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疾驰的草原征服者(上)

山杉正明是京都大学教授,致力于中亚游牧民族史研究。视野开阔,角度也别具一格,这本小册子,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关于晚唐、辽、金、蒙、宋的“大历史”。所谓大历史,就是把这段历史,放到欧亚大陆这个开阔地域来看待,而不是仅立足于中华文明中心。

一开篇杉山正明就提到了历史研究中的时间和地域跨度问题。

选择怎样一个时间跨度来看待人类历史纵深或者横截面,这决定了视角以及可能得出的结论。比如环境问题,放大到千万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我们现在处于七十万年间的第四间冰期,总体来讲,气温是在下降的。相比恐龙时代,现在的地球可冷得多。导致恐龙灭绝的,不是因为气温上升,而是气温下降。上万年尺度上,我们地球的气温是在下降的,而往小了看,二战之后至今,总体气温水平却在上升。所以,你说地球变暖,这是一个看法opinion,你喊喊保护环境,这也是一种看法而已,人为地去为上万年尺度上的波动寻找短期的原因,可能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我记得,8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关于竺可桢先生的文章,竺可桢当年就是从上万年尺度的温度变化,来驳斥70年代开始盛行的“地球变暖”说的

换到历史研究的角度,也是这样。单从一个王朝这种时间跨度来看,唐王朝可能已经够久的了,290余年,跨越三个世纪;单从东亚地域来看,你也会有“大唐帝国”甚至“世界帝国”这种感觉。

但换成更长时间和更广地域角度来看,唐的兴起,首先是因为得到了横跨欧亚大陆的突厥王国的支持,由此在东亚建立政权。实际上,在隋乃至更早的南北朝时期,整个中国的北朝乃至后来的唐,都是突厥王国的“属国”或东亚“分支”。唐建立政权之后,才从这种属国地位独立出来,进而反过来压制住了突厥的东扩。

把时间拉长一看,唐的这种独立状态,仅仅持续了两百年,“很快”就衰落下去,再次被突厥反制住,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再次归入突厥版图——想想唐之后的五代十国,乃至辽、金。从欧亚大陆角度来看,辽在一定时期内代表了整个东亚,其地位显著高于北宋,而建立辽的契丹,则是突厥的旁系。记住,China中的Chi就来源于“契丹”。

所以说,我们在反对欧洲中心史观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也一直有中国中心史观。山杉正明在这部小册子里着重探讨了中华中心史观对于中国历史的“创作”而非“记录”和“分析”的过程,他选择了从唐灭亡至南宋灭这三百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充分对比了三百余年东亚事实上的分裂与多元,与中心史观中的唐宋接续大一统的虚构。

杉山正明进一步认为,虚构出大唐为世界帝国这种幻象,也有日本民族自我中心的理念在里面——日本向来对大唐就有特别的情感和归属感,给予了过高的评价,反过来影响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这部断代史是从唐代玄宗朝的衰落开始。

到玄宗朝时期,北部的草原帝国——东突厥帝国,虽然经历了王室更迭,但也已持续了220年,此时是以回鹘为主的王朝。东突厥回鹘的兴起,是以安禄山打击唐帝国开始的。从欧亚大陆的大视野来看,安禄山之崛起,从属于东突厥的东进运动

安禄山实际上是汉化的粟特语,还原回去应该是Branna Rowshani,翻译得现代一点就是布拉纳·罗珊尼。Rowshanni在波斯语中就是“光明”的意思。还有的比如“史思明”的“史”,其实就是Jashonna,即杰山纳。他所属的粟特人,是伊朗系部落,信奉的就是祆教,也就是火教、明教。延展开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整个北中国,著名的如拓跋北魏,粟特人就已经占据了国家和政权的中枢位置(具体可参考敝号两个月前写的《拓跋百年》)。去云冈石窟看过,或者看过山西省博物院的人就会知道,一千五百年前,山西乃至山西以西以北的区域,人物形象、风俗习惯,都以粟特人为主。

所以说,历史不忍卒读。晚至大唐,伊朗式、粟特式的文化、习俗、时尚,占据了大唐社会的主流,在玄宗的宫廷中尤为突出——玄宗本人就是粟特乐器羯鼓的高手,他所钟爱和创设的戏剧艺术,也不是中国传统中的主流艺术形式。所以,大唐乃至大唐之前的中华,与之后乃至今日我们所理解的中华,其实是全然不同的

安禄山的母亲是阿史德氏,即Ashde,乃是东突厥帝国王室阿史那氏Ashnna的通婚姻亲族,并且还是粟特部族中的女巫。据说安禄山出生时也是红光普照,一颗星照耀在帐篷上,女巫母亲认为这个儿子是神,取名为扎荦山。这种出生传说也是典型的伊朗、粟特人形式,甚至于与基督诞生传说也有共同因素。安禄山的父亲本不姓安,而是姓康,也是典型的粟特人姓氏——Jamerccan杰默坎,其父亲早逝,安禄山随母亲又嫁入安氏家族,改姓了安。

