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随笔:中国文学发展史(6-2)
当然,汉代除了冠冕堂皇的赋,也仍然承袭了秦和先秦的政论散文传统。其中的大家当然就是贾谊和晁错,这两人都是文笔强悍的实干家,既懂实务,又通文理,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卓尔不凡。
贾谊的论积贮疏,是为数不多的可流传千古的政论文,其它几篇应该也都想得到,贾谊另一篇《治安策》、李斯的《谏逐客书》、马周的《陈时政疏》。这类政论文章,确实是文以载道,以观点鲜明和说理到位取胜,因此文章都是质朴无华。
在汉代,诗歌依然是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所以汉代没有多少著名诗人,大多都是民间传唱出来的乐府诗词。前面提到过,官方采集民风,实际上是听取民间对政府意见和建议的一种方式,不过到了汉武帝时代,李延年的乐府收集民歌,就主要是作为娱乐用了。来自民间的诗歌,自然都是草根生活与经历的体现,柴米油盐、生离死别、儿女情长、不公遭遇、仇恨怨愤等等,大多采用白描手法,爱憎分明,情真意切,一片烟火气。
汉代在诗歌上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从四言发展出了五言,即从“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字之差,格局和格调都全然不同。从汉字和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四言还难以构成完整句法表达,所以显得文约意广,因而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很大。但五个字已可构成完整的语句表达,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五言诗这个“载体”被大大的拓展,实用度和适用性更加宽广。另外,从声韵节奏来看,五言也比四言更加富于变化。
说到五言诗的起源,传说主要是两个——其一是枚乘,其二居然是李陵!李陵的事迹敝号在《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中已谈过,写诗品的钟嵘就认为李陵是五言诗的发明者。不过刘大杰都否定过了这两个假说,认为他们流传下来的五言诗作品,很有可能都是后人杜撰,因为除此之外,西汉再也找不出其他五言诗作品。要光说五言这个形式,在乐府诗词中已有很多表现,典型的如李延年那著名的“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所以说,五言这种形式是从东汉时代发展起来的,已有端倪而已。
到东汉的建安年间,五言诗这种形式在班固、蔡邕、张衡们的手里快速发展和流行起来。也是这个年代,冒出来了古诗十九首这样罕见的五言好诗。五言古诗最大的特点,在于因为是句子,所以不用之前四言诗常用的奇字,奇句,都是最平浅质朴的句子,却又能展现出语言的准确生动、高度概括和精美绝伦。这些都在古诗十九首上已经体现出来——很奇怪的现象,五言诗刚刚成形时期的作品,几乎就成了五言诗的巅峰之作。
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何等平白清丽,而又到了何等的美学境界。
五言诗的威力还体现在,诞生初期就产生了蔡琰的《悲愤诗》和无名氏的《孔雀东南飞》这样磅礴的叙事诗!蔡琰的悲愤诗描写的是董卓之乱下民不聊生的悲惨,是一幅政治社会的画卷,孔雀东南飞则以更长的篇幅描述特定制度下婚姻爱情主题,相比而言,悲愤诗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作品,东南飞则是典型的民歌,后者主题的持久性显然更长。
刘大杰花费了较大篇幅论证《孔雀东南飞》确实是东汉建安时期的作品,而不是同时期如梁启超等学者认为其可能是六朝时期的作品。他论证主要从词句、韵律和主题角度,与东汉建安时期的诸多五言诗比对来进行。
汉代文学的另一道亮丽风景,就是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一批建安诗人,运用五言形式,既反映现实,又书写情怀,慷慨悲凉,胸襟阔达——想象一下,身披铠甲的大帅,提刀策马领行在千里无鸡鸣的荒野,低头构思着五言古诗;能重复这种景象,后世也就两宋的范仲淹、辛弃疾,民国年间的徐树铮和毛润之四人而已。不然怎么说“建安风骨”?敝号于去年疫情期间还特地推介了余冠英先生的《三曹诗选》,五六年前,这是时常带在身边的一个小册子,经常翻翻。曹操本人就不用多说了,那简直是冠绝古今的文武谋之通才,他的诗完全就是个人强悍的意志与博大胸襟和抱负,盈满胸腹之后自然流淌而成,深刻体现了曹丕所说的文章关键在气,一股精气神。
曹丕的诗文则体现为温婉细腻,情韵有致,如他的燕歌行“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这是古诗历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另外就是他的文学研究理论,前面已有过介绍。
曹植在诗才和政治抱负上与曹操几乎一致,不过当然欠缺了曹操的谋略。曹植自幼便随父东征西讨,所以他的见识与气度不同于曹丕,由此诗文韵味也多变化,既可雄浑放达,也可绮丽多姿。五言诗在曹植的拓展之下,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曹之后的西晋时代,政治混乱和国家动荡造成了知识阶层普遍的苦闷悲惨,由此却也激发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群以“嗑药”和“滥饮”为乐的文人,几乎都是在烂醉如泥和服药后的迷幻状态中,创造出了上古时期的艺术高峰——阮籍、嵇康、左思、潘岳、刘琨等。很好玩的是,这个时期的五言诗歌以及诗人本身,都带有很强的现代色彩,大部分既文采飞扬,还都是帅哥!
