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舍岩针法临床应用

舍岩针法临床应用

 

转载▼



舍岩针法源自韩国,是从《舍岩正五行》和《芝山医案》中总结出来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正格”“胜格”是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配穴法——



  舍岩针法是韩国独到的针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正格”“胜格”配穴法。实际上,“正格”和“胜格”二词并未出现在《舍岩正五行》中,是《芝山医案》将《舍岩正五行》中重复出现的针灸处方归纳总结,并命名为“正格”和“胜格”。有关舍岩针法正格胜格理论的形成参见《中国中医药报》9月4日四版《舍岩针法正格胜格理论的形成》。

  “正格”与“胜格”的形成和配穴法,因没有更多的理论阐释,在临床上应用有难度。笔者在临床上用舍岩针法的时候多参考《芝山医案》。医案是临床的实际记录,《芝山医案》中的124个医案是用舍岩针法的唯一临床记录。为了使读者更多了解舍岩针法,这里节选《芝山医案》中运用正格和胜格的医案,并加笔者的按和个人治案,供读者参考。

  《芝山医案》运用正格、胜格治验

  肺经正格: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

  【案11】白屑出于头上,自百会至前发际,如一大霜,其厚如张纸,肉色浓厚,难曰燥症。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

  按:此案为肺经正格用于燥症,但是从脱屑的症状看芝山先生也不能确定是燥症,但试以肺经正格治疗有效。乃因肺主皮毛,或金属燥,故肺经正格治之。

  【案39】常作虚汗,元气荡失……用肺经正格,有效。

  按:此案为肺经正格用于虚汗过多,元气虚脱之症。肺主一身之气,用肺经正格则肺气充实,皮毛固密,汗液不外泄。

  【案75】右边阴囊偏坠,大如一拳……右胁痛,有肺候,故治之。

  【案99】右膝痛酸,用诸数条,不效。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一度余快。

  按:上述两个医案为肺经正格用于右侧病症,如右侧疝气或胁痛、右膝酸痛等。因左肝右肺,故右病多用肺经正格。

  【案119】已鼻塞者十余年,言红疹后触风云,故用肺经正格,一度而效。

  按:肺开窍于鼻,用肺经正格,肺经经气通达,鼻窍亦通。

  大肠正格:三里、曲池补,阳谷、阳溪泻

  【案9】全身浮肿而两眼微开……诊项有大肠结核,用大肠正格。

  【案54】初作腹痛,或有腰痛……诊左项大肠分,多有结核。故治大肠正格而已。

  按:此案以外许多医案中,如腹痛或腰痛、小腹痛、牙齿疳蚀、腰痛、痿症、单蛾、噎嗝等病症伴有大肠结核,皆以大肠正格治疗。大肠结核即瘰疬,“项有大肠结核”指的是颈部大肠经分有结核,相当于颈部淋巴结肿大。《芝山医案·腰痛》云,“或生瘰疬,自肩前陷中,至耳珠下,又回颔下,如贯珠者”。若有大肠结核,先考虑大肠正格治疗。

  胃经正格:阳谷、解溪补,临泣、陷谷泻

  【案24】常患哕气数月,间作胃脘痛十数日,几死回生。以胃哕治之,数度而已快。

  按:哕症在《舍岩正五行》云,“哕者,胃虚也。阳谷、解溪补,临泣、陷谷泻,”是胃经正格。

  【案103】右目黑睛,如粟米半粒者,微白。在黑睛者,当曰肝病而方,外眦尤赤。故用胃经正格,有效。

  按:目外眦胃经所处,胃经虚阴火上乘,故目外眦红,用胃经正格。

  脾经正格:少府、大都补,大敦、隐白泻

  【案10】误食南草田蔓青叶,为菜毒,痿黄,几死。用脾经正格,有效。

  【案15】自脐上至心下,如胀满,冷气如扇,似痛非痛。虽拥衾,常觉腹寒,部分之居中胀满之气。皆属脾候,寒是虚。故用正格,即止。此血脉衰残,温阴土而平木。

  【案25】每夏善吐或泻,频作,几死。用脾经正格,数度而已。

  按:上述三个病案,都是饮食内伤引起的疾病,以脾经正格治疗。

  心经正格:大敦、少冲补,阴谷、少海泻

  【案32】当夏末秋初,卒生浮胀,面目、四肢、胸腹、阴囊、阴茎绷胀,两眼合而不开。时当夏月,初意心经受邪,而用正格。一次微开,四五次浮气快痊。更诊心下有伏梁,复治数月,快痊苏醒。