安家在突厥国中有一定地位,很有可能是军事家族。后来,安家分裂为两部分,一部依然在北边突厥,一部则进入了唐王朝的管辖范围,因此这个家族天然就有活跃于两国边界地带和军政皆有人脉的特性。安禄山并非完全起自寒末,还是有一定家底,并且这种两国杂居的环境,造就了他灵活处世,通晓各民族风俗的特长。

后来他干脆就做起了边境贸易——所谓互市牙郎,即交易中介,生意的撮合人,极善看人眼色行事。后来因为盗羊被抓,正要被处死时,大喊不杀壮士而引起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注意,反而由此获得了从政的机会——成了张守珪治下的捕快。

安禄山后来自范阳起兵反唐,自己的亲兵大约只有8000人,另外十余万均来源于蓟州、平卢等地的地方部队,更多的是源自北方契丹、同罗、室韦等北方突厥部族的骑兵部队。因此才说安禄山的反唐,可以归结为东突厥扩张的一部分

起兵后一个月就攻陷洛阳,这种进击速度是空前的。如果保持这一势头,灭唐应该不在话下。尤其是在攻下洛阳之后,安禄山军队已经出现了疲惫和涣散迹象之后,依然势不可挡地攻下了长安城,几乎已经成功夺取政权,可想而知当时唐军的战斗力之虚弱。但安禄山的糖尿病此时已经发展到了晚期——肥胖、失明、狂躁,于是乎,他不得不走上了过早称王的自毁长城之道路——也是没有办法,气运使然。

安禄山被杀后,叛军分成了两股,据守在宁夏银川的安庆绪,以及在范阳独立的史思明,与唐肃宗一起,形成了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权——其中两个属于突厥世系。后来唐肃宗采用了最为关键的战略——与蒙古高原的突厥人的另一支——回鹘人和阿拉伯人联合,由回鹘王国从北面南下进攻范阳,促成了史思明和史朝义的覆灭。唐肃宗手下的名将——李光弼,本人就是契丹族人

可以说,安史之乱,是一场发生在东亚的国际战争。

与安史之乱同时发生的,还有在中亚伊朗和伊拉克间发生的阿拔斯王朝取代原倭马亚王朝的革命战争,联系起来看,安史之乱实际上也是当时伊朗系部族欧亚大陆革命战争的一部分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再也无法回复到之前得以掌控东亚全局的状态,即便是郭子仪这类名将带领的军队,也不再具备如安禄山军队那样的实力。如果要与回鹘的军力对比的话,倒是有过一例——安史之乱以前,唐军主力之一的高仙芝部队,在恒罗斯河畔与齐亚德·伊本·萨里率领的阿拉伯军队大战过一次,完败于阿拉伯军。晚唐主要通过笼络交易来结好北面的回鹘王国。说白了,晚唐已经成为回鹘王国,也就是东突厥的一个附属国

当然,同时还兴起了另一个强权帝国——吐蕃。吐蕃趁着安史之乱,出兵陇西,逐步侵占了河西地区,并且还继续向北部的天山山脉区域扩张。也正是在天山,吐蕃与回鹘较量了几次,回鹘取得了优势。因此,在公元7-8世纪的一百年间,东亚真正的强权帝国只有两个,回鹘和吐蕃

令人奇怪的是,回鹘和吐蕃几乎都只持续了一百年时间,都是从8世纪末开始走向分崩离析。回鹘帝国很快就分裂为中亚、新疆、蒙古等好几个独立支系王国,吐蕃也在达朗玛被杀后,由几个儿子们分裂为西藏、青海、甘肃等几个王国,并从中分离出了后来的党项、青唐,党项后来发展出了西夏,青唐则发展出了与之相争的青唐王国。

至今也无法确证这两个帝国分崩离析的原因,气候还是草原部族既有的脆弱性。

公元8世纪中期之后,大一统的政权模式似乎突然之间都不灵了。此时唐是武宗时期,连续发生各种动乱——较大的一个反叛是868年徐州的庞勋之乱。武宗调动突厥人的支系——沙陀族部队前去镇压。沙陀族当时首领是朱邪赤心,以其精锐善战的骑兵闻名。为了笼络这支力量,武宗赐名朱邪赤心——李国昌。从此,李姓突厥人登上历史舞台

875年,著名的黄巢造反。唐室再次启用沙陀人对抗黄巢,此时李国昌已去世,替代父亲征战的,乃是鼎鼎大名的李克用。李克用平定了黄巢,占据长安,随后唐室又启用朱温来对抗李克用。正是这个朱温,灭亡了唐朝。

整个东亚都在动乱之中。李克用依托华北建立了后唐,承继唐朝,朱温建立了后梁与之对抗。最终在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手中,后唐力克朱温的后梁,成为华北的霸主。北边则在回鹘崩溃之后,崛起了突厥支系的契丹。公元9世纪,契丹的阿保机东征西讨,把领土回复到了回鹘当年鼎盛时期的规模,与华北的李存勖成为当时东亚一南一北的两大政权