如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如潘岳,就是传说中的美男潘安,他的“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帅哥总是骑着白马的。
大帅哥还有刘琨,敝号在前年的《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介绍过,就是和祖逖“闻鸡起舞”的那位哥哥。祖逖是个武人,击楫中流名垂千古。刘琨是真正的文武全才,他既能写出“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这样豪气与细腻并存的诗(繁弱是后羿的神弓,龙渊是欧冶子炼的名剑),他也能领兵驱逐匈奴。甚至于还创造出了明月夜单人一袭白袍,在城头吹奏胡笳,引发围城的匈奴骑兵思乡情绪,由是退兵而去的神迹——胡笳退兵。
大家想想那境界、气势以及美感。不得不感叹,两个好兄弟,一生居然能留下“闻鸡起舞”、“中流击楫”、“胡笳退兵”三个成语,也真叫个空前绝后了。
南北朝时的北朝诗人庾信,官至开封府仪同三司,身高一米八五(八尺),帅到可用“仪容过人”来形容,因为有亡国之痛,后来辞官归故,自此忧郁不堪。不帅都不行,高大英俊而忧郁。他的诗苍茫刚健而有萧瑟情调——“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北方人的忧郁都有阔达的感觉。
南朝永明时代的一位文学雄主,就是李白的终身偶像——谢眺。刘大杰倒是着笔不多。谢眺是东晋谢安的直系后代,贵族子弟,诗歌以清秀峻拔为特点,精炼字句却又可以不着痕迹。看他几句诗就知道他为何是李白的偶像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若练”,“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阁”,“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完全可以看到后世李白诗句的那些影像。
吸引人的,可能还是发端于魏晋时期的古代色情文学,而且主要是男色。
当然,最好玩的地方在于,越是色情的文学,越是政治的——绝大多数色情文学,都是宫体诗或赋,即用于描述帝王将相奢靡生活的“正能量”作品。用最端庄的文体,最典雅的手法,最隐晦的比喻,描写最淫荡的生活,这可能是后世直到当今的特色——时至今日,娱乐圈与政治的结合是最紧密的,看看时下。
南朝宋齐时代的简文帝萧纲,简直是色情文学第一高手。试看他描写男色的诗句——娈童娇丽质,践董复超瑕。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
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民歌,也非常漂亮。南朝民歌以吴歌和西曲这两种为多,吴歌当然是指江浙,西曲则是指荆楚,都是民间的情感抒发。形式上五言四句,或者四言,而且喜欢使用双关隐喻和问答形式,这个时代,南方心思精巧的特点已经体现出来了。
北朝民歌则真是直率热烈,而且视野和内容都要广泛很多——不仅局限于个人情感抒发,还有生活、社会。北朝民歌最有名的两首,较之南朝民歌都略胜一筹——敕勒歌和木兰诗。没错吧?尤其木兰诗的那种节奏和韵律,叙事性,以及把悲剧写作喜剧的感觉,都是一等一的品级。
汉以后的魏晋时代,开始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自觉——一群学人主动探讨文学观念、特点和基本规律。这当然有社会环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积累的原因。从社会环境上看,魏晋时期政治社会动荡不安,权力场上残杀对决,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体现到知识阶层就是一种普遍的厌世和苦闷,在精神追求上转而向内,转而向虚。文学的发展也已有了先秦和秦汉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积累,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引起了文人们的注意。
魏晋时期着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爆发时代,文体上已经产生了五言诗,七言诗,长短句(词的前身),以及律诗。