  按:心积伏梁是古代病名,《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主要症状是积形大如臂,伏于上腹部,像房梁一样而得名。

  【案61】常痛心下,用火郁方,有效。火郁,虽似心下牵症,吸而欲绝者,心下牵也。微微隐痛者,火郁也。

  按:此案与心绞痛相似。火郁方是心经正格中少海穴代曲池穴,曲池是活血之要穴。

  小肠正格:后溪、足临泣补,足通谷、前谷泻

  【案94】左手小指钩,左边手臂细而小力,小指内外侧麻木。初用心经正格,久而不验。用脉痹方,有效。然则心经本无麻木也。

  按:脉痹方,《舍岩正五行》云:“脉痹,小肠弱,后溪、临泣补,通谷、前谷泻”,是小肠正格。小指本属于心经,但“心经本无麻木”是心经之病而代替小肠正格治的根据。此句选择治法的时候应参考。

  【案55】一妇人,年可三十。尚未行经,每作腹痛,一望少止,而诊其血虚作崇。故临泣、三间补,通谷、前谷泻。一度行经,腹痛渐减。

  按:血虚痛经月经量少,月经前腹痛,经血少,小肠主血,此案小肠正格配三间。

  膀胱正格:商阳、至阴补,三里、委中泻

  【案91】全身痛痒,其色暗赤而浮白,始自尾骶骨前后,至阴囊前及毛发际,曲腘下亦甚……虽未至骨痹,知以阳水不足,故用膀胱正格,有效。

  【案95】右足束骨以上至踝骨下有麻木……内外踝下,是膀胱分。故用骨痹方,有效。

  按:上述二个医案都按骨痹治疗。《舍岩正五行》云:“骨痹,膀胱弱,商阳、至阴补,三里、委中泻”,是膀胱正格。膀胱经之痒痛、麻木,用膀胱正格。

  肾经正格:经渠、复溜补,太白、太溪泻

  【案31】全身肿张,外候尽清,阴茎、阴卵亦然。此是,夏月心虚之同症,而方以痢疾余症,肾水泛溢。故经渠、复溜补,太白、太溪泻。一日效,一度快已。

  按:夏月容易伤心气,心虚则肾水乘之,故全身肿胀。肾经经气不调则肾经虚,故用肾经正格。

  【案40】一男子,年可三十。或作梦泄,或作遗精,已十余年。用肾经正格,有效。

  按:肾不藏精则遗精,肾精亏耗,肾经气虚,故用肾经正格。

  【案58】恒患小腹痛,每有晨朝冷泄。用肾经正格,有效。

  按:五更泄是肾阳不足引起的,故用肾经正格。

  肝经正格: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

  【案13】肉色痿黄,眼睛浮靡,大小腹浮而坚,两胁章门之下痛,不忍近手……以木郁治之,二度而效。意木郁者,胁下近手而痛,治之快祛。

  按:《舍岩正五行·郁症》云:“木郁达之,虚也”,是肝经正格,胁肋属肝经。

  【案56】腹痛欲死,十数日少减之后,亦饮食不下,如食滞,又有泄泻间作,多有左边之症。故治以肝郁,数日效,二度快已。

  按:左肝右肺,左侧病症多用肝经正格。

  【案42】产后失摄,一日五六度泄泻者,已近数十年。肥肤瘦瘠,仅行门庭而已。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一日止,四五日快祛。

  按:产后泄泻,产后肝血不足,故用肝经正格。

  【案105】屡年眼赤,上下胞亦赤,乍歇乍剧,黑白珠丝暗赤如肝热,故用正格,有效。

  按:《舍岩正五行·目病》云:“睛瞳属肝木之气”,血丝穿越黑睛,故曰肝热,用肝经正格。

  【案109】两眼别无所痛,而时或吞酸,用肝经正格,一度少减,二度如平日。

  按:酸为木之味,故从肝治疗。

  肺经胜格:少府、鱼际补,阴谷、尺泽泻

  【案84】右手大指麻木,灸之针之,已落一节,病势更深云云。故少府、鱼际补,尺泽、阴谷泻。有神效。

  按:《太平圣惠方》云,“夫白虎风病者,是风寒暑湿之毒……畜于骨节之间”,病势深入于骨节之间,痛如白虎之啮。《舍岩正五行·痛风》云:“白虎风,肺胜,少府、鱼际补,阴谷、尺泽泻”,是肺经胜格。