公元907年,阿保机以36岁年纪当上了契丹可汗,将契丹从东突厥中独立出来,用20年时间,把契丹从一个部族发展为东亚第一大国。

阿保机出生于公元872年,他的出生传说,与之前的安禄山一样,有光和藏匿的情节,与耶稣一样。契丹族最早的记录是在北魏时期,其实与鲜卑一样,都从属于突厥系统。早在西拉木伦河游牧,分为八部——后来的女真也是八部,一直到明代女真也是八部,不知这是个什么传统。到玄宗朝,契丹中的祖午可汗出现在记录中,祖午可汗叛唐,其后被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击败。安禄山本来打算灭了契丹各族,在后来的一系列交手中,却落了下风,因而由敌对转变为笼络。由是,契丹部族将领开始进入大唐的体制内——后来的名将李光弼就是其中之一,李光弼是当时契丹王的儿子。

导致契丹走向独立的,当然就是安史之乱。阿保机出生于契丹部族中的一支实力较强的部族,到902年,阿保机已经成了契丹的武装司令。他不仅东征西讨扩大地盘,而且已经着手把部族创设为国家。其时,山西的李克用、幽州的刘仁恭、河北的朱温,三大政权都在争取契丹的支持,阿保机非常策略地游走于三大政权之间,谁也不得罪,谁也沾边支持,以求得让中原保持分裂状态。

916年阿保机从可汗正式被拥立为皇帝,成为契丹国的第一任皇帝。从907年成为可汗,到成为皇帝,他用了9年时间,说明期间仍然经历了一番权力斗争。可汗是选举制的,而且三年一轮,因此阿保机不得不费尽心力用于内斗,至少要征服其他七部首领大人才行。这期间有很多版本的说法,一种是他在与李克用在云州,也就是大同会盟的时候,李克用建议他,管尼玛那么多传统干啥,中原就不存在选举,你一人独占即可。一种是他利用所谓汉城盐池的诱惑,设计把七部大人都叫过去开会,然后一举歼灭。不管哪种吧,阿保机之所以在9年间没有染指中原,就是因为巩固权力而自顾不暇。

阿保机所没有想见的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是一个比李克用更强悍的突厥沙陀领袖。他刚即位不久,就对来入侵的朱温大军进行了有力反击,几乎把后梁大军消灭掉。即便是朱温本人都在感叹,要生儿子就得生李存勖这样的。此后八年时间,李存勖先后攻灭了朱温的后梁,幽州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纵横华北平原,无人可敌。

李存勖的用兵,承继了沙陀骑兵传统,同时继续吸纳突厥各部骑兵战法,尤其是阿保机契丹的壮大之下逼得无路可走的其他部族,如室韦、吐谷浑等,都加入了李存勖的后唐。李存勖从来是亲自冲锋在前,骑兵既可以在面上铺开,又可以从点上突破,还能纵深大回转包围,在黄河以北的平原区域简直是所向无敌。

阿保机从916年开始,避开李存勖之锋芒,走继续拓展西北区域突厥诸部的路线。917年,阿保机开始了南进,进逼云州和幽州,开始了与李存勖的拉锯战。其中,幽州战役可谓历史上少有的骑兵战术大荟萃。幽州战役首先是以李存勖一方失利开始的,阿保机先突破了云州,后唐少数将领投降契丹是主要原因,同时,李存勖主力尚在南边的后梁。接着,阿保机就包围了幽州。守卫幽州的是李存勖的大将周德威,此人能征善战,意志坚定,硬生生率领守军顶了四个月,为李存勖主力回援争取了时间。

李存勖支援幽州的方法也是典型的沙陀骑兵战法,乃是从三面部署,逐级逼近。因为李存勖的部队只有七万人,而阿保机有十万战队,还有近十万的支援。由于周德威的抵抗,很好地消耗了阿保机。为李存勖逐级逼近后,一鼓作气,寻求一个点实行突破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契丹骑兵是分散式作战,四面八方地涌进。针对这种战法,李存勖采用密集方阵骑兵战法,硬生生地杀进包围圈,然后再从包围圈中冲出,如此反复,就像后世成吉思汗所说的战法——攻若穿凿。当契丹骑兵合围时,李存勖的方阵就地收缩结寨,以弓箭逐个射倒敌人。

李存勖的弟弟李存审和儿子李从珂,在幽州战役中表现出色,不仅大胆尝试各种战法,同时还采用典型的中原兵法——兵不厌诈,用树枝扫地造成滚滚烟尘,让契丹军队不知李存勖部队来了多少人,从什么方位杀出。由是彻底击败了契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哪支军队曾在盛唐时期击败薛仁贵之子与安禄山
大辽政权的对外扩张
五分钟看懂契丹史,你也是从“乔(萧)峰”记起契丹的吗?
《辽史》位列二十四史,为何辽代没有编入正统中国历史?
大唐帝国雄踞东亚大陆,光耀千秋,到底拥有多少种雇佣军?
契丹崛起:长达六个世纪的建国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