性越张扬,家长就越批评孩子、打压孩子。因此,那些家有初中生的家庭里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要么家长看孩子不顺眼,孩子把家长的话当成“耳旁风”;要么家长与孩子好似仇敌,互相看对方都不顺眼;要么只要家长和孩子凑到一起,就“战争”不断……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讲,往往是家长没有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而造成的。大多半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思想:我是家长,我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满意意,我就可以容易指点他、批评他。

这种思想是明显的专制型家长的思想,初中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迅速发展,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但又极易受到伤害,当家长批评他们时,他们会反抗,但与此同时,他们又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内向。也就是说,在这种专制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脾气和个性不但会变得越来越坏,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会越来越低,进而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会沿着强壮的方向发展。

但在民主型家庭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民主型的家长会与孩子很自然地交流任何一种话题,在交流的经过中,家长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使孩子的自我意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家长既是家长,又是孩子的友人,因此家长与孩子往往是无话不谈。

一 次,爸爸问女儿:“你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女性?”

“我要做一个有点叛逆性格的女性,现在有很多女性太顺从了,所以经常会受到男性或社会的欺负。”女儿想了想回答说。

“不错,有想法,不过也不要太叛逆呀,太叛逆小心将来嫁不出去。”爸爸开玩笑地说。

“爸爸,你放心吧,我有分寸的,我所谓的‘叛逆’更多的成分是‘有主见’,这样不论做什么事情,我都不会受别人摆布!

”女儿有点得意地说。

……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遐想一下,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培养进去的孩子将是什么样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一定是快乐的,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一切事情;在这里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干系是协调的,不论遇到什么事情,家长都能巧妙地为孩子“导航”;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孩子的自我意识能够取得强壮的发展,听听孩子。她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在民主型家庭氛围中,家长与孩子的交流都是自然进行的,纵使是敏感话题,孩子也不会觉得狼狈。例如,家长可以很自然地问孩子心目中同性的形象等。

当然,并不是说在民主型家庭中,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家长也要根据孩子所说的形式,对孩子的观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别人、评价别人……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向着强壮的方向发展了。

总体看来,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民主型家庭之所以能够鞭策孩子自我意识的强壮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在民主型家庭中,这些孩子能够感觉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从而能够放心地把自己心坎的想法说进去。教育这些初中阶段的孩子,家长最怕的就是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这下好了,当孩子把自己的心坎想法都呈现在家长面前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保持强壮的观点了。也就是说,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了。

方法二:在胜利和失败中,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在与这些初中孩子接触的经过中,我发现那些没有正确自我意识的孩子,最经受不住生活中的起浮。例如,每当自己取得成绩或遭遇失败时,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取得成绩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天资,无所事事;但当遭遇失败时,他们又会觉得自己一无可取,乃至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永远都不会正确认识自己。

一般来说,七八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出现严重问题,频频会发生在考试之后。因此,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取得好成绩或遭遇失败的时机,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使孩子的自我意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了解人生发展的规律。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就应该让孩子知道,每私人的人生都是在起浮升降中向前发展的。

一次偶然的时机,爸爸给林俊讲了“范进及第“的故事。听完故过后,林俊哈哈大笑道:“真是古代考试制度的怪胎,考试考了一辈子,终于中了举人,他反而疯了,真是太可笑了。”

爸爸听后,很惊讶地说:“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深刻,但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好多像范进这样的人,因为一点点胜利和失败就会大喜大悲。我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考得了全班第一名,你会想什么?”

“我要让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这个消息,我要让他们看到我实力。”林俊很自豪地说。

“那如果你的成绩突然下降了呢?”

“我会抬不起头来,我将接受不了这个实际。”

“看,要是照你这样说,你很快就会变成第二个范进了。”爸爸笑了笑,接着说:“每私人都有取得好成绩的时刻,每私人也都有失误的时候,每私人的人生就是在这种起浮中前进的。如果就是因为这些小小的起浮,就认为自己实力很强,或者一无可取,那人生还会前进吗?”

听了爸爸的话,林梭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当然,在以后的研习和生活中,林俊从来没有因为成绩的起浮,而过度大喜大悲过。

在这一点上,家长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每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孩子还未表现出异样,家长们的情绪先失落起来了,或者干脆批评孩子一通;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们又恨不得为孩子大摆宴席庆祝……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舛讹的引导,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以,要想让孩子离开因成绩而造成的大喜大悲,家长首先要能正确地看待孩子成绩的起浮。

此外,家长还应该想主见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胜利地做成某事的主观判断。只有孩子有了强烈的自我效能感,他们才能充满自信地去做一切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一位家长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主见:先找一些单纯的事情让孩子去做,在孩子做的经过中,不断地鼓励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找略微难的一些事情让孩子去做,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困难,然后再鼓励孩子去战胜困难。久而久之,孩子就能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事情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经过中,孩子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且会充满信心地去做一切事情。

方法三:让孩子时刻都保持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

自我情绪体验是自我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测试,即对自己是否满意的评价。心理学家表示,孩子自我体验的积极与否,直接干系到他们对自身发展要求的高低,以及他们行为发展的对错。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那么,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要求自己,进而能够使自己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孩子具有的是消极的情感体验,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对比一下如何和初中孩子沟通。他们或者会因为内向而放弃发展的时机,或者因为自傲而走入歧途……所以,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让他们时刻都保持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

具体来讲,家长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让孩子学会保持积极的心态。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总是用消极的心态对待一切事情,那不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且还会使自己产生无能、绝望的情绪。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就应时刻引导孩子,遇事要多向积极的方面考虑、用达观的心态看待一切事情等。当孩子具有积极的心态后,他们往往就能很自然地保持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了。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及时消除不良自我情绪体验。

生活中,这些初中的孩子经常会产生不良的自我情绪体验,例如,别人无意间说一句“你穿的衣服真土”,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穿衣品味和审美眼光,不光如此,孩子还会产生郁闷、愤怒等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然这不是说要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引导孩子把这些不良情绪通过正确的渠道表达进去。例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利用滑稽、善意的自嘲等处理这些狼狈或气愤的局面,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灵空间】6
给初中孩子的家长们推荐学习: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中)
各年级(一年级~高三)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收藏起来对号入座吧!
四年级竟然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期,越早知道越好! - 小学教育 -我爱数学网-数学爱好者的家园-中国最专业化的数学论坛之一 -手机版 - Powered by Discuz!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和初二年级!
孩子一上初中成绩就“亮红灯”?全怪家长没做好这些!第1个最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