  大肠胜格:阳谷、阳溪补,通谷、二间泻

  【案90】两肩臂痛恶,麻痹。时师乱刺天应,转剧,敛发敛衣,任人结束。以痛痹寒胜治之,有效。

  【案92】右肩痛痹,手亦如之,其兄素以针药为名,率致刺天应,痛恶更甚,乍寒乍热,举止罔措,衣带任人。余以痛痹寒胜治之,一日振寒止,数回痛痹止,衣带自任数度止。

  按:《舍岩正五行》云:“痛痹,寒胜,阳谷、阳溪补,通谷、二间泻”,是大肠胜格。

  胃经胜格:临泣、陷谷补,商阳、历兑泻

  【案88】四末浮白,痿战无力,四肢倦痛……初以痛痹治之,不验。更以治肌痹,有效。经络不明,四末及面属胃,故也。

  【案96】右足跗上,以行役之余,以系鞋致伤,久之而合,本处常有根核,久而成麻木,及于全身者,或如大豆,或如大钱,或如小儿拳,浮气如痘肿未浓。上唇赤而浮,不能动挠,连及鼻准两颊,直上眉间近发际。上唇属胃,跗上亦胃也。用肌痹方,有效。

  【案80】右膝盖骨后当中有旧疮,已三四年。脓出流下,湿履袜不绝,所病脚伸而不屈。临泣、陷谷补,厉兑、商阳泻。数日屈伸,三度而已。此虽脚足病,胃部湿伤之致,胜格治之效。

  按:四肢及上唇、膝盖,胃经所过,湿邪胜,故用胃经胜格。

  脾经胜格: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

  【案86】两脚足糜熳如湿疮,上至胸背。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有效。治以着痹者,先始脾经也,疮以在下者,湿也。湿似重雾,非风无以扫之,补正风而治之。

  按:脾经胜格之选穴,补木胜湿,风胜湿,补风木制土湿,风木扫重雾。

  【案82】足大指内侧,皮肉绽开,长寸余、广三分许,不痒不痛,已数年。或曰油烙可治,以面泥四围,以种子器油烙之数次,不知寒热云云。故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二度完合,四度快合。难曰着痹,故记。

  按:因湿邪胜,不痒不痛,不知寒热,故以着痹治之。《舍岩正五行》云:“着痹,湿胜,大敦、隐白补,经渠、商丘泻”,是脾经胜格。

  胆经胜格:商阳、窍阴补,阳谷、阳辅泻

  【案81】四肢及全身刺痛,四五日后,更为结核,所在无数,或大如一卷,或大如胡桃、生粟。如是者,十数日,即解如常……故商阳、窍阴补,阳谷、阳辅泻。数日,更不起作,数度而快。此症,难曰行痹,故为之记。

  按:此案相似于痛风结节,经云,“风气胜者为行痹”。《舍岩正五行》云,“行痹,胆胜。商阳、窍阴补,阳谷、阳辅泻”,是胆经胜格。

  以上为《芝山医案》中典型的正格和胜格医案。芝山先生针灸处方的思路相对直观而有效。正格用于经络或脏腑之气虚,胜格用于邪气胜。正格临床应用较多。《舍岩正五行》的针灸处方则变化较多,临床上以正格和胜格为主,亦有不运用正格和胜格的针灸处方。

  学用临证验案

  下面介绍几例笔者运用正格、胜格的有效病例。

  肺经正格治验

  2012年,5月,女,60余岁。耳鸣耳聋。白眼球有血丝,是肺候,用肺经正格,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患者反馈,针灸治疗后出诊所的时候,患者突然感觉耳朵张开,耳聋耳鸣好转。

  脾经正格治验

  2019年7月,女,35岁。腹痛3个月余,加重3天。经医院检查,未查出病因。刻下面色暗浊,腹痛难忍。平时素喜食火锅和水果,一热一凉,是饮食内伤,故脾经正格治疗。脾经正格,少府、大都补,大敦、隐白泻,加中脘、上脘,天枢。针刺10分钟后面色恢复,疼痛缓解。

  小肠正格治验

  2012年8月,男,63岁。无明原因右下臂奇痒二周,大肠经所处为甚,近于手三里穴,但不明痒处。虽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据《芝山医案》“心经本无麻木”之意,故用小肠正格,大肠经之痒所以配大肠正格。便于取穴方便,选上肢的穴。方案是后溪补、前谷泻,曲池补、阳溪泻,患侧取穴,针刺,瘙痒即止。