文学理论上当然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文体、形式与内容、文学技法。尤其是强调了人须有感受能力,即对外界事物环境变化的特殊感应力——敏感,须有想象力,将这些感受材料以特别的方式组织起来呈现。
有趣的是还有写了《抱朴子》那个神经兮兮的葛洪,居然在文理上也有很好的建树——他提出了德行并重的观点,即人品可定文品,这还没啥,关键是他认为文也可修德,因为德行很容易从行为上看出,但文章出于创造,很难做到精湛,文章的精益求精,对于人的德行而言也是一种修炼。其次是他反对儒家的崇古,他更推崇文学发展进步观,认为当代的文学一定比古代文学更好。有这见识确实不容易。
还有文学批评,著名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一个评论文章,一个评论诗歌。刘勰第一个提出了文学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到了政治、宗教和民俗对于文学的影响,这是文学理论上一个极大的进步。当然,最牛的,是刘勰专门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即对文学评论家们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见当时文学评论已经成了一种势力。钟嵘对于诗歌的一个独特见解是,反对严格的格律规定,只要诗歌的音律悦耳即可,诗言志,不能成为声律的奴隶。
再就是声律学在魏晋时期的兴起。刘大杰指出,汉语的音韵学,也就是传说中的小学,发起得其实比较晚,一直到魏晋时期,汉语文学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了,才真正有了系统的研究和定制。
汉语的特点是字孤立,声单音。字孤立,一个字就是一个意思,所以可以有对偶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单音,所以可以有声调,在老外听起来,汉语说出来就跟唱歌一样。不过,上古时期,汉语的声调只有宫商之音,没有其他细分。一直到魏晋时期,才有了明确的清浊音和宫商羽音,以及用于表达声调的反切法。
所谓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的读音来为一个字注音,其中第一个字取声母,第二个字取韵母,根据第一个字的清浊不同,分别取阳平或阴平,所谓阳平阴平就是拼音的一声和二声——示例:刊,苦寒切。什么意思呢,就是刊这个字,声母取苦字的K,韵母取寒字的an,组合起来就是kan,那么读几声呢?由第一个字苦决定,苦在古代是阴平,所以,刊字读音就是阴平,第一声。牛掰吧?
反切法促进了汉语四声的形成,乃是受到佛教传播的影响!
佛经唱读在魏晋时期已经很流行,被称为梵音,梵音实际上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音律唱读,讲究节奏和轻重,而且西域拼音语言的韵很长,婉转流长,汉语韵比较短,如果不加以改进,无法适应梵音。由此才激发了反切法的出现,注明汉语声调,并区分阴阳。
所以说,汉语的声律学,其实是受了西方拼音语言转读的影响——说白了,就是用汉语去注音西语,反过来促进了汉语声律学的创立。
什么叫中国的,西方的,传统的,进口的?当前的潮流是中国的、传统的、自己的道路,其实呢,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的、自己的是怎么来的吗?并不了解。其实还不如说,老子我说啥就是啥。
隋代因为时间较短,在文学上基本就是承袭南北朝。不过,作为大将的杨素却很难得地体现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看他的诗句:“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夜寒哀笛曲,霜天断雁声”。可谓清远峻拔。再就是著名的薛道衡“暗牖生蛛网,空梁落燕泥”,不过刘大杰评价,只是名句而已,整首诗的诗品不佳,完全是凑对子。
隋炀帝杨广也有句子,“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黄梅雨细麦秋轻,枫树萧萧江水平”,比之清高宗弘历还是高出太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格律(八上)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五言诗向近体诗的发展与比较
启功先生:汉语诗歌的构成及发展(上)
诗词 八病是2
华夏戎狄 《文镜秘府论》论声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