  2018年5月,女,34岁。黄褐斑。月经有血块色暗,治以小肠正格,加面局部穴位。共4次治疗,黄褐斑几乎消失。黄褐斑虽然面部色素沉着,但应该从内分泌失调治之,故用小肠正格血虚腹痛治之。

  肝经正格治验

  2017年,3月,女,64岁。左侧后背疼痛。左病,肝经正格治疗,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针刺即痛止。

  2016年,4月,男,38岁。左大腿前侧神经痛2年。左病,用肝经正格,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疼痛止2天而再复发。再针刺肝经正格,加气海俞,疼痛消失。(朴镇浒 北京中医药大学彭建中名医传承工作室)

舍岩针法疗皮痹气奔痛1例

时间:2019-08-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朴镇浒

  龚某,女,56岁。2019年6月1日初诊。1997年秋季在户外劳动时,无明显原因突发左侧膝部疼痛,不能站立,在膝关节上方梁丘穴与血海穴之间可看见一条索状肿物,如气肿,质软。患者疑与当年夏季户外劳动时吹电风扇受风有关。当时在诊所注射镇痛药、消炎药等治疗,疼痛缓解,气肿慢慢移动到腹股沟一带,后慢慢消失。此后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性游走性皮下胀痛,局部不红不肿,胀痛部位有出气泡似的跳感,疼痛持续十数秒至2~3分钟不等,一处痛止,另一处开始疼痛,每次发作移动2~4个部位,1日发作数次,发作时间无规律,可自行缓解。部位多在上肢、下肢、肩膀、头、胸、腰等部位。患者曾经在某医院按照游走性类风湿治疗,症状无改善。刻下见口苦、易汗出、脉沉弦缓、舌尖红等。

  治疗以舍岩针法之肝经正格(阴谷、曲泉、经渠、中封)和百会、三阴交、合谷等。

  6月4日二诊:疼痛未见改善,继续以肝经正格治疗。

  6月8日三诊:以肝经正格治疗2次,未见改善,改以肺经正格(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和膝眼、犊鼻、百会、三阴交等。

  6月18日四诊:疼痛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治法上同。

  6月22日五诊:症状明显改善,1~2天未发作。治法上同。

  6月25日六诊:五诊治疗后疼痛未发作,直至6月24日因遇空调冷风发作1次。治法上同。

  6月29日七诊:疼痛减轻至痛止,但仍有微胀感觉,持续时间缩短,吹空调冷风亦未发作。继续以肺经正格治疗,配合中药。方药如下:桂枝10g,白芍10g,炮姜6g,黄芩10g,生黄芪15g,防风6g,荆芥6g,炙甘草6g,赤芍10g,丹参10g,茜草10g,熟地30g,白术10g,羌活3g,独活3g,生杜仲15g,仙鹤草15g。7服。

  7月6日八诊:患者反馈疼痛及胀感未再发作。

  此病例属中医痹症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因患者出现游走性发作性疼痛,笔者初以治疗行痹之法治之,行痹属于风,风属于肝,故用肝经正格。患者第1次发病在秋季,《诸病源候论·风痹》云:“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肺,其状,气奔痛。”“皮肤无所知”指的是疼痛部位在皮下某一个部位,但不明确,“气奔痛”指的是人之气奔跑样移动的疼痛,一个部位疼痛,疼痛停止后奔跑至别处再发。按照舍岩针法的说法:“皮痹,肺弱。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肺经正格之法治疗,效果明显。皮痹是一般认为是现代医学的硬皮病,但此案不属于硬皮病。

  舍岩针法是韩国朝鲜时代舍岩道人创建的独特针法,近年在韩国针灸界广泛流行。正格是舍岩针法之配穴格式之一,主要是以五行学说为临床指导,依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进行取穴和选择补泻法,并注意综合运用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比如,肺经正格是太渊、太白补,少府、鱼际泻。其意义是因肺或肺经金虚,虚则补其母,补土生金,脾土之太白、肺土之太渊补;又制则生化,抑火安金,心火之少府、肺火之鱼际泻;补土生金,抑火安金,金得安生之意。肺经正格治疗常用于皮肤脱屑、虚汗过多、龟背、张弓弩弦、右侧疝气、右侧胁痛、右膝酸痛、鼻塞等病症。(朴镇浒)

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门十变针法分享
子午流注综合开穴表
舍岩针法 + 芝山医案
阳经五输穴表
第八课
《舍岩针经》虚损门,附,少阴人补泻左右手